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背景下南极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1
作者 田永军 刘纯琳 +4 位作者 赵玉毅 李建超 刘阳 孙鹏 叶振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9-50,共22页
南极和南大洋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承担着渔业资源开发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重要功能,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导致其相关研究数据短缺,尚未全面、准确地获取南极渔业生物对气候变化响应模式及对生态系统反馈作用的信息,不同区域生物所展现出... 南极和南大洋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承担着渔业资源开发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重要功能,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导致其相关研究数据短缺,尚未全面、准确地获取南极渔业生物对气候变化响应模式及对生态系统反馈作用的信息,不同区域生物所展现出的复杂性也增加了极地生物资源研究的难度。过去的捕捞使南极海洋哺乳类和一些重要的鱼类种群资源严重受损,在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多重压力胁迫下,南极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南极气候和环境的变化特征以及渔业生物研究现状,汇总了近几十年南极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和最新的资源变化信息,以期为南极渔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海冰 南极磷虾 南极鱼类 海洋哺乳类 资源动态 生态响应
下载PDF
南极清洁能源利用现状及其展望
2
作者 张维哲 李丙瑞 +2 位作者 窦银科 陈燕 李亚昊 《自然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37-346,共10页
伴随着南极科学考察的深入开展,南极考察活动的后勤保障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以燃油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已无法适应发展需求,而南极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应用场景使能源供应和使用方式鲜有创新。因此,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日益成... 伴随着南极科学考察的深入开展,南极考察活动的后勤保障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以燃油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已无法适应发展需求,而南极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应用场景使能源供应和使用方式鲜有创新。因此,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日益成为影响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得到发展及应用。基于此,文章系统地梳理了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的成果,指出目前仍以燃油为主的南极能源消耗结构,阐述了各国南极科考站清洁能源的应用现状,讨论了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的难点,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能源消耗 清洁能源 利用技术 科考站
下载PDF
近35年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气象观测数据集
3
作者 张文千 王欣 +3 位作者 吴立宗 卞林根 逯昌贵 丁明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326-337,共12页
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分别位于西南极乔治王岛和东南极拉斯曼丘陵。两站分别是具有西南极和东南极大陆沿海地区气候变化研究代表性的观测站。两站建成后,按中国气象局的业务规范开展地面气象观测。本... 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分别位于西南极乔治王岛和东南极拉斯曼丘陵。两站分别是具有西南极和东南极大陆沿海地区气候变化研究代表性的观测站。两站建成后,按中国气象局的业务规范开展地面气象观测。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长城站1985–2022年和中山站1989–2022年气象观测数据,并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进行数据质量控制与处理,形成了长期连续的气温、湿度、气压、风速、风向和云量数据集,可用于南极地区天气过程、气候变化及数值天气预报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观测数据 气候变化 冰冻圈 南极
下载PDF
卫星遥感在海洋渔业的应用与展望
4
作者 刘阳 田浩 +6 位作者 李春霖 范佳玉 罗燕萍 尹子旭 许振琦 常棣菁 黄传扬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0-103,共14页
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的变化导致了海洋渔业资源的变动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了人类食物来源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卫星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渔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卫星遥感技术具有实时监测、高空间分辨率和广覆盖... 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的变化导致了海洋渔业资源的变动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了人类食物来源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卫星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渔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卫星遥感技术具有实时监测、高空间分辨率和广覆盖等优势,卫星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导航定位、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结合应用,能够为发展海洋渔业新质生产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从近岸、远洋和极地的视角综述了卫星遥感技术在沿岸养殖、近岸渔业、远洋渔业和极地渔业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探讨了渔业遥感在渔业资源监测与评估、养殖空间规划与选址、灾害风险预警、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远洋渔场预测、渔船监测管理、极地生态系统监测等领域的现状与前景。提出渔业遥感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开发新一代微小卫星以提供高精度渔业遥感产品、结合人工智能发展智慧渔业、建立全球渔业信息与数据共享网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渔业资源 渔场预测 渔业管理 极地渔业
下载PDF
南极半岛周边海域南极磷虾栖息地适应性
5
作者 王嘉龙 刘慧 朱国平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83,共10页
南极磷虾作为南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其栖息地适应性研究对可持续利用磷虾资源和了解南大洋生态系统均有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模型算法会导致估算的磷虾栖息地适宜性出现较大的偏差。为了探索构建磷虾栖息地指数模型的合适方法,实... 南极磷虾作为南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其栖息地适应性研究对可持续利用磷虾资源和了解南大洋生态系统均有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模型算法会导致估算的磷虾栖息地适宜性出现较大的偏差。为了探索构建磷虾栖息地指数模型的合适方法,实验利用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平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海表面叶绿素(sea surface chlorophyll,SSC)、海冰密集度(sea ice concentration,SIC)等环境因子,分别采用神经网络拟合和一元非线性拟合方法,并结合最小值法、最大值法、连乘法、算术平均法、几何平均法、加权算术平均法等算法构建磷虾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结果显示,神经网络模型预报结果更符合磷虾实际栖息分布情况,而一元非线性拟合预测结果较为连续。最大值法和最小值法计算结果差异较大,容易引进较大的误差。连乘法的预测效果较好,算术平均法、几何平均法和加权算术平均法的预测结果相似,且较为稳定。研究表明,神经网络模型是构建南极磷虾HSI模型的合适方法。此外,使用连乘法和加权算术平均法等算法能够提高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而最大值法和最小值法要慎重使用。本研究的方法和结论有助于评估类似物种在栖息地方面的适宜性,对未来磷虾资源的评估和南极生态系统管理具有启示意义。同时,该研究也为其他生态学领域中栖息地适宜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栖息地适应性指数 神经网络 一元非线性拟合 南极半岛
下载PDF
Russian researchers reach subglacial Lake Vostok in Antarctica 被引量:3
6
作者 TALALAY Pavel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2年第3期176-180,共5页
Opening a new scientific frontier lying under the Antarctic ice, Russian researchers have drilled down and finally reached the surface of the gigantic freshwater lake, Lake Vostok. The mission chief likened the achiev... Opening a new scientific frontier lying under the Antarctic ice, Russian researchers have drilled down and finally reached the surface of the gigantic freshwater lake, Lake Vostok. The mission chief likened the achievement to placing a man on the moon. Drilling in the area of the lake began 22 years ago in 1990, but progressed slowly as a result of funding shortages, equipment breakdowns, difficulties of drilling in the "warm" ice,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s. In 1996, six years after drilling was started, a group of Russian and British scientists discovered the lake believed to be one of the largest fresh water reservoirs on the planet. This lake is among the last unexplored places on Earth. Sealed from the Earth's atmosphere for millions of years, it may provide vital information about microbial evolution, the past climate of the Earth,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Antarctic ice sheet. Russian experts waited several years for international approval of their drilling technology before proceeding. As anticipated, lake water under pressure rushed up the borehole, pushing the drilling fluid up and away, then froze, forming a protective plug that prevented contamination of the lake. In December of the next Antarctic season, 2012--2013, researchers plan to re-drill the frozen sample of subglacial water for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ke Vostok Antarctic subglacial environment ice drilling
下载PDF
Research on drilling parameters of engine-powered auger ice drill
7
作者 mikhail sysoev pavel talalay 《Global Geology》 2016年第1期1-5,共5页
Drilling operations in polar regions and mountainous areas are complicated by nature of the extreme environment. Yet conventional rotary drilling technologies can be used to drill ice for scientific samples and oth- e... Drilling operations in polar regions and mountainous areas are complicated by nature of the extreme environment. Yet conventional rotary drilling technologies can be used to drill ice for scientific samples and oth- er research. Due to such reasons as power consumption and weight complications, it is hard to apply a conven- tional rotary drilling rig for glacial exploration. Use of small, relatively lightweight, portable engine-powered drilling systems in which the drill lifting from the borehole is carried by the winch. It is reasonable enough for near-surface shallow ice-drilling down to 50 m. Such systems can be used for near-surface ablation-stakes in- stallation, also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at the bottom of active strata layer, revealing of anthropogenie pollu- tion, etc. The specified used in this research is an auger ice drill powered by a gasoline engine. At this stage, it is crucial to choose effective drilling parameters such as weight on bit (WOB) and drill bit rotation rate. Sen- sors equipped on the rig have measured the main parameters of the drilling process, such as drill speed, WOB, drill rotation speed, torque and temperature. This paper addresses research on drilling parameters of engine powered auger ice drill and supplies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optimization of any ice-core drilling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gine-powered auger ice drill gasoline engine drilling parameters rate of penetration (ROP) weight on bit (WOB) torque
下载PDF
断陷盆地缓坡带物源转换与沉积响应——以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蠡县斜坡古近系源-汇系统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陈贺贺 朱筱敏 +4 位作者 施瑞生 张自力 李琪 朱珍君 阎泽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9-706,共18页
寻求盆外物源通量变化与盆内沉积体系的定量耦合响应仍然是源-汇系统研究的薄弱环节,也是断陷湖盆源-汇系统研究框架下的一个重要命题。基于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蠡县斜坡全覆盖的3D地震资料和岩心、测井数据,结合碎屑锆石U-Pb定年技术,... 寻求盆外物源通量变化与盆内沉积体系的定量耦合响应仍然是源-汇系统研究的薄弱环节,也是断陷湖盆源-汇系统研究框架下的一个重要命题。基于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蠡县斜坡全覆盖的3D地震资料和岩心、测井数据,结合碎屑锆石U-Pb定年技术,对研究区古近系沙(沙河街组)二段与沙一段开展物源体系定量化表征,并通过定量沉积构造解释和定量地震地貌测量,建立了浅水三角洲的定量化表征方法。研究显示,沙一段-沙二段沉积时期,古永定河分支被古大清河袭夺,造成蠡县斜坡A区特征锆石含量由37%下降至26%,对应的A区浅水三角洲面积由144 km2减小至38 km2,平均水下分流河道宽度由104 m减小至47 m;古唐河水系特征锆石含量由31%上升至39%,对应的B区浅水三角洲面积由71 km2增加至94 km2,平均水下分流河道宽度由77 m增加至88 m;古大沙河水系沉积物通量未观察到明显变化,对应的C区浅水三角洲面积由206 km2降低至185 km2,平均水下分流河道宽度由120 m减小至81 m。构造作用、气候变化及湖平面升降等异旋回作用影响范围较大,将会造成沉积体系的同步响应;而物源通量变化将影响特定沉积体系,是研究区浅水三角洲沉积响应的主要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学 沉积构造 碎屑锆石定年 源-汇系统 浅水三角洲 蠡县斜坡 饶阳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物源分析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柘锟 李琦 +6 位作者 张迎朝 李风勋 覃军 单帅强 朱珍君 耿慧 陈贺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134,共13页
东海陆架盆地古新统的物源演化是控制该地区沉积充填演化的主要因素。物源特征分析在盆地勘探开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的取心样品开展系统的岩石学及矿物学特征分析,通过砂岩碎屑组分、轻、重矿物组合及... 东海陆架盆地古新统的物源演化是控制该地区沉积充填演化的主要因素。物源特征分析在盆地勘探开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的取心样品开展系统的岩石学及矿物学特征分析,通过砂岩碎屑组分、轻、重矿物组合及相关参数的时空分布研究,探讨研究区古新统物源体系演化及其对盆地沉积充填的指示意义。丽水凹陷古新统碎屑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砂岩以中等—较好分选为主,颗粒多为次棱角状—次圆,整体磨圆较差,指示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相对较低。古新统月桂峰组—灵峰组在盆地不同部位的轻矿物组合特征明显不同且分带性明显:西次洼中部和北部以再旋回造山带母岩类型为主;西次洼南部则以再旋回造山带和岩浆弧母岩类型为主;东次洼以再旋回造山带母岩类型为主。研究区古新统各主要层位的重矿物组合特征变化较小,西部浙闽隆皱带和东部雁荡凸起为丽水凹陷最重要的物源区,盆内灵峰低凸在明月峰组下段沉积之前遭受严重剥蚀,向盆内提供局部物源。丽水凹陷古新统的物源体系分析表明,月桂峰组—灵峰组沉积期处于盆地断陷初期—断陷高峰期,盆内断隆发育形成盆内物源区,灵峰组上段沉积时盆地开始进入断陷后期,不再发育局部盆内物源,主体以盆外物源体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学特征 矿物组合 物源分析 古新统 丽水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源-汇系统耦合及时-空演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珍君 李琦 +7 位作者 陈贺贺 李剑 张卫平 杨丰繁 张迎朝 覃军 李风勋 单帅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35-752,共18页
受构造幕式多期活动和盆内外多物源水系影响,断陷湖盆源-汇系统形成过程复杂,但不同构造阶段的源-汇系统耦合及时-空演化仍处于初步研究阶段。以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为例,基于地震、测井、岩心、薄片及重矿物等资料,综合盆地物... 受构造幕式多期活动和盆内外多物源水系影响,断陷湖盆源-汇系统形成过程复杂,但不同构造阶段的源-汇系统耦合及时-空演化仍处于初步研究阶段。以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为例,基于地震、测井、岩心、薄片及重矿物等资料,综合盆地物源体系分析、搬运体系识别与定量追踪、沉积体系刻画及半定量表征,重建了源-汇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断陷早期,盆地多孤立、小型沉积中心,构造活动速率较低,物源供给较少,陡坡带发育较多小规模扇三角洲,缓坡带受先存水系影响,发育小规模辫状河三角洲;断陷强烈期,受灵峰主断裂强烈活动影响,物源供给充足,陡坡带扇三角洲规模增大但数量减少,缓坡带辫状河三角洲规模增大并相互合并;断陷晚期,陡坡带源-汇系统逐渐消亡,缓坡带受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影响,河流下切作用增强,在坡折带下发育大规模盆底扇沉积体系。受构造-沉积格局、母岩类型及边界条件联合控制,丽水凹陷不同构造阶段共发育5种源-汇系统,分别为:①缓坡带北部变质岩为主-SE向U型古沟谷-远源辫状河三角洲;②缓坡带中-南部火山岩为主-NE向断槽/SE向V/U型古沟谷-远源辫状河三角洲/盆底扇;③灵峰凸起北段侵入岩为主-SW向古沟谷-近源扇三角洲;④灵峰凸起中-南段火山岩(早)-变质岩(晚)-SW向古沟谷/NE向断槽-近源扇三角洲;⑤雁荡凸起侵入岩和变质岩-SW/S向古沟谷-近源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物源搬运通道参数半定量统计结果表明,缓坡带古沟谷/断槽宽、浅,陡坡带古沟谷/断槽窄、深;断陷早期和晚期物源搬运通道横截面积与盆内对应沉积体面积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源-汇系统 构造-沉积 古新统 丽水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下载PDF
Vibrocorer for undisturbed sampling of firn aquifer layers in Greenland: general concept
11
作者 Pavel TALALAY XIAN Tao +3 位作者 FAN Xiaopeng LI Bing LI Yazhou GONG Da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CSCD 2023年第3期232-235,共4页
The firn aquifer beneath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may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rising sea level. Both traditional mechanical drilling and electric thermal drilling are poorly adapted for effective, low-disturbance sa... The firn aquifer beneath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may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rising sea level. Both traditional mechanical drilling and electric thermal drilling are poorly adapted for effective, low-disturbance sampling in firn aquifers. We propose using a vibrocoring technique for the undisturbed sampling of dry firn and firn aquifer layers. A remote-controlled vibrocorer is designed to obtain 1-m-long cores with a diameter of 100 mm. The depth capacity of the system is approximately 50 m. The total weight of the vibrocoring system with the surface auxiliary equipment is approximately 110 kg, and corer assembly itself weighs ~60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land Ice Sheet undisturbed sampling vibrocoring firn aquifer
下载PDF
末次冰期以来南极斯科舍海东南部沉积物来源与环境变化
12
作者 冯宗保 陈志华 +4 位作者 杨春丽 黄元辉 崔迎春 唐正 刘焱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6-68,共13页
本文通过南极斯科舍海东南部海域DC-11岩芯稀土元素(REE)特征及其与生源硅(BSiO_(2))、磁化率、Al_(2)O_(3)、Fe_(2)O_(3)的耦合关系,深入探讨了34 ka BP以来研究区沉积物的来源及冰山−海流−大气搬运历史。结果表明,DC-11岩芯沉积物REE... 本文通过南极斯科舍海东南部海域DC-11岩芯稀土元素(REE)特征及其与生源硅(BSiO_(2))、磁化率、Al_(2)O_(3)、Fe_(2)O_(3)的耦合关系,深入探讨了34 ka BP以来研究区沉积物的来源及冰山−海流−大气搬运历史。结果表明,DC-11岩芯沉积物REE含量变化与Al_(2)O_(3)相似,主要赋存于陆源碎屑之中,BSiO_(2)对其有明显稀释效应。末次冰期REE含量高,页岩标准化模式平坦,Eu正异常弱,LaN/YbN比值较大,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地壳相对较老的威德尔海周边地区,磁化率、ΔAl_(2)O_(3)、TFe_(2)O_(3)/Eu比值证实该时期沉积物中南美风尘物质多。冰消期早期(19.6~14.1 ka BP)气候快速回暖,西风带与海洋锋面南移,南美风尘输入迅速减弱,南极绕极流南部分支增强,导致南设德兰群岛−南极半岛的冰山及沉积物向东搬运至研究区,沉积物Eu正异常明显,LaN/YbN比值小,磁化率、ΔAl_(2)O_(3)、TFe_(2)O_(3)/Eu比值降低。南极冷倒转期(14.1~12.9 ka BP),南极气温明显下降,海洋锋面小幅北移,来自南设德兰群岛−南极半岛沉积物减少,威德尔海沉积物在岩芯中占主导,沉积物Eu正异常弱,LaN/YbN比值接近于1,冰筏碎屑含量高;冰消期晚期(12.9~11.7 ka BP)海洋锋面再次南移,南设德兰群岛−南极半岛海域南极绕极流分量增强,对DC-11岩芯沉积物贡献加大;全新世(11.7~0 ka BP)气候温暖,南设德兰群岛−南极半岛海域南极绕极流分量总体增强,对岩芯沉积物贡献加大,与来自威德尔海的沉积物量大体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斯科舍海 稀土元素 沉积物来源 环境变化
下载PDF
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纳木那尼冰川正在强烈萎缩 被引量:23
13
作者 姚檀栋 蒲健辰 +4 位作者 田立德 杨威 段克勤 叶庆华 Lonnie G.Thompson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3-508,共6页
2004年和2006年对青藏高原西南部野外考察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纳木那尼冰川正在强烈萎缩.在过去几十年内,许多支冰川已经和纳木那尼主冰川分离,冰川末端形成大量不连续的冰塔林,冰川末端在1976—2006年平均退缩速度为5 m.a-1左... 2004年和2006年对青藏高原西南部野外考察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纳木那尼冰川正在强烈萎缩.在过去几十年内,许多支冰川已经和纳木那尼主冰川分离,冰川末端形成大量不连续的冰塔林,冰川末端在1976—2006年平均退缩速度为5 m.a-1左右,2004—2006年后退速度达到7.8m.a-1,表现出近期加速后退态势.考察发现,冰川表面由于强烈消融而形成数量众多的融化坑,冰川表面强烈减薄,2004—2006年期间冰川冰舌段海拔5 800 m处冰体厚度减薄率为1.42 m.a-1,在海拔6 050 m冰川大平台处为0.67 m.a-1.冰川物质损耗严重,利用现有花杆资料计算2004—2006年年均冰川物质平衡为-685 mm水当量.邻近纳木那尼冰川的普兰县气象站观测资料表明,近30 a来气温呈快速上升趋势,而降水量急剧减少,气候暖干是造成纳木那尼冰川强烈亏损的主要原因.如果近期气候暖干态势持续加剧,必然导致该区冰川更加强烈的物质损耗,冰川萎缩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木那尼冰川 冰川退缩 物质平衡 喜马拉雅山
下载PDF
Amery冰架DEM及其海洋冰分布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亚凤 温家洪 +2 位作者 刘吉英 KENNET C.HJEZEK BEAT M.ACATHSO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1-74,共4页
Amery冰架是东南极最大的冰架。利用克里格插值法对Amery冰架地区的ICESat激光高度计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建立该地区的DEM。依据流体静力学平衡原理构建Amery冰架的冰厚度图,结合冰雷达测厚数据,获得了海洋冰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Amery冰... Amery冰架是东南极最大的冰架。利用克里格插值法对Amery冰架地区的ICESat激光高度计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建立该地区的DEM。依据流体静力学平衡原理构建Amery冰架的冰厚度图,结合冰雷达测厚数据,获得了海洋冰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Amery冰架下的海洋冰主要位于西北部,体积为2.38×1012m3,约占冰架总体积的5.6%,冰架最大厚度为23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ESat激光高度计 DEM 海洋冰 AMERY冰架 南极
下载PDF
等σ面相当重力位势分析方法及其对高原低涡个例的检验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玉淑 邓涤菲 Chen Qiu-shi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7-62,共16页
在青藏高原大地形及其邻近区域,低层等压面的资料是从对流层中上层通过外插法插值得到的,不能代表高原地区近地面的实际天气系统。因此,在常用的等压面分析方法中,如何较准确地分析高原近地面的天气系统是个难题。本文引入有限区域矢量... 在青藏高原大地形及其邻近区域,低层等压面的资料是从对流层中上层通过外插法插值得到的,不能代表高原地区近地面的实际天气系统。因此,在常用的等压面分析方法中,如何较准确地分析高原近地面的天气系统是个难题。本文引入有限区域矢量场分解的平均调和—余弦算法,基于σ面坐标及资料,引入一个满足准地转近似的新变量,其作用相当于等压坐标中的重力位势,称为等σ面上的相当重力位势,在等σ面上给出相当重力位势分布图后,可直接在等σ面上就能分析出天气系统。在方法介绍基础上,本文以2008年7月20日08时到21日14时(北京时)青藏高原上一次高原低涡东移的个例为例,对等σ面上的相当重力位势对天气系统和天气形势的描述能力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海平面气压分析场上,高原附近有一些长期存在的气压异常偏低系统,高原上也存在很多面积较小气压却异常高(或低)的天气系统,这些系统都是由于外插时受高原地形影响而计算出来的误差,不是高原地区近地面天气系统的正确反映,因而无法正确描述近地面高原涡东移出高原并与四川盆地附近西南涡耦合后加强的过程。而运用相当重力位势变量来表示高原近地面的天气形势后,能够清晰反映高原近地面上此次高原涡东移南压引起低层西南涡加强的过程,可把高原大地形上的天气分析与下游地区天气形势分析更好地衔接起来,在天气分析方面具有明显的好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的调和—余弦算法 等σ面相当重力位势 高原低涡
下载PDF
极地冰钻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楠 王亮 +8 位作者 Pavel Talalay 范晓鹏 王如生 杨阳 洪嘉琳 宫达 孙友宏 李院生 李冰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20年第2期1-16,共16页
极地冰钻技术是获取冰芯,研究冰盖-冰架-海洋相互作用,以及获取极地冰下基岩与冰下水环境样品,开展冰下环境探测的重要手段。目前极地冰钻技术的难点与前沿主要包括深冰芯钻探、冰架热水钻、冰下基岩钻和冰下水环境采样与观测技术。本... 极地冰钻技术是获取冰芯,研究冰盖-冰架-海洋相互作用,以及获取极地冰下基岩与冰下水环境样品,开展冰下环境探测的重要手段。目前极地冰钻技术的难点与前沿主要包括深冰芯钻探、冰架热水钻、冰下基岩钻和冰下水环境采样与观测技术。本文针对以上4个极地冰钻关键技术,对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与项目开展情况进行了总结与梳理。综合来看,虽然我国开展极地钻探技术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极地战略不断推进,我国的极地冰钻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究正持续向着赶超极地钻探强国方向迈进,这必将为我国的极地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 深冰芯钻探 热水钻探 冰下基岩钻探 冰下环境探测
下载PDF
海平面变化与南极大陆沿海西福尔丘陵湖泊环境演变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自磐 Patrick P.Deprez Paul A.Berkman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2期69-82,共14页
对东南极大陆沿海西福尔丘陵 ( Vestfold Hills,68°38′S,78°0 6′E)若干主要湖泊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了现代生态学和古生态学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湖泊的地理地貌环境和理化要素的动态特征、生态群落结构类型。利用湖岸古化石... 对东南极大陆沿海西福尔丘陵 ( Vestfold Hills,68°38′S,78°0 6′E)若干主要湖泊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了现代生态学和古生态学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湖泊的地理地貌环境和理化要素的动态特征、生态群落结构类型。利用湖岸古化石的生态组成与放射性同位素测定资料 ,推断了晚更新世以来随着全球海平面变化 ,该地区所经历的海侵、海退及其地理地貌改变过程 ,尤其重现了本区 1 80 0 0年以来因两次海侵而发生的湖泊生态演替过程。本文首次推出了该区海成湖泊 4种环境演化模式 ,认为这些湖泊环境演化模式不仅是区域环境生态历史演变的缩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湖泊环境 生态演变 海平面变化 气候变化 放射性同位素 海侵 海退
下载PDF
冰层回转钻进钻头切削具温度理论计算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曹品鲁 陈卓 +2 位作者 曹宏宇 董硕 崔国庆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20年第1期5-12,共8页
极地冰盖底部暖冰层冰的脆性小而粘弹性大,且温度和压力较高,可钻性差。回转钻进时产生的切削热量极易使冰屑处于熔融或半融状态,致使冰屑相互聚结成团,甚至会在钻具局部位置再次冻结,导致孔内事故频发。为了解冰层回转钻进时切削具的... 极地冰盖底部暖冰层冰的脆性小而粘弹性大,且温度和压力较高,可钻性差。回转钻进时产生的切削热量极易使冰屑处于熔融或半融状态,致使冰屑相互聚结成团,甚至会在钻具局部位置再次冻结,导致孔内事故频发。为了解冰层回转钻进时切削具的温度变化规律,本文对切削具的受力特性和传热规律进行了理论研究,建立了钻井液循环条件下切削具温度计算理论模型,对切削具的温度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回转速度、切削深度、冰与切削具间的摩擦系数、切削具刃前角及冰的抗剪强度等参数对切削温度均有重要影响,而低温钻井液虽有良好的冷却、降温效果,但仍可使切削具温度升温2~5℃,为暖冰层钻进带来不利影响,需深入优化钻进参数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冰 极地钻探 钻头 切削热量 切削温度 低温钻井液
下载PDF
南极东方站深冰层及冰下湖钻探技术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秋雯 李冰 +5 位作者 Pavel Talalay 孙友宏 张楠 宫达 杨阳 范晓鹏 《钻探工程》 2021年第9期35-46,共12页
自1970年至今,前苏联和俄罗斯在南极东方站持续进行了近50年的冰层钻探活动,先后攻克了包含粒雪层、冰层、冰岩夹层和湖水冻结冰的复杂冰层钻进难题,逐渐形成了一套集热融取芯钻探、电动机械取芯钻探和分支孔钻探等为一体的深冰芯钻探... 自1970年至今,前苏联和俄罗斯在南极东方站持续进行了近50年的冰层钻探活动,先后攻克了包含粒雪层、冰层、冰岩夹层和湖水冻结冰的复杂冰层钻进难题,逐渐形成了一套集热融取芯钻探、电动机械取芯钻探和分支孔钻探等为一体的深冰芯钻探技术。创造了冰层最深干孔钻进深度记录(952.4 m)、最深热融取芯钻进记录(2755 m)、最深冰芯钻探记录(3769.3 m),累计进尺达13000 m,并获取了总长超46 m的含湖水冻结冰样品的冰芯。东方站的钻探活动对极地冰层钻探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同时积累了宝贵的深冰钻探经验。通过对东方站深冰钻探技术的系统梳理,将为我国正在实施的深冰芯钻探和即将开启的冰下湖科学钻探提供重要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东方站 深冰芯 热融钻探 电动机械钻探 冰下湖
下载PDF
冰层空气反循环连续取心钻具结构设计与冰心卡断数值模拟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宝义 范大友 +2 位作者 王如生 Pavel Talalay 陈艳吉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8年第9期46-50,共5页
冰心包含大量的古气候资料和古生物学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从远古到现代的气候变化和生物进化都很重要。如何高效快速地获取无污染的冰心是极地科学家的一个重要课题。冰层空气反循环钻具采用双壁钻杆形成反循环通道,内管提供了从钻头底部... 冰心包含大量的古气候资料和古生物学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从远古到现代的气候变化和生物进化都很重要。如何高效快速地获取无污染的冰心是极地科学家的一个重要课题。冰层空气反循环钻具采用双壁钻杆形成反循环通道,内管提供了从钻头底部到表面的冰屑和冰心的连续通道。钻具通过卡断机构卡断冰心,通过反循环通道不断运移冰心,从而实现连续钻具连续取心。本文采用ABAQUS软件对冰心卡断过程进行分析,运用XFEM断裂准则以及Explicit显式方法求解,选出适宜的卡断器尺寸和中心通道尺寸,从而得到更好的反循环钻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钻 结构设计 数值模拟 冰心卡断 反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