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油储集层二氧化碳吞吐纳米孔隙原油微观动用特征 被引量:28
1
作者 黄兴 李响 +2 位作者 张益 李天太 张荣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57-564,共8页
采用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分析页岩岩样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等参数,进而对弛豫时间(T_(2))与孔径间的转换系数进行标定,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页岩CO_(2)吞吐核磁共振实验,从微观尺度研究了注气压力、焖井时间和裂缝对页岩孔隙中原油动用... 采用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分析页岩岩样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等参数,进而对弛豫时间(T_(2))与孔径间的转换系数进行标定,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页岩CO_(2)吞吐核磁共振实验,从微观尺度研究了注气压力、焖井时间和裂缝对页岩孔隙中原油动用特征的影响,定量评价了孔径小于等于50 nm的小孔和孔径大于50 nm的大孔的动用程度。结果表明:非混相条件下大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随注入压力的增加快速升高,混相条件下注入压力的增加对大孔采出程度的影响减弱;无论是否混相,小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随注入压力的增加基本保持线性增长,且随着注气压力的增大,CO_(2)可动用孔径下限不断降低;随着焖井时间的增加,大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增速逐渐降低,小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增速呈先升后降趋势,实验条件下最佳焖井时间约为10 h;裂缝的存在能够大幅提高小孔和大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CO_(2)吞吐 核磁共振 微观孔隙结构 驱油效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混沌退火Hopfield网络及其在储层聚类分析中的应用
2
作者 张军华 章多荣 +2 位作者 王永刚 陆文志 赵勇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06年第2期89-92,共4页
将一种基于混沌退火的Hopfield神经网络(ACHN)应用到储层聚类分析中。这里主要阐述了ACHN聚类的基本原理、混沌神经元的标定、ACHN聚类的策略、先验信息的约束以及混沌退火搜索。实际砂砾岩储层聚类分析表明:这种网络能克服普通Hopfiel... 将一种基于混沌退火的Hopfield神经网络(ACHN)应用到储层聚类分析中。这里主要阐述了ACHN聚类的基本原理、混沌神经元的标定、ACHN聚类的策略、先验信息的约束以及混沌退火搜索。实际砂砾岩储层聚类分析表明:这种网络能克服普通Hopfield网络陷入局部最优的不足,得到更准确、精细的聚类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PFIELD网络 混沌神经元 退火 砂砾岩 聚类分析
下载PDF
致密油藏不同微观孔隙结构储层CO2驱动用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6
3
作者 黄兴 倪军 +3 位作者 李响 薛俊杰 柏明星 周彤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53-864,共12页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对CO2驱油特征有重大影响。基于铸体薄片分析、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测试等实验结果,建立了姬塬油田长8油层组微观孔隙结构分类标准,并选取每种类型储层有代表性的岩心样品开展不同驱替压力下的CO2驱...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对CO2驱油特征有重大影响。基于铸体薄片分析、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测试等实验结果,建立了姬塬油田长8油层组微观孔隙结构分类标准,并选取每种类型储层有代表性的岩心样品开展不同驱替压力下的CO2驱油实验,辅以核磁共振T2谱,对3种类型孔隙结构储层在不同驱替压力下大、小孔隙中的原油动用特征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储层物性、孔隙结构和黏土矿物对CO2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油层组的孔隙结构可以划分为Ⅰ、Ⅱ、Ⅲ类,3种类型孔隙结构对应的储集空间和渗流能力依次下降。Ⅱ类储层CO2混相驱油效率最大,Ⅲ类储层CO2非混相驱油效率最大;不同孔径孔喉中原油的动用特征随驱替压力和储层孔隙结构类型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CO2非混相驱油效率与岩石渗透率、孔喉半径、分选系数和黏土矿物含量存在较好的相关性,而CO2混相驱油效率的高低与孔隙结构参数和黏土矿物含量有关。Ⅱ类储层作为未来主要挖潜层位更适合开展注CO2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微观孔隙结构 核磁共振 CO2驱 驱油效率
原文传递
致密轻质油藏不同CO_(2)注入方式沥青质沉积及储层伤害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黄兴 李响 +3 位作者 何梦卿 何晓明 李天太 张荣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65-1674,共10页
致密轻质油藏注CO_(2)会引发沥青质沉积现象。为厘清不同CO_(2)注入方式下沥青质沉积特征及其对储层的伤害机理,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储层轻质原油为例,在明确CO_(2)注入量和压力对沥青质沉淀量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不同注入压力下C... 致密轻质油藏注CO_(2)会引发沥青质沉积现象。为厘清不同CO_(2)注入方式下沥青质沉积特征及其对储层的伤害机理,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储层轻质原油为例,在明确CO_(2)注入量和压力对沥青质沉淀量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不同注入压力下CO_(2)吞吐和驱替实验,辅以核磁共振在线扫描技术,研究了不同注气方式下沥青质在岩心中的沉积特征,定量评价了不同注气方式下沥青质沉积对储层物性、润湿性和孔隙结构的伤害程度,从微观孔隙尺度剖析了沥青质沉积对储层的伤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沥青质主要在岩心入口端大量沉积,且越接近岩心出口端沉积量越小,驱替方式下的沥青质沉淀量和沉积区域大于吞吐方式;两种注入方式下孔隙度变化率相差较小,但驱替方式下的渗透率伤害率远高于吞吐方式;沥青质沉积引发岩石润湿性向亲油反转,润湿反转指数随注入压力的升高而增大,且驱替方式下的润湿反转指数大于吞吐方式;微观尺度下沥青质主要在大孔隙中沉积,但吞吐方式下大孔隙(0.092μm≤T_(2)<4.500μm)堵塞率随注入压力的升高而增大,小孔隙(0.009μm≤T_(2)<0.092μm)堵塞率则先下降、后上升;驱替方式下小孔隙和大孔隙堵塞率均随注入压力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轻质原油 沥青质沉淀 CO_(2)驱替 CO_(2)吞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