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WARF and SMALL SEED1,a Novel Allele of OsDWARF,Controls Rice Plant Architecture,Seed Size,and Chlorophyll Biosynthesis
1
作者 Yan Li Renquan Huang +3 位作者 Jianrong Li Xiaozhen Huang Xiaofang Zeng Degang Zhao 《Phyt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SCIE 2021年第1期111-127,共17页
Plant architecture is a vital agronomic trait to control yield in rice(Oryza sativa L.).A dwarf and small seed 1(dss1)mutant were obtained from the ethyl methanesulfonate(EMS)mutagenized progeny of a Guizhou glutinous... Plant architecture is a vital agronomic trait to control yield in rice(Oryza sativa L.).A dwarf and small seed 1(dss1)mutant were obtained from the ethyl methanesulfonate(EMS)mutagenized progeny of a Guizhou glutinous landrace cultivar,Lipingzabianhe.The dss1 mutant displayed phenotypes similar to those of brassinosteroid(BR)deficient mutants,such as dwarfing,dark green and rugose erect leaves,small seeds,and loner neck internode panicles with primary branching.In our previous study,the underlying DSS1 gene was isolated,a novel allele of OsDWARF(OsBR6ox)that encodes a cytochrome P450 protein involved in the BR biosynthetic pathway by MutMap technology.In this work,we confirmed that a Thr335Ile amino acid substitution residing in DSS1/OsDWARF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dwarf,panicle architecture,and small seed phenotypes in the dss1 mutants by genetic transformation experiments.The overexpression of OsDWARF in the dss1 mutant background could not only recover dss1 to the normal plant height and panicle architecture but also rescued normal leaf angles,seed size,and leaf color.Thus,the specific mutation in DSS1/OsDWARF influenced plant architecture,seed size,and chlorophyll biosynth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SSINOSTEROID chlorophyll biosynthesis dss1 mutant OsDWARF gene panicle architecture
下载PDF
我国大麦新品种权保护现状与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晓宏 王艳平 +3 位作者 汪鸿星 李华勇 于堃 王显生 《中国种业》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以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大麦品种保护数据为基础,整理、统计并分析了大麦新品种自2003年受保护以来至2022年我国大麦新品种权申请与授权数据,从历年申请与授权数量、申请主体、申请省份以及品种类型等不同角度分析大麦新品种权申请与授权... 以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大麦品种保护数据为基础,整理、统计并分析了大麦新品种自2003年受保护以来至2022年我国大麦新品种权申请与授权数据,从历年申请与授权数量、申请主体、申请省份以及品种类型等不同角度分析大麦新品种权申请与授权情况,以期为我国大麦育种及新品种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新品种保护 现状
下载PDF
我国丝瓜品种选育与保护现状及DUS测试
3
作者 钟海丰 钟声远 +3 位作者 陈剑锋 陈宇华 林觅 刘中华 《东南园艺》 2024年第2期150-160,共11页
在提倡新质生产力的当下,我国丝瓜优异种质资源的充分挖掘以及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DUS)测试执行力和业界影响力的不断强化,对丝瓜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回顾了我国近20年来丝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评价,及围绕早熟、抗病、耐冷耐热... 在提倡新质生产力的当下,我国丝瓜优异种质资源的充分挖掘以及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DUS)测试执行力和业界影响力的不断强化,对丝瓜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回顾了我国近20年来丝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评价,及围绕早熟、抗病、耐冷耐热、丰产优质等育种目标的品种选育进展,分析了新品种保护现状;解析了丝瓜品种DUS测试指南性状构成、观测方法;归纳总结了近似品种筛选、种子催芽、性状观测和特异性判定在丝瓜品种DUS测试中的应用;指出了丝瓜品种DUS测试中存在测试水平、标准品种、性状表达状态等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丝瓜新品种选育创新的发展对策,可综合应用现代育种技术,实现多元化育种目标的产业需求,并适时启动丝瓜品种DUS测试指南修订,以期推动丝瓜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瓜 品种选育 品种保护 DUS测试
下载PDF
保存条件对不同成熟度黄金百香果果实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陈媚 刘迪发 +2 位作者 徐丽 冯红玉 高玲 《热带农业工程》 2024年第3期117-122,共6页
以黄果百香果新品系(热选砧2号)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常温高湿(20℃,80%RH),中高温中湿(30~35℃,60%RH)条件下研究不同成熟度果实的耐储性及储藏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常温高湿条件下储藏第14 d,70%转色的果实的TSS、TA以及TSS/TA与100%转... 以黄果百香果新品系(热选砧2号)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常温高湿(20℃,80%RH),中高温中湿(30~35℃,60%RH)条件下研究不同成熟度果实的耐储性及储藏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常温高湿条件下储藏第14 d,70%转色的果实的TSS、TA以及TSS/TA与100%转色的果实的相应理化指标差异不明显,但外观品质上70%转色的果实明显优于100%转色的果实,而30%转色的TSS、TSS/TA显著低于70%转色和100%转色的果实。中高温中湿条件下储藏第7 d,70%转色的果实略有皱缩,100%转色的果实皱缩严重,不同成熟度间的果实TSS、TA以及TSS/TA均没有显著差异。与常温高湿条件相比,中高温中湿储藏第7 d的果实TSS、TA均较低,而TSS/TA则较高,100%转色的果实在两种储藏条件下TSS/TA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对于长时间储藏而言,选用70%转色的果实最有利于保持果实的储藏品质,对于短时间储藏,常温高湿储藏可选用100%转色的果实,中高温中湿储藏可选用70%转色的果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金百香果 储藏条件 成熟度 品质
下载PDF
苦瓜品种SSR分子标记鉴定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5
作者 苏国钊 李嫒嫒 +6 位作者 刘中华 陈宇华 张秀杰 马莹雪 杨旭红 邓超 徐振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27-2242,共16页
【目的】筛选出一套SSR核心引物,建立苦瓜品种分子鉴定体系和SSR指纹图谱库,为苦瓜品种鉴定、纯度鉴定和新品种权保护等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用表型差异大的8个苦瓜代表性品种,通过6%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138对SSR引物进行初步筛选... 【目的】筛选出一套SSR核心引物,建立苦瓜品种分子鉴定体系和SSR指纹图谱库,为苦瓜品种鉴定、纯度鉴定和新品种权保护等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用表型差异大的8个苦瓜代表性品种,通过6%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138对SSR引物进行初步筛选,将筛选出的引物5'端进行荧光标记。选取不同地理来源的95个苦瓜品种进行PCR扩增,经荧光毛细管电泳检测,计算各引物的区分率、PIC值、等位基因数等参数,复选一套区分率高、多态性良好的SSR引物组合。将复选得到的引物对另外113个苦瓜品种进行检测,筛选出SSR核心引物,构建苦瓜品种DNA指纹图谱库。【结果】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初步筛选出45对特异性强、多态性高、条带清晰的SSR引物。使用荧光毛细管电泳,从小群体至大群体最终筛选出20对SSR核心引物。核心引物分4组进行多重电泳,采集了208个苦瓜品种的DNA指纹数据。20对SSR核心引物共检测到65个等位变异,102种基因型。在此基础上,选取12个参照品种,可覆盖所有等位变异类型。经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208个苦瓜品种被分为两类,20对SSR核心引物适用于苦瓜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核心引物可以将208个苦瓜品种中的202个区分开,区分率达到97.11%。使用11组亲本与杂交种材料进行亲缘关系鉴定,基本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其中2组各出现1个片段丢失的位点,可为苦瓜杂交种关系鉴定的判定阈值提供参考。【结论】本研究基于20对SSR核心引物构建的苦瓜品种分子鉴定体系鉴定效果好,应用性强,可用于苦瓜品种真实性鉴定、纯度鉴定、杂交种关系鉴定、辅助DUS测试筛选近似品种和新品种权保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SSR核心引物 DNA指纹图谱库 毛细管电泳
下载PDF
基于DUS测试性状的贵州水稻品种综合分析
6
作者 焦爱霞 张丽娜 +5 位作者 李娟 张浩 周欢欢 莫远琪 韦启迪 霍可以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55-1668,共14页
【目的】明确贵州水稻品种资源的现状及DUS测试[品种特异性(可区别性,Distinctness)、一致性(Uniformity)和稳定性(Stability)测试]性状在品种评价中的作用,为培育具有优良综合特性的水稻品种时提供表型选择的指导,为高效水稻DUS测试提... 【目的】明确贵州水稻品种资源的现状及DUS测试[品种特异性(可区别性,Distinctness)、一致性(Uniformity)和稳定性(Stability)测试]性状在品种评价中的作用,为培育具有优良综合特性的水稻品种时提供表型选择的指导,为高效水稻DUS测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贵州250份水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综合表现及测试性状对品种的测试性能。【结果】表型分析表明,部分目测性状分布集中,倒二叶叶舌形状均为二裂,96.8%的水稻品种具有直立、半直立的生长习性,株型紧凑。剑叶初期,有99.2%的品种表现为直立、半直立状态,而96.0%的品种其基部茎节处于包裹状态;成熟期,91.2%的穗部明显下弯,且97.2%的谷粒外颖呈浅黄色,仅有1份品种的谷粒外颖有修饰色。对14个测量性状进行表型变异及多样性分析,除结实率外,其余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变异系数为6.51%~20.82%,其中,每穗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大,结实率的变异系数最小。相关性分析揭示,各性状间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8对性状间达到显著水平,另外43对性状间呈极显著水平。通过聚类分析,测试品种被分为4大主要类群,第Ⅰ类群包含68份样品,其中产量相关性状均值最高;第Ⅱ类群有25份样品,每穗粒数明显高于其他类群;第Ⅲ类群体包括67份样品,具有最矮的茎秆;第IV类群体占总品种数的36%,在穗长、谷粒(糙米)长度方面的均值最高,综合表现最为出色。隶属函数法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测量的性状中,剑叶长度、穗长、谷粒性状等10个性状对测试品种的综合特性有显著影响。在综合评价(D值)最高的10份测试品种中,有8份恢复系、2份杂交种。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品种评价的最优回归方程:Y=-0.707+0.032X_(13)+0.003X_(7)+0.008X_(10)+0.003X_(5)+0.04X_(1)+0.02X_(3)+0.025X_(11)-0.003X_(2)+0.001X_(4)-0.1156×10^(-3)X_(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每穗粒数分布分散,拟合情况不佳,其余13个性状拟合情况则较好。【结论】在水稻测试指南中,除倒二叶的叶舌形状外,目测性状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品种;而对于测量性状,每穗粒数表现出最大的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是判断品种特异性的有效指标。另外,剑叶长度、穗长、谷粒特性等10个性状是影响测试品种综合评价值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DUS测试 目测性状 测量性状 综合分析
下载PDF
辣椒CaERF70的表达特征和转录自激活活性分析
7
作者 张余 金明伟 +9 位作者 任丽 章毅颖 赵洪 刘昆 邓姗 褚云霞 李寿国 张靖立 黄静艳 陈海荣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47-2256,共10页
AP2/ERF转录因子家族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以及逆境应答等生物学过程,对于AP2/ERF转录因子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作物抗逆性。该研究以辣椒耐盐品种SHA2022119为材料,克隆得到CaERF70,该基因cDNA全长为819 bp,编码272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30.5... AP2/ERF转录因子家族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以及逆境应答等生物学过程,对于AP2/ERF转录因子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作物抗逆性。该研究以辣椒耐盐品种SHA2022119为材料,克隆得到CaERF70,该基因cDNA全长为819 bp,编码272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30.59 ku,等电点pI为7.67。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蛋白带负电荷,属于不稳定蛋白,存在34个潜在发生磷酸化修饰的位点,为非跨膜蛋白且在细胞核中表达。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辣椒CaERF70与番茄、烟草、马铃薯的ERF聚为一类,暗示着CaERF70在茄科进化过程中非常保守。定量PCR结果显示,CaERF70基因受低温诱导、高温抑制表达。原核表达实验表明,CaERF70编码蛋白大小约为30 ku,与预测大小一致。转录激活活性分析表明,CaERF70具有转录激活活性。综合以上结果表明,CaERF70为AP2/ERF2转录因子,属于ERF亚组第Ⅶ亚组成员,具有转录激活活性,高温或者低温胁迫导致CaERF70表达发生显著变化,暗示着CaERF70可能在辣椒应对高温或低温胁迫过程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基因克隆 转录活性 原核表达 非生物胁迫
下载PDF
转录因子NbMYB1R1通过促进活性氧积累抑制病毒侵染
8
作者 姜兴林 于连伟 +8 位作者 付涵 艾妞 崔荧钧 李好海 夏子豪 袁虹霞 李洪连 杨雪 施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90-1505,共16页
[背景]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植物病毒,严重降低了世界范围内蔬菜以及瓜类的产量。MYB蛋白家族庞大,功能多样,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中。大多数MYB作为转录因子控制植物的发育... [背景]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植物病毒,严重降低了世界范围内蔬菜以及瓜类的产量。MYB蛋白家族庞大,功能多样,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中。大多数MYB作为转录因子控制植物的发育和代谢,并对植物应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反应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前期研究显示CGMMV侵染后可以显著上调寄主转录因子基因NbMYB1R1的表达。[目的]明确NbMYB1R1参与CGMMV侵染的机制,为CGMMV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MEGA 7.0构建系统进化树,对NbMYB1R1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通过构建NbMYB1R1的荧光表达载体,转化GV3101农杆菌后浸润本氏烟叶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亚细胞定位;利用qRT-PCR技术分析NbMYB1R1在CGMMV侵染不同时期的转录水平及NbMYB1R1沉默烟草植株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相关基因的转录变化;通过沉默NbMYB1R1及下游调控基因NbAOX1a和NbAOX1b,分析NbMYB1R1及下游调控基因NbAOX1a和NbAOX1b在CGMMV侵染过程中的作用;瞬时过表达NbMYB1R1和NbMYB1R1关键氨基酸突变体,分析NbMYB1R1对CGMMV侵染的影响;使用台盼蓝染色以及DAB染色观察瞬时过表达NbMYB1R1造成的细胞死亡是否与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以及ROS的积累有关;运用酵母双杂交技术验证NbMYB1R1是否与CGMMV相关蛋白互作。[结果]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NbMYB1R1属于1R MYB大类并与多种烟草的MYB转录因子同源性极高;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NbMYB1R1定位于细胞核;在CGMMV侵染的烟草植株中,NbMYB1R1的转录水平对比健康植株有明显变化,在CGMMV侵染8、12 d时NbMYB1R1的转录水平显著上调;在沉默内源基因NbMYB1R1的植株上接种CGMMV,3 d后NbMYB1R1沉默植株系统叶出现斑驳、卷曲症状,而对照植株在3.5 d时才出现症状;同时CGMMV CP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结果也表明沉默NbMYB1R1可以有效促进CGMMV的积累;在本氏烟叶片瞬时过表达NbMYB1R1及其突变体3 d时检测CGMMV蛋白水平表达量,结果显示过表达NbMYB1R1可以有效抑制CGMMV的侵染,DNA结合结构域缺失后会减轻NbMYB1R1对CGMMV的抑制;台盼蓝和DAB染色结果表明,在瞬时过表达NbMYB1R1蛋白后导致ROS积累并引起细胞死亡;在沉默内源基因NbMYB1R1的植株叶片上检测ROS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发现交替氧化酶基因AOX1a、AOX1b转录水平显著上调;在沉默内源基因NbAOX1a和NbAOX1b的植株上接种CGMMV,4 d后NbAOX1a和NbAOX1b沉默植株系统叶出现斑驳、卷曲症状,而对照植株在3.5 d时就出现症状;同时CGMMV CP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结果也表明沉默NbAOX1a和NbAOX1b可以有效抑制CGMMV的积累;酵母双杂交结果显示NbMYB1R1不与CGMMV编码蛋白直接相互作用。[结论]随着CGMMV侵染,防御相关基因NbMYB1R1表达上调,从而抑制下游基因AOX1a、AOX1b的表达并激活细胞内产生ROS抑制病毒侵染,但NbMYB1R1不是通过与CGMMV病毒蛋白直接互作而产生此作用。由此可见,NbMYB1R1在CGMMV侵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 Nb MYB1R1 转录因子 致病机制 活性氧
下载PDF
望谟紫芽茶树优良品系‘W016’与黄金芽抗茶蚜性能比较
9
作者 吴梦阳 蒋文彬 +4 位作者 谢碧 陈仓权 何应琴 牛素贞 赵德刚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1-269,共9页
茶蚜Toxoptera aurantii Boyer是茶树上的重要害虫之一,深入研究抗蚜特异资源的抗性机理对培育茶树抗蚜品种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前期收集的望谟紫芽茶树优良品系‘W016’对茶蚜抗性强,为初步探明该种质的抗蚜特性,利用刺吸电位技术测... 茶蚜Toxoptera aurantii Boyer是茶树上的重要害虫之一,深入研究抗蚜特异资源的抗性机理对培育茶树抗蚜品种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前期收集的望谟紫芽茶树优良品系‘W016’对茶蚜抗性强,为初步探明该种质的抗蚜特性,利用刺吸电位技术测定了茶蚜在‘W016’和黄金芽(感虫品种)上的取食行为,并探明影响茶蚜刺探取食叶片的主要物理性状及生化成分因子。结果表明,茶蚜在两种供试种质上均产生9种EPG波形,依次为非刺探波(np波)、路径波(A波、B波、C波、pd波)、机械阻力波(F波)、木质部吸食波(G波)、韧皮部唾液分泌波(El波)和韧皮部汁液吸食波(E2波)。刺探取食过程中,茶蚜在‘W016’上的非刺探时间(np波)和C波总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黄金芽。二者口针遇到阻力的次数(F波)和总持续时间无差异,但韧皮部吸食汁液(E2波)时间‘W016’显著短于黄金芽。茸毛密度、下表皮厚度和栅栏组织厚度是‘W016’抗茶蚜取食胁迫的主要物理屏障因子,而咖啡碱和可溶性糖含量为主要生化因子。表明‘W016’对茶蚜的取食抗性与其叶片理化性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蚜 取食行为 物理性状 营养成分 抗虫特性
下载PDF
蒙中杂交沙棘选育及其果实品质综合评价
10
作者 陈晓娜 赵纳祺 +4 位作者 刘湘杰 张帅 高君亮 唐克 梁爽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11期37-43,共7页
目的:对5份沙棘种质资源的综合品质进行差异性分析,为进一步深入开发利用优质沙棘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蒙中杂交沙棘无性系QQHE-19-02、QQHE-19-04、QQHE-19-06和QQHE-19-08为研究对象,以深秋红品种为对照,从植株长势、果实形态、... 目的:对5份沙棘种质资源的综合品质进行差异性分析,为进一步深入开发利用优质沙棘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蒙中杂交沙棘无性系QQHE-19-02、QQHE-19-04、QQHE-19-06和QQHE-19-08为研究对象,以深秋红品种为对照,从植株长势、果实形态、果实质量、果实颜色及果实品质等方面,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计算果实品质综合得分并排序。结果:(1)QQHE-19-02的树体长势偏弱,株高为213.33 cm,冠幅为131.67 cm,明显低于其他4份沙棘种质资源,QQHE-19-04、QQHE-19-06、QQHE-19-08与深秋红长势差异不明显;(2)5份沙棘资源的果实形状有所差异,QQHE-19-06的果实基本为圆球形,而QQHE-19-02、QQHE-19-04和QQHE-19-08的果实为长圆形,深秋红果实为圆柱形;(3)5份沙棘种质资源15项果实性状指标变异系数分布在8.17%~32.14%之间,其中,果实内在品质指标的变异系数分布范围最广,处于8.85%~32.14%之间,说明果实品质性状多样性相对丰富;(4)沙棘果实的纵径和横径对百果重产生影响显著(P<0.05),果实质量与糖酸含量相关关系均显著(P<0.05),而维生素E则相对独立,与其他指标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结论:5份沙棘资源在试验地均能正常生长,生态适应性较强。5份沙棘资源表现由好到差顺序依次为:QQHE-19-06>QQHE-19-08>QQHE-19-04>深秋红>QQHE-19-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株长势 果实性状 沙棘 杂交育种 综合评价
下载PDF
Importance of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ities and pore structures of biochar in catalyzing pyrolysis of homologous poplar 被引量:1
11
作者 Li Qiu Chao Li +6 位作者 Shu Zhang Shuang Wang Bin Li Zhenhua Cui Yonggui Tang Obid Tursunov Xun Hu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00-211,共12页
Biochar and bio-oil are produced simultaneously in one pyrolysis process,and they inevitably contact and may interact,influencing the composition of bio-oil and modifying the structure of biochar.In this sense,biochar... Biochar and bio-oil are produced simultaneously in one pyrolysis process,and they inevitably contact and may interact,influencing the composition of bio-oil and modifying the structure of biochar.In this sense,biochar is an inherent catalyst for pyrolysis.In this study,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functionalities and pore structures of biochar on its capability for catalyzing the conversion of homologous volatiles in bio-oil,three char catalysts(600C,800C,and 800AC)produced via pyrolysis of poplar wood at 600 or 800℃or activated at 800℃,were used for catalyzing pyrolysis of homologous poplar wood at 600℃,respectively.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600C catalyst was more active than 800C and 800AC for catalyzing cracking of volatiles to form more gas(yield increase by 40.2%)and aromatization of volatiles to form more light or heavy phenolics,due to its abundant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ities acting as active sites.The developed pores of the 800AC showed no such catalytic effect but could trap some volatiles and allow their further conversion via sufficient aromatization.Nevertheless,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volatiles consumed oxygen on 600C(decrease by 50%),enhancing the aromatic degree and increasing thermal stability.The dominance of deposition of carbonaceous material of a very aromatic nature over 800C and 800AC resulted in net weight gain and blocked micropores but formed additional macropores.The in situ diffuse reflectance infrared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scopy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atalytic pyrolysis indicated superior activity of 600C for removal of -OH,while conversion of the intermediates bearing C=O was enhanced over all the char catal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plar wood Catalytic pyrolysis Char catalyst Volatile-char interaction BIO-OIL
下载PDF
山银花中酚类物质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成分初鉴
12
作者 高炜 李浪 +2 位作者 余莲芳 丁慧娟 丁胜华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74-80,共7页
以自然干燥山银花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溶剂提取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对山银花多酚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基于植物广泛靶向数据库对其多酚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初鉴。结果表明,山银花总... 以自然干燥山银花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溶剂提取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对山银花多酚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基于植物广泛靶向数据库对其多酚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初鉴。结果表明,山银花总酚提取量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g)液(mL)比10∶1,乙醇浓度57%,超声功率70 W,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11 min,此条件下山银花总酚提取量为71.08 mg/g;山银花酚酸以绿原酸同分异构体为主,黄酮以川陈皮素、木犀草苷和香叶木苷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银花 总酚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响应面法 酚类物质
下载PDF
Extraction Condition Optimiz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henols from Lonicerae flos
13
作者 GAO Wei LI Lang +2 位作者 YU Lian-fang DING Hui-juan DING Sheng-hua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24年第3期21-30,共10页
Polyphenol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natural dried Lonicerae flos by 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 with ethanol as the solvent.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and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were employed to optimize the ext... Polyphenol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natural dried Lonicerae flos by 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 with ethanol as the solvent.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and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were employed to optimize the extraction conditions.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rography(UPLC)-tandem mass spectrometry(MS/MS)was employed to identify polyphenols based on the plant widely targeted metabolomics database in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anne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extraction conditions for total phenols from Lonicerae flos were 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 with a solid-to-liquid ratio of 10∶1 g/mL and 57%ethanol at 70 W and 60°C for 11 min.The yield of total phenols extracted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 reached 71.08 mg/g.The phenols in Lonicerae flos were mainly chlorogenic acid isomers,and the flavonoids were mainly nobiletin,galuteolin,and homoarbut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icera flos Total phenols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rography(UPLC)-tandem mass spectrometry(MS/MS)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PHENOLS
下载PDF
基于DUS测试的江西省水稻新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14
作者 高崇峰 刘小龙 +4 位作者 罗涛 毛豪仁 夏晶 余小芸 段红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8期32-36,42,共6页
江西省是我国的水稻育种和种植大省,随着水稻育种水平的快速提高,地方品种不断被新选育品种替代,造成大量优良基因丧失,遗传多样性显著降低,遗传基础日益狭窄。使用水稻DUS测试指南性状对江西省256份水稻新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旨... 江西省是我国的水稻育种和种植大省,随着水稻育种水平的快速提高,地方品种不断被新选育品种替代,造成大量优良基因丧失,遗传多样性显著降低,遗传基础日益狭窄。使用水稻DUS测试指南性状对江西省256份水稻新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旨在了解江西省水稻新品种遗传多样性情况,为江西省水稻种质鉴定、育种利用和新品种测试提供一些参考。10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在8.59%~21.83%;52个测试性状的香农-维纳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03~2.10,平均1.05。聚类分析显示,材料相似系数在0.77~0.95。江西省近年选育的品种多样性较窄,对糯稻、有色稻和香稻等特殊稻品种开发力度也不够,各育种单位应加大品种资源收集和利用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DUS测试 遗传多样性 数量性状
下载PDF
基于DUS测试性状的冀北地区马铃薯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15
作者 程静 田佳 +7 位作者 马恢 籍立杰 寇淑君 王莉红 左振兴 安倩倩 刘栋 王星宇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4,共8页
本研究通过马铃薯DUS测试性状,对适合在冀北地区种植的39个马铃薯品种展开遗传多样性分析以及性状的表型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44个DUS测试性状的209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性状检测到4.75个。多样性指数大于1的性状有34个,包括30个数量... 本研究通过马铃薯DUS测试性状,对适合在冀北地区种植的39个马铃薯品种展开遗传多样性分析以及性状的表型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44个DUS测试性状的209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性状检测到4.75个。多样性指数大于1的性状有34个,包括30个数量性状和4个假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小于1的性状有10个,包括6个数量性状、2个假质量性状和2个质量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块茎表皮颜色,芽眼基部颜色与复叶主脉上表面花青甙显色强度高度相关。聚类分析将39个品种分成3组,每个组群具有各自独特的表型特征,各组特征性状与DUS测试指南指导分组性状一致。研究表明,DUS测试性状数量多,多样性也较高,可对马铃薯品种资源进行较为全面的客观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DUS测试 种质资源评价
下载PDF
Thermal pretreatment of willow branches impacts yield and pore development of activated carbon in subsequent activation with ZnCl_(2) via modifying cellulose structure
16
作者 Linghui Kong Chao Li +7 位作者 Runxing Sun Shu Zhang Yi Wang Jun Xiang Song Hu Dong Wang Chuanjun Leng Xun Hu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227-237,共11页
Development of pore structures of activated carbon(AC)from activation of biomass with ZnCl_(2) relies on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cellulose/hemicellulose in the feedstock.Thermal pretreatment of biomass could induce d... Development of pore structures of activated carbon(AC)from activation of biomass with ZnCl_(2) relies on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cellulose/hemicellulose in the feedstock.Thermal pretreatment of biomass could induce dehydration and/or aromatization to change the structure of cellulose/hemicellulose.This might interfere with evolution of structures of AC,which was investigated herein via thermal pretreatment of willow branch(WB)from 200 to 360℃and the subsequent activation with ZnCl_(2) at 550℃.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mal pretreatment at 360℃(WB-360)could lead to substantial pyrolysis to form biochar,with a yield of 31.9%,accompanying with nearly complete destruction of cellulose crystals and remarkably enhanced aromatic degree.However,cellulose residual in WB-360 could still be activated to form AC-360 with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1837.9 m~2·g^(-1),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in AC from activation of untreated WB(AC-blank,2077.8 m~2·g^(-1)).Nonetheless,the AC-200 from activation of WB-200 had more developed pores(2113.9 m~2·g^(-1))and superior capability for adsorption of phenol,due to increased permeability of ZnCl_(2) to the largely intact cellulose structure in WB-200.The thermal pretreatment did increase diameters of micropores of AC but reduced the overall yield of AC(26.8%for AC-blank versus 18.0%for AC-360),resulting from accelerated cracking but reduced intensity of condensation.In-situ infrare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ctivation showed that ZnCl_(2) mainly catalyzed dehydration,dehydrogenation,condensation,and aromatization but not cracking,suppressing the formation of derivatives of cellulose and lignin in bio-oil.The thermal pretreatment formed phenolic-OH and C=O with higher chemical innerness,which changed the reaction network in activation,shifting morphology of fibrous structures in AC-blank to“melting surface”in AC-200 or AC-2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pretreatment Activation with ZnCl_(2) Willow branch Activated carbon Biochar
下载PDF
莲属新品种DUS测试性状分析与测试方法研究
17
作者 彭长城 刘琪龙 +2 位作者 李浪 郑绍儒 晏云华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21-28,共8页
对2016—2023年收集到的108种莲属种质资源DUS测试涉及的性状进行分析,并对莲属DUS测试方法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提升莲属DUS测试水平,促进莲属育种创新。结果表明:就不同莲属品种性状观测而言,莲属DUS测试指南涉及的43个性状中的5个性状... 对2016—2023年收集到的108种莲属种质资源DUS测试涉及的性状进行分析,并对莲属DUS测试方法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提升莲属DUS测试水平,促进莲属育种创新。结果表明:就不同莲属品种性状观测而言,莲属DUS测试指南涉及的43个性状中的5个性状有新的表达状态,4个未被列入莲属DUS测试指南的性状可以区分品种,这对准确区分新品种造成影响。就标准品种对莲属品种DUS判定的影响而言,部分标准品种的缺失已影响到莲属品种的DUS判定。就不同栽培容器处理对DUS测试性状判定的影响而言,小、中、大株型莲属结藕品种分别可种植在边长或直径为40 cm×40 cm、80 cm×80 cm、1~2 m的容器中,以方便测试地下茎性状的充分表达。就不同测试数量处理对测试结果判定的影响而言,将种植数量由20株减少到12株不影响莲属DUS测试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做好莲属DUS测试指南的修订工作、制定测试操作手册和拍摄技术规程、构建莲属已知品种数据库和指纹图谱数据库、加大品种保护和DUS测试的宣传力度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属 新品种 DUS测试 性状分析 方法研究
下载PDF
蝴蝶兰种质资源主要数量性状变异与概率分级 被引量:10
18
作者 钟海丰 陈剑锋 +2 位作者 陈宇华 邱思鑫 黄敏玲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17-1123,共7页
以53份蝴蝶兰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对24个主要数量性状的变异情况、正态性检验以及概率分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4个主要数量性状的种间变异幅度为8.22%~45.31%,其中花序花朵数量变异系数最大,合蕊柱长度变异系数最小。种内变异幅度为5.0... 以53份蝴蝶兰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对24个主要数量性状的变异情况、正态性检验以及概率分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4个主要数量性状的种间变异幅度为8.22%~45.31%,其中花序花朵数量变异系数最大,合蕊柱长度变异系数最小。种内变异幅度为5.07%~22.50%,变异系数最大的为花序长度,变异系数最小的为花朵宽度。经K-S检验植株大小、叶片长度等23个数量性状Sig值>0.05,符合正态分布,花序花朵数量经x^2检验,符合卡方分布,呈现偏态分布,所有考察的数量性状认为均符合正态分布。24个数量性状均分为5级,统一采用(X-1.2818S)、(X-0.5246S)、(X+0.5246S)、(X+1.2818S) 4个点,从而使性状值落入1~5级的概率分别为10%、20%、40%、20%和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兰 数量性状 概率分级 DUS测试
下载PDF
鹰嘴豆脂肪酸组成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威 徐麟 +4 位作者 肖菁 严勇亮 颜国荣 路子峰 张金波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1-237,共7页
以46份鹰嘴豆标准品种为材料,测定鹰嘴豆种子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其在粗脂肪中的质量分数,系统分析不同类型、不同来源鹰嘴豆种子中脂肪酸质量分数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鹰嘴豆种子中脂肪酸质量分数差异显著,同一类型不同鹰嘴豆品种中... 以46份鹰嘴豆标准品种为材料,测定鹰嘴豆种子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其在粗脂肪中的质量分数,系统分析不同类型、不同来源鹰嘴豆种子中脂肪酸质量分数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鹰嘴豆种子中脂肪酸质量分数差异显著,同一类型不同鹰嘴豆品种中脂肪酸质量分数也有显著差异。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质量分数11.49%~33.36%,平均14.19%;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占总脂肪酸的质量分数65.10%~88.51%,平均86.00%。其中油酸质量分数为17.08%~45.0%,平均32.71%,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2.002;亚油酸油酸质量分数为40.27%~63.17%,平均51.15%,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8948;亚麻酸质量分数1.51%~3.73%,平均2.25%。相关性分析表明,在鹰嘴豆种子脂肪中,油酸质量分数与亚油酸、亚麻酸质量分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0.9607**,-0.8661**),亚油酸质量分数和亚麻酸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88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嘴豆 脂肪酸 油酸 亚油酸 遗传分析
下载PDF
^(60)Co-γ辐射荷兰鸢尾突变株性状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林兵 樊荣辉 +4 位作者 陈宇华 方能炎 叶秀仙 钟淮钦 黄敏玲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205-2213,共9页
为了探究荷兰鸢尾^(60)Co-γ辐射突变株具备的主要可区别性状的评判指标,根据球根鸢尾的测试指南,对其中4个稳定的突变株5-7CBS、7-10SLZ、7-10QLS、10ZLL以及野生型展翅品种进行植物学农艺性状测评,分析比较其主要观赏性状的异同。结... 为了探究荷兰鸢尾^(60)Co-γ辐射突变株具备的主要可区别性状的评判指标,根据球根鸢尾的测试指南,对其中4个稳定的突变株5-7CBS、7-10SLZ、7-10QLS、10ZLL以及野生型展翅品种进行植物学农艺性状测评,分析比较其主要观赏性状的异同。结果表明,突变株与野生型的植株形态、开花期以及生育期等特征特性基本保持一致;在调查的40个性状中,不同突变株的垂瓣上部上表面底色、旗瓣颜色、花柱上表面颜色、羽冠上表面颜色、垂瓣下部上表面底色等5个假质量性状的表达状态,与野生型相比均具有明显差异;另外的35个性状表达基本一致,相应的表型高度相似,数值较为相近,无明显差异。表明荷兰鸢尾花色在辐射育种中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推测花色变异可能是辐射突变株与野生型具备可区别性的一个重要性状评判指标,依据花朵颜色的表达状态,花色变异可划分为加强型、野生型、减弱型、全变型4个类型。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展荷兰鸢尾新品种创制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兰鸢尾 辐射突变株 性状差异 花色变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