期刊文献+
共找到541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ponses of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Karst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to Landscape Pattern in Northwest of Guangxi,China 被引量:6
1
作者 ZHANG Mingyang WANG Kelin +1 位作者 LIU Huiyu ZHANG Chunhu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1年第4期446-453,共8页
The responses of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ESVs) to landscape pattern from 1985 to 2005 in a typical Karst area of the northwest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China,were examined us-ing ... The responses of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ESVs) to landscape pattern from 1985 to 2005 in a typical Karst area of the northwest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China,were examined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iques in this paper.The total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de-clined significantly from 1985 to 1990,and then increased slowly from 1990 to 2005,almost equaled to the 1985 level.Th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tended to decline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and from mountainous regions to peak-cluster depression areas in 1985,1990,2000 and 2005 respectively.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85 to 2005,th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have increased in the middle and eastern parts of the study area.Landscape pattern indices,such as total area,largest patch index,contagion,aggregative index,effective mesh and proportion of like adjacencies,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This suggests that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tend to increase with the growth of patch area and patch connectivity.However,there are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and landscape pattern indices,such as division index and patch richness.It indicates that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decrease with patch fragmentation and patch size shrinkage.The ecosystem conditions in the typical Karst area have been improved because of the control measure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It is important to protect key landscape types,such as woodland,shrub and grassland,and to increase patch size and connectivity to avoid further fragmentation.Furthermore,it is necessary to reduce disturbances to ensure the growth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and to facilita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景观格局指数 喀斯特地区 中国广西 时空变化 西北地区 响应值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下载PDF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groundwater of a karst basin,SW China
2
作者 Fu-ning Lan Yi Zhao +1 位作者 Jun Li Xiu-qun Zhu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4年第1期49-61,共13页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ce of metal elements and assess their health risk for the populace in the Nandong Underground River Basin(NURB),we conducted an analysis of eleven common heavy metals in the water body.A Healt...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ce of metal elements and assess their health risk for the populace in the Nandong Underground River Basin(NURB),we conducted an analysis of eleven common heavy metals in the water body.A Health risk assessment(HRA)model was employed to analyze 84 water samples from the NURB.The detection results revealed the following order of heavy metals concentrations:Fe>Al>Mn>Zn>As>Cd>Pb>Cr>Ni>Cu>Hg.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a certain similarity in material source and migration transformation among these eleven metal elements.Our study identified that the health risks for local residents exposed to metal elements in the water of NURB primarily stem from carcinogenic risk(10^(−6)–10^(−4)a^(−1))through the drinking water pathway.Moreover,the health risk of heavy metal exposure for children through drinking water was notably higher than for adults.The maximum health risks of Cr in both underground and surface water exceeded the recommendation standard(5.0×10^(−5)a^(−1))from ICRP,surpassing the values recommended by the Swedis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the Dutch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British Royal Society(5.0×10^(−6)a^(−1)).The results of the health risk assessment indicate that Cr in the water of NURB is the primary source of carcinogenic risk for local residents,followed by Cd and As.Consequently,it is imperative to control these three carcinogenic metals when the water was used as drinking water resour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Pollu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 Toxicity of Heavy Metal Elements Underground River Basin Carcinogenicity Potential
下载PDF
Environmental and spatial contributions to tree community assembly across life stages and scales in evergreen-deciduous broadleaf karst forests,southwest China
3
作者 Liang Su Hu Du +5 位作者 Fuping Zeng Wanxia Peng Hua Wang Kelin Wang Menzhen Lu Tongqing So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323-1331,共9页
Spat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cesses are two ecological processes that have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in plant community assembly,depending on sampling scale and life history.However,the processes that determine... Spat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cesses are two ecological processes that have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in plant community assembly,depending on sampling scale and life history.However,the processes that determine community assembly have not been studied in the karst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In this study,a 25-ha(500 m×500 m)monitoring plot within the subtropical climax forest in the karst region was established an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was used to reveal the effects of topography and soil on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tree community assembly.Our study suggests that spatial processes dominat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spat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ces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Overall interpretation rate increases with enlarging the sampling scale.However,the pattern of variation partitioning was similar in different life stages.Environmental variable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species composition at different sampling sizes and life histories and had a higher interpretation rate of species composition on larger s ampling sizes.Topographic wetness index was 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le to explain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variables.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and spatial factors on community assembly to better understand,conserve,and manage subtropical karst fore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ies composi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Variation partitioning Community assembly Karst ecosystems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白云岩小流域土壤-表层岩溶带厚度空间异质性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发 聂云鹏 +2 位作者 陈洪松 付智勇 连晋姣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6-314,共9页
土壤-表层岩溶带厚度是喀斯特地球关键带的关键指标,明确其空间异质性特征对于理解地球关键带结构演化机理以及评估水源涵养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广西环江木连小流域1.4 km 2范围内,通过高密度电法(ERT)探测45条样线,共获取1731个样点... 土壤-表层岩溶带厚度是喀斯特地球关键带的关键指标,明确其空间异质性特征对于理解地球关键带结构演化机理以及评估水源涵养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广西环江木连小流域1.4 km 2范围内,通过高密度电法(ERT)探测45条样线,共获取1731个样点的土壤-表层岩溶带厚度及环境因子数据资料,研究了土壤和表层岩溶带厚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和表层岩溶带厚度平均值分别为1.15 m和6.44 m,且分别呈现强变异程度和中等变异程度。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球状模型和指数模型分别可以反映土壤和表层岩溶带的空间结构特征。土壤厚度呈现中等空间自相关性,变程长,空间连续性好;而表层岩溶带呈现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变程短,空间依赖性强。土壤厚度受到环境因子(地形湿度指数、垂直曲率、曲率、坡向、坡度、高程、覆盖度、出露基岩率和植被归一化指数)的多重影响,而表层岩溶带厚度受部分环境因子影响的同时,与土壤厚度和植被类型的相关性更高。研究结果有助于喀斯特区土壤-表层岩溶带演化机理认识,并为土壤-表层岩溶带厚度的空间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关键带 空间异质性 土壤-表层岩溶带 植被类型 白云岩小流域
下载PDF
贵州省碧云湖岩溶渗漏水文地质条件与渗漏管道位置识别
5
作者 曾洁 潘晓东 +3 位作者 任坤 刘伟 彭聪 郑智杰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1-208,共8页
查找岩溶区湖泊水库渗漏通道是岩溶区湖库建设和渗漏灾害治理的“卡脖子”问题。文章以碧云湖为例,分析湖区周边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示踪试验和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确定了碧云湖渗漏水文地质条件和渗漏主管道位置,并通过钻探验证。结果表明... 查找岩溶区湖泊水库渗漏通道是岩溶区湖库建设和渗漏灾害治理的“卡脖子”问题。文章以碧云湖为例,分析湖区周边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示踪试验和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确定了碧云湖渗漏水文地质条件和渗漏主管道位置,并通过钻探验证。结果表明,碧云湖渗漏主要为岩溶管道型,渗漏点和地下河管道主要发育在靠近八步复式向斜轴的部位,位于物探测线测点540 m处,管道深约40 m,渗漏段相对较窄,灌浆堵漏可行。根据水文地质调查、地形地貌条件和地球物理探测结果,建议在水库下游方向的物探测线开展帷幕灌浆,以测点540 m为中心向两边灌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云湖 岩溶渗漏 水文地质 渗漏管道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
下载PDF
喀斯特退耕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董天富 邓志豪 +2 位作者 杨静 戴全厚 聂云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2,共10页
[目的]探究黔中喀斯特地区黄壤和石灰土发育区耕地退耕对土壤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为喀斯特区水土流失防治和退耕地恢复植被效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干湿筛法,对耕地(YM)和退耕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草地(CD)、灌丛(GC)、林地(LD)... [目的]探究黔中喀斯特地区黄壤和石灰土发育区耕地退耕对土壤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为喀斯特区水土流失防治和退耕地恢复植被效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干湿筛法,对耕地(YM)和退耕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草地(CD)、灌丛(GC)、林地(LD)浅层(0—30 cm)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差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两种土壤类型发育区土壤机械团聚体含量随粒径减小而降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粒径减小先降低后上升,且土壤机械团聚体均以>1 mm为主,黄壤和石灰土占比分别为82.45%,84.01%;水稳性团聚体以>2 mm为主,占比分别为53.53%,54.61%。黄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石灰土则相反;黄壤退耕地的团聚体稳定性相对于石灰土更好;两种土壤MWD,GMD总体上均为YM最低,土壤结构破坏率(PAD)最高,即YM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低,不同退耕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相对于YM皆有所提高。黄壤土壤MWD与有机质含量(SOM)、全氮(TN)显著正相关,GMD与SOM显著正相关,PAD则是与粉粒显著正相关(p<0.05);石灰土MWD,GMD与砂粒、全钾(TK)显著正相关(p<0.05),和全磷(TP)极显著负相关,PAD与砂粒、TK极显著负相关,与TP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黏粒显著正相关(p<0.05)。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土层深度和土壤类型均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显著(p<0.05)影响。[结论]在两种土壤发育区,退耕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均高于耕地,可见退耕还林还草有效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强了土壤抵抗侵蚀的能力,研究结果能为喀斯特区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和退耕地效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黄壤 石灰土 不同退耕植被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桂北典型岩溶区植物alpha和beta多样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7
作者 钟萍 王光军 +2 位作者 刘绍华 徐永福 罗为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16-3026,共11页
母岩对景观演化和生物定植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母岩对区植物多样性是否产生影响是地学、植物学和生态学共同关注的热点。以桂北冠岩、恭城两个典型岩溶区3种母岩(灰岩、碎屑岩、灰岩夹白云岩)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分析... 母岩对景观演化和生物定植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母岩对区植物多样性是否产生影响是地学、植物学和生态学共同关注的热点。以桂北冠岩、恭城两个典型岩溶区3种母岩(灰岩、碎屑岩、灰岩夹白云岩)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岩溶区植物alpha和beta多样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研究区内物种相对丰富,共记录乔木86种、灌木93种、草本56种,灰岩植物alpha多样性最高,碎屑岩次之,灰岩夹白云岩最低;(2)不同母岩和同一母岩区的植物群落相异性均较高,物种周转组分对beta多样性贡献(82.86%—84.49%)显著高于物种丰富度组分(15.51%—17.14%);(3)Pearson和Mantel分析表明,母岩、基岩裸露率和土壤厚度与桂北岩溶区植物alpha和beta多样性显著相关(P<0.05)。综上所述,桂北岩溶森林林分异质性较高,碳酸岩混合沉积区植物多样性显著低于纯灰岩和碎屑岩。植物组成差异主要取决于物种周转过程,母岩、基岩裸露和土壤厚度是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从母岩的角度评估了岩溶森林的植物多样性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桂北乃至中国西南岩溶地区植被保护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母岩 基岩裸露率 土壤厚度 植物多样性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石漠化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广西恭城县为例
8
作者 涂纯 罗为群 +5 位作者 蒋忠诚 刘绍华 胡兆鑫 汤庆佳 吴泽燕 张标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5,共12页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石漠化集中分布的地区,但有关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石漠化的内在演化机制研究还较少涉及。以广西恭城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例,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石漠化集中分布的地区,但有关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石漠化的内在演化机制研究还较少涉及。以广西恭城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例,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1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法进行石漠化信息提取,定量分析了恭城县石漠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成因机制。结果显示,恭城县石漠化主要经历了2000-2005加速恶化、2005-2015年快速改善和2015-2021年缓慢恶化三个阶段,石漠化总面积在88.96~229.55 km^(2);2000-2005年,恭城县石漠化表现为无石漠化向轻度和中度石漠化转移,2005-2021年呈逆向改善。西岭镇、莲花镇、平安镇是石漠化发生的主要地区,占全县石漠化总面积的55.47%~61.31%。灰岩区发生的石漠化面积为104.03 k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2.91%;园地内发生的石漠化面积为56.26 km^(2),占比为38.12%。结果表明:灰岩区强烈的岩溶作用,以及长期种植的单一经济果林遭大面积砍伐,是导致近年恭城县石漠化加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恭城县 石漠化 时空演变格局 不同岩性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西南岩溶泉流量模拟研究
9
作者 马从文 张志才 +3 位作者 陈喜 程勤波 彭韬 张林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6,共9页
岩溶泉对西南岩溶区生态系统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受岩溶区独特水文地质结构与多重水流过程控制,岩溶泉流量具有复杂的动态变化特征,机器学习模型为其模拟和预测提供了有效手段。然而,岩溶泉域降雨−泉流量过程及其时空变异... 岩溶泉对西南岩溶区生态系统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受岩溶区独特水文地质结构与多重水流过程控制,岩溶泉流量具有复杂的动态变化特征,机器学习模型为其模拟和预测提供了有效手段。然而,岩溶泉域降雨−泉流量过程及其时空变异特征对机器学习模型结构与模拟精度的影响仍不明晰。本文选取西南典型岩溶泉,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建立岩溶泉流量模拟模型,利用泉域实测逐小时降雨与泉流量序列进行模型训练与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降雨−泉流量过程对岩溶泉流量模拟精度的影响,以及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对降雨−泉流量响应滞时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山坡岩溶泉与流域出口岩溶泉训练期纳什效率系数(NSE)分别为0.942与0.951,验证期分别为0.831与0.834。对于山坡岩溶泉与流域出口岩溶泉,利用全年实测序列训练的模型预测雨季泉流量存在较大偏差,NSE分别为0.793与0.798,而利用雨季实测序列训练的模型预测雨季泉流量,精度显著提升,NSE分别为0.956与0.962,且此差异在暴雨频繁的5、6、7月尤为显著。受浅薄土壤与表层岩溶带分布影响,山坡岩溶泉LSTM模型时序步长显著小于流域出口岩溶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LSTM 岩溶泉流量 响应滞时 岩溶降雨−泉流量过程
下载PDF
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空间结构动态研究
10
作者 杨支齐 杜虎 +5 位作者 宋同清 曾馥平 彭晚霞 张立进 淦江 杨钙仁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427,共13页
喀斯特地区森林的空间结构演变规律是全球森林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为探究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空间结构动态,研究以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2 hm^(2)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以2007、2012、2017年3次调查数据... 喀斯特地区森林的空间结构演变规律是全球森林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为探究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空间结构动态,研究以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2 hm^(2)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以2007、2012、2017年3次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W_(i))、混交度(M_(i))与大小比数(U_(i))对群落空间结构特征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空间结构参数的一元分布结果表明,2007—2017年林分随着林龄增大逐渐向轻微团状分布状态演变;混交度处于强度混交水平,呈向极强度混交方向演变的趋势;从大小比数来看,林分呈中庸状态,随林分增长表现为向亚优势的方向转变。(2)不同径级林木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径级为1~15 cm的树木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随林分生长逐渐增大;随径级增大,大小比数取值呈逐渐降低趋势,混交度呈逐渐升高趋势。(3)主要优势树种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7年间5个优势树种组均呈现轻微团聚分布;大小比数呈现亚优势偏向于中庸分布状态,混交水平处于强度混交水平,逐渐向极强度混交方向演变。综上所述,目前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林分呈现轻微团聚分布,混交程度较强,林分偏向于亚优势分布状态,群落较稳定,林分更新状况良好,正向顶极群落方向逐渐演替。该研究关于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植被结构动态变化的分析对预测森林未来发展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参考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尺度(W_(i)) 混交度(M_(i)) 大小比数(U_(i)) 结构特征 动态变化
下载PDF
黔西南地区地热储层结构特征——以望谟平洞地热储层为例
11
作者 涂明江 赵良杰 +3 位作者 李强 陈刚 王若帆 王元坤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1,共8页
基于地温梯度的地热资源开发受区域地热储层结构及导水构造控制。文章以贵州省望谟县平洞地热储层为研究对象,依据地质调查和ZK1钻孔揭露的地热储层结构为依据,分析区内热储层岩性特征、热储构造、导水构造、地温场特征、地热流体水化... 基于地温梯度的地热资源开发受区域地热储层结构及导水构造控制。文章以贵州省望谟县平洞地热储层为研究对象,依据地质调查和ZK1钻孔揭露的地热储层结构为依据,分析区内热储层岩性特征、热储构造、导水构造、地温场特征、地热流体水化学特征,以深入理解地热流体循环机制。研究表明:研究区地处上里地背斜倾伏端,地热流体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沿裂隙、断裂带进入深循环并汇集于热储层及断层破碎带,径流过程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显示出典型的褶皱隆起断裂对流型特征;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Mg型;地热流体增温过程主要由地温梯度控制,平均地温梯度值为2.34℃·(100 m)^(-1),热储构造和导水构造对增温促成也有一定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黔西南地区及其他类似地热储层的地热能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储层结构 地温梯度 热水循环模式 望谟平洞地热系统
下载PDF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养分含量时空分布特征
12
作者 淦江 黄国勤 +6 位作者 杜虎 宋同清 曾馥平 张立进 彭晚霞 谭卫宁 黄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3-744,共12页
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养分含量通常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为探究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养分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广西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5hm2动态监测样地内151个凋落物收集器所收集的凋落叶为研究对... 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养分含量通常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为探究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养分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广西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5hm2动态监测样地内151个凋落物收集器所收集的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选取连续12个月的凋落叶进行元素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该森林群落凋落叶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碳(C)>钙(Ca)>氮(N)>镁(Mg)>钾(K)>硫(S)>磷(P),分别介于471.85—496.33、20.27—28.29、17.34—23.10、2.79—5.49、1.80—4.38、1.82—2.22、0.96—1.21g/kg之间,呈现高Ca、Mg,低P、K的分布规律,并且随时间出现明显波动,其中C、N、P、S和Ca元素均在4月出现较大值,而K、Mg则在1月出现峰值。生物因子在5m和10m邻域范围内对凋落叶含量的影响基本一致,但10m尺度上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对凋落叶元素含量的影响更为明显。10m邻域范围内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凋落叶P元素的随机森林累积解释率最高,达80.27%,C元素累积解释率最低,仅10.49%,其中海拔和坡度对凋落叶C、N、P、S、K、Ca和Mg含量均有强烈影响,岩石出露率和土壤铁(Fe)含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凋落叶元素含量产生较大影响。综上所述,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不同月际间凋落叶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10m尺度上海拔和坡度是凋落叶养分含量产生空间变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养分 时空异质性 喀斯特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下载PDF
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恢复阶段植物优势种叶片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3
作者 罗婷 黄甫昭 +4 位作者 李健星 陆芳 文淑均 阮枰臻 李先琨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90,共11页
为了解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的养分利用及养分限制状况,选取5种植被群落代表5个植被恢复阶段(分别为灌草丛阶段、灌丛阶段、灌木林阶段、次生乔木林阶段、原生乔木林阶段),对各恢复阶段植物优势种叶片和土壤的生... 为了解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的养分利用及养分限制状况,选取5种植被群落代表5个植被恢复阶段(分别为灌草丛阶段、灌丛阶段、灌木林阶段、次生乔木林阶段、原生乔木林阶段),对各恢复阶段植物优势种叶片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指标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植物优势种叶片和土壤的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全钾(K)、全钙(Ca)和全镁(Mg)含量及其比值随恢复进程波动变化。灌草丛阶段叶片C和P含量最高(469.84和1.21 g·kg^(-1)),且C∶K和N∶K最大(134.64和5.67);原生乔木林阶段叶片N、K和Mg含量最高(20.52、6.76和5.69 g·kg﹣1),且K∶P最大(5.83);次生乔木林阶段叶片Ca含量最高(34.05 g·kg^(-1)),且C∶P和N∶P最大(510.98和18.25);灌木林阶段叶片C∶N最大(34.61)。灌草丛阶段土壤C和N含量最高(114.25和4.26 g·kg^(-1)),且C∶N、C∶P、C∶K、N∶P和N∶K最大(27.00、170.98、13.75、6.37和0.52);原生乔木林阶段土壤P和Ca含量最高(1.03和6.42 g·kg^(-1));灌木林阶段土壤K含量最高(8.98 g·kg^(-1)),且K∶P最大(12.96);次生乔木林阶段土壤Mg含量最高(11.53 g·kg^(-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叶片C含量与土壤C、N、P、Ca含量呈显著(P<0.05)正相关,叶片N、Mg含量与土壤K含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P<0.01)负相关,叶片Ca含量与土壤C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植被各恢复阶段植物生长均受磷限制,灌丛阶段植物生长还受氮限制,灌草丛阶段植物生长还受钾限制,因此,建议在该区域植被恢复和管理中适当增施有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流域 喀斯特地区 生态化学计量 养分限制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岩面形态下岩面径流特征
14
作者 吴瑶琴 蒋超华 +3 位作者 徐勤学 方荣杰 付智勇 陈洪松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7,共8页
[目的]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不同岩面形态岩石的降雨产流特征,为深入了解喀斯特坡地降雨侵蚀规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研究区内光滑、裂隙、溶穴和溶盘4种典型岩面形态的岩石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原位观测的方法,对降雨后各种... [目的]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不同岩面形态岩石的降雨产流特征,为深入了解喀斯特坡地降雨侵蚀规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研究区内光滑、裂隙、溶穴和溶盘4种典型岩面形态的岩石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原位观测的方法,对降雨后各种岩面形态下岩石产生的岩面径流进行监测。[结果](1) 4种岩面形态中,岩面径流系数表现为光滑(0.74)>溶盘(0.57)>溶穴(0.35)>裂隙(0.19),光滑岩面平均径流系数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岩面,径流系数分别为裂隙、溶盘和溶穴的3.89,2.11,1.30倍。(2)随着降雨等级的增大,不同岩面径流系数均呈增加趋势,在大雨及以上降雨事件下,4种岩面形态的径流系数存在显著差异。(3)降雨量是影响不同岩面径流深的主要降雨因子,导致岩面产流的降雨量临界值大小表现为裂隙(1.8 mm)>光滑(1.5 mm)>溶盘(1.1 mm)>溶穴(1.0 mm)。[结论]岩面形态和降雨量是影响岩面径流的主要因素;在裸岩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区,岩面径流是坡面径流的重要组成,在水土流失防治中要考虑岩面径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岩面形态 自然降雨 岩面径流 产流特征
下载PDF
淡黄金花茶伴生群落优势乔灌木的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分析
15
作者 阮枰臻 王斌 +7 位作者 钟艺倩 罗婷 刘晟源 陆茂新 陶旺兰 陆芳 李冬兴 李先琨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0-180,共11页
为阐明原生境条件下淡黄金花茶(Camellia flavida Hung T.Chang)伴生群落的物种联结关系及其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基于弄岗保护区的10个600 m2样方间隔10年(2011-2021年)的每木调查数据,采用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 为阐明原生境条件下淡黄金花茶(Camellia flavida Hung T.Chang)伴生群落的物种联结关系及其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基于弄岗保护区的10个600 m2样方间隔10年(2011-2021年)的每木调查数据,采用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M.Godron稳定性等方法,分析淡黄金花茶与群落不同层次优势物种的种间联结性及群落稳定性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乔木层优势物种间的总体联结性呈不显著负联结,灌木层优势物种间呈显著正联结,随着时间的变化,乔木层的总体联结性趋于正联结,灌木层的正联结程度有所增加;(2)χ^(2)检验与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均表明群落大多数种对间呈不显著联结关系,种间联结较为松散,相关性较弱。其中,淡黄金花茶与乔木层的苹果榕(Ficus oligodon Miq.)、灌木层的广西澄广花(Orophea polycarpa A.Candolle)等优势种表现出显著正相关,但与乔木层的对叶榕(Ficus hispida L.f.)、灌木层的日本五月茶(Antidesma japonicum Siebold&Zucc.)等优势种呈显著负相关;(3)淡黄金花茶伴生群落稳定性较高,并且群落特征及稳定性对淡黄金花茶种群的保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研究结果说明,淡黄金花茶伴生群落的部分优势乔灌木对淡黄金花茶的分布有重要影响,10年间伴生群落整体较稳定,淡黄金花茶数量有所增长,应继续加强原生境的保护和群落长期动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黄金花茶 伴生群落 种间联结 乔灌木 群落稳定性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水生光合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其对微量元素的影响
16
作者 郎蕤 赵敏 +4 位作者 李栋 鲍乾 蔡冠霞 陈波 杨海全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5-325,共11页
微量元素是影响喀斯特地表水体水质的重要因素,水生光合生物在光合代谢过程中能够吸收并去除部分有害元素,然而关于不同水生光合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对微量元素的吸收效果和去除潜力如何目前则少有研究。基于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 微量元素是影响喀斯特地表水体水质的重要因素,水生光合生物在光合代谢过程中能够吸收并去除部分有害元素,然而关于不同水生光合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对微量元素的吸收效果和去除潜力如何目前则少有研究。基于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站的野外监测、系统采样和实验测定以及统计分析,构建了由裸岩地、裸土地、耕地、草地和灌丛地5种土地利用组成的植被-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模拟生态系统,并以其中的地表水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水生光合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对微量元素去除潜力及控制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地表水水化学和水生光合生物量受季节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显著;②Cr,Mn,Co,Ni,Fe和Zn 6种微量元素浓度在不同喀斯特水生光合生物系统中存在显著差异,浮游-沉水共存系统对Mn,Co,Ni,Fe和Zn的吸收和去除能力优于单一浮游系统;③喀斯特地区的自然植被恢复(灌丛地和草地)促使地表水体形成的高溶解性无机碳(DIC)环境,有利于沉水植物生长,从而提高了对地表水体中Mn,Co,Ni,Fe和Zn等微量元素的去除潜力。这些认识将有助于岩溶区地表水体水生光合生物群落结构对地表水体微量元素调控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土地利用 水生光合生物 响应机制 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白酒厂污泥与生活污泥有机组分的差异性及其淋溶迁移风险评估
17
作者 唐显梅 刘方 +2 位作者 朱健 陈祖拥 刘元生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3-587,共5页
通过对白酒厂污泥和生活污泥中腐植酸、低分子有机酸的含量对比分析,探讨两种污泥中有机组分的差异性及其淋溶迁移的环境风险。结果表明,酒厂污泥中有机质和腐植酸(NaOH浸提)平均含量分别为428.2,342.47 g/kg,平均比生活污泥中的含量高4... 通过对白酒厂污泥和生活污泥中腐植酸、低分子有机酸的含量对比分析,探讨两种污泥中有机组分的差异性及其淋溶迁移的环境风险。结果表明,酒厂污泥中有机质和腐植酸(NaOH浸提)平均含量分别为428.2,342.47 g/kg,平均比生活污泥中的含量高47.7%,62.6%。从污泥浸提(H 3PO 4浸提)的低分子有机酸含量,白酒厂污泥中柠檬酸和苹果酸含量分别达3.90,0.88 g/kg,分别是生活污泥的10.00倍和1.83倍;而生活污泥中的草酸含量达3.74 g/kg,是白酒厂污泥的2.94倍。两种污泥的腐植酸均含有丰富的羟基、酚羟基,而白酒厂污泥的腐植酸还含有丰富的羧基。两种污泥的6次连续淋溶的实验表明,生活污泥的淋溶液中,COD、NH_(4)^(+)-N含量范围分别为121.5~380.5,1.83~10.67 mg/L,平均比酒厂污泥高出55.8%,27.2%;而白酒厂污泥的淋溶液中,TP含量范围为0.84~1.90 mg/L,平均比生活污泥淋溶液中的含量高28.1%,白酒厂污泥有机组分淋溶迁移对水环境的影响小于生活污泥。综上所述,白酒厂污泥的有机组分及腐植酸的资源化利用优于生活污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腐植酸 低分子有机酸 淋溶迁移
下载PDF
石漠化山区露石岩面流对岩-土界面土壤氮磷淋溶与输入作用的研究
18
作者 杨威 彭旭东 +2 位作者 戴全厚 刘婷婷 许胜兵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7,共12页
基岩出露的石漠化区露石岩面在承接降水(含穿透雨)后易形成岩面流,并携带岩面有机或无机物质输送至岩周土壤中,对岩-土界面土壤养分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为探明岩面流对岩-土界面土壤氮磷的淋溶与输入影响,选取基岩明显出露的休耕地(1年... 基岩出露的石漠化区露石岩面在承接降水(含穿透雨)后易形成岩面流,并携带岩面有机或无机物质输送至岩周土壤中,对岩-土界面土壤养分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为探明岩面流对岩-土界面土壤氮磷的淋溶与输入影响,选取基岩明显出露的休耕地(1年岩面流作用)、退耕灌草地(5年岩面流作用)和坡耕地(无/少岩面流作用)3种样地,并分别选择外凸、平直和内凹3种特殊的岩面形状,研究了距岩面不同水平距离及土层的岩-土界面及非岩-土界面土壤的全氮和全磷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岩面流对0~10 cm表层岩-土界面土壤氮磷产生输入或淋溶作用,对10~20 cm层岩-土界面土壤氮磷作用不明显。不同岩面形状形成的岩面流对岩-土界面土壤氮磷的淋溶与输入作用强度依次为:内凹型>平直型>外凸型。其中,在1年岩面流作用的休耕地中,内凹型岩面形成的岩面流对岩-土界面土壤氮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淋溶,而平直型和外凸型岩面表现为输入作用;不同形状岩面流对岩-土界面土壤磷素的影响均表现为淋溶。然而,在植被生长较好的退耕灌草地中,5年岩面流作用下不同形状岩面流对岩-土界面土壤氮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输入。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认识出露岩石对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特性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面流 露石形状 氮磷 淋溶与输入 岩-土界面
下载PDF
等水位河间地块岩溶裂隙和流场演变模拟初探
19
作者 焦友军 黄奇波 +1 位作者 王旭升 于青春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经典地下水动力学根据Dupuit假设得到了河渠间潜水含水层水位分布的解析解,常用于实际工程。该解析模型是否适用于具有裂隙网络的河间地块岩溶含水层,这个问题远未得到充分论证。考虑降雨入渗强度为100~800mm/a的情形,建立剖面二维离散... 经典地下水动力学根据Dupuit假设得到了河渠间潜水含水层水位分布的解析解,常用于实际工程。该解析模型是否适用于具有裂隙网络的河间地块岩溶含水层,这个问题远未得到充分论证。考虑降雨入渗强度为100~800mm/a的情形,建立剖面二维离散裂隙网络渗流模型,对等水位河间地块开展数值模拟研究。裂隙网络包含陡倾角和缓倾角2组裂隙,具有随机分布特征,隙宽均值为0.01cm。根据稳定流场模拟结果划分包气带和饱水带裂隙界面,分析水位分布特征,计算饱水带裂隙网络的等效渗透系数,并与经典解析模型反算的等效渗透系数进行了对比,发现采用解析模型的误差小于25%。进一步模拟岩溶作用下裂隙演变的情景,对10ka内河间地块裂隙状态和准稳态渗流进行了预测,发现隙宽最大值达到0.07cm,经典解析模型仍然能够通过水位反算出数量级相符的等效渗透系数。模拟结果表明潜水面具有不规则形状,而且在河岸会出现明显的渗出面泉点,裂隙泉点数量在岩溶演变过程中逐渐减少。经典解析模型虽然能够估算河间地块裂隙网络的等效渗透系数,但不能刻画潜水面的不规则形态,也不能预测岩溶裂隙渗流场的演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间地块 岩溶裂隙网络 Dupuit假设 等效渗透系数 溶蚀作用
下载PDF
喀斯特林地细根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20
作者 窦莉 张伟 +2 位作者 覃蒙尔 梁月明 潘复静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2-464,共13页
植物细根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植被适应土壤环境的一种策略。为了解喀斯特地区不同林地类型细根碳(C)氮(N)磷(P)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值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该文研究了喀斯特地区灌木林和乔木林活细根和死细根的C、N、P含量和比值及... 植物细根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植被适应土壤环境的一种策略。为了解喀斯特地区不同林地类型细根碳(C)氮(N)磷(P)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值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该文研究了喀斯特地区灌木林和乔木林活细根和死细根的C、N、P含量和比值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总体上乔木林两类细根C、N、P含量高于灌木林,表明乔木物种细根对养分的吸收和储存比灌木物种更强。另外,两种林地类型活细根C含量显著高于死细根(P<0.05),而活细根N、P含量则低于死细根。(2)两种林地类型的两类细根C含量在雨季均低于旱季;灌木林活细根N、P含量在雨季高于旱季,而乔木林相反。灌木林活细根C∶N、C∶P和N∶P比值在雨季均低于旱季;乔木林两类细根的C∶N和C∶P比值在雨季高于旱季,而N∶P比值则是雨季低于旱季。雨季较低的活细根N∶P比值,表明灌木林和乔木林的植物在雨季的P限制程度较低。(3)两种林地类型上坡两类细根的C含量均高于中坡和下坡,而灌木林下坡N、P含量相对较高,乔木林中坡N、P含量相对较高;灌木林上坡两类细根C∶N、C∶P、N∶P比值相对较高,乔木林下坡两类细根的C∶N比值高于其他坡位而C∶P和N∶P比值是上坡高于其他坡位,表明两种林地中的植物在上坡受P限制影响较强,在中下坡受影响较弱。(4)冗余分析表明,林地类型、有效磷、季节是细根C、N、P养分含量及比值的主要影响因子,它们的单独解释量分别为18.8%、6.6%、6.5%。上述结果表明,在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时应考虑适当的林地类型、季节以及坡位差异造成的N∶P比值变化的影响,以便加快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不同林地类型 细根养分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