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鱼外渔场海洋生物体内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含量水平与食用风险评价 被引量:10
1
作者 彭菲 尹杰 +3 位作者 王茜 倪天皓 林军 李娟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8-179,共12页
本文对2018年2月采自东海鱼外渔场的海洋生物(包括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体内的5种重金属(Cu、Pb、Cr、As、Cd)和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残留水平进行了测定,分析了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累积特性并计算了潜在的食用风险,并结合氮稳定同位素... 本文对2018年2月采自东海鱼外渔场的海洋生物(包括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体内的5种重金属(Cu、Pb、Cr、As、Cd)和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残留水平进行了测定,分析了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累积特性并计算了潜在的食用风险,并结合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初步探讨了生物体内重金属和PAHs的营养级传递特性。结果表明:5种重金属在生物中的平均浓度表现为Cu>Pb>Cr>As>Cd;参照我国《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和《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重金属Cu、Cd和Cr均未超过食用标准,但Pb和As的超标现象较为严重。与世界其他范围海域生物体内重金属浓度相比,该渔场生物体内Cu和Pb浓度较高。∑PAHs的平均浓度为283ng·g^-1dw,以低环PAHs(2~3环)占比较大,且主要贡献单体为萘(NAP),总体处于较低污染水平。海洋生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较PAHs高,尤其对Cu的富集最为明显。但风险计算结果表明,重金属和PAHs都不会对消费者的人体健康产生明显风险。重金属Cu和Cd浓度随营养级的升高出现了稀释现象,但重金属Pb、Cr、As和PAHs的营养传递特性不明显,覆盖完整食物链的污染物营养传递特性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多环芳烃 海洋生物 生物富集 食用风险 鱼外渔场
下载PDF
滴水湖及其引水河道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7
2
作者 肖茗明 饶若宸 +4 位作者 陈以芹 宣李 张晨 李娟英 尹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72-678,共7页
在分析滴水湖及其引水河道水系沉积物中Cu、Pb、Cd和Cr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法进行重金属风险评价,并结合鱼体内重金属残留情况分析生物累积特征和食用风险,最后采用多元回归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 在分析滴水湖及其引水河道水系沉积物中Cu、Pb、Cd和Cr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法进行重金属风险评价,并结合鱼体内重金属残留情况分析生物累积特征和食用风险,最后采用多元回归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以上海潮滩重金属元素背景值作为参照,滴水湖湖区及引水河道表层沉积物中Cu和Cd含量分别为背景值的1.3和13.0倍,但与国内外其他湖泊相比,滴水湖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水平较低。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垂直分布规律整体表现为随沉积物深度增加,重金属浓度有所下降,Cd表现出明显累积特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Cd是滴水湖水系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主要贡献元素。尽管生物体内重金属并未表现出食用风险,但Cu和Cd已呈生物富集特征。沉积物中Cu、Pb和Cr来源相似,均主要来源于交通活动;Cd主要来源于农业活动等人为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垂直分布特征 滴水湖
下载PDF
我国长三角地区淡水池塘养殖水产品中抗生素残留及对人体暴露的贡献评价 被引量:5
3
作者 贾斌 庾旸 +2 位作者 马海川 陈以芹 李娟英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8-245,共8页
为探究我国长三角地区淡水养殖水产品中抗生素残留特征及食用风险,于2019年7—10月采集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福建等5个地区淡水养殖池塘3类水产品(鱼类、虾类、蟹类),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水产品中的9种常见... 为探究我国长三角地区淡水养殖水产品中抗生素残留特征及食用风险,于2019年7—10月采集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福建等5个地区淡水养殖池塘3类水产品(鱼类、虾类、蟹类),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水产品中的9种常见抗生素,并根据人体可接受的每日摄入量(ADI)及养殖水产品消费对抗生素暴露的贡献率(CR)分别评价食用安全性和暴露风险。结果表明:9种抗生素均有检出,检出频率范围为38.1%~90.5%,浓度范围为nd~25.25 ng·g^(-1);估算的每日摄入量(EDI)远低于ADI;Σ抗生素的贡献率范围为<0.01%~29.77%。研究表明,水产品摄入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抗生素暴露风险,但食用水产品时,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摄入应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淡水养殖水产品 尿液抗生素 人体暴露 饮食贡献
下载PDF
磁性活性炭原位修复养殖底泥中多溴联苯醚(PBDEs)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丽 宣李 +4 位作者 黎晓宁 于纹鉴 李娟英 王茜 尹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18-1827,共10页
为控制养殖底泥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性并降低其生物可利用性,从而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分别以普通活性炭(PAC)和磁性活性炭(MPAC)为修复材料,将其应用到受多溴联苯醚(PBDEs)污染的养殖池塘底泥中,以菲律宾蛤仔(R.philippinarum)为受试生... 为控制养殖底泥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性并降低其生物可利用性,从而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分别以普通活性炭(PAC)和磁性活性炭(MPAC)为修复材料,将其应用到受多溴联苯醚(PBDEs)污染的养殖池塘底泥中,以菲律宾蛤仔(R.philippinarum)为受试生物,通过底泥生物有效性实验和生物累积实验分别探究活性炭对底泥中PBDEs的原位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磁化前后,MPAC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均略低于PAC,平均孔径显著增加,两者均能较容易地对PBDEs进行吸附,与PAC相比,MPAC虽对PBDEs的吸附速率较慢,但吸附量却小幅度增加;目标养殖池塘水产品的食用风险较低,但底泥中四溴、五溴联苯醚存在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且水产品对底泥中目标化合物已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富集性;修复效果表明PAC和MPAC均可对PBDEs污染养殖环境进行修复,尤其是对底泥中可能产生生态风险的四溴、五溴联苯醚修复效果较好,且最优投加比例分别为3%和1.5%,但在实际现场修复过程中考虑到MPAC具有较低的投加量及磁性可回收循环利用的特点,因此可能更适合作为PBDEs污染养殖池塘底泥的修复材料。研究证实,MPAC在修复底泥中PBDEs方面有积极作用,不仅可控制底泥中PBDEs的迁移性,还可显著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对水产品养殖环境的改善及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活性炭 多溴联苯醚 生物累积 养殖底泥
下载PDF
生物炭原位添加对养殖池塘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赵汉胤 陈潘毅 +2 位作者 唐欣哲 陈以芹 李娟英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770-2778,共9页
为深入了解生物炭添加对养殖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在养殖池塘现场原位修复期间,养殖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添加小麦秸秆生物炭修复期间,Simpson多样性指数先降低后逐渐升高,在第42 d时... 为深入了解生物炭添加对养殖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在养殖池塘现场原位修复期间,养殖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添加小麦秸秆生物炭修复期间,Simpson多样性指数先降低后逐渐升高,在第42 d时指数达到最低(0.16),Shannon指数与Chao1指数以及OTU数的变化也呈现相似的规律,即在第42 d时生物丰度达到最大值。养殖底泥细菌中门水平优势细菌相对丰度发生改变,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相对丰度降低。Heatmap图也呈现出相似的结果,即Ardenticatenales、芽单胞菌科属(Gemmatimonadaceae)、bacteriap25和棒状杆菌属(Rokubacteriales)的相对丰度出现了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研究表明,养殖底泥中添加小麦秸秆生物炭可以改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进而有助于底泥中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底泥 生物炭 微生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基于“二我差”视角的回忆性散文教学研究--以《秋天的怀念》一课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董玲玲 《教育参考》 2021年第3期89-93,共5页
回忆性散文作为初中教学阶段常见的散文类型,具有独特且较大的教学价值。回忆性散文的教学首先需要把握散文阅读的共性,聚焦作者个性化的言语;其次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共性,基于“二我差”视角,寻找、细品和体悟彼时彼地的“我”和写作时... 回忆性散文作为初中教学阶段常见的散文类型,具有独特且较大的教学价值。回忆性散文的教学首先需要把握散文阅读的共性,聚焦作者个性化的言语;其次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共性,基于“二我差”视角,寻找、细品和体悟彼时彼地的“我”和写作时的“我”的感受;最后把握“这一篇”回忆性散文的个性,探讨作者是如何用具体的写作手法呈现两种感受之间的矛盾,以体悟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妙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忆性散文 “二我差”视角 散文教学
下载PDF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novel epibatidine analogs through activation of α4β2 nicotinic receptors
7
作者 Weiwei Li Jingyi Cai +3 位作者 Benjamin H Wang Lanting Huang Jing Fan Yun Wang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688-695,共8页
The study of α4β2 nicotinic receptors has provided new indica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pain.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explore new α4β2 nicotinic receptor agonists, including TC-2559, as antinociceptive drugs. In ... The study of α4β2 nicotinic receptors has provided new indica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pain.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explore new α4β2 nicotinic receptor agonists, including TC-2559, as antinociceptive drugs. In this study, we discovered a set of novel epibatidine analogs with strong binding affinities to the α4β2 nicotinic receptors. Among these compounds, C-159, C-163, and C-9515 attenuated formalin-induced nociceptive responses in mice; C-9515 caused the most potent analgesic effect, which was blocked by mecamylamine, a non-selective nicotinic receptor antagonist. Furthermore, C-9515 potently inhibited 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induced neuropathic pain in rats, which was sensitive to DHβE, a selective α4β2 subtype antagonist,indicating that its analgesic effect was mediated by the activation of the α4β2 nicotinic receptors. In conclusion, the epibatidine analog C-9515 was found to be a potent α4β2 nicotinic receptor agonist with potent analgesic function, which demonstrated potential for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its drugg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BATIDINE 类似物 烟碱 受体 激活 体收缩 止痛剂 有势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