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不同耕作方式对杂交水稻根系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
52
1
作者
冯跃华
邹应斌
+5 位作者
Roland J Buresh
李合松
高彧
许桂玲
王淑红
敖和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93-701,共9页
目的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下杂交水稻根系特性及增产的机制。方法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翻耕和免耕)对直播稻和移栽稻根系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无论直播或移栽,免耕稻最高分蘖期的根冠比、单蔸根干重、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
目的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下杂交水稻根系特性及增产的机制。方法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翻耕和免耕)对直播稻和移栽稻根系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无论直播或移栽,免耕稻最高分蘖期的根冠比、单蔸根干重、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均高于翻耕稻,其成熟期0~5cm土层的根重、根重密度和5~10cm、10~20cm土层的比根长也比翻耕稻高。在移栽条件下,免耕稻成熟期0~5cm土层的根长、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高于翻耕稻,其最高分蘖期的根系32P吸收总量和根系氧化力分别比翻耕稻平均增加40.72%、13.81%;在直播条件下,免耕稻最高分蘖期、孕穗期、齐穗期的根系32P吸收总量和根系氧化力分别比翻耕稻平均增加54.56%、19.53%、2.80%和12.59%、24.06%、74.19%,其孕穗期的地上部32P的转运率比翻耕稻平均增加13.68%,而其根系残留率比翻耕稻平均降低10.22%。无论移栽或直播,免耕稻的有效穗数比翻耕稻低,但其每穗粒数高于翻耕稻。在直播和移栽条件下,免耕稻的产量平均分别为8979.0kg·ha-1和8588.0kg·ha-1,比翻耕稻分别增产2.30%和1.19%,但未达到5%的显著水平。结论免耕稻相对于翻耕稻有明显的增产优势,是其根系特性的一种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杂交水稻
根系特性
产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恢复初期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
21
2
作者
白爱芹
傅伯杰
+2 位作者
曲来叶
黄元元
王丽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4762-4771,共10页
对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2003年重度和中度火烧迹地以及未过火样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了考察,旨在揭示火烧迹地恢复初期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火烧迹地土壤养分(全氮、全碳、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和土壤水分与未过火对照...
对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2003年重度和中度火烧迹地以及未过火样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了考察,旨在揭示火烧迹地恢复初期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火烧迹地土壤养分(全氮、全碳、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和土壤水分与未过火对照样地存在显著差异;火烧迹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代谢活性以及碳源利用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样地;但火烧迹地与对照样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指标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MBC/MBN)以及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代谢活性和碳源利用能力与土壤养分指标(全碳、全氮、速效氮、有机质)和土壤水分含量有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火烧与否是火烧样地与对照样地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能力差异的原因。所有样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真菌比例较高,可能与该地区土壤酸碱度有关(pH=4.12—4.68)。经过6a的恢复,重度和中度火烧迹地的土壤养分和水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长、代谢、以及群落多样性仍存在差异,但均不显著,表明此时火烧程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已很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火烧迹地
土壤微生物群落
重度和中度火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耕作方式对杂交水稻根系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
52
1
作者
冯跃华
邹应斌
Roland J Buresh
李合松
高彧
许桂玲
王淑红
敖和军
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Crop
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出处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93-701,共9页
基金
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German Federal Ministry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国际水稻所"作物残茬管理"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3A019)
文摘
目的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下杂交水稻根系特性及增产的机制。方法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翻耕和免耕)对直播稻和移栽稻根系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无论直播或移栽,免耕稻最高分蘖期的根冠比、单蔸根干重、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均高于翻耕稻,其成熟期0~5cm土层的根重、根重密度和5~10cm、10~20cm土层的比根长也比翻耕稻高。在移栽条件下,免耕稻成熟期0~5cm土层的根长、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高于翻耕稻,其最高分蘖期的根系32P吸收总量和根系氧化力分别比翻耕稻平均增加40.72%、13.81%;在直播条件下,免耕稻最高分蘖期、孕穗期、齐穗期的根系32P吸收总量和根系氧化力分别比翻耕稻平均增加54.56%、19.53%、2.80%和12.59%、24.06%、74.19%,其孕穗期的地上部32P的转运率比翻耕稻平均增加13.68%,而其根系残留率比翻耕稻平均降低10.22%。无论移栽或直播,免耕稻的有效穗数比翻耕稻低,但其每穗粒数高于翻耕稻。在直播和移栽条件下,免耕稻的产量平均分别为8979.0kg·ha-1和8588.0kg·ha-1,比翻耕稻分别增产2.30%和1.19%,但未达到5%的显著水平。结论免耕稻相对于翻耕稻有明显的增产优势,是其根系特性的一种响应。
关键词
耕作方式
杂交水稻
根系特性
产量
Keywords
Tillage system
Hybrid rice
Root properties
Yield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恢复初期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
21
2
作者
白爱芹
傅伯杰
曲来叶
黄元元
王丽华
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soiland water science
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4762-4771,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00639)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T13)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教外司留[2009]1001号)
文摘
对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2003年重度和中度火烧迹地以及未过火样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了考察,旨在揭示火烧迹地恢复初期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火烧迹地土壤养分(全氮、全碳、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和土壤水分与未过火对照样地存在显著差异;火烧迹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代谢活性以及碳源利用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样地;但火烧迹地与对照样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指标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MBC/MBN)以及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代谢活性和碳源利用能力与土壤养分指标(全碳、全氮、速效氮、有机质)和土壤水分含量有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火烧与否是火烧样地与对照样地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能力差异的原因。所有样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真菌比例较高,可能与该地区土壤酸碱度有关(pH=4.12—4.68)。经过6a的恢复,重度和中度火烧迹地的土壤养分和水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长、代谢、以及群落多样性仍存在差异,但均不显著,表明此时火烧程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已很微弱。
关键词
大兴安岭
火烧迹地
土壤微生物群落
重度和中度火烧
Keywords
Great Xingan Mountain
burned forest site
soil microorganism community
heavy and moderate fire
分类号
S714.3 [农业科学—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不同耕作方式对杂交水稻根系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冯跃华
邹应斌
Roland J Buresh
李合松
高彧
许桂玲
王淑红
敖和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5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恢复初期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白爱芹
傅伯杰
曲来叶
黄元元
王丽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2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