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形成与两侧隆起的关系:FT和(U-Th)/He低温热年代约束 被引量:36
1
作者 许长海 周祖翼 +1 位作者 常远 GUILLOT Francois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684-1696,共13页
FT和(U-Th)/He低温热年代与区域冷却特性表明,南大巴山弧形带在153~100Ma时期以快速冷却抬升(1.44~1.90℃/Ma)为特征,这一构造期既不同于因秦岭晚造山挤压(J1+2)引发的盆地快速沉降,也不同于100~45Ma时期的缓慢冷却与构造抬升.这种... FT和(U-Th)/He低温热年代与区域冷却特性表明,南大巴山弧形带在153~100Ma时期以快速冷却抬升(1.44~1.90℃/Ma)为特征,这一构造期既不同于因秦岭晚造山挤压(J1+2)引发的盆地快速沉降,也不同于100~45Ma时期的缓慢冷却与构造抬升.这种快速冷却抬升与弧形带两侧的黄陵隆起(160~126Ma,冷却速率为2.22~3.17℃/Ma)、汉南-米仓山隆起(南部150~125Ma,冷却速率为4.91℃/Ma;北部150~105Ma,冷却速率为2.11℃/Ma)存在很好的区域一致性.综合弧形带与两侧隆起的差异冷却特性以及与北大巴武当地块冷却曲线的对比分析,本文认为南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形成于153~100Ma,主要与扬子板块总体上主动向北西的推挤作用同时遭受汉南、黄陵两个基底隆起的阻挡促使秦岭造山带被动向南西低角度弧形逆冲推覆过程有关.南大巴山弧形带及其两侧隆起在约45Ma还经历了一次较为快速的抬升作用,这一构造抬升在时间上与青藏碰撞造山事件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T和(U-Th)/He热年代 冷却特性 大巴山弧形带 两侧隆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