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方针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卫平 Tong Xiaohua 《孔学堂》 CSSCI 2021年第3期8-13,I0010-I0017,共14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问题,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a。习近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问题,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a。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的《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这是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方针。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多次重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儒学联合会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讲话》 文化沃土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如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被引量:3
2
作者 郝立新 Tong Xiaohua 《孔学堂》 CSSCI 2021年第4期4-9,V0004-V0011,共14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精神和文明形态是互动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在我们迈向"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背景下,如何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和理性自省,是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本刊特邀请国内知名学者撰写此组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一讲话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文明形态
下载PDF
文化自信在于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开新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宗桂 Tong Xiaohua 《孔学堂》 2017年第4期9-12,共4页
文化自信,是指全民族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当代发展和未来走向,以及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有高度的价值认同和精神归依,敢于、乐于、善于进行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不是外力强加的,而是发自内心地对民族文化... 文化自信,是指全民族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当代发展和未来走向,以及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有高度的价值认同和精神归依,敢于、乐于、善于进行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不是外力强加的,而是发自内心地对民族文化自我价值、能力和前途的坚信,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优秀文化 文化自信 民族文化 精神力量 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继承 历史传统 文明发展
下载PDF
儒家的生活智慧
4
作者 蒋国保 Tong Xiaohua 《孔学堂》 2016年第4期71-81,共11页
生活智慧,即对生活本质的洞彻能力。儒家认为生活的本质即生存(活着),其生活智慧即是对人之生存原则与生存意义的洞彻,它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倡导以'义'尽'分'、以'分'合'群'的生存之道;着眼于自身以... 生活智慧,即对生活本质的洞彻能力。儒家认为生活的本质即生存(活着),其生活智慧即是对人之生存原则与生存意义的洞彻,它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倡导以'义'尽'分'、以'分'合'群'的生存之道;着眼于自身以谋求人之问题的解决、着眼于现世以谋求人之当下的幸福,绝不将人之命运与幸福托付于上帝和来世;提倡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实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坚信'德福一致',提倡以合道德的手段谋求人的幸福,坚决反对以不道德的手段谋求物质幸福;讲究'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的生活艺术。基于对这五点的分析,作者认为儒家的生活智慧是关于人生正面的积极人生智慧,不涉及人生负面的消极的人生问题,与专注人生负面的释道之消极的人生智慧相比,对于人的生活意义更大,因为人毕竟不是为了'死'而是为了'生'而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生活 智慧 人生 生存
下载PDF
以全球化的视野推进“国学”的发展
5
作者 孙向晨 Tong Xiaohua 《孔学堂》 2016年第1期22-25,共4页
我是纯粹研究西学的,在这里大谈"国学热",从某种角度讲,也是印证了所谓的"国学热"。不单单是我个人,在国内学界研究西学的学者中间,有一批人对"国学"传统非常有兴趣,这也增添了国学研究中的内部张力。一、学科建设印证了"国学热... 我是纯粹研究西学的,在这里大谈"国学热",从某种角度讲,也是印证了所谓的"国学热"。不单单是我个人,在国内学界研究西学的学者中间,有一批人对"国学"传统非常有兴趣,这也增添了国学研究中的内部张力。一、学科建设印证了"国学热"1984年,汤一介先生在深圳大学建立了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一所国学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热 国学研究 汤一介 DISCIPLINE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 GLOBALIZATION think 西方大学 DISSEMINATION
下载PDF
让国学“虚热”变“真热”
6
作者 郭齐勇 Tong Xiaohua 《孔学堂》 2016年第1期18-20,共3页
在当代语境中“国学”的内涵是什么?当下的“国学热”有何意蕴?贵阳孔学堂2015年秋季论辨会邀请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浙江大学董平教授(主持人),以“如何看待当下的‘国学热’”为题,追... 在当代语境中“国学”的内涵是什么?当下的“国学热”有何意蕴?贵阳孔学堂2015年秋季论辨会邀请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浙江大学董平教授(主持人),以“如何看待当下的‘国学热’”为题,追本溯源、辨名析理,启发众智,申发化育情怀。本刊编辑部将四先生所阐义理整理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热” “国学” 当代语境 武汉大学 深圳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教授
下载PDF
德礼教刑——《尚书》的治理体系
7
作者 韩星 Tong Xiaohua 《孔学堂》 2020年第4期52-60,J0046-J0054,共18页
《尚书》中蕴涵着丰富的治理思想,本文概括为德为政本、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刑以弼教;以刑辅礼、先教后罚。由《尚书》可以看出,礼制的内在精神是道德,德治、礼治为刑罚之本,德治、礼治、礼制与刑法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孔子在... 《尚书》中蕴涵着丰富的治理思想,本文概括为德为政本、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刑以弼教;以刑辅礼、先教后罚。由《尚书》可以看出,礼制的内在精神是道德,德治、礼治为刑罚之本,德治、礼治、礼制与刑法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孔子在《尚书》的基础上形成了德礼政刑四位一体的儒家治道总体构架,为今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敬德保民 明德慎罚 以刑辅礼 治理体系 总体构架
下载PDF
正确引导“国学热”
8
作者 景海峰 Tong Xiaohua 《孔学堂》 2016年第1期20-22,31-33,共3页
一、何以关注"国学" 很多人会问,一国之学,中国谓之"国学",比如说美国、日本、欧洲等国,是否也有他们的"国学",这跟我们的"国学"有什么区别?这样的疑问,会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伴而来。所以我要换一个角度,即从我们今天为什么要用... 一、何以关注"国学" 很多人会问,一国之学,中国谓之"国学",比如说美国、日本、欧洲等国,是否也有他们的"国学",这跟我们的"国学"有什么区别?这样的疑问,会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伴而来。所以我要换一个角度,即从我们今天为什么要用"国学"这个概念或者以"国学"这个词来代表当下的文化现象,表达大家的普遍关切,因为从政府到民间,从学界到商界,大家都对这个话题表现出兴趣,道理何在?我想从三个方面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热” 引导 文化现象
下载PDF
中国文化的“两创” 被引量:3
9
作者 郭齐勇 Tong Xiaohua 《孔学堂》 CSSCI 2021年第3期4-8,I0004-I0010,共12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的《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提出“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后也多次重申,“两创”已正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等重要文件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的《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提出“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后也多次重申,“两创”已正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等重要文件中。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再提出“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创”是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方针。应如何正确理解“两创”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如何回答传统文化“两创”的时代之问,如何把儒学的优秀思想和精神传承好、发扬好?为此,本刊于2021年第3期始设“‘两创’研究”专栏,专门就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相关论题进行讨论。本期我们特邀三位知名学者进行研讨,以把握新时代传统文化的“两创”的方向。本刊以此形成笔谈刊登,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创” 儒学
下载PDF
中国文明与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的文明普遍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谢茂松 Tong Xiaohua 《孔学堂》 CSSCI 2021年第4期19-22,V0026-V0031,共10页
一、古今“中国”之为“中国”的文明普遍性(一)中国革命具有的普遍性意义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开宗明义讲到我们共产党的革命队伍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是为解放人民的,他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 一、古今“中国”之为“中国”的文明普遍性(一)中国革命具有的普遍性意义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开宗明义讲到我们共产党的革命队伍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是为解放人民的,他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又饱含感情地说到共产党人解救中国人民的责任以及我们为人民而死的神圣意义,他说:“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一讲话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文明形态
下载PDF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被引量:1
11
作者 叶小文 Tong Xiaohua 《孔学堂》 2017年第4期13-17,共5页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强调文化自信,为了民族复兴.强化民族自信,支撑民族复兴.现在我们离民族复兴越来越近,距离已可以丈量.要保持持续、良性增长,整个国家必须持续保持振奋的民族精神和旺盛的创新活力,实现民族复...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强调文化自信,为了民族复兴.强化民族自信,支撑民族复兴.现在我们离民族复兴越来越近,距离已可以丈量.要保持持续、良性增长,整个国家必须持续保持振奋的民族精神和旺盛的创新活力,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一定要有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复兴 文化自信 民族自信 创新活力 民族精神 文化根基 中国梦 国家
下载PDF
从近代中国社会的四期反思看“国学热”
12
作者 董平 Tong Xiaohua 《孔学堂》 2016年第1期25-27,36-38,共3页
从现象上来看,目前"国学"的确是比较热的,但是这种热度的背后包含着一些非常令人担忧内容。比如说,"国学热"的背后所掩盖着的,很可能是"国学"或者说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种功利化、庸俗化,甚至是某种意义上讲的"巫术化"倾向。如果... 从现象上来看,目前"国学"的确是比较热的,但是这种热度的背后包含着一些非常令人担忧内容。比如说,"国学热"的背后所掩盖着的,很可能是"国学"或者说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种功利化、庸俗化,甚至是某种意义上讲的"巫术化"倾向。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种"国学热",就很可能并不利于中国自身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的真正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热 近代中国社会 中国古典文化 文化主体 自身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revolution HERITAGE 现代历史 instance
下载PDF
贵州人文精神与文化自信
13
作者 肖立斌 Tong Xiaohua 《孔学堂》 2017年第4期111-113,共3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多次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坚持文化自信.在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的进程中,贵州人民更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多次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坚持文化自信.在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的进程中,贵州人民更需要多方面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而提出和弘扬贵州人文精神则是贵州人民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人文精神 贵州 国家发展 全面小康 习近平 生态美 人民
下载PDF
关于文化自信问题的辨析
14
作者 徐圻 Tong Xiaohua 《孔学堂》 2017年第4期18-22,共5页
一百多年来,在解答中国文化何去何从的问题上,曾经出现过走马灯式的观念和实践.这些主张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但都怀抱着相同的文化情怀与担当,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甚至迫不及待地要构筑新的文化认同,要重塑文化的自信,要终结文化的危... 一百多年来,在解答中国文化何去何从的问题上,曾经出现过走马灯式的观念和实践.这些主张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但都怀抱着相同的文化情怀与担当,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甚至迫不及待地要构筑新的文化认同,要重塑文化的自信,要终结文化的危机,要实现文化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自信问题 文化情怀 积极主动 文化认同
下载PDF
The Post-Marxist Context
15
作者 Zhou Fan Xiao Yun(Translate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5年第4期147-148,共2页
The post-Marxist context covers two aspects: changes in the capitalist society and changes in socialism. Focusing on one aspect to the neglect of the other may lead to a biased view of post-Marxism due to the incompl... The post-Marxist context covers two aspects: changes in the capitalist society and changes in socialism. Focusing on one aspect to the neglect of the other may lead to a biased view of post-Marxism due to the incompleteness of the context. For example, the idea that post-Marxism is only a topic for theoretical deliberation for some intellectuals in advanced Western countries is a misjudgment. As a matter of fact, in the late 1950s, before the post-Marxism represented by Emesto Laclau and Chantal Mouffe, the term post-Marxism appeared in the context of Michael Polanyi's post-critical philosophy. In the 1970s and afterwards, a lot of postMarxists came forward from the ranks of intellectuals in East European socialist count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马克思主义者 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 哲学思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