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ology and America’s China Policy at the Time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 Reexamination of Acheson and the Question of Recognition
1
作者 Wang Lix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5年第3期17-26,共10页
杜鲁门政府未能承认新中国的根本原因并非是国会和舆论的压力,而在于那个时期由反共主义和中美关系神话构成的独特的对华意识形态。正是这一意识形态使杜鲁门政府无论在信仰上还是在情感上都无法接受新中国,对新中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愤... 杜鲁门政府未能承认新中国的根本原因并非是国会和舆论的压力,而在于那个时期由反共主义和中美关系神话构成的独特的对华意识形态。正是这一意识形态使杜鲁门政府无论在信仰上还是在情感上都无法接受新中国,对新中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愤怒和远远超出其他国家的敌意。艾奇逊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根本没有考虑承认新中国,他并非过去学者所认为的灵活的现实主义者,所谓的“失去的机会”说是建立在错误的前提和错误的逻辑之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中国 美国 对华政策 外交关系 艾奇逊 国家承认
原文传递
China’s Role and Influence in the Incidents in Po-land and Hungary in 1956
2
作者 Shen Zhihu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5年第3期3-16,共14页
在苏联处理波匈事件的初期,中国因情况不明未及参与。而在苏联决定从布达佩斯撤军和再次武装占领匈牙利的问题上,中国的意见起了主导作用。这就是说,在危机处理的后期,苏联听从了中国的建议和主张,其结果是毛泽东既批判了苏联的大国主义... 在苏联处理波匈事件的初期,中国因情况不明未及参与。而在苏联决定从布达佩斯撤军和再次武装占领匈牙利的问题上,中国的意见起了主导作用。这就是说,在危机处理的后期,苏联听从了中国的建议和主张,其结果是毛泽东既批判了苏联的大国主义,又保证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波匈事件标志着中共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和声望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1958年 波匈事件 外交关系 外交史 大国主义 前苏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