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大鼠肺癌模型及其早期指征的研究
被引量:3
- 1
-
-
作者
治洪
段志刚
张月
余淑懿
-
机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nson cancer center.usa
-
出处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2-307,377,共7页
-
文摘
目的研究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寻找早期变化指标,为肺癌的早期发现及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Wistar大鼠气管注入3-甲基胆蒽和二乙基亚硝胺的方法建立肺癌模型。染毒后1~10周定期分批处死大鼠,检查肺癌发生情况,并采集肺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同时,经Feulgen染色制片后,用自动图像分析仪对肺癌发生过程中各阶段病变细胞形态学参数和DNA含量进行定量测定,并分析DNA倍体的分布情况。同时还定期采集血清测定脂质结合唾液酸(LSA)的含量。结果实验的肺癌发生率和诱癌时间都比较理想,在染毒后第3周至实验结束(第10周),发癌率均为100%。病理检查结果表明,所有发生的肿瘤均为角化型肺鳞状细胞癌,其来源组织为支气管上皮,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支气管上皮细胞脱落、支气管上皮复层化、支气管上皮鳞状化生、早期浸润癌、晚期高度角化鳞癌等阶段。各阶段病变细胞的形态学参数和DNA定量测定可见,早期的支气管上皮细胞脱落、复层化细胞的细胞核增大,形状不规则,增殖倍体细胞增加,未出现异倍体。支气管上皮鳞状化生的细胞核形态学参数、DNA含量均高于正常细胞,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各指标与早期浸润癌细胞接近(但P>0.05),并出现了异倍体(5倍体及>5倍体)细胞(31.43%)。已发生癌变组织的细胞形态学参数、DNA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支气管上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现了大量的异倍体细胞(早期为40.41%,晚期为42.28%)。晚期癌组织各项指标均高于早期(P<0.01)。大鼠血清LSA含量在发癌早期就有改变,并随肿瘤的发展呈上升趋势。结论鳞状化生可能为发生肺癌的关键性癌前病变,形态学参数和DNA含量可反映组织的良、恶性及恶性程度,DNA倍体分布可直观地体现组织增殖状态及恶性程度,而异倍体的出现是细胞癌变的重要标志。
-
关键词
肺癌
动物模型
DNA含量
脂质结合唾液酸
-
Keywords
Lung neoplasms
Animal model
DNA content
Lipid-associated sialic acid
-
分类号
R734.2
[医药卫生—肿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