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7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ntal health and insomnia problems in healthcare workers after the COVID-19 pandemic:A multicenter cross-sectional study
1
作者 Wei Ding Min-Zhong Wang +8 位作者 Xian-Wei Zeng Zhen-Hua Liu Yao Meng Hui-Ting Hu Yuan Zhang Yu-Guang Guan Fan-Gang Meng Jian-Guo Zhang Shu Wang 《World Journal of Psychiatry》 SCIE 2024年第5期704-714,共11页
BACKGROUND Healthcare workers(HCWs)are at increased risk of contracting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as well as worsening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insomnia.These problems can persist for a long period,even afte... BACKGROUND Healthcare workers(HCWs)are at increased risk of contracting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as well as worsening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insomnia.These problems can persist for a long period,even after the pandemic.However,less is known about this topic.AIM To analyze mental health,insomnia problems,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in HCWs after the COVID-19 pandemic.METHODS This multicenter cross-sectional,hospital-based study was conducted from June 1,2023 to June 30,2023,which was a half-year after the end of the COVID-19 emergency.Region-stratified population-based cluster sampling was applied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for Chinese HCWs.Symptoms such as anxiety,depression,and insomnia were evaluated by the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and Insomnia Severity Index.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ymptoms were identified by multiv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RESULTS A total of 2000 participants were invited,for a response rate of 70.6%.A total of 1412 HCWs[618(43.8%)doctors,583(41.3%)nurses and 211(14.9%)nonfrontline],254(18.0%),231(16.4%),and 289(20.5%)had symptoms of anxiety,depression,and insomnia,respectively;severe symptoms were found in 58(4.1%),49(3.5%),and 111(7.9%)of the participants.Nurses,female sex,and hospitalization for COVID-19 were risk factors for anxiety,depression,and insomnia symptoms;moreover,death from family or friends was a risk factor for insomnia symptoms.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most[1086(76.9%)]of the participating HCWs receiv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while nearly all[994(70.4%)]of them had received public psychological education.Only 102(7.2%)of the HCWs received individual counseling from COVID-19.CONCLUSION Although the mental health and sleep problems of HCWs were relieved after the COVID-19 pandemic,they still faced challenges and greater risks than did the general population.Identifying risk factors would help in providing targeted interventions.In addition,although a major proportion of HCWs have received public psychological education,individual interventions are still insuffic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symptoms INSOMNIA Sleep disorders Cross-sectional study Epidemiological study
下载PDF
Effect of Sleep Hygiene Orientation on Social Cognition Impairments Due to Chronic Sleep Restriction in Mexican Medical Residents
2
作者 Jiménez-Ceballos Betsabe Arana-Lechuga Debora Yoaly +2 位作者 Terán-Pérez Guadalupe Jovanna Escartín-Pérez Rodrigo Erick Velázquez-Moctezuma Javier 《Neuroscience & Medicine》 2023年第3期47-62,共16页
Introduction: Sleep is critical to human physiological functi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Healthcare personnel, especially physicians, are chronically exposed to long working hours, which are o... Introduction: Sleep is critical to human physiological functi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Healthcare personnel, especially physicians, are chronically exposed to long working hours, which are often accompanied by decreased sleep time. Clinical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se conditions affect their cognitive function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but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have not sufficiently explored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reductions in sleep time on social cognition.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i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effects of sleep restriction among medical residents, the specific impairments in social cognition that it produces, and the effects of a sleep hygiene orientation on those impairments. Method: There were 124 medical residents (50 males, 74 females) who completed a daily sleep/work log, a battery of sleep tests/questionnaires, and neuropsychological evaluations. The participants then received a short course (8 hours) on basic concepts of sleep hygiene and sleep psychoeducation. Once the course was completed, participants filled out the questionnaires again. Resul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leep disturbances in medical residents were associated with severe neurocognitive and social cognition impairments. After the sleep hygiene intervention, neuropsychological function and sleep parameters improved, awareness increased, and social cognition performanc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nclusion: Using sleep psychoeducation and sleep hygiene intervention in medical residents is a simple strategy to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sleep restr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eep Hygiene Shift Work Sleep Restricti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下载PDF
不同海拔地区不同年龄、性别健康成人睡眠监测指标差异性及临床意义研究
3
作者 杨凌麟 陈宇洁 +1 位作者 王怡 李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961-2968,共8页
背景睡眠问题是高海拔环境最常见的健康问题。目前对健康人群睡眠结构的研究仅限于同一海拔高度,且研究受试者数量较少,研究的可靠性尚未得到充分认证。目的对不同海拔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健康成人睡眠监测指标差异性进行研究分析,... 背景睡眠问题是高海拔环境最常见的健康问题。目前对健康人群睡眠结构的研究仅限于同一海拔高度,且研究受试者数量较少,研究的可靠性尚未得到充分认证。目的对不同海拔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健康成人睡眠监测指标差异性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海拔高度和年龄、性别的交互作用对睡眠监测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9月四川省成都市平原地区和云南省昆明市高原地区招募的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志愿者的性别、身高、体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Epworth睡眠质量指数(ESS)。记录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效率、睡眠参数[非快速眼动睡眠1期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N1%)、非快速眼动睡眠2期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N2%)、非快速眼动睡眠3期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N3%)、快速眼动睡眠期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REM%)]。将年龄作为二分类变量(20~39岁及40~60岁),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探究年龄、性别与海拔对各睡眠参数的影响。结果低海拔地区共招募91人,其中男48人、女43人;高海拔地区共招募90人,其中男46人、女44人。女性群体中,高海拔地区TST高于低海拔地区(P<0.05);男性群体与女性群体中,高海拔地区N1%高于低海拔地区,N2%低于低海拔地区(P<0.05);高海拔地区女性N3%高于男性(P<0.05);男性群体中,高海拔地区REM%高于低海拔地区(P<0.05)。高海拔地区20~39岁群体TST高于40~60岁群体(P<0.05);40~60岁群体低海拔地区睡眠效率高于高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20~39岁群体睡眠效率高于40~60岁群体(P<0.05);20~39岁群体与40~60岁群体中,高海拔地区N1%均高于低海拔地区(P<0.05);低海拔地区20~39岁群体N1%高于40~60岁群体,高海拔地区20~39岁群体N1%低于40~60岁群体(P<0.05);20~39岁群体与40~60岁群体中,低海拔地区N2%均高于高海拔地区(P<0.05);高海拔地区40~60岁人群N2%高于20~39岁人群(P<0.05);20~39岁群体中,高海拔地区N3%高于低海拔地区(P<0.05);低海拔地区20~39岁群体N3%低于40~60岁群体,高海拔地区20~39岁群体N3%高于40~60岁群体(P<0.05);20~39岁群体与40~60岁群体中,高海拔地区REM%均高于低海拔地区(P<0.05)。结论年龄和海拔因素对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N1%、N2%、REM%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年龄因素对睡眠结构的影响更大,年龄越大,TST越短,睡眠效率越低,N1占比越高。海拔越高,年龄对睡眠结构的影响更大,在高海拔地区中,高龄人群的TST、睡眠效率、N3%较低,N1%比例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异常 高海拔 睡眠监测 成年人
下载PDF
2013—2023年缺血性卒中与睡眠相关性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4
作者 王铄 余苹 +1 位作者 张宁 王春雪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40-1047,共8页
目的分析2013—2023年缺血性卒中和睡眠相关性研究的现状及研究热点。方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检索201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缺血性卒中和睡眠相关性研究的文献。使用RStudio的bibliometrix软件包和VOSviewer软件对该领域研... 目的分析2013—2023年缺血性卒中和睡眠相关性研究的现状及研究热点。方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检索201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缺血性卒中和睡眠相关性研究的文献。使用RStudio的bibliometrix软件包和VOSviewer软件对该领域研究的发文量、国家/地区、机构、作者、期刊、文献引用、关键词和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并进行可视化呈现。结果共检索到798篇文献。以通信作者分析,中国发文199篇,居全球首位,且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美国发文196篇,位列第2。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共34篇。发文量前10位的作者中5位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相互合作较密切,其中美国学者Devin L Brown发表文章数量为28篇,被引频次236次,发文量和被引频次均居首位。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Sleep Medicine(74篇),发表文章被引频次最高的期刊是Stroke(3542次)。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发现卒中与睡眠呼吸暂停出现频次最高。在卒中与睡眠相关性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分析提示失眠、抑郁作为基础课题对该领域发展非常重要,卒中预防、功能结局、脑血流主题研究需要努力开发。结论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缺血性卒中和睡眠之间的关联性,中国和美国在该领域发表文献较多,睡眠呼吸障碍是主要研究热点。未来在卒中和睡眠领域可探索失眠、抑郁、卒中预防、功能结局、脑血流等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睡眠 睡眠障碍 文献计量学
下载PDF
The good,the bad,and the ugly of consumer sleep technologies use among athletes:A call for action
5
作者 Khaled Trabelsi Ahmed S.BaHammam +2 位作者 Hamdi Chtourou Haitham Jahrami Michael V.Vitiello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4期486-488,共3页
1.Introduction For athletes,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sleep are essential elements for optimizing recovery and subsequent performance.1 Unfortunately,athletes frequently face challenges getting sufficient,high-quali... 1.Introduction For athletes,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sleep are essential elements for optimizing recovery and subsequent performance.1 Unfortunately,athletes frequently face challenges getting sufficient,high-quality sleep.2 A recent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81 studies involving 1830 athletes concluded that compared to healthy non-athletes,athletes'sleep duration was shorter with poorer sleep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HLETES SLEEP shorter
下载PDF
关元命门序贯针刺激活FSHR/cAMP/PKA通路促进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模型大鼠颗粒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6
作者 许江虹 陈跃来 +4 位作者 尹平 赵雪丹 郑慧敏 胡俊威 刘璐慜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965-972,共8页
【目的】观察关元命门序贯针刺方案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雌性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蛋白激酶A(PKA)抑制剂(H89)+针刺组、针刺组各12只。除空白组,其他3组大鼠采用雷公藤多苷片灌胃制备PO... 【目的】观察关元命门序贯针刺方案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雌性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蛋白激酶A(PKA)抑制剂(H89)+针刺组、针刺组各12只。除空白组,其他3组大鼠采用雷公藤多苷片灌胃制备POI模型。模型成功建立后,空白组和模型组每日捆绑一次;针刺组大鼠在动情间期取关元穴针刺,在动情前期取命门穴针刺;H89+针刺组按照针刺组针刺方案干预,在每次针刺前30 min内腹腔注射H89。连续干预20 d。各组大鼠分别在干预后第1个动情间期和动情前期取材。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动情间期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动情间期促卵泡激素受体(FSHR)、芳香化酶P450(P450arom)蛋白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动情间期和动情前期颗粒细胞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动情前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H89+针刺组血清FSH水平显著升高(P<0.01),E2水平显著降低(P<0.001);H89+针刺组FSH水平与模型组无差异(P>0.05),E2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FSH水平低于模型组和H89+针刺组(P<0.05),与空白组无差异(P>0.05),E2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和H89+针刺组(P<0.01),仍低于空白组(P<0.05)。(2)模型组和H89+针刺组FSHR、P450arom蛋白表达均低于空白组(P<0.01);H89+针刺组FSHR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无差异(P>0.05),P450arom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FSHR、P450arom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组和H89+针刺组(P<0.05),但仍低于空白组(P<0.05)。(3)模型组和H89+针刺组GCs活性和PCNA平均光密度值均低于空白组(P<0.05);H89+针刺组GCs活性和PCNA平均光密度值均低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的GCs活性和PCNA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高于模型组和H89+针刺组(P<0.05或P<0.01)。【结论】关元命门序贯针刺方案可通过上调促卵泡激素受体(FSHR)/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通路FSHR、P450arom蛋白的表达,调控性激素水平,提高GCs活性和促进GCs细胞增殖,从而改善PO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贯针刺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 关元穴 命门穴 促卵泡激素受体(FSHR) 芳香化酶P450(P450arom) 大鼠
下载PDF
分期针刺任督经穴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观察
7
作者 许江虹 陈跃来 +4 位作者 尹平 赵雪丹 郑慧敏 胡俊威 刘璐慜 《中国性科学》 2024年第8期118-121,共4页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任督经穴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上海市静安区中医医院的104例PO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完全随访化方法分为分期组、任脉组、督脉组、西药组,各26例。比较各组患...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任督经穴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上海市静安区中医医院的104例PO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完全随访化方法分为分期组、任脉组、督脉组、西药组,各26例。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窦卵泡计数(AFC),以及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共5个访视点的Kupperman(K)表和月经不调症状分级量化(MDQ)表评分。结果治疗后,四组血清卵泡刺激素(FSH)水平下降,雌二醇(E_(2))水平上升(P<0.05);西药组、督脉组和分期组AFC升高(P<0.01),分期组AFC改善优于任脉组(P<0.05)。西药组K表和MDQ表评分在治疗期间下降(P<0.01);随访期间K表不再下降(P>0.05),MDQ表上升(P<0.01)。任脉组K表评分在1MC和随访期间下降(P<0.05),MDQ表评分在3MC下降(P<0.01)。督脉组K表和MDQ表评分在3MC下降(P<0.01);随访期间MDQ表评分下降(P<0.05)。分期组K表评分在每个访视点均下降(P<0.05),MDQ表评分在3MC和随访期间下降(P<0.01)。结论分期针刺任督经穴治疗POI的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 分期针刺 任脉 督脉 卵泡刺激素
下载PDF
培元调神针灸法联合子午流注穴位贴敷治疗卵巢早衰临床研究
8
作者 许江虹 陈跃来 +1 位作者 章晓洁 薛佳颖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5期143-147,共5页
目的:观察培元调神针灸法联合子午流注穴位贴敷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卵巢体积、卵巢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卵巢早衰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 目的:观察培元调神针灸法联合子午流注穴位贴敷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卵巢体积、卵巢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卵巢早衰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培元调神针灸法联合子午流注穴位贴敷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卵巢体积、卵泡数目、卵巢血流参数及血清性激素水平,评估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30%,高于对照组73.91%(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SAS评分、阻力指数及血清促黄体生成激素(LH)、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SAS评分、阻力指数及血清LH、FS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雌二醇(E2)水平、卵巢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较治疗前升高(P<0.05),左、右侧卵巢体积增大(P<0.05),卵泡数目增加(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培元调神针灸法联合子午流注穴位贴敷治疗卵巢早衰疗效确切,能够调节患者性激素水平,改善患者卵巢血流参数,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早衰 培元调神针灸法 子午流注穴位贴敷 性激素 卵巢血流参数
下载PDF
加味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痰热内扰证失眠伴焦虑抑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蒋进珍 陈国华 +4 位作者 宋昕桦 张逸寒 罗智毓 王广 梅俊华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1-227,共7页
目的探讨加味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痰热内扰证失眠伴焦虑抑郁共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痰热内扰证失眠伴焦虑抑郁共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用右佐匹克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 目的探讨加味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痰热内扰证失眠伴焦虑抑郁共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痰热内扰证失眠伴焦虑抑郁共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用右佐匹克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加味温胆汤,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周。基线期、3个月比较两组多导睡眠监测参数和心率变异性变化,基线期、6周、3个月均比较两组量表评分。心率变异性内容包括:时域分析[正态区间的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和频域分析[低频(LF)、高频(HF)、LF/HF]。量表评分包括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评估睡眠情况,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抑郁症自我评估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评估焦虑抑郁情况。结果3个月时治疗组觉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觉醒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N3、REM期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3个月时,治疗组RMSSD、H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LF/HF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6周时,治疗组PSQI总分、睡眠质量、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HAMA、HAMD、GAD-7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3个月时治疗组睡眠质量、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HAMA、GAD-7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加味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可以明显优化痰热内扰证失眠伴焦虑抑郁共病患者的睡眠结构,提高睡眠连续性、加深睡眠深度,同时可改善副交感神经功能活动,有助于自主神经功能平衡,可以改善近期失眠、抑郁症状,短期明显改善焦虑症状,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温胆汤 多导睡眠监测 心率变异性 失眠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入睡前觉醒量表测评短暂失眠障碍患者的效度和信度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艾柯 溥弋棋 +4 位作者 赵昱翰 方乐琴 杨璐璐 罗雪 张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7,共7页
目的:评价中文版入睡前觉醒量表(PSAS)测评短暂失眠障碍(BID)患者的效度和信度。方法:选取170例BID患者和150例正常睡眠者(NS),完成PSA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其中,72例BID患者在3个月后接受PSAS、HADS、IS... 目的:评价中文版入睡前觉醒量表(PSAS)测评短暂失眠障碍(BID)患者的效度和信度。方法:选取170例BID患者和150例正常睡眠者(NS),完成PSA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其中,72例BID患者在3个月后接受PSAS、HADS、ISI重测。结果:BID组的PSAS分值呈现正态分布,PSAS分值与HADS、ISI分值均呈正相关(r=0.55、0.40,均P <0.01)。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平行分析结果显示PSAS趋向于双因子结构(躯体觉醒和认知觉醒),方差解释值为55.84%,条目负荷为0.46~0.89。BID组的PSAS及其分量表分值均高于NS组(均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PSAS的最佳划界分为32/33 (灵敏度0.72,特异度0.81)。Chronbachα和Spearman Brown分半信度分别为0.91和0.76,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41~0.85 (均P<0.01),重测信度为0.37 (P<0.01)。此外,PSAS分值变化率与ISI、HADS分值变化率均呈正相关(均P <0.05)。结论:中文版PSAS测评BID患者的睡前觉醒程度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睡前觉醒量表 短暂失眠障碍 效度 信度
下载PDF
交泰丸穴位贴敷对心肾不交失眠模型大鼠HPA轴相关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心含 胡霖霖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2期129-134,共6页
目的探讨交泰丸穴位贴敷对失眠模型大鼠的催眠作用和HPA轴功能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穴位贴敷组、艾司唑仑组、联合干预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实验组大鼠均采用对氯苯丙氨酸(PCPA)(450 mg/kg... 目的探讨交泰丸穴位贴敷对失眠模型大鼠的催眠作用和HPA轴功能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穴位贴敷组、艾司唑仑组、联合干预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实验组大鼠均采用对氯苯丙氨酸(PCPA)(450 mg/kg)腹腔注射和多因素共同刺激建立失眠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进行相同时间的抓取固定,但不进行其他干预,穴位贴敷组采用0.5 cm×0.5 cm的交泰丸膏药穴位贴敷,艾司唑仑组给予0.3 mg/(kg·d)艾司唑仑灌胃,联合干预组采用0.5 cm×0.5 cm的交泰丸膏药穴位贴敷后再用0.3 mg/(kg·d)艾司唑仑灌胃,每天1次,连续给予14 d。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体质量、戊巴比妥钠翻正实验结果,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毛发和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酮(CORT)水平,运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下丘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穴位贴敷组、艾司唑仑组、联合干预组体质量增加[(355.6±12.9)g、(347.8±22.5)g、(351.8±21.5)g比(298.1±36.5)g,P均<0.05],睡眠潜伏期减少[(199.8±28.0)s、(203.2±30.7)s、(203.9±38.6)s比(251.1±49.5)s,P均<0.05],睡眠时间增加[(71.7±13.6)min、(71.8±15.5)min、(78.7±14.3)min比(54.9±5.7)min,P均<0.05]。血清中的CORT、ACTH水平显著下降[CORT:(83.72±2.56)ng/L、(83.74±3.70)ng/L、(84.00±2.81)比(88.37±0.81)ng/L;ACTH:(140.27±1.83)ng/L、(140.27±2.11)ng/L、(138.71±1.66)ng/L比(144.74±1.15)ng/L,P均<0.05]。毛发中的CRH、CORT、ACTH水平显著降低,[CRH:(58.20±1.76)ng/L、(57.66±1.53)ng/L、(57.51±2.54)ng/L比(61.29±0.74)ng/L;CORT:(93.99±3.54)ng/L、(94.10±2.78)ng/L、(92.05±3.92)ng/L比(99.73±1.09)ng/L;ACTH:(123.00±1.71)ng/L、(124.74±1.36)ng/L、(123.30±3.44)ng/L比(129.77±3.52)ng/L,P均<0.05],联合干预组体质量增加[(355.6±12.94)g、(347.8±22.51)g、(351.8±21.50)g比(298.1±36.45)g,P均<0.05],睡眠潜伏期减少[(199.8±27.99)s、(203.2±30.65)s、(203.9±38.57)s比(251.1±49.54)s,P均<0.05],睡眠时间增加[(71.7±13.6)min、(71.8±15.5)min、(71.8±15.5)min比(54.9±5.7)min,P均<0.05]。血清CORT、ACTH水平显著下降[CORT:(93.99±3.54)ng/L、(94.10±2.78)ng/L、(92.05±3.92)比(99.73±1.09)ng/L;ACTH:(140.2±1.82)ng/L、(140.3±2.11)ng/L、(138.7±1.65)ng/L比(144.7±1.15)ng/L,P均<0.05]。毛发中的CRH、CORT、ACTH水平显著降低[CRH:(58.20±1.75)ng/L、(57.66±1.53)ng/L、(57.51±2.54)ng/L比(61.29±0.74)ng/L;CORT:(93.99±3.53)ng/L、(94.10±2.78)ng/L、(92.05±3.92)ng/L比(99.73±1.08)ng/L;ACTH:(123.0±1.70)ng/L、(124.7±1.36)ng/L、(123.3±3.43)ng/L比(129.8±3.52)ng/L,P均<0.05],穴位贴敷组、艾司唑仑组合联合干预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病理显示,模型组大鼠下丘脑毛细血管扩张,神经元排序混乱,可见空泡变性,穴位贴敷组、艾司唑仑组和联合干预组上述情况得到改善。结论交泰丸穴位贴敷可能通过调节HPA轴功能,延长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潜伏期改善失眠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失眠 交泰丸 穴位贴敷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视网膜病变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1
12
作者 董梦璐 冯媛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268-273,共6页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综合征是常见的以慢性间歇性缺氧为主要特征的睡眠疾病,它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病的“源头病”。OSA的异质性高,不仅体现在诱...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综合征是常见的以慢性间歇性缺氧为主要特征的睡眠疾病,它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病的“源头病”。OSA的异质性高,不仅体现在诱因多种、机制多变、临床表现多样,更突出在合并症的个体差异和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因此对OSA患者进行精准诊疗,除了针对临床表现、发病因素的分层外,对靶器官损伤的精准归因及合并症预后的精准预测也十分重要。眼底视网膜是耗氧量高、对缺氧敏感度最高的组织之一,视网膜的血管和神经是缺氧损害重要的靶器官,也是监测疾病发生发展的直视“窗口”。OSA可能通过低氧、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内皮损伤等多种机制,导致视网膜和脉络膜直接及间接损害,减弱视神经和视网膜血管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及不同个体中引发视网膜病变,其中既包括突发的致盲性视网膜神经血管疾病,又包括慢性进展性视网膜改变。这篇论文将回顾视网膜作为OSA靶器官的临床和研究现状,并展望新检测技术下视网膜作为生物标志物,助力评估OSA发病风险、筛查OSA相关并发症、实现精准分层干预及防治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视网膜病变 精准诊疗 缺氧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肺水肿三维电阻抗断层成像方法
13
作者 王琦 毕旭 +3 位作者 赵晓赟 李秀艳 段晓杰 汪剑鸣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65,共7页
为了对肺水肿过程进行连续可视化监测,实时监测肺水肿动态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Split-Bregman算法的3D-TV正则化三维EIT成像方法。将3D-TV正则化方法与传统的共轭梯度(conjugate gradient,CG)算法和总变差正则化(total variation,TV)算... 为了对肺水肿过程进行连续可视化监测,实时监测肺水肿动态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Split-Bregman算法的3D-TV正则化三维EIT成像方法。将3D-TV正则化方法与传统的共轭梯度(conjugate gradient,CG)算法和总变差正则化(total variation,TV)算法重建图像的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RE)、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CC)和结构相似度(structural similarity index measurement,SSIM)进行对比与评价;并将3D-TV正则化方法应用于大鼠肺水肿实验,监测大鼠肺水肿的整个过程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TV算法相比,3D-TV正则化方法使三维EIT成像的RE降低了9.1%,CC提高了9.1%,SSIM提高了7.7%,说明3D-TV正则化方法更适合三维EIT图像重建,并且可以对大鼠肺水肿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测和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断层成像 正则化算法 图像重建 肺水肿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发生高血压的关系研究
14
作者 常远 刘双 +2 位作者 高莹卉 张伟 韩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3255-3263,共9页
背景高血压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常同时发生,此类患者血压管理难度大。如有可靠、客观的指标为OSA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及血压控制状态进行预测,将有助于及时识别此类患者并加强管理。目的探索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与OSA患者发生... 背景高血压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常同时发生,此类患者血压管理难度大。如有可靠、客观的指标为OSA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及血压控制状态进行预测,将有助于及时识别此类患者并加强管理。目的探索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与OSA患者发生高血压及血压控制状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2022年9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睡眠中心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为OSA的患者510例,取2019—2021年入组的患者作为试验队列(n=370),2022年1—9月入组的患者作为验证队列(n=140)。试验队列患者按照是否符合高血压定义分为高血压组211例和非高血压组159例。高血压组根据血压控制水平分为血压控制亚组107例,血压未控制亚组104例。分析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血压控制亚组和血压未控制亚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OSA患者发生高血压以及OSA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DW预测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灵敏度、特异度,并在验证队列中进行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升高(OR=1.087,95%CI=1.007~1.174,P=0.032)、合并糖尿病(OR=3.310,95%CI=1.484~7.380,P=0.003)及RDW降低(OR=0.598,95%CI=0.507~0.704,P<0.001)是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血红蛋白升高(OR=1.027,95%CI=1.005~1.050,P=0.016)及RDW降低(OR=0.804,95%CI=0.669~0.965,P=0.019)是OSA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独立影响因素。试验队列ROC曲线分析RDW预测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779(95%CI=0.732~0.826,P<0.001),最佳临界值为39.9 fL。结合临床易用性,以RDW≤40 fL作为界值,预测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灵敏度为70.14%,特异度为81.76%。验证队列以RDW≤40 fL作为界值,RDW降低预测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灵敏度为63.64%、特异度为80.95%,ROC曲线下面积为0.757(95%CI=0.678~0.835,P<0.001)。结论RDW降低与OSA患者发生高血压及血压控制不佳相关,RDW降低的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高血压 红细胞分布宽度 预测 相关性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与失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李宛儒 蔡李佳 +3 位作者 张亚男 张筱彤 周俊芳(综述) 王赞(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55-258,F0002,共5页
失眠障碍是最为常见的睡眠问题之一,近年来患病率呈现增高趋势。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疗法是目前临床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在临床上存在治疗费用高或副作用大等问题。经颅直流电刺激通过对大脑皮层施加微电流刺激改变皮质兴奋性、增加... 失眠障碍是最为常见的睡眠问题之一,近年来患病率呈现增高趋势。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疗法是目前临床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在临床上存在治疗费用高或副作用大等问题。经颅直流电刺激通过对大脑皮层施加微电流刺激改变皮质兴奋性、增加突触可塑性、增加慢波活动、调节脑血流等机制治疗失眠,安全性高,副作用小,有可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治疗方法。本文总结分析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失眠障碍的安全性、使用方法及作用机制等,为失眠障碍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失眠障碍 物理治疗
下载PDF
一种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
16
作者 聂文瑶 常乾 +4 位作者 符倩 张细萱 秦子洋 范杰 任利玲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6-400,共5页
目的:构建并验证一种简易的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临床预测模型。方法:筛选多导睡眠监测(PSG)95例2~12岁儿童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OAHI)≤1分为非OSAS组(n=22),OAHI>1为OSAS组(n=73),收集并对... 目的:构建并验证一种简易的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临床预测模型。方法:筛选多导睡眠监测(PSG)95例2~12岁儿童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OAHI)≤1分为非OSAS组(n=22),OAHI>1为OSAS组(n=73),收集并对比两组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夜间最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扁桃体分级及腺样体分度情况,并对上述变量进行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儿童OSAS临床预测模型。结果:OSAS组患者的年龄、BMI、夜间脉搏最低血氧饱和度(SpO_(2))、扁桃体分级、腺样体分度等指标与非OSAS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性别无显著性差异;模型方程为:X=2.366-0.769(年龄-连续变量)+0.248(BMI-连续变量)-3.413(SpO_(2)-连续变量)+2.104(扁桃体分级为Ⅲ~Ⅳ级“是”);Hosmer-Lemeshow检验为P=0.612(P>0.05),内部验证的AUC为0.821(0.713-0.929,P<0.01),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76.4%;外部验证的准确度为73.8%,AUC为0.805(0.664-0.943,P<0.01),敏感度84.6%,特异性为75%。结论:该预测模型对2~12岁儿童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能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可辅助临床医师诊断儿童OS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预测模型 早期筛查 儿童 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下载PDF
睡眠剥夺对面孔情绪加工的影响——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 被引量:1
17
作者 雷旭 白朵 米怡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43-154,F0002,共13页
面部表情是社会互动和情绪感染的重要形式,准确的面部情绪加工有助于做出合适的社会行为.睡眠缺乏会影响面孔情绪加工的不同方面,损伤面孔情绪分类和模糊情绪评级,并减弱记忆的巩固效果.以往研究通过不同类型的剥夺操作,为整夜睡眠、快... 面部表情是社会互动和情绪感染的重要形式,准确的面部情绪加工有助于做出合适的社会行为.睡眠缺乏会影响面孔情绪加工的不同方面,损伤面孔情绪分类和模糊情绪评级,并减弱记忆的巩固效果.以往研究通过不同类型的剥夺操作,为整夜睡眠、快速眼动(REM)睡眠和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在面孔情绪加工中的作用提供了依据.综合已有证据,面孔情绪加工异常可能是REM阶段特异性依赖的,体现在杏仁核、前额叶、脑岛及前扣带等脑区的皮层活动及睡眠阶段γ和θ等脑电活动.应加强睡眠阶段或组合在面孔情绪加工中的机制探讨,有望未来基于面孔情绪加工,更好地实现对睡眠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面孔加工 睡眠剥夺 快速眼动睡眠 非快速眼动睡眠
下载PDF
失眠的在线简版行为疗法对失眠障碍的干预效果研究
18
作者 陈鹏飞 刘雅茜 +3 位作者 王途之 张桂梅 蔡艺娴 潘集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5期4370-4375,共6页
背景失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但其操作复杂、耗时长、依从性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在真实世界的应用。简版行为疗法(BBT-I)是一种基于CB... 背景失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但其操作复杂、耗时长、依从性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在真实世界的应用。简版行为疗法(BBT-I)是一种基于CBT-I的简化治疗方法,其疗效与CBT-I相当,更适合在真实世界中推广。然而,BBT-I是否适用于中国失眠障碍人群暂不明确,而通过线上方式进行BBT-I的研究更是缺乏。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的在线BBT-I(eBBT-I)对中国失眠障碍患者失眠改善的疗效,以及其对患者睡眠信念和态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的设计,将2023年2—11月来自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睡眠门诊的失眠障碍患者设为干预组,将线上和线下招募的失眠障碍志愿者设为对照组,干预组接受为期2周的eBBT-I治疗,对照组接受精神卫生教育的伪干预。在干预前后分别测量患者的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和简版睡眠信念与态度问卷(DBAS-16)得分,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研究最终共纳入35例干预组患者和30例对照组患者。主要结局指标:组别与时间对ISI得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别与时间分别对ISI得分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前3d(基线)两组ISI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4d干预组ISI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干预后14 d ISI得分低于组内干预前(P<0.05)。次要结局指标:组别与时间对DBAS-16得分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对DBAS-16得分主效应显著(P<0.05);组别对DBAS-16得分主效应不显著(P>0.05)。干预前3 d(基线)、干预后14 d两组DBAS-16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14 d DBAS-16得分高于组内干预前(P<0.05)。结论eBBT-I有效地改善了失眠障碍患者的失眠症状和负面影响,但对睡眠信念与态度的改善效果仍有待提升。本研究支持了eBBT-I在中国失眠障碍患者失眠治疗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障碍 失眠在线简版行为疗法 失眠的非药物治疗 数智化医疗诊疗工具 失眠严重程度指数 睡眠信念与态度
下载PDF
火龙罐综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伴抑郁、焦虑的效果
19
作者 郑琳芳 郁明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9期145-148,157,共5页
目的 探讨火龙罐综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PFP)伴抑郁、焦虑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3月至9月杭州市中医院150例急性期PFP伴抑郁、焦虑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火龙罐组和参照组,每组75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参照组... 目的 探讨火龙罐综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PFP)伴抑郁、焦虑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3月至9月杭州市中医院150例急性期PFP伴抑郁、焦虑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火龙罐组和参照组,每组75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参照组予以穴位贴敷治疗,火龙罐组予以火龙罐综合灸和穴位贴敷治疗,均治疗28 d。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面瘫改良Portmann评分、面部残疾指数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 火龙罐组疗效优于参照组(P<0.05)。两组治疗14、28 d后改良Portmann、面部残疾躯体功能(FDIP)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两组治疗28 d后改良Portmann、FDIP评分均高于治疗14 d后(P<0.05);两组治疗14、28 d后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低于治疗前,两组治疗28 d后FDIS评分低于治疗14 d后(P<0.05)。治疗14、28 d后,火龙罐组改良Portmann、FDIP评分高于参照组,FDI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治疗14、28 d后SAS、S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两组治疗28 d后SAS、SDS评分均低于治疗14 d后(P<0.05)。治疗14、28 d后,火龙罐组SAS、SD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急性期PFP伴抑郁、焦虑患者采用火龙罐综合灸治疗效果显著,能更有效改善面部残疾指数及心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罐综合灸 穴位贴敷 急性期周围性面瘫 抑郁 焦虑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薰衣草治疗睡眠障碍的作用机制
20
作者 毛小文 顾志荣 +3 位作者 杨浩 苏晓艳 王园园 葛斌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1期11-20,共10页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预测薰衣草治疗睡眠障碍(SD)的主要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关于薰衣草的相关文献,结合TCMSP数据库筛选主要活性成分,利用SwissTargetPr...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预测薰衣草治疗睡眠障碍(SD)的主要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关于薰衣草的相关文献,结合TCMSP数据库筛选主要活性成分,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和PharmMapper 2个数据库获取活性成分的靶点,再利用GeneCards、OMIM、TTD和DrugBank 4个数据库检索疾病基因,并经Venn工具得到两者交集的潜在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利用STRING 11.5数据库筛选置信度≥0.9的靶点,构建PPI网络。利用Enrichr数据库对交集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利用AutoDockTools 1.5.7软件对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利用PyMOL 3.8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获得13个活性成分和192个潜在作用靶点,活性成分为亚油酸乙酯、木犀草素、乙酸芳樟酯、熊果酸及芳樟醇,hub基因为STAT3、MMP9、PTPN11、MAPK1及IL2;作用机制主要涉及神经活性受体-配体相互结合、ERBB2转导、叶酸代谢等通路。活性化合物与目标蛋白的结合力较强。结论:本研究揭示了薰衣草治疗SD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为薰衣草治疗SD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薰衣草 睡眠障碍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