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长城保护利用综合研究
1
作者 金萌萌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7-32,共6页
乌兰察布市境内现存有6个历史时期的长城。本文采用调查法、数据整理和分析法论述了乌兰察布市境内长城研究保护现状,指出了长城保护存在如下问题:“四有”工作基础比较薄弱、长城保护管理保障能力不足、长城区域文旅融合发展有待加强... 乌兰察布市境内现存有6个历史时期的长城。本文采用调查法、数据整理和分析法论述了乌兰察布市境内长城研究保护现状,指出了长城保护存在如下问题:“四有”工作基础比较薄弱、长城保护管理保障能力不足、长城区域文旅融合发展有待加强、展示利用缺乏整体策划等。提出加强长城本体保护、整治长城区域周边环境、完善长城“四有”工作、加强数字化创新应用、提升管理保障能力、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合理规划展示利用及开展长城多学科研究的意见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察布 长城资源 长城现状 保护利用
下载PDF
冀蒙交界裕民文化锛状器的制作技术 被引量:1
2
作者 叶灿阳 陈胜前 +3 位作者 赵潮 胡晓农 郭明建 包青川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7-330,共14页
锛状器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的一类特殊的打制石器类型,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在北方森林草原交错带延续并有技术改进。十多年来,在裕民文化多个考古遗址的调查和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锛状器,是该文化代表性的石器。本研究通过形态观察... 锛状器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的一类特殊的打制石器类型,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在北方森林草原交错带延续并有技术改进。十多年来,在裕民文化多个考古遗址的调查和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锛状器,是该文化代表性的石器。本研究通过形态观察与特征测量、加工痕迹与制作技术分析、操作链重建与复制实验等手段,对裕民文化出土的锛状器进行技术观察和实验分析,还原了裕民文化锛状器的生产工艺,并结合文化背景阐释了这类石器工具在裕民文化中的技术适应意义。锛状器可分为以平直刃为特征的单面加工类型和以弧凸刃为特征的两面加工类型,这种类型划分同时具有形态和技术上的意义。结合裕民文化的石器组合来看,锛状器在形态上具有一定规范性,操作链上具有高度灵活性,与其他工具一起反映了裕民文化人群对北方森林-草原交错地带风险环境的弹性技术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 石制品 锛状器 技术 复制实验
下载PDF
Amelioration of habitat since the early Holocene contributed to the origin of agriculture in the farming-pastoral zone of northern China
3
作者 Xin JIA Zhiping ZHANG +11 位作者 Yonggang SUN Runqi JIANG Shuangwen YI Wei CHEN Jue SUN Guoqiang LI Shuzhi WANG Enrui LI Xiaonong HU Qingchun BAO Harry F.LEE Huayu L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2535-2546,共12页
The origin of agriculture in the farming-pastoral zone of northern China remains in dispute.The central region of the Inner Mongolia Plateau is located in the core area of the farming-pastoral zone;thus,it is a critic... The origin of agriculture in the farming-pastoral zone of northern China remains in dispute.The central region of the Inner Mongolia Plateau is located in the core area of the farming-pastoral zone;thus,it is a critical region for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the dryland farming system in northern China.This study selected the Yumin Site and Banan Site,which belong to the Yumin Culture-the beginning of Neolithic culture in Inner Mongolia-as the research objects.Based on the quartz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dating on the sedimentary sections from the Yumin site(YM)and Banan site(BN1 and BN2),the Holocene chronology framework of each section was established.After that,by identifying carbonized grains in the Yumin site and the multi-proxy analysis of each section,w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 of agriculture and climate change in this region.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timing of the origin of agriculture recorded in the Yumin site lagged behind the timing of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but coincided with the timing of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vegetation around 8.4 ka.This phenomenon was further confirmed by the published high-resolution paleoenvironmental records from the surrounding area of the Yumin Culture.We propose that with the gradual amelioration of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Holocene,the regional ecosystem had been improved,resulting in the gradual conversion of the land surface from infertile sand to organic-rich soil,providing an appropriate environmental foundation for the origin of dryland farming in northern China around 8.4 ka.This study highlighted that the“accumulative environmental effects”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origin of agriculture in northern China and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context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igin of agriculture Accumulative environmental effects Yumin Culture Northern China HOLOCENE
原文传递
全新世大暖期蒙古高原东部先民定居化现象及其成因的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赵潮 包青川 +1 位作者 胡晓农 陈文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83-1395,共13页
考古证据揭示在8500~7000 cal.a B. P.左右的全新世大暖期,蒙古高原东部的呼伦贝尔、西辽河上游、阴山东北麓地区曾一度出现过定居化的生活迹象。各地区依托适应于本土环境的经济基础,发展出定居化程度有所差别的社会生活模式。本研究... 考古证据揭示在8500~7000 cal.a B. P.左右的全新世大暖期,蒙古高原东部的呼伦贝尔、西辽河上游、阴山东北麓地区曾一度出现过定居化的生活迹象。各地区依托适应于本土环境的经济基础,发展出定居化程度有所差别的社会生活模式。本研究综合分析3个地区代表性遗址的聚落、房址形态、陶器、石器工具组合、动、植物遗存,对其所展现的定居模式、定居程度和定居经济基础进行分析与对比,研究表明呼伦比尔地区定居化生活的经济基础侧重于对多重生态区域内的中小型动物资源的利用,其中水生资源占有较大比重;而西辽河上游和阴山东北麓则采取狩猎采集与原始农业相结合的生业经济,动植物资源利用并重。西辽河上游和阴山东北麓发展出有一定社群规模的村落式定居社会,其中西辽河流域先民的定居化程度高于阴山东北麓和呼伦贝尔地区。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变化,改善了高原地区的水热条件,增强了草原地带的生态多样性,为先民集约化利用栖居地周围的多种动植物资源并在气候条件许可的地带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契机,对多样性资源的集约利用,奠定了定居化生活的经济基础。但定居化的发展趋势伴随着大暖期的结束而终止,体现出草原地带的史前先民在环境变迁背景下灵活弹性的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高原东部 全新世大暖期 定居 生业经济
原文传递
广西桂平市博物馆藏破碎铜釜的修复研究
5
作者 刘彦琪 陈东旭 +1 位作者 朱丽彬 李树国 《西部考古》 2019年第2期-,共8页
2014年3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广西桂平市博物馆合作进行青铜器修复项目,对桂平市博物馆馆藏青铜器进行修复,本文所述东汉弦纹青铜釜为其中之一。首先,对其保存状态进行分析,并制定修复方案,通过金相检测了解器物样品的显微结构和... 2014年3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广西桂平市博物馆合作进行青铜器修复项目,对桂平市博物馆馆藏青铜器进行修复,本文所述东汉弦纹青铜釜为其中之一。首先,对其保存状态进行分析,并制定修复方案,通过金相检测了解器物样品的显微结构和腐蚀状态。然后对器物进行清洗与去锈,将器物碎片整形并粘接,最后补全,使得器物的完整性得到恢复,并且使其机械强度和稳定性得以提升,达到修复的目的。器物修复之后,进行DR检测,对其内部结构及其铸造工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便于我们对器物价值的认知与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青铜器 修复 内部结构 铸造工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