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晚全新世高海平面的琼海珊瑚礁记录 被引量:22
1
作者 时小军 余克服 +2 位作者 陈特固 张江勇 赵建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9,共9页
采用精确的高程测量和高精度的TIMS铀系定年方法,对海南岛东部琼海青葛附近低潮时出露的原生死珊瑚和外礁坪上的活微环礁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青葛附近外礁坪上的微环礁存在狭窄的生长上限(±8cm),位于最低低潮面上,是相当... 采用精确的高程测量和高精度的TIMS铀系定年方法,对海南岛东部琼海青葛附近低潮时出露的原生死珊瑚和外礁坪上的活微环礁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青葛附近外礁坪上的微环礁存在狭窄的生长上限(±8cm),位于最低低潮面上,是相当精确的海平面标志物。原生死珊瑚顶面与附近现代活微环礁顶面的高差数据和精确可靠的TIMS铀系年龄数据显示,5500~5200aBP(U/Th年龄,相对于2008年)时海平面至少高出现在(100±8)cm,真实的海平面很可能比现在高2.0~2.2m。总体上,5500~3500aBP期间海平面波动变化,波动幅度约为0.6m,且这种波动与气候波动有较好的对应性。4400~3900aBP期间琼海珊瑚礁的发育缺失很可能与此时的气候干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高海平面 海平面波动 中-晚全新世 琼海市 海南岛
下载PDF
辽宁本溪庙后山遗址铀系测年初步结果 被引量:9
2
作者 张丽 沈冠军 +1 位作者 傅仁义 赵建新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4-57,共4页
庙后山是位于我国东北的重要中更新世人类遗址。报道该地点出土人类化石的第5、6堆积层次生碳酸盐岩和骨化石样的铀系测年结果。夹生于第6堆积层3个钙板的年龄分别为276、>535、346ka,其下第5层中的钙板为526±31ka,据此第6层顶... 庙后山是位于我国东北的重要中更新世人类遗址。报道该地点出土人类化石的第5、6堆积层次生碳酸盐岩和骨化石样的铀系测年结果。夹生于第6堆积层3个钙板的年龄分别为276、>535、346ka,其下第5层中的钙板为526±31ka,据此第6层顶部应至少为200ka,第5层中部应大于500ka。结果远大于该地点原基于骨化石铀系测年的年代框架,支持中国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交替比原认为约200ka早得多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后山遗址 次生碳酸盐岩 铀系年代 直立人 早期智人
下载PDF
陕西紫阳辉长岩锆石U-Pb年龄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谢巧勤 赵月领 +4 位作者 张焕侠 陈天虎 徐晓春 薛怀民 赵建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56-471,共16页
陕西安康的瓦房店、紫阳、岚皋、镇坪和湖北竹溪一带的早古生代地层中广泛出露具双峰式岩浆岩组合的岩墙群。本文通过紫阳高滩辉长岩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获得其侵位年龄为410±4.5Ma。高滩辉长岩具有类似OIB的稀土元素和... 陕西安康的瓦房店、紫阳、岚皋、镇坪和湖北竹溪一带的早古生代地层中广泛出露具双峰式岩浆岩组合的岩墙群。本文通过紫阳高滩辉长岩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获得其侵位年龄为410±4.5Ma。高滩辉长岩具有类似OIB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配特征,Th/Nb比值小于0.11,Nb/Zr大于0.15,显示其形成于与地幔柱活动相关的富集地幔源区。Nb/U、Ce/Pb比值及U、Th、Pb和Ni含量特征显示岩浆演化早期经历橄榄石和辉石的弱分离结晶作用,岩浆上升过程中几乎未受到地壳物质混染作用。高滩辉长岩年代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地质特征表明,早古生代晚期扬子陆块北缘地幔柱作用使得该区软流圈地幔上涌,导致扬子板块北缘陆内裂解,引发紫阳、岚皋一带早古生代晚期的基性岩浆作用。由于地幔深部热动力条件制约,这次大陆裂解事件未能持续。高滩辉长岩锆石年龄是对扬子板块北缘陆内裂解事件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北缘 辉长岩 锆石U-PB定年 大陆裂解
下载PDF
文石方解石化对文石石笋δ^(18)O记录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会领 余克服 +4 位作者 赵建新 俸月星 林玉石 周玮 刘国辉 《热带地理》 2016年第3期457-467,共11页
近年来,文石石笋成为古气候研究的新材料,但文石的方解石化对文石石笋氧同位素的影响问题仍未很好地解决。选取湖南湘西莲花洞方解石化文石石笋LH5为研究对象,基于18个TIMS-U系年龄和311个δ^(18)O,探讨了方解石化对文石石笋古气候记录... 近年来,文石石笋成为古气候研究的新材料,但文石的方解石化对文石石笋氧同位素的影响问题仍未很好地解决。选取湖南湘西莲花洞方解石化文石石笋LH5为研究对象,基于18个TIMS-U系年龄和311个δ^(18)O,探讨了方解石化对文石石笋古气候记录的影响。结果表明:1)文石的方解石化会引起文石矿物中所赋存的铀元素流失,造成铀系年龄的倒转,但LH5石笋中下部铀系衰变体系的开放程度较低(<10%),在剔除异常年龄后,仍可构建时间标尺。2)通过末次冰消期气候事件的对比发现:文石的方解石化会导致δ^(18)O的异常波动,末次冰消期其他中国南方石笋记录的气候事件,如B?lling-Aller?d和新仙女木事件等在LH5石笋中都难以确认。而在LH5石笋的中上部文石层段,δ^(18)O波动却能够很好地记录气候的变化。3)洞穴滴水的淋滤被认为是文石方解石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对于LH5石笋而言,洞穴滴水的溅蚀作用可能在文石向方解石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在石笋的不同部位受到溅蚀淋滤的强度不同,以及石笋结构的非均一性等原因,导致文石的方解石化不均匀,这也最终造成LH5石笋文石-方解石层段δ^(18)O的非线性变化,失去记录气候变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石方解石化 氧同位素 文石石笋 莲花洞
下载PDF
中晚全新世湘西莲花洞石笋旋回沉积速率变化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会领 余克服 +4 位作者 赵建新 俸月星 林玉石 周玮 刘国辉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80-590,共11页
石笋旋回沉积速率是按照石笋沉积旋回测年得到的沉积速率,是石笋沉积过程的重要参数和反演古气候变化的有效代用指标。旋回沉积速率的波动可能反应了地表温度和降雨量的变化,与夏季风强度存在关联。文章以湖南湘西莲花洞LH2石笋为材料,... 石笋旋回沉积速率是按照石笋沉积旋回测年得到的沉积速率,是石笋沉积过程的重要参数和反演古气候变化的有效代用指标。旋回沉积速率的波动可能反应了地表温度和降雨量的变化,与夏季风强度存在关联。文章以湖南湘西莲花洞LH2石笋为材料,利用42个^(230 )Th年龄获得的石笋旋回沉积速率序列重建了8.6ka BP以来湖南湘西地区温度和降雨雨量的变化历史:8.6-4.2ka BP期间,气候以高温多雨为特征,夏季风强,石笋生长率高,但气候并不稳定,存在一系列千年-百年尺度的波动;4.2-0.05ka BP期间,气候整体偏冷干,旋回沉积速率偏低。总体上,在轨道尺度上,LH2石笋的旋回沉积速率与该石笋的δ^(18) O值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旋回沉积速率的重复性检验证明了旋回沉积速率古气候记录的有效性。石笋旋回沉积速率变化主要受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的控制和ITCZ的直接影响,在百年尺度上,旋回沉积速率的波动可能与中晚全新世的弱季风事件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回沉积速率 古气候意义 石笋 莲花洞 湘西
下载PDF
Testing coral paleothermometers(B/Ca, Mg/Ca, Sr/Ca, U/Ca and δ^(18)O) under impacts of large riverine runoff 被引量:4
6
作者 CHEN Tianran YU Kefu +4 位作者 ZHAO Jianxin YAN Hongqiang SONG Yinxian FENG Yuexing CHEN Teg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8期20-26,共7页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proxies including B/Ca, Mg/Ca, St/Ca, U/Ca and δ180 were analyzed in the skeleton of a Porites coral collected from the Zhujiang River (Pearl River) Estuary (ZRE). These geochemica...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proxies including B/Ca, Mg/Ca, St/Ca, U/Ca and δ180 were analyzed in the skeleton of a Porites coral collected from the Zhujiang River (Pearl River) Estuary (ZRE). These geochemical proxies are influenced by river runoff and this area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seasonal freshwater floods. We assessed the robustness of each SST proxy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the local instrumental SST. Coral St/Ca shows the highest correlation with SST variations (r2=0.59), suggesting St/Ca is the most robust SST proxy. In contrast, coral δ180 (r2=0.46), B/Ca (r2=0.43) and U/Ca (r2=0.41) ratios were only moderately correlated with SST variations, suggesting that they are disturbed by some other factors in addition to SST. The poor correlation (r2=0.27) between SST and Mg/Ca indicates that Mg/Ca in coral skeletons is not a simple function of SST variations. This may ultimately limit the use of Mg/Ca as a coral paleothermome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ites coral SST proxies coral paleothermometers riverine runoff Zhujiang River (Pearl River) Estuary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Trace metal anomalies in bleached Porites coral at Meiji Reef, tropical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淑 余克服 +2 位作者 赵建新 俸月星 陈天然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15-121,共7页
Coral bleaching has generally been recognized as the main reason for tropical coral reef degradation, but there are few long-term records of coral bleaching events. In this study, trace metals including chromium(Cr), ... Coral bleaching has generally been recognized as the main reason for tropical coral reef degradation, but there are few long-term records of coral bleaching events. In this study, trace metals including chromium(Cr), copper(Cu), molybdenum(Mo), manganese(Mn), lead(Pb), tin(Sn), titanium(Ti), vanadium(V), and yttrium(Y), were analyzed in two Porites corals collected from Meiji Reef in the tropical South China Sea(SCS) to assess differences in trace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bleached compared with unbleached coral growth bands. Ti, V, Cr, and Mo generally showed irregular fluctuations in both corals. Bleached layers contained high concentrations of Mn, Cu, Sn, and Pb. Unbleached layers showed moderately high concentrations of Mn and Cu only. The different distribution of trace metals in Porites may be attributable to different selectivity on the basis of vital utility or toxicity. Ti, V, Cr, and Mo are discriminated against by both coral polyps and zooxanthellae, but Mn, Cu, Sn, and Pb are accumulated by zooxanthellae and only Mn and Cu are accumulated by polyps as essential elements. The marked increase in Cu, Mn, Pb, and Sn are associated with bleaching processes, including mucus secretion, tissue retraction, and zooxanthellae expulsion and occlusion. Variation in these trace elements within the coral skeleton can be used as potential tracers of short-lived bleaching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异常 珊瑚礁 漂白层 热带 南海 微量金属元素 中高浓度 钒(V)
下载PDF
大亚湾石珊瑚群落近25年的变化及其对2008年极端低温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26
8
作者 陈天然 余克服 +6 位作者 施祺 李淑 Gilbert J.Price 王嵘 赵美霞 陈特固 赵建新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12-820,共9页
在气候变暖、ENSO加剧等导致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背景下,相对高纬度海域的石珊瑚群落被认为是石珊瑚物种延续的最后保留地,但相对高纬度海域周期性的冬季低温是妨碍其发育的最重要因子之一.南海北部相对高纬度的大亚湾海区(22... 在气候变暖、ENSO加剧等导致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背景下,相对高纬度海域的石珊瑚群落被认为是石珊瑚物种延续的最后保留地,但相对高纬度海域周期性的冬季低温是妨碍其发育的最重要因子之一.南海北部相对高纬度的大亚湾海区(22°31′~22°50′N)近40年来持续变暖,珊瑚群落发育但未成礁.2008年初经历了近50年来罕见的极端低温事件,持续32d,大亚湾海区2008年2月平均SST低于14℃,连续多天最低SST为12.3℃左右,低于传统认为的使珊瑚“致命”的温度(13℃),日最低气温则低达6.6℃.该海域的石珊瑚群落生态调查显示:(1)近25年来大亚湾石珊瑚覆盖度从76.6%下降到15.3%,退化达80%;(2)石珊瑚群落优势种由霜鹿角珊瑚变成秘密角蜂巢珊瑚;(3)2008年低温事件对本区石珊瑚群落没有造成明显影响,活珊瑚覆盖度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总体结果显示,相对高纬度的大亚湾海区的珊瑚种类已经总体上适应了极端低温的环境,具有进一步发育的潜力,可望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成为石珊瑚物种的避难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高纬度 石珊瑚 极端低温 全球变暖 大亚湾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的种间与空间差异及其对珊瑚礁白化的影响 被引量:20
9
作者 李淑 余克服 +3 位作者 施祺 陈天然 赵美霞 赵建新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2655-2662,共8页
与造礁石珊瑚共生的虫黄藻(Zooxanthellae)的密度和色素变化是珊瑚礁白化的最主要特征.通过对海南三亚鹿回头、小东海和广东省大亚湾海区共12科21属39种石珊瑚的共生体虫黄藻密度分析,得出:(i)与珊瑚共生的虫黄藻平均密度变化于0... 与造礁石珊瑚共生的虫黄藻(Zooxanthellae)的密度和色素变化是珊瑚礁白化的最主要特征.通过对海南三亚鹿回头、小东海和广东省大亚湾海区共12科21属39种石珊瑚的共生体虫黄藻密度分析,得出:(i)与珊瑚共生的虫黄藻平均密度变化于0.67×10^6-8.48×10^6cells/cm。之间,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性,其中枝状珊瑚的共生体虫黄藻密度相对较低(0.67×10^6-2.47×10^6cells/cm^2),而块状珊瑚的共生体虫黄藻密度相对较高(1.00×10^6-8.48×10^6cells/cm^2);(ii)水深4m以内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普遍比水深7m左右接近海底的珊瑚的高;(iii)相对高纬度的大亚湾(~22°N)与三亚(~18°N)相比,海温相同的环境下,与珊瑚共生的虫黄藻密度的纬度差异不明显;(iv)局部白化的同一珊瑚个体,未白化部分的虫黄藻密度〉半白化部分〉完全白化部分.进一步分析认为:(i)块状珊瑚与枝状珊瑚虫黄藻密度的差异性可能是导致枝状珊瑚易于白化的主要原因,如低密度共生虫黄藻导致枝状的鹿角、杯形珊瑚等易于白化死亡;(ii)珊瑚共生体虫黄藻密度受人为因素制约,如沉积物增加、潜水活动造成海水浑浊、海产品养殖活动引起的硝酸盐、磷酸盐增加等都可能导致共生虫黄藻密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白化 虫黄藻密度 种间差异性 空间差异性 南海北部
原文传递
西峰黄土-红粘土序列有机质记录及其对磁化率古气候意义启示 被引量:27
10
作者 谢巧勤 陈天虎 +1 位作者 徐晓春 孙玉兵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9-718,共10页
大量研究证实成壤磁铁矿和磁赤铁矿是黄土-红粘土磁化率变化主要原因,但是对这些磁性矿物起源于无机沉淀还是生物作用尚需深入研究。为此,本文选择黄土高原200余米厚的西峰黄土-红粘土序列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分析和透射电镜手段,... 大量研究证实成壤磁铁矿和磁赤铁矿是黄土-红粘土磁化率变化主要原因,但是对这些磁性矿物起源于无机沉淀还是生物作用尚需深入研究。为此,本文选择黄土高原200余米厚的西峰黄土-红粘土序列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分析和透射电镜手段,对其中有机质含量和磁性矿物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_5以来的沉积层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集中在0.25%~0.50%之间,有机质含量变化与黄土和古土壤层磁化率变化基本一致,即有机质高值对应磁化率高值,有机质与磁化率值成正相关;S_5以下至午城黄土底部不仅有机质含量降低而且变化幅度减小;红粘土沉积层中,虽然不能完全遵循磁化率高值对应有机质高值,但基本符合峰-峰和谷-谷对应规律。有机质和磁化率的相关性以及透射电镜研究表明,生物成因磁性矿物是风尘序列磁化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有机质含量高低反映风尘序列成壤过程中生物地球化学强度变化,生物将磁化率和古气候密切联系起来。黄土和红粘土磁化率古气候意义相似,但是由于黄土和红粘土形成于不同气候背景下,不能仅仅利用二者磁化率大小对比反演古气候,利用表土磁化率重建古气候要考虑气候载体形成的气候背景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红粘土序列 磁化率有机质 生物地球化学 古气候意义
原文传递
草原猛犸象(Mammuthus trogontherii)新材料及猛犸象的起源与演化模式探讨 被引量:8
11
作者 魏光飚 胡松梅 +6 位作者 余克服 侯亚梅 厉新 金昌柱 王元 Jianxin ZHAO 王文华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5-723,共9页
最新的研究材料表明,草原猛犸象(M.trogontherii)在中国的生存时代延续至晚更新世.起源于非洲的猛犸象(Mammuthus)自晚上新世(3.5~3.0Ma)首次进入欧亚大陆以来,东亚地区就成为了该世系的演化中心.罗马尼亚象(M.rumanus)→南方象(M.meri... 最新的研究材料表明,草原猛犸象(M.trogontherii)在中国的生存时代延续至晚更新世.起源于非洲的猛犸象(Mammuthus)自晚上新世(3.5~3.0Ma)首次进入欧亚大陆以来,东亚地区就成为了该世系的演化中心.罗马尼亚象(M.rumanus)→南方象(M.meridionalis)→草原猛犸象(M.trogontherii)→真猛犸象(M.primigenius)的转换很可能都完成于该地区,并且每一个新种的形成都伴随着随后的大规模扩散:走出东亚(OutofEastAsia).异域成种(allopatricspeciation)是猛犸象的主要成种方式.东亚之所以成为猛犸象新种形成的"发动机"和扩散中心,很可能与该地区自早更新世初(2.6Ma)以来经历了频繁而大幅度的气候、环境波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猛犸象 松花江猛犸象 MSE 异域成种 走出东亚 气候
原文传递
狮子洞铀系测年与百色盆地第Ⅲ级阶地的年代 被引量:5
12
作者 孔丽娟 沈冠军 +2 位作者 王頠 李大伟 赵建新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9-353,共5页
布兵盆地是广西百色盆地东南缘一小型附属盆地,狮子洞位于其南侧喀斯特峰林中,其内堆积由上部砂质粘土与下部砾石层构成,类似河流相二元结构。狮子洞与其周围分布广泛的河流第III阶地海拔高度相当,表明洞穴与阶地堆积时代的一致性。本... 布兵盆地是广西百色盆地东南缘一小型附属盆地,狮子洞位于其南侧喀斯特峰林中,其内堆积由上部砂质粘土与下部砾石层构成,类似河流相二元结构。狮子洞与其周围分布广泛的河流第III阶地海拔高度相当,表明洞穴与阶地堆积时代的一致性。本文报道狮子洞内夹生于砂质粘土层次生碳酸盐岩样的铀系测年结果。位于砂质粘土与砾石层界面处的钙板,高精度质谱铀系年代为366±19ka。其左上1.4m贴附于洞壁突岩的石幔,质谱年代为517±42ka。鉴于具明确层位意义、纯净致密次生碳酸盐岩质谱铀系年代高度可信,并基于狮子洞堆积与布兵盆地第Ⅲ级阶地同时、附属盆地与主盆地同步发育的认识,这二个盆地第Ⅲ级阶地应在366~517ka间形成。本文结果对系统研究百色盆地地貌和旧石器文化演化具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狮子洞 铀系年代 布兵盆地 百色盆地 第Ⅲ级阶地
原文传递
Twenty-five years of change in scleractinian coral communities of Daya Bay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response to the 2008 AD extreme cold climate event 被引量:23
13
作者 CHEN TianRan YU KeFu +6 位作者 SHI Qi LI Shu Gilbert J. Price WANG Rong ZHAO MeiXia CHEN TeGu ZHAO JianX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12期2107-2117,共11页
世界范围的珊瑚礁石逐渐地正在变得并且有害地影响在之上由包括的许多因素,重要气候变化,例如全球温暖和增加的 El Nino 南部的摆动活动。通常,珊瑚礁石的坚持,在特别低纬度,部分地,海运被管理不超过集体死亡能在发生的批评限制(&... 世界范围的珊瑚礁石逐渐地正在变得并且有害地影响在之上由包括的许多因素,重要气候变化,例如全球温暖和增加的 El Nino 南部的摆动活动。通常,珊瑚礁石的坚持,在特别低纬度,部分地,海运被管理不超过集体死亡能在发生的批评限制(&#8764;30 ° C ) 的表面温度。因此,它被想珊瑚那生活在高纬度(即,当前更凉爽的海表面温度) 将多半比珊瑚生活在对假设未来温度增加更有利作出回应低纬度(即,当前更温暖的海表面温度) 。因而,高纬度的珊瑚社区可以有潜力在面临潜在的未来时为许多珊瑚种类充当 refugia 的区域全球温暖。Daya 海湾(22 ° 3 1 &#8242;22 ° 5 0 &#8242;N ) ,北华南海,包含几个高纬度的 non-reefal 珊瑚社区并且在这个区域以内代表 scleractinian 珊瑚的最在北方的分布之一。显著地, Daya 海湾经历了在整个过去的 50 年的在空和海表面温度中的戏剧的温暖。在这篇论文,我们在 Daya 海湾珊瑚社区分析 25 年变化,把两个基于历史性的调查并且我们的最近 2006 2008 地区性的生态的调查。我们的结果建议与预言相反,在过去的 25 年期间在在 Daya 海湾以内的珊瑚盖子有重要衰落(即,在到在 2008 的 15.3% 仅仅珊瑚盖子的 1983/1984 的 76.6% 珊瑚盖子) 。如此的变化也在最丰富的珊瑚种类反映重要移动,从 Acropora pruinosa 到 Favites abdita。大多数现代珊瑚社区变得以前在 15 和 30 年之间建立了,相应于增加的冬季海表面温度的一个时期。然而,很少的殖民地变得在最后 15 年以内建立了,尽管有温暖的一个更强烈的时期。由考虑另外的因素,我们假设那直接人为的影响,而非气候的事件,限制了发展,并且驾驶了衰落,最后 15 年里的 Daya 海湾珊瑚社区。Daya 海湾也在过去的 50 年期间受到了偶尔的极端冷事件,与最近的发生在 2008 年初(13 年 1 月 13 日 2 月) 。在 2008 冷事件期间,最低空气温度到达仅仅 6.6 ° C,和吝啬的海表面温度 2 月秋天,包括在 12.3 ° C 的六连续的天 【 14 ° C。显著地,海表面温度在通常在 scleractinian 珊瑚社区导致集体死亡的假设批评更低的温度阀值(&#8764;13 ° C ) 下面掉落。令人惊讶地,我们的珊瑚社区调查,以前进行了两个(2007 年 8 月) 并且在以后(2008 年 2 月下旬) 极端 2008 冷事件,证明 Daya 海湾珊瑚生态系统恰好被影响在之上在冷时期期间。那些观察建议 Daya 海湾 scleractinian 珊瑚社区开发了改编到低海表面温度。总的来说,我们的数据支持高纬度的珊瑚社区例如 Daya 海湾,有的假设在潜在的未来的来临为 scleractinian 珊瑚充当 refugia 的区域的潜力全球温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事件 珊瑚群落 大亚湾 中国海 海洋表面温度 SEA 高纬度地区 低纬度地区
原文传递
Interspecies and spatial diversity in the symbiotic zooxanthellae density in corals from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oral reef bleaching 被引量:12
14
作者 LI Shu YU KeFu +3 位作者 SHI Qi CHEN TianRan ZHAO MeiXia ZHAO JianX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2期295-303,共9页
珊瑚礁石漂白被共生 zooxanthellae, zooxanthellae 色素沉着的损失,或两个的逐出通常描绘。我们收集了分别地,在海南岛的 Sanya 和广东省的 Daya 海湾从 Luhuitou 和 Xiaodonghai 包括礁石大楼珊瑚的 21 个类的 39 种类的 128 件样... 珊瑚礁石漂白被共生 zooxanthellae, zooxanthellae 色素沉着的损失,或两个的逐出通常描绘。我们收集了分别地,在海南岛的 Sanya 和广东省的 Daya 海湾从 Luhuitou 和 Xiaodonghai 包括礁石大楼珊瑚的 21 个类的 39 种类的 128 件样品并且分析了共生 zooxanthellae 人口密度。结果显示出那:( 1 )共生 zooxanthella 密度从 0.67x10 ( 6 )变化,显示 8.48x10 ( 6 )房间/厘米( 2 )重要内部种可变性,与通常相对有更少的 zooxanthellae 的分支珊瑚(从 0.67x10 ( 6 ) 到 2.47x10 ( 6 )房间/厘米( 2 ))比巨大的种类(从 1.0x10 ( 6 )到 8.48x10 ( 6 )房间/厘米( 2 ));(2 ) 在 4 m 水深度以内住在的珊瑚比那些生活在底部有共生 zooxanthellae 的高水平(类似于 7 m 深度) 礁石区域;(3 ) 在在从相对高的纬度 Daya 海湾的珊瑚之间的 zooxanthellae 密度没有可辨别的差别(类似于 22 度 N ) 并且那些从相对低的纬度 Sanya (类似于 18 度 N ) 在可比较的海表面温度(SST ) ;(4 ) 在里面部分 -- 漂白珊瑚, zooxanthellae 的密度显示出下列顺序:看似健康的部分 > 漂白半的部分 > 漂白部分。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建议(1 ) 分叉之间的 zooxanthellae 密度差别和巨大的珊瑚种类是分叉的珊瑚对比巨大的珊瑚漂白更脆弱的主要原因。例如,共生 zooxanthellae 层次在分叉的 Acropora 和 Pocillopora 珊瑚并且这样是低的这些珊瑚更产生漂白和死亡;(2 ) 共生 zooxanthellae 密度能被环境条件也影响,例如沉积负担,潜水相关的混浊,和水产业相关的硝酸盐和磷酸盐输入,并且他们的增加可以在珊瑚减少共生 zooxanthellae 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漂白 虫黄藻密度 间种多样性 空间多样性
原文传递
New materials of the steppe mammoth, Mammuthus trogontherii, with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ary patterns of mammoths 被引量:4
15
作者 WEI GuangBiao HU SongMei +6 位作者 YU KeFu HOU YaMei LI Xin JIN ChangZhu WANG Yuan ZHAO JianXin WANG WenHu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7期956-963,共8页
Recently found materials indicate that the steppe mammoth, Mammuthus trogontherii, survived in northern China into the late Pleistocene. East Asia is the key area of mammoth evolution after the initial radiation of ea... Recently found materials indicate that the steppe mammoth, Mammuthus trogontherii, survived in northern China into the late Pleistocene. East Asia is the key area of mammoth evolution after the initial radiation of early forms out of Africa and into Eurasi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ate Pliocene (c. 3.5–3.0 Ma). M. rumanus, M. meridionalis, M. trogontherii, and M. primige- nius probably formed a continuous and transitional evolutionary lineage within the pan-Eurasian mammoth radiation in East Asia. Each speciation event of the Eurasian mammoths was followed by a rapid and large-scale dispersal event: out of East Asia. Allopatric speciation is the main speciation pattern of Mammuthus. The climatic vacillation was severe and frequent in East Asia from the early part of early Pleistocene (c. 2.6 Ma) onward, which probably brought about successive speciation in East Asia and the subsequent dispersal of the mammot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mmuthus trogontherii Mammuthus sungari MSE ALLOPATRIC SPECIATION out of EAST ASIA climat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