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灵敏隧道磁阻传感器在铝合金材料检测中的应用
1
作者 王维 徐大诚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16,68,共6页
针对铝合金材料的电导率和厚度检测,基于隧道磁阻传感器的高灵敏特性设计了一种用隧道磁阻传感器替代涡流传感器中敏感线圈的装置,减小了激励线圈的体积和功耗。采用正交锁相放大器的信号处理电路降低了噪声,对铝合金材料引起的磁场变... 针对铝合金材料的电导率和厚度检测,基于隧道磁阻传感器的高灵敏特性设计了一种用隧道磁阻传感器替代涡流传感器中敏感线圈的装置,减小了激励线圈的体积和功耗。采用正交锁相放大器的信号处理电路降低了噪声,对铝合金材料引起的磁场变化灵敏度可达0.1μT。实验结果表明:电导率差值小于0.4×10^(7)S/m,厚度差为1 mm的3种被测铝合金材料可被准确区分。该装置与涡流传感器相比,体积更小,功耗更低,灵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涡流检测 隧道磁阻传感器 正交锁相放大器 电导率 厚度
下载PDF
芯片级多轴集成微陀螺方案对比与发展趋势分析
2
作者 魏雯强 鲁征浩 +3 位作者 陈方 申冲 石云波 曹慧亮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32-939,954,共9页
微机械陀螺仪作为检测载体角速率信息的器件,在姿态控制平台和惯性导航领域有着广泛应用。首先结合国内外发展动态及研究成果,分析了三类芯片级多轴集成微机械陀螺集成方法:三单轴陀螺正交集成法、单片单结构三轴陀螺法及单片多结构陀... 微机械陀螺仪作为检测载体角速率信息的器件,在姿态控制平台和惯性导航领域有着广泛应用。首先结合国内外发展动态及研究成果,分析了三类芯片级多轴集成微机械陀螺集成方法:三单轴陀螺正交集成法、单片单结构三轴陀螺法及单片多结构陀螺阵列法。其次,通过对当前方案的总结与分析,比较了各方案的优缺点,设计了一种频差小、抗冲击能力强的单片三轴轮环式陀螺结构。仿真实验表明该结构能承受20000 g冲击,轮结构频差为180.3 Hz,环结构频差为3 Hz。最后,分析了未来芯片级多轴集成微陀螺仪的改良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机械陀螺仪 敏感结构 单结构三轴 正交集成 陀螺阵列
下载PDF
基于鱼类活动生物电信号高精度计测的水质监测系统设计
3
作者 杨凌升 李伟 +1 位作者 尤嘉琪 朱晓磊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68-974,共7页
鱼类水质监测法是目前水质生物监测法的一个重要方向。针对鱼类活动生物电信号强度弱、易受噪声干扰、以及鱼类水质监测传感器缺乏有效判定依据等难题,通过对观测电极采集到的鱼类活动电信号进行滤波增幅处理,再通过MSP430进行采集、转... 鱼类水质监测法是目前水质生物监测法的一个重要方向。针对鱼类活动生物电信号强度弱、易受噪声干扰、以及鱼类水质监测传感器缺乏有效判定依据等难题,通过对观测电极采集到的鱼类活动电信号进行滤波增幅处理,再通过MSP430进行采集、转换,并在基于Labview程序设计的上位机中分别计算鱼类各种活动电位信号(呼吸运动和游泳运动)的功率谱密度,实现鱼类活动电信号的频域分析。然后,结合各类运动功率占比变化超过阈值与否这一全新判据,完成预警判断。最后,通过实验证明所开发系统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水质监测 生物电信号 鱼类活动 增幅滤波电路 功率谱密度
下载PDF
类蛛网状盘式谐振微陀螺的抗冲击性能与结构误差仿真分析
4
作者 樊波 郭述文 《飞控与探测》 2023年第5期14-22,共9页
具有导航级潜能的盘式谐振微陀螺是国际研究最热门的一类微机械陀螺,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款频率裂解小的类蛛网状盘式谐振微陀螺。通过有限元仿真软件进行了模态分析和冲击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类蛛网状盘式谐振微陀螺工作模态与寄生模态... 具有导航级潜能的盘式谐振微陀螺是国际研究最热门的一类微机械陀螺,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款频率裂解小的类蛛网状盘式谐振微陀螺。通过有限元仿真软件进行了模态分析和冲击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类蛛网状盘式谐振微陀螺工作模态与寄生模态最小频差为3.9kHz,可承受的冲击载荷加速度高达25000 g。此外,开展了晶向误差和工艺误差等结构误差对频率裂解影响的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其比圆环状盘式谐振陀螺在频率裂解上具有更低的结构误差敏感度。综上说明该结构能有效抑制寄生模态干扰、抗冲击性能强且结构误差鲁棒性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机械 盘式谐振陀螺 抗冲击特性 结构误差 仿真分析
下载PDF
基于参数激励的MEMS陀螺电馈通抑制方法 被引量:2
5
作者 赵鹤鸣 郑奋 +2 位作者 程梦梦 徐大诚 郭述文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7-821,829,共6页
由于硅微陀螺仪材料和加工工艺以及电路上的非理想因素,驱动信号会对敏感检测端产生串扰。为抑制此种串扰,降低驱动激励幅度,采用了基于参数激励法的陀螺驱动模态激励系统。在锁相环控制中新增一个压控振荡器模块,用于输出稳幅的二倍谐... 由于硅微陀螺仪材料和加工工艺以及电路上的非理想因素,驱动信号会对敏感检测端产生串扰。为抑制此种串扰,降低驱动激励幅度,采用了基于参数激励法的陀螺驱动模态激励系统。在锁相环控制中新增一个压控振荡器模块,用于输出稳幅的二倍谐振频率激励信号,即参数激励信号。将此信号与驱动激励信号一同对驱动激励电极进行激励,达到了降低刚度系数来减小驱动对敏感电馈通干扰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参数激励法对陀螺仪进行激励,将陀螺仪敏感输出信号幅度从141.25 m V降至38.75 m V,Allan方差零偏不稳定性从6.864 (°)/h降至4.316 (°)/h。表明了参数激励法对陀螺仪性能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微陀螺仪 参数激励法 刚度系数 电馈通干扰
下载PDF
一种硅MEMS陀螺谐振频率与Q值的快速测量方法 被引量:5
6
作者 卜峰 徐大诚 赵鹤鸣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3-140,共8页
为了解决平板电极硅微机电系统(MEMS)陀螺谐振频率和Q值的快速测定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阶跃激励余振分析的振动特性参数测量方法。首先,利用平板电容电极的吸合效应,提出一种直流阶跃激励方法,使陀螺振子产生较大初始位移的余振信号。然后... 为了解决平板电极硅微机电系统(MEMS)陀螺谐振频率和Q值的快速测定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阶跃激励余振分析的振动特性参数测量方法。首先,利用平板电容电极的吸合效应,提出一种直流阶跃激励方法,使陀螺振子产生较大初始位移的余振信号。然后,结合FFT和Morlet复小波变换对余振信号进行高分辨率频谱分析,获得谐振频率。接着,对余振信号进行Hilbert变换以提取包络线,通过最小二乘指数拟合获得阻尼系数,从而得到Q值。仿真测试表明,该方法能够精确地获得特性参数,相对误差达到了10-5量级。在角振动陀螺上的实验表明,该方法与扫频法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且有效缩短了测试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MEMS陀螺 谐振频率 Q值 阶跃激励 Morlet复小波变换 HILBERT变换
下载PDF
基于PSO优化SVM的MEMS加速度计温度补偿方法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滔 徐大诚 赵鹤鸣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8-62,66,共6页
温度对MEMS加速度计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结合扭摆式硅微加速度计的结构及温度特性,采用基于自适应权重的粒子群优化算法来优化支持向量机算法,创建MEMS加速度计温度补偿模型,并利用STM32F405RG64实现实时温度补偿系统。实验结果表明,... 温度对MEMS加速度计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结合扭摆式硅微加速度计的结构及温度特性,采用基于自适应权重的粒子群优化算法来优化支持向量机算法,创建MEMS加速度计温度补偿模型,并利用STM32F405RG64实现实时温度补偿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补偿后加速度计的标度因数温度系数、全温零偏极差、非线性度分别由补偿前的264 ppm/℃,71.98 mg,2.07%降低到105 ppm/℃,10.31 mg,0.25%,可见补偿后加速度计的性能得到比较明显的改进,能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MS加速度计 扭摆式硅微加速度计 粒子群优化算法 自适应权重 支持向量机 温度补偿
下载PDF
MEA优化的BPNN MEMS加速度计温度补偿系统 被引量:2
8
作者 庞作超 徐大诚 郭述文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2018年第8期97-99,103,共4页
在充分研究单轴硅微扭摆式电容加速度计结构原理和温度特性的基础上,利用思维进化算法(MEA)优化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参数构建微机电系统(MEMS)加速度计的温度补偿模型,通过温度实验,计算出温度模型参数,进而实现实时温度补偿。实验... 在充分研究单轴硅微扭摆式电容加速度计结构原理和温度特性的基础上,利用思维进化算法(MEA)优化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参数构建微机电系统(MEMS)加速度计的温度补偿模型,通过温度实验,计算出温度模型参数,进而实现实时温度补偿。实验结果表明:使用MEA优化的BPNN算法补偿后加速度计的非线性由1 576×10-6减小为266×10-6,标度因数温度系数由438×10-6/℃减小为78×10-6/℃,全温零偏极差由58.8 mgn减小为2.7 mgn,加速度计的温度特性大幅提高,证明所提温度补偿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机电系统加速度计 思维进化算法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温度补偿
下载PDF
结合正交控制与相位检测的MEMS陀螺模态匹配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卜峰 彭友福 +1 位作者 徐大诚 赵鹤鸣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0-477,共8页
针对现有基于相位或正交幅度的模态匹配方法没有考虑正交位移过大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正交控制与相位检测的模态自动匹配方法。首先,根据静态情况下陀螺敏感模态的正交力输入和正交位移输出的相位差信息,通过闭环控制调谐电压来实现模... 针对现有基于相位或正交幅度的模态匹配方法没有考虑正交位移过大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正交控制与相位检测的模态自动匹配方法。首先,根据静态情况下陀螺敏感模态的正交力输入和正交位移输出的相位差信息,通过闭环控制调谐电压来实现模态匹配。同时,引入了正交控制环路,将正交位移控制在一个幅度较小且稳定的振动状态,从而提高匹配准确性,避免了高Q值陀螺在模态匹配时由于正交位移过大导致陀螺振乱的现象。最后,通过FPGA实现该控制系统,并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所采用的角振动陀螺,相比传统相位检测方法,该方法在确定调谐电压准确性方面提高了约6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MS陀螺 模态匹配 相位检测 正交控制
下载PDF
基于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信息感知与模式识别系统 被引量:1
10
作者 颜佟佟 鲁征浩 徐大诚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7-39,43,共4页
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不仅能高效收集环境振动能量,同时也可感知振动信息,通过进一步信息处理也可识别出振动的模式。在充分研究振动能量采集器输出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振动信息感知以及振动模式识别系统。根据能量采集器输出的信号特... 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不仅能高效收集环境振动能量,同时也可感知振动信息,通过进一步信息处理也可识别出振动的模式。在充分研究振动能量采集器输出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振动信息感知以及振动模式识别系统。根据能量采集器输出的信号特征,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算法给出了振动模式识别方法,并通过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算法运行实现了振动模式的实时快速识别。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的模式识别准确率可达96.7%,基于FPGA的识别系统能在能量采集器触发后的0.6 s内完成振动模式的快速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 信息感知 卷积神经网络 模式识别
下载PDF
隧道磁阻加速度计温度补偿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煜 李育成 徐大诚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97-1202,共6页
隧道磁阻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功耗低和体积小等特点。利用其高敏感特性,采用力、磁、电多物理场耦合可以实现加速度的高精度测量。针对存在的温度漂移问题,在研究隧道磁阻传感器温度误差产生机制的基础上,对其本身进行温度误差补偿;同... 隧道磁阻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功耗低和体积小等特点。利用其高敏感特性,采用力、磁、电多物理场耦合可以实现加速度的高精度测量。针对存在的温度漂移问题,在研究隧道磁阻传感器温度误差产生机制的基础上,对其本身进行温度误差补偿;同时结合加速度计测量系统及其温度特性,采用Elman神经网络构建系统的温度补偿模型,并利用粒子群算法优化网络参数。实测数据表明,补偿后的加速度计标度因子温度系数从719×10^(-6)/℃减小为193×10^(-6)/℃,全温零偏极差从125 mg减小为5.2 mg,证明该方法能有效提升隧道磁阻加速度计的温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磁阻加速度计 温度补偿 ELMAN神经网络
下载PDF
晃动基座下正向-正向回溯初始对准方法
12
作者 徐祥 徐大诚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65-971,共7页
针对传统方式需要对准时间长的问题,提出一种晃动基座下正向-正向回溯初始对准方法,实现了快速初始对准的目的。首先,给出了导航惯性系粗对准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导航惯性系粗对准在回溯过程中的作用。其次,对捷联惯导系统初始对准过程进... 针对传统方式需要对准时间长的问题,提出一种晃动基座下正向-正向回溯初始对准方法,实现了快速初始对准的目的。首先,给出了导航惯性系粗对准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导航惯性系粗对准在回溯过程中的作用。其次,对捷联惯导系统初始对准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利用导航惯性系建立精对准系统误差模型,将晃动基座时变姿态误差角估计问题转换为时不变姿态误差角估计问题,进而为正向-正向回溯对准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正向-正向回溯对准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最后,通过设计仿真实验,验证了本文设计的对准方法可以在303 s内实现晃动基座上航向误差优于0. 1°的对准精度。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计算效率高、对准时间短、对准精度高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捷联惯性导航系统(SINS) 正向-正向回溯对准 导航惯性系误差模型 晃动基座对准
下载PDF
Fabrication and Performances of 1-3-2 Piezoelectric Ceramic/Polymer Composite 被引量:1
13
作者 Likun Wang Guang Li +2 位作者 Hongliang Du Lei Qin Shuxiang Li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A03期511-513,共3页
A novel 1-3-2 piezoelectric composite has been developed,which consists of piezoelectric ceramic plate and 1-3 piezoelectric composite.The composite was fabricated by dicing PZT ceramic along mutual perpendicular two ... A novel 1-3-2 piezoelectric composite has been developed,which consists of piezoelectric ceramic plate and 1-3 piezoelectric composite.The composite was fabricated by dicing PZT ceramic along mutual perpendicular two directions and then filling epoxy into grooves.The piezoelectric and electr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novel composite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 a coefficient d_ (33) of 405pC/N,a vibration displacement of 113.5pm,an acoustic impendence of 13.3 Mraly, a bandwidth of 12kHz and a thickness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coefficient of 0.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2 piezoelectric composite FABRICATION PERFORMANCES
下载PDF
A Silicon Micromachined Gyroscope Driven by the Rotating Carrier Self
14
作者 Fuxue Zhang Xu Mao Yu Liu Nan Zhang Wei Zhang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A03期519-521,共3页
This paper reported a silicon micromachined gyroscope which is driven by the rotating carrier's angular velocity,the silicon was manufactured by anisotropy etching.The design,fabrication and packing of the sensing... This paper reported a silicon micromachined gyroscope which is driven by the rotating carrier's angular velocity,the silicon was manufactured by anisotropy etching.The design,fabrication and packing of the sensing element were introduced in the paper.The imitation experimentation and performance test have certificated that the principle of the gyroscope is correct and the gyroscope can be used to sense yawing or pitching angular velocity of the rotating carrier,and the angular velocity of the rotating carrier itsel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tating carrier MICROMACHINE GYROSCOPE angular velocity
下载PDF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a Flat Plate Solar Collector Operating with Cu/CuO/Al_(2)O_(3)–Water Nanofluids
15
作者 Youssef Belkassmi Kamal Gueraoui +2 位作者 Lahoucine El maimouni Najem Hassanain Omar Tata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EI CAS 2021年第1期64-76,共13页
Nanofluids are a potential alternative to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heat transfer applications. In this work, a numerical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eff ect of dispersing copper(Cu), copper oxide(CuO), a... Nanofluids are a potential alternative to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heat transfer applications. In this work, a numerical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eff ect of dispersing copper(Cu), copper oxide(CuO), and aluminum(Al2O3) nanoparticles in pure water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flat plate solar collector(FPSC) and a numerical model was proposed. The influence of the nanofluid type on the thermal efficiency was critically investigated and discussed. The eff ect of the mass flow rate on the performance was also analyzed and discussed. Based on correlations of the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of nanofluids, a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the nanoparticles on the base flui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PSC with Cu/water nanofluid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FPSCs using CuO/water or Al2O3/water nanofluids. When the mass flow rate of the nanofluids was 8.0 L/min, the efficiency of the FPSC was much greater than those at the flow rates of 5.0 L/min and 2.0 L/min. Mean enhancements in thermal efficiency of 4.44%, 4.27%, and 4.21% were observed when 2.0 L/min was applied using Cu/water, Cu O/water, and Al2O3/water nanofluids, respectively. Improvements in thermal efficiency of 2.76%, 2.53%, and 2.47% occurred when 8.0 L/min was appl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at plate solar collector Solar energy Thermal efficiency Nanofluids Al_2O_3/water Cu/water CuO/water
下载PDF
改进的Mask R-CNN算法在人额部区域实例分割任务的应用研究
16
作者 周永旭 《信息与电脑》 2021年第12期65-68,共4页
针对遮盖区域卷积神经网络(Mask Region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Mask R-CNN)在人额部区域分割任务中丢失部分目标的问题,本文改进了Mask R-CNN算法原有的特征金字塔网络(Feature Pyramid Networks,FPN)结构。为了更好地利用图... 针对遮盖区域卷积神经网络(Mask Region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Mask R-CNN)在人额部区域分割任务中丢失部分目标的问题,本文改进了Mask R-CNN算法原有的特征金字塔网络(Feature Pyramid Networks,FPN)结构。为了更好地利用图像中反映出的特征信息,首先将原Mask R-CNN中的高维特征信息进行融合,其次,进行ROI Align操作生成人额部的Mask;最后,仿照COCO数据集,从“LIPCIHPinstance-level_human_parsing”数据集中选取带有人脸额部区域的随机场景照片,自建人额部数据集。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FPN网络模型有着更好的目标分割能力,实验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k R-CNN 卷积神经网络 FPN网络 人额部分割数据集
下载PDF
基于WiFi和Android智能手机的LED照明控制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6
17
作者 潘玉静 《中国照明电器》 2020年第5期31-34,共4页
传统的室内照明需用户近距离操作照明开关,存在控制不方便、布线成本高、维护难度大等问题。设计了在WiFi环境下使用智能手机无线控制LED开/关的照明控制系统。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与LED驱动器直连的灯控终端、智能手机上安装的APP软件。... 传统的室内照明需用户近距离操作照明开关,存在控制不方便、布线成本高、维护难度大等问题。设计了在WiFi环境下使用智能手机无线控制LED开/关的照明控制系统。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与LED驱动器直连的灯控终端、智能手机上安装的APP软件。系统通过灯控终端集成的WiFi模块ESP8266进行无线通信,通过继电器控制LED驱动电源,采用基于BF1550的5V/1A AC-DC电源设计,满足系统电源稳定性高、供电能力强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D照明控制 WiFi通信 手机APP ESP8266 BF1550
原文传递
基于DALI的LED照明控制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1
18
作者 潘玉静 《中国照明电器》 2019年第7期25-29,共5页
DALI协议是智能灯控的主流通信协议之一,与LED照明结合应用,可以满足人们对照明智能化和节能的双重要求,解决传统的照明系统亮度单一、不能根据场合调整的缺点。介绍了一种基于DALI协议的LED照明控制系统的设计,在实现DALI通信、智能调... DALI协议是智能灯控的主流通信协议之一,与LED照明结合应用,可以满足人们对照明智能化和节能的双重要求,解决传统的照明系统亮度单一、不能根据场合调整的缺点。介绍了一种基于DALI协议的LED照明控制系统的设计,在实现DALI通信、智能调光、LED单灯和分组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全可靠的220V市电供电方案,以及一种通过采集LED驱动器的反馈电压来监视照明设备工作状态的方法,为照明设备是否故障及故障位置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D照明控制 DALI通信 智能调光 状态监视
原文传递
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正燕 陈钰 +2 位作者 宋丽杰 苏政权 张海燕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3-88,共16页
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因其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无标记、体积小、操作简单等特点而受到了很多关注,广泛应用于DNA、蛋白质、细胞、离子等生物识别物的检测。近年来,更有纳米材料和微电子技术在传感器设计中提高传感器的传感性能,场... 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因其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无标记、体积小、操作简单等特点而受到了很多关注,广泛应用于DNA、蛋白质、细胞、离子等生物识别物的检测。近年来,更有纳米材料和微电子技术在传感器设计中提高传感器的传感性能,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朝着高灵敏、微型化、快速化以及多功能化的方向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发展。研究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工作原理,阐述近年来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医学检测领域中最新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探讨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克服各种缺陷的应对策略,为该传感器在未来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效应晶体管 生物传感器 生物医学 分析检测
原文传递
Improved formaldehyde gas sensing properties of well-controlled Au nanoparticle-decorated In2O3 nanofibers integrated on low power MEMS platform 被引量:2
20
作者 Dongha Im Donghyun Kim +5 位作者 Dasol Jeong Woon Ik Park Myoungpyo Chun Joon-Shik Park Hyunjung Kim Hyunsung Jung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3期56-63,共8页
Approaches for the fabrication of a low power-operable formaldehyde(HCHO)gas sensor with high sensitivity and selectivity were performed by the utilization of an effective micro-structured platform with a micro-heater... Approaches for the fabrication of a low power-operable formaldehyde(HCHO)gas sensor with high sensitivity and selectivity were performed by the utilization of an effective micro-structured platform with a micro-heater to reach high temperature with low heating power as well as by the integration of indium oxide(In2O3)nanofibers decorated with well-dispersed Au nanoparticles as a sensing material.Homogeneous In2O3 nanofibers with the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were prepared by the electrospinning following by calcination process.Au nanoparticles with the well-controlled size as a catalyst were synthesized on the surface of In2O3 nanofibers.The Au-decorated In2O3 nanofibers were reliably integrated as sensing materials on the bridge-type micro-platform including micro-heaters and micro-electrodes.The micro-platform designed to maintain high temperature with low power consumption was fabricated by a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technique.The micro-platform gas sensor consisting with Au-In2O3 nanofibers were fabricated effectively to detect HCHO gases with high sensitivity and selectivity.The HCHO gas sensing behaviors were schematically studied as a function of the gas concentration,the size of the adsorbed Au nanoparticles,the applied power to raise the temperature of a sensing part and the kind of target g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 NANOPARTICLE IN2O3 NANOFIBER FORMALDEHYDE Gas sensor Low power Micro-platfor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