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istance of full-scale beams against close-in explosions.Numerical modeling and field tests
1
作者 A.Prado A.Alañón +5 位作者 R.Castedo A.P.Santos L.M.López M.Chiquito M.Bermejo C.Ogger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35-47,共13页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erformances of a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including four concrete models applied to a full-scale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subjected to blast loading. Field test data has been used to compare ...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erformances of a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including four concrete models applied to a full-scale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subjected to blast loading. Field test data has been used to compare model results for each case. The numerical modelling has been, carried out using the suitable code LS-DYNA. This code integrates blast load routine(CONWEP) for the explosive description and four different material models for the concrete including: Karagozian & Case Concrete, Winfrith, Continuous Surface Cap Model and Riedel-Hiermaier-Thoma models, with concrete meshing based on 10, 15, and 20 mm. Six full-scale beams were tested: four of them used for the initial calibration of the numerical model and two more tests at lower scaled distances. For calibration, field data obtained employing pressure and accelerometers transducer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derived from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Damage surfaces and the shape of rupture in the beams have been used as references for comparison. Influence of the meshing on accelerations has been put in evidence and for some models the shape and size of the damage in the beams produced maximum differences around 15%. In all cases, the variations between material and mesh models are shown and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st test Numerical simulation LS-DYNA Concrete model Mesh effect Full-scale beams
下载PDF
Abnormal ACT in a Patient with Prekallikrein Deficiency Undergo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2
作者 Maria R. Fuertes Naila Ahmad +3 位作者 Orlando Perez-Franco Andrew Oster Marion Svendrowski Pin Yue 《Open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2024年第5期145-149,共5页
Prekallikrein deficiency is a disorder that often remains undiagnosed. Prekallikrein activates factor XII, which initiates the intrinsic coagulation pathway. Prekallikrein deficiency results in prolonged Partial Throm... Prekallikrein deficiency is a disorder that often remains undiagnosed. Prekallikrein activates factor XII, which initiates the intrinsic coagulation pathway. Prekallikrein deficiency results in prolong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nd Activated Clotting Time in absence of anticoagulants or active bleeding. This case report describes the anesthesia management of a patient with Prekallikrein deficiency who underwent cardiac surgery with Cardiopulmonary Bypass for correction of a congenital cardiac malformation. We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tests available for the diagnosis of coagulation factors deficiency during administration of heparin in the setting of cardiovascular procedures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kallikrein Deficiency Fletcher Factor Deficiency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ongenital Cardiac Malformation
下载PDF
基于濒危老缅语语料库的腭化现象应用研究
3
作者 张益家 Marinel L.Piamonte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3期15-19,共5页
濒危老缅语多媒体语料库建立的目的是系统地保存这一使用人数极少、没有文字记录的濒危语言,留存其语言及文化,并能进行后续学习与研究。基于自建的多媒体语料库进行腭化音变现象的应用研究,可为其他濒危民族语言多媒体语料库应用研究... 濒危老缅语多媒体语料库建立的目的是系统地保存这一使用人数极少、没有文字记录的濒危语言,留存其语言及文化,并能进行后续学习与研究。基于自建的多媒体语料库进行腭化音变现象的应用研究,可为其他濒危民族语言多媒体语料库应用研究提供范例。腭化现象是老缅语中常见的音系现象。该研究基于自建的老缅语语料库,提取语料数据,通过对老缅语与彝语支内部亲缘语言的演化对应,对老缅语腭化音变现象进行了音系学解释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老缅语双唇音与亲缘语言一致,未发生塞擦化,只存在“双唇塞音+滑音”这一较为简单的腭化形式。根据[i]在韵母中的不同位置,一部分舌根音演化为舌面前音,一部分演化为“舌根音+腭介音”的形式。舌尖前音在[-back]元音前演化为舌面前音。老缅语中少数词的两读,说明演化的阶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老缅语 濒危 腭化 应用 缅彝语群
下载PDF
Neuroanatomical Basis of Postoperative Pain and Assessment of Its Management in a Seri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Caesarean Sections
4
作者 Moustapha Diedhiou Philippe Manyacka Ma Nyemb +3 位作者 Ndiamé Sarr Aissatou Sarr Ousmane Thiam Mohamed Lamine Fall 《Pain Studies and Treatment》 2024年第2期21-32,共12页
Introduction: In recent decades, the cost of postoperative pain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many studies based on protocols developed by scientific societies for its assessment and optimization. At the Regional Hospital o... Introduction: In recent decades, the cost of postoperative pain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many studies based on protocols developed by scientific societies for its assessment and optimization. At the Regional Hospital of Saint-Louis (Senegal), several protocol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pain management, but no study has focused on the assessm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specifically. We therefore initiated this work, the objectives of which were to remind the neuroanatomical and neurophysiological bases of postoperative pain, and to analyze th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is pain in patients who have undergone a caesarean se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is was a prospective and descriptive study, which took place in the gynecology-obstetrics department, over a period from January 2019 to July 2020. All patients who gave birth by cesarean section were included. The data was collected from a survey sheet written for this purpose. For each of the patients, the information was taken every day throughout the duration of postoperative hospitalization. Results: It appears from our work that after a cesarean section, the pain felt evolves on the first postoperative days with a peak during the second day. As in the data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there does not seem to be a difference in terms of pain intensity and analgesia dosage between scheduled and emergency caesarean sections. However, young age and female gender—for other types of surgeries—ar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igh postoperative pain scores. This trend is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low pain experience of tested patients. Our initial hypothesis was that acute post-operative pain after caesarean sections could be linked to defects in the perception and processing of pain by caregivers. Indeed, we have shown that awareness-raising, information, and training actions have made it possible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pain after a cesarean section. Conclusion: After a cesarean section the pain is intense, especially when the effects of the morphine wear off. However, in our context where morphine and its derivatives are only slightly used, the post-operative pain is maximal rapidly. This pain therefore needs to be researched and treated appropriately. After a campaign to raise awareness among healthcare personnel, it is possible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ystematic administration of analges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operative Pain Neuroanatomical Bases ASSESSMENT Cesarean Section
下载PDF
川西盆地演化及盆地叠合特征研究 被引量:33
5
作者 李忠权 应丹琳 +4 位作者 李洪奎 杨光 曾庆 郭晓玉 陈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362-2370,共9页
川西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松潘甘孜构造带东缘龙门山前陆地带,是四川盆地的一部分。自震旦纪以来,川西盆地经历了海相盆地与陆相盆地两个时期的演化,其中陆相盆地演化与松潘-甘孜构造带及龙门山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晚三叠世以来,川西盆地... 川西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松潘甘孜构造带东缘龙门山前陆地带,是四川盆地的一部分。自震旦纪以来,川西盆地经历了海相盆地与陆相盆地两个时期的演化,其中陆相盆地演化与松潘-甘孜构造带及龙门山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晚三叠世以来,川西盆地与松潘-甘孜构造带、龙门山构造带之间经历了盆岭耦合与盆山耦合两期构造动力学演化过程,形成了结构复杂、多期演化的叠合盆地,其盆地性质、类型在不同地质时期各不相同。总的说来,川西盆地经历稳定克拉通海盆发展时期(震旦纪-中三叠世)、海陆交互相断陷盆地发展时期(上三叠世须家河组一段-须家河组三段)、陆相坳陷盆地发展时期(须家河组四段-中侏罗纪世)、前陆盆地发展时期(晚侏罗世-现今),最终形成了4期单型盆地的有序叠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盆地 松潘甘孜构造带 盆岭耦合 盆山耦合 断陷盆地 坳陷盆地 前陆盆地 叠合盆地
下载PDF
2011年5月中国东北M_w5.7深震的非同寻常震源机制:区域波形反演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28
6
作者 李圣强 陈棋福 +5 位作者 赵里 朱露培 高金哲 李闽峰 刘桂平 王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959-2970,共12页
本研究利用中国区域宽频地震台的波形数据,应用gCAP(generalized 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0年2月18日和2011年5月10日中国东北中俄边界附近发生的两个深震的矩张量解,与全球地震矩张量测定机构的结果对比分析,证实了2011年5月深震... 本研究利用中国区域宽频地震台的波形数据,应用gCAP(generalized 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0年2月18日和2011年5月10日中国东北中俄边界附近发生的两个深震的矩张量解,与全球地震矩张量测定机构的结果对比分析,证实了2011年5月深震具有显著的补偿线性单力偶矢量(CLVD)成分,表明基于区域波形资料的gCAP反演可获得较可靠的深震震源机制结果.结合研究区1977—2010年的深震震源机制数据反演确定的日本俯冲带前缘的区域应力场方向,分析认为2011年5月深震的非同寻常震源机制,可能是由于日本东北近海Mw9.0地震造成南东东向拉张应力的变化而造成的,属于日本俯冲带动力作用过程中的响应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深震 gCAP方法 应力场反演 日本俯冲带 东日本大地震
下载PDF
龙门山汶川地震特征及构造运动学初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忠权 应丹琳 +6 位作者 郭晓玉 李洪奎 王麒翔 尤东华 王雪峰 陈骁 陈敏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6-430,共5页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龙门山汶川地震具有震级巨大、波及面宽、震中成线性展布的特点。根据震后构造地质调查,引发本次地震的断层活动主要表现为幕式斜冲与逆冲,其运动学特征是:断裂具有先走滑后逆冲,总体表现以逆冲运动为主。根据断裂...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龙门山汶川地震具有震级巨大、波及面宽、震中成线性展布的特点。根据震后构造地质调查,引发本次地震的断层活动主要表现为幕式斜冲与逆冲,其运动学特征是:断裂具有先走滑后逆冲,总体表现以逆冲运动为主。根据断裂面多期擦痕特征确定,断层活动主要为三期幕式活动,第一期为逆冲走滑,第二期为逆冲冲断,第三期为走滑逆冲。由地震破裂构造确定的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南东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汶川地震 构造机理 映秀-北川断裂
下载PDF
中国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其周缘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 被引量:30
8
作者 王兴臣 丁志峰 +1 位作者 武岩 朱露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80-2090,共11页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2013-2015年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其周缘架设的673个台站所记录到的远震波形所提取到的接收函数并应用H-κ扫描方法获取了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其周缘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厚度从青藏高原东北...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2013-2015年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其周缘架设的673个台站所记录到的远震波形所提取到的接收函数并应用H-κ扫描方法获取了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其周缘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厚度从青藏高原东北缘向鄂尔多斯块体逐渐减小,从65 km逐渐减薄至40 km,不同块体之间地壳厚度存在明显差异.祁连造山带西部地壳厚度超过60 km,而东部地壳厚度仅为约50 km左右,表明祁连造山带东、西部地壳增厚变形存在着明显差异.西秦岭造山带地壳厚度从60 km减薄到40 km,其东部具有较薄的地壳厚度可能经历了拆沉.阿拉善块体作为华北克拉通西部块体的一部分,西部地壳厚度约50 km,而东部约45 km,表明阿拉善块体西部由于印度一欧亚板块碰撞也受到了活化改造,其克拉通性质只在其中东部残留.研究区泊松比变化范围为0.20~0.31,平均泊松比约0.25,表明地壳主要由长英质矿物组成,较高的泊松比主要分布在六盘山断裂带和银川一河套地堑.研究结果显示地壳厚度与高程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地壳整体上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而西秦岭造山带和祁连造山带东部的部分区域地壳可能处于不均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震科学台阵观测 南北地震带 地壳结构 接收函数 泊松比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地壳结构及动力学机制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武岩 丁志峰 +1 位作者 王兴臣 朱露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705-2718,共14页
本文对布设在华北克拉通三个陆块的199个宽频带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进行了接收函数计算.利用H-κ迭代方法获得了该区域基岩地区的地壳结构,平滑处理后作为背景结构模型中的基岩地区地壳结构;利用相邻算法对沉积层地区的接收函数进行了波... 本文对布设在华北克拉通三个陆块的199个宽频带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进行了接收函数计算.利用H-κ迭代方法获得了该区域基岩地区的地壳结构,平滑处理后作为背景结构模型中的基岩地区地壳结构;利用相邻算法对沉积层地区的接收函数进行了波形拟合计算,获得了沉积层结构,平滑后作为背景结构模型中的沉积层结构;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完善了研究区域的背景结构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对接收函数进行了CCP(Common Conversion Point,共转换点)叠加成像,获得了Moho面成像结果,对比沉积层的成像结果发现:西部陆块中鄂尔多斯块体东部地区地壳厚度较大,约为42km,泊松比较低,小于0.24,为长英质含量较多的地壳层;位于中部陆块的山西地堑地壳厚度小于鄂尔多斯块体,且变化较大,西侧地壳厚度约为40km,东侧重力梯度带附近地壳厚度迅速减薄至36km左右,张家口—怀来—大同一带出现了地壳的局部抬升,地壳厚度等值线基本以北北东方向为主,与构造带方向基本一致,地堑内泊松比约为0.26~0.28,前人对此区域的层析成像研究结果表明太行山隆起和阴山隆起存在壳内低速层,推测为地壳部分熔融以及上地幔物质上涌造成的;东部陆块中渤海湾盆地的地壳厚度较薄,约为32km,部分地区小于30km,其中冀中坳陷带地壳厚度最薄,约为28km,沉积层基底分布与Moho面分布呈镜像对称趋势,沉积层较厚地区的地壳较薄,推测东部陆块在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存在北西—南东向的拉张作用,使其内发育了大量断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共转换点叠加 华北克拉通 拉张减薄
下载PDF
光谱指数的植被叶片含水量反演 被引量:17
10
作者 张海威 张飞 +3 位作者 张贤龙 李哲 Abduwasit Ghulam 宋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40-1546,共7页
利用光谱技术监测植被水分状况是了解植被生理状况及生长趋势的重要手段之一。选择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作为靶区。采用聚类分析、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VIP)以及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对植被不同含水量进行分级,并针对不同等级的植被含水量... 利用光谱技术监测植被水分状况是了解植被生理状况及生长趋势的重要手段之一。选择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作为靶区。采用聚类分析、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VIP)以及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对植被不同含水量进行分级,并针对不同等级的植被含水量进行估算及验证。结果表明:(1)基于聚类分析中的欧氏距离的方法将植被叶片相对含水量划分为高等、中等、低等三个等级,其范围分别为70.76%~80.69%,53.27%~70.76%,31.00%~53.27%。在中红外与远红外(1 350~2 500nm)之间,反射率越低植被含水量越高;波长380~1 350nm范围,无此现象。(2)应用VIP方法可知,所选的8种植被水分指数VIP值均超过了0.8,说明植被水分指数预测能力均较强且差别不显著。其中MSI,GVMI与植被叶片相对含水量的非线性三次拟合函数效果最佳,MSI决定系数R2为0.6575和GVMI决定系数R2为0.674 2。植被叶片相对含水量在30%~45%范围,MSI指数的NE值最低,在45%~90%范围时,GVMI指数的NE值最低。NDWI1240指数的NE值在70%左右起伏较大,说明NDWI1240指数在植被含水量为70%左右,预测能力较差。(3)通过误差分析可知GVMI指数反演的结果误差最小,不同的植被指数对不同含水量的植被估算结果相差较为明显,因此分段估算植被含水量是有必要的。综上所述,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对监测艾比湖保护区植被生长及干旱环境提供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指数 植被叶片 含水量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渤海湾盆地沉积层结构 被引量:14
11
作者 武岩 丁志峰 朱露培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37-849,981,共13页
对布设于渤海湾盆地地区的70个台站2006年9月—2009年9月记录到的895个远震数据进行接收函数计算,发现位于沉积层上的台站记录的接收函数震相较为复杂,由沉积层基底的转换波、多次波及莫霍面转换波、多次波共同构成,且随着沉积层厚度的... 对布设于渤海湾盆地地区的70个台站2006年9月—2009年9月记录到的895个远震数据进行接收函数计算,发现位于沉积层上的台站记录的接收函数震相较为复杂,由沉积层基底的转换波、多次波及莫霍面转换波、多次波共同构成,且随着沉积层厚度的增加,沉积层基底转换波、多次波与莫霍面转换波、多次波震相相互叠加,使之无法分辨出莫霍面转换波及多次波到时.为此,本文利用相邻算法对沉积层模型进行搜索,以获取与实际波形误差最小的波形相对应的模型,即台站下方的沉积层结构.结果显示:1渤海湾盆地由NNE向展布的坳陷带与隆起带组成,冀中坳陷带的沉积层厚度为3—6km,坳陷带内沿NE--NNE向分布着带状凹陷带与凸起带相间的次级构造,而且其东侧靠近沧县隆起区的凹陷带沉积层基底埋深最大,体现了渤海湾盆地基底受正断层控制而形成的半地堑(地堑)-半地垒(地垒)构造;2隆起带的波速比vP/vS大于坳陷带的波速比,推测与隆起带下第三系地层的缺失有关,坳陷带内高波速比地区与地热田的分布相对应,说明沉积层内高温环境下波速比较高;3隆起带内的S波平均速度较坳陷带内的S波平均速度小,且冀中坳陷带内沉积层较厚地区对应的S波平均速度比其它地区更大,说明渤海湾地区沉积层厚度与沉积层内的S波平均速度成反比关系,推测与下第三系地层的厚度有关,且下第三系地层越厚的地区,S波平均速度越大.以上结果表明,利用接收函数研究的结果与通过地质、地热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渤海湾盆地 沉积层结构 相邻算法
下载PDF
1999年海城-岫岩地震序列的精准定位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智娴 Brian W Stump +3 位作者 陈运泰 Robert B Herrmann Rongmao Zhou Chris T Hayward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1-278,共8页
1999年11月29日,北京时间12点10分39秒(04:10:39UTC)在我国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发生了一次MS5.4地震.这次地震是继1975年2月4日海城MS7.3地震之后该地区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区域性的辽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了这一序列的前震、主震与... 1999年11月29日,北京时间12点10分39秒(04:10:39UTC)在我国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发生了一次MS5.4地震.这次地震是继1975年2月4日海城MS7.3地震之后该地区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区域性的辽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了这一序列的前震、主震与余震.本文运用该台网的记录资料,用双差法对海城—岫岩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得到了该序列事件之间精确的相对位置;然后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IGCEA)与美国南卫理大学(SMU)合作的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地震试验场宽频带地震台网(BSN)记录的、经过精准定位的地震作为近震源观测的"地面实况"(groundtruth,GT)事件进行校正,得到了这一地震序列的既精确又准确的震源参数.由此得出1999年海城—岫岩地震的发震构造是与1975年海城地震的发震构造海城河—大洋河断裂邻近的康家岭断裂.康家岭断裂的走向与海城河—大洋河断裂走向一致,均为WNW--ESE方向.它们都是在中国东北—华北地区近ENE--WSW向、几乎水平的压应力场作用下产生的断裂.1999年海城—岫岩地震是在海城河—大洋河断裂的影响带动下,邻近的、与其走向一致的康家岭断裂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9年海城—岫岩地震 1975年海城地震 地震精准定位 双差地震定位法 地震序列
下载PDF
基于P波三重震相的华南地区上地幔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吕苗苗 丁志峰 朱露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765-3779,共15页
华南块体是研究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岩石圈减薄机制等问题的最佳场所之一.本文基于中国地震观测台网和大型流动台阵记录到的震中距10°~30°之间的两个中深源地震P波记录,利用三重震相波形拟合技术,获得了中扬子克拉通和华夏地块... 华南块体是研究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岩石圈减薄机制等问题的最佳场所之一.本文基于中国地震观测台网和大型流动台阵记录到的震中距10°~30°之间的两个中深源地震P波记录,利用三重震相波形拟合技术,获得了中扬子克拉通和华夏地块上地幔高精度P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中扬子克拉通过渡带底部存在高速异常,系太平洋俯冲板块的滞留体.俯冲的板块并没有进入下地幔,660-km间断面下沉约11 km,与后尖晶石相变的克拉伯龙斜率为负有关.而华夏地块过渡带底部并无明显高速异常,接近全球平均模型;(2)整个华南块体,410-km间断面上方普遍存在低速层,主要与上地幔部分熔融有关,与IASP91相比P波速度减小了1.38%~2.29%;(3)在研究区域内,中扬子克拉通和华夏地块都存在岩石圈减薄(<80 km),推测可能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快速回撤导致的岩石圈拆沉有关.且华夏地块减薄程度较明显,下伏软流圈速度较低,说明其上地幔强度较弱、温度较高.另外,中扬子克拉通过渡带中存在一个较宽的速度梯度带,可能与520-km间断面有关,其具体成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震相 华夏地块 中扬子克拉通 过渡带 岩石圈-软流圈
下载PDF
技术人力资本、自有资金与创业成败关系实证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华晶 Jintong Tang 王秀峰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2016年第5期19-24,共6页
从技术和资金与创业之间的联系出发,提出并构建了技术人力资本、自有资金与创业成败的关系模型,通过对CSPED的321个样本进行分析,发现技术人力资本与自有资金分别对新企业成立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二者水平越高,创业者越不可能退出创业... 从技术和资金与创业之间的联系出发,提出并构建了技术人力资本、自有资金与创业成败的关系模型,通过对CSPED的321个样本进行分析,发现技术人力资本与自有资金分别对新企业成立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二者水平越高,创业者越不可能退出创业活动。但是,技术人力资本与自有资金的水平,对新企业初期的营利并不具有显著作用;而且,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的技术人力资本与自有资金之间的交互效应不显著。研究从人力资本角度深化了创业驱动因素的分析,同时有助于创业者评价和决策初始资源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技术人力资本 自有资金 创业成功 创业失败 CPSED
下载PDF
使用/未用拉米夫定HBV慢性感染者中YMDD基序变异的检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钱健帮 孙南雄 +2 位作者 张永祥 杜绍才 范晓峰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08-409,I002,共3页
目的 探讨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者YMDD基序变异的分子生物学机理。方法 以RFLP法筛选HBVYMDD基序变异 ,阳性者作直接测序的方法 ,分别检测 1 9例正在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及 86例未用拉米夫... 目的 探讨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者YMDD基序变异的分子生物学机理。方法 以RFLP法筛选HBVYMDD基序变异 ,阳性者作直接测序的方法 ,分别检测 1 9例正在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及 86例未用拉米夫定的HB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结果  1 9例正在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中检测出 2例YMDD基序变异 ,测序结果分别为YIDD和YVDD变异。在 86例未用拉米夫定或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的HBV感染者中检测出 3例YMDD基序变异 ,测序结果分别为YIDD 1例和YVDD 2例。结论 在未用拉米夫定的HBV感染者中同样存在着YMDD基序变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YMDD基序变异 拉米夫定 诊断 治疗 乙型肝炎
下载PDF
从圣路易斯大学看创业教育与知识转化的契合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华晶 张玉利 Jintong Tang 《管理现代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0-122,共3页
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创业教育分为学习、网络顾问、竞争回报、发展四大主题,从知识转化角度整合了创业教育资源,体现出创业教育的知识脉络,需要引入风险竞争机制和搭建组织网络平台,有效推进创业教育和创业型大学发展。
关键词 创业教育 知识转化
下载PDF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的共转换点叠加方法研究华北克拉通上地幔过渡带结构 被引量:3
17
作者 武岩 丁志峰 朱露培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1年第4期485-494,共10页
上地幔过渡带的结构形态对于研究上覆岩石圈的构造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横跨华北克拉通中东部的一条北西向的测线L上分布的35个宽频带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进行接收函数的计算和共转换点叠加成像,得到了测线下方上地幔过渡带... 上地幔过渡带的结构形态对于研究上覆岩石圈的构造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横跨华北克拉通中东部的一条北西向的测线L上分布的35个宽频带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进行接收函数的计算和共转换点叠加成像,得到了测线下方上地幔过渡带的结构。成像结果表明:华北克拉通的三个陆块处于不同的构造环境,西部陆块较为稳定,中部造山带位于地幔对流较强的构造环境内,而东部陆块由于受到太平洋俯冲板块的影响,所处环境温度较低,说明中部造山带内的裂陷盆地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地幔对流作用的影响较大,而东部陆块内的新生代裂陷盆地在形成过程中,可能主要是受到右旋拉张力的作用,两者的形成主要动力或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上地幔间断面 共转换点叠加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根植黑土地,香飘黄淮海--贺大豆遗传育种家王连铮先生八十岁华诞 被引量:4
18
作者 叶兴国 肖文言 颜清上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09-914,共6页
回顾了我国著名大豆育种家王连铮先生从事大豆研究56年来在大豆育种、性状遗传、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胞囊线虫病抗性机制等研究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培育了30个大豆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766.7万hm2,其中,中黄13为近3年全国推广面积最大... 回顾了我国著名大豆育种家王连铮先生从事大豆研究56年来在大豆育种、性状遗传、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胞囊线虫病抗性机制等研究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培育了30个大豆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766.7万hm2,其中,中黄13为近3年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大豆品种;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60多篇,为我国大豆生产和科研做出了突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连铮 大豆 育种 遗传 生物技术
下载PDF
慢性肝炎干扰素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孙南雄 范晓峰 《实用肝脏病杂志》 1998年第1期58-60,共3页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我国肝硬变和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因之一。引起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毒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丁型肝炎病毒(HDV)。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仅引起急性、自限性的疾病。庚型肝炎病毒感染也可有慢性...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我国肝硬变和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因之一。引起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毒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丁型肝炎病毒(HDV)。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仅引起急性、自限性的疾病。庚型肝炎病毒感染也可有慢性携带状态,但其在慢性肝病中的作用尚待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治疗 干扰素抗体 慢性肝炎 肝炎病毒 慢性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 急性丙型肝炎 儿童乙型肝炎 血清ALT
下载PDF
软坚散结胶囊对子宫肌瘤高能量超声聚焦术后近期疗效观察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薛瑞 张宝鉴 +1 位作者 李雪 张玉卓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26期97-99,共3页
目的:观察软坚散结胶囊对子宫肌瘤高能量超声聚焦(HIFU)术后的近期治疗疗效,初步探讨中药在促进子宫肌瘤HIFU消融术后吸收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0月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海扶治疗中心的子宫肌瘤患者60例(包括多发肌瘤患者3... 目的:观察软坚散结胶囊对子宫肌瘤高能量超声聚焦(HIFU)术后的近期治疗疗效,初步探讨中药在促进子宫肌瘤HIFU消融术后吸收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0月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海扶治疗中心的子宫肌瘤患者60例(包括多发肌瘤患者32例)随机分为(软坚散结胶囊+HIFU)治疗组和(单纯HIFU)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1,3和6个月的彩超情况,计算两组患者术后肌瘤的缩小率。结果:治疗组术后6个月肌瘤体积平均缩小57.9%,而对照组肌瘤术后6个月体积平均缩小50.8%,两组肌瘤缩小率有明显差异(P <0.001),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无差别(P> 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坚散结 高能量超声聚焦 子宫肌瘤 缩小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