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林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导出
作品数
7814
被引量
75056
H指数
85
查看全部目录封面
《林业科学》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林学会主办的林业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林业及相关领域最新科研成果,代表我国林业科技水平及进展,及时反映国家林业建设重点和热点,评述学术动向,开展学术讨...
查看详情>>
曾用名
中国林业科学
主办单位
中国林学会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1001-748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11-1908/S
出版周期
月刊
期刊详情
收录汇总
发表作品
发文分析
共找到
7,814
篇文章
<
1
2
…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不同产区杉木生物量与碳储量模型
被引量:
1
1
作者
吕梓晴
段爱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目的】建立适用于不同产区的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模型,以便准确估算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方法】基于四川、广西、江西和福建共109株杉木的树干、树皮、枝、叶和根实测生物量数据以及四川、广西和福建共40株杉木的树干、...
【目的】建立适用于不同产区的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模型,以便准确估算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方法】基于四川、广西、江西和福建共109株杉木的树干、树皮、枝、叶和根实测生物量数据以及四川、广西和福建共40株杉木的树干、枝、叶和根的含碳量实测数据,建立不同产区、不同林龄和综合产区成熟林的可加性生物量、碳储量模型。采用似乎不相关回归(SUR)对可加性模型系统中的参数进行联合估计,并用调整后确定系数R^(2)_(a)和总相对误差TRE检验模型拟合精度。【结果】1)4个产区和不同林龄杉木生物量模型的R^(2)_(a)为0.6350~0.9958,TRE为−17.88%~21.39%,树干、树皮和全株生物量模型的R^(2)_(a)均在0.91以上,适用于建模地的杉木人工林生物量预测。广西分侧根拟合的生物量模型除一级侧根外,R^(2)_(a)均在0.80以上,TRE为−5.42%~7.21%,可用于预测广西杉木人工林侧根生物量。枝、叶、根的生物量模型拟合精度较干、树皮低。2)四川、广西和福建3个产区碳储量模型R^(2)_(a)为0.8050~0.9940,TRE为−19.34%~19.84%,树干、根和全株模型R^(2)_(a)在0.93以上,适用于各地区杉木人工林碳储量预测。枝、叶的碳储量模型拟合精度较干和根低。3)不同产区的生物量、碳储量模型通用性存在地域差异,位于中亚热带西区的四川生物量模型通用性最差,位于南亚热带的广西带皮干和全株生物量模型通用性较好,位于中亚热带东区的福建和江西生物量模型可进行相互预测;南亚热带广西的碳储量模型通用性最好,而四川和福建的碳储量模型仅适用于本地碳储量预测。4)综合生物量模型R^(2)_(a)为0.7335~0.9669,根据交互检验结果,综合模型可准确估算不同产区成熟林和福建幼龄林、中龄林的带皮干和全株生物量,TRE为−10.47%~19.88%;还可对江西和福建成熟林及福建中龄林除枝以外的各器官和全株生物量进行准确预测;综合碳储量模型R^(2)_(a)为0.8029~0.9826,除对广西杉木人工林枝碳储量的预测误差相对较大以外,其他检验样本TRE为−9.57%~15.70%,说明模型的通用性好,可准确预测不同产区的杉木人工林各器官和全株碳储量。【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均适用于建模地生物量和碳储量的预测;模型的通用性受产区差异的影响;综合模型可用于不同地区生物量和碳储量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生物量
碳储量
不同产区
可加性模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工林柏木重组木的结构与性能
2
作者
吴婕妤
吴江源
+1 位作者
张亚梅
于文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0-169,共10页
【目的】采用定向重组技术制备人工林柏木重组木,分析其结构与性能,揭示柏木制备成重组木后性能变化的内因,为人工林柏木高值化利用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制备80%、100%和120%不同压缩率柏木重组木,探究压缩率对重组木耐水...
【目的】采用定向重组技术制备人工林柏木重组木,分析其结构与性能,揭示柏木制备成重组木后性能变化的内因,为人工林柏木高值化利用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制备80%、100%和120%不同压缩率柏木重组木,探究压缩率对重组木耐水性能、力学性能(抗弯性能和水平剪切性能)的影响规律;应用超景深显微镜(UDM)、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重组木微观结构变化以及重组木中胶液分布情况;使用剖面密度测量仪测量垂直于板面表面方向的密度梯度,分析重组木剖面密度。【结果】随着压缩率增大,重组木表面纹理颜色加深,剖面密度逐渐均匀,吸水率(WAR)、吸水厚度膨胀率(TSR)和吸水宽度膨胀率(WSR)逐渐减小,静曲强度(MOR)和水平剪切强度(HSS⊥)逐渐增大。压缩率120%时重组木WAR最小,相比原木降低34.73%,同时重组木MOR和HSS⊥达到最大,分别为125.77和17.05 MPa,相比原木分别提升53.47%和84.32%。剖面密度测量仪、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测结果显示,重组木耐水性能和力学性能提升主要是因为随着压缩率增大,木材细胞压缩密实、胶液分布范围更广,在更多的细胞腔和胞间层形成胶合位点,减少吸水时水分进入通道,抑制细胞腔回弹,增强胞间层薄弱结构。【结论】采用定向重组技术将人工林柏木制备成高性能重组木后,其力学性能显著提升;随着压缩率增大,重组木的耐水性能显著增强,压缩率120%时重组木性能达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材料
柏木重组木
压缩率
耐水性能
抗弯性能
水平剪切性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丛枝菌根真菌对低磷胁迫下核桃幼苗根系磷吸收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
1
3
作者
曹明奡
张菲
+4 位作者
黄光明
刘瑞成
刘利平
吴强盛
徐永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7-124,共8页
【目的】探索低磷(P)胁迫下丛枝菌根(AM)真菌对核桃幼苗根系P吸收的影响及机制,为核桃幼苗的栽培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前期筛选的1个高效AM真菌菌株——沾屑多孢囊霉,分析适P(100μmol·L−1)和低P(1μmol·L−1)条件下沾...
【目的】探索低磷(P)胁迫下丛枝菌根(AM)真菌对核桃幼苗根系P吸收的影响及机制,为核桃幼苗的栽培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前期筛选的1个高效AM真菌菌株——沾屑多孢囊霉,分析适P(100μmol·L−1)和低P(1μmol·L−1)条件下沾屑多孢囊霉对‘辽河一号’核桃幼苗植株生长、根系构型、根系P含量、根系和土壤磷酸酶活性以及根系酸性磷酸酶分泌基因(JrPAP10和JrPAP12)和磷转运基因(JrPT3;1和JrPT3;2)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沾屑多孢囊霉接种3个月后,核桃幼苗根系侵染率达45.6%~53.2%,且低P处理可提高根系菌根侵染。在低P和适P条件下,接种沾屑多孢囊霉显著提高植物生物量和土壤酸性、中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低P条件下沾屑多孢囊霉还显著改善植物根系构型,提高根系P含量以及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根系JrPAP10和JrPT3;1均被沾屑多孢囊霉诱导表达,JrPAP12仅在低P条件时被沾屑多孢囊霉诱导表达,且JrPT3;2的表达量被沾屑多孢囊霉抑制。【结论】AM真菌菌株沾屑多孢囊霉诱导低P条件下核桃幼苗JrPAP10、JrPAP12和JrPT3;1基因的表达,可促进土壤和根系磷酸酶活性,改善根系构型,从而提高核桃幼苗P吸收和生物量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菌根
磷
磷酸酶
磷转运基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北京市森林植被固碳与能源碳排放时空变化及潜力预测
4
作者
曾赞青
宋涵晴
+3 位作者
高俊宏
王淼淼
武耀星
漆良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1-60,共10页
【目的】探究北京市森林植被固碳及其抵消效应,预测未来至碳中和年份的碳抵消潜力,为制定北京市森林植被固碳、节能减排及碳中和路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结合光合速率法和IPCC清单指南方法分析2000—2020年植被...
【目的】探究北京市森林植被固碳及其抵消效应,预测未来至碳中和年份的碳抵消潜力,为制定北京市森林植被固碳、节能减排及碳中和路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结合光合速率法和IPCC清单指南方法分析2000—2020年植被CO_(2)固定量、能源CO_(2)排放量及强度的时空动态,评价森林植被固碳对CO_(2)排放的抵消效应,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至2060年的碳抵消潜力。【结果】2000—2020年北京市森林植被CO_(2)固定量为1.84×10^(6)~2.78×10^(6)t·a^(−1),年均增长9.41×10^(4)t·a^(−1);近20年来灌木、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平均固碳能力分别为4.24、4.60、1.68和1.95 t·hm−2a^(−1);密云区植被CO_(2)固定增长量最高,西城区最低,2000—2020年分别累计增加2.27×105和7.86×10^(2)t·a^(−1)。2000—2020年全市能源CO_(2)总排放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累计增加1.98×10^(7)t·a^(−1)增加21.64%;朝阳区CO_(2)排放量最高,延庆区最低,分别为1.54×10^(7)~2.46×10^(7)和1.78×10^(6)~2.20×10^(6)t·a^(−1);西城区能源减排最显著,昌平区能源CO_(2)排放增长最快;北京市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由2000年的每万元2.79 t降至2020年的每万元0.32 t,下降趋势明显;密云区CO_(2)排放强度最高,西城区最低,分别为每万元0.79~9.76 t和每万元0.11~2.08 t。2000—2020年北京森林植被碳抵消效应为1.56%~2.50%,以灌木最高,落叶针叶林最低;北京市各区森林植被固碳对能源CO_(2)排放的抵消效应不同时期平均值为4.3%,且以延庆区最高,西城区最低,分别为15.91%和0.02%。到2060年,北京市森林植被固CO_(2)量和碳抵消效应将分别增加到8.01×10^(6)t·a^(−1)和15.44%,年均增长13.29%和1.30%,能源CO_(2)排放量将减少到4.99×10^(7)t·a^(−1),年均减少2.76%。【结论】2000—2020年北京市森林植被CO_(2)固定量增加迅速,不同植被类型CO_(2)固定量以灌木最高,其次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最低;能源CO_(2)排放量先增加后降低,森林植被碳抵消效应整体呈上升趋势。为提升北京市森林植被碳中和贡献,未来需优化森林植被树种组成,增加阔叶林占比,提升森林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固碳
能源碳排放
碳抵消
北京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斜螺钉2种角度不同组合形式对钢板-正交胶合木剪切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陈志渊
王硕
+4 位作者
王昕萌
张柳柳
周斌
黄慧
阙泽利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9-166,共8页
【目的】制作一种采用自攻螺钉连接的钢板-正交胶合木节点,探究螺钉不同钉入角度不同组合形式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依据现有的理论计算模型与试验值比较对计算模型进行优化,为新型连接件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模型和参考。【方法】参...
【目的】制作一种采用自攻螺钉连接的钢板-正交胶合木节点,探究螺钉不同钉入角度不同组合形式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依据现有的理论计算模型与试验值比较对计算模型进行优化,为新型连接件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模型和参考。【方法】参考美国标准(ASTM D1761-12)以1 mm·min^(-1)的速度匀速加载,对夹角为45°和90°2种自攻螺钉钉入角度进行6种不同组合形式的抗剪试验,记录分析受剪切节点的破坏形态并对比各组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承载力、刚度和能量耗散。【结果】试件主要破坏模式包括2颗钉同时被剪断、钉未被剪断但产生塑性铰和钉未被剪断但同时被拔出。6组试件均出现一侧钉被剪断的破坏模式,组J-Cross45°T和S-Double45°T出现钉未被剪断而被拔出、组S-45°T-45°C出现钉未被剪断而产生塑性铰的破坏模式。组J-Cross45°T、J-Double45°T、S-Double45°T的承载力和刚度均远高于组S-45°T-45°C、S-90°-45°C、S-90°-45°T,组S-90°-45°C的能量耗散和承载力对应位移最大。【结论】对于承载力、刚度、能量耗散和承载力对应位移4个力学性能指标,钉尖间距影响很小,不同角度组合影响较大。6组试件中组S-Double45°T的综合受力性能最好,组S-90°-45°C适用于建筑中对抗震要求较高的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螺钉
钢板
正交胶合木
剪切性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RNA干扰分析神经肽F基因及其受体对美国白蛾取食、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6
作者
王晓琪
孙丽丽
+1 位作者
殷晶晶
曹传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2-61,共10页
【目的】通过对美国白蛾及其受体(NPFR)基因进行克隆及功能分析,探究NPF和NPFR基因对美国白蛾取食、生长发育以及产卵的影响,旨在为开发靶向NPF和NPFR基因的害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克隆获得美国白蛾NPF和NPFR基因cDNA全长,采用R...
【目的】通过对美国白蛾及其受体(NPFR)基因进行克隆及功能分析,探究NPF和NPFR基因对美国白蛾取食、生长发育以及产卵的影响,旨在为开发靶向NPF和NPFR基因的害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克隆获得美国白蛾NPF和NPFR基因cDNA全长,采用RT-qPCR检测NPF/NPFR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及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利用RNAi技术探讨NPF/NPFR基因对美国白蛾生长发育和生殖以及饥饿耐受性的调控作用。【结果】美国白蛾NPF和NPFR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分别为246 bp和1176 bp,编码81个和391个氨基酸。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显示HcNPF和HcNPFR基因分别在4龄幼虫和雄成虫表达量最高,分别为对照的79.62倍和2.96倍;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HcNPF和HcNPFR基因在中肠的表达量最高,分别为头部的3.18倍和27.09倍。与注射ds Red对照组相比,注射HcNPF和HcNPFR dsRNA在幼虫期和蛹期均有效沉默,且在96 h幼虫期沉默效率分别为32.71%和88.64%,蛹期沉默效率分别为85.68%和93.01%。幼虫期注射ds NFP和ds NPFR后取食量明显降低,ds NFP注射96 h较ds Red对照组降低了12.77%;ds NPFR处理144 h较ds Red对照组降低了21.83%,且体质量累计增长率在注射192 h后分别降低了30.89%和13.54%;靶基因沉默组(ds NFP和ds NPFR)成虫交配后平均产卵量显著低于ds Red对照组,依次为ds Red对照组的29.09%和40.22%;饥饿胁迫下注射NPF和NPFR dsRNA的美国白蛾幼虫死亡率显著增加,分别在96 h和102 h全部死亡,而对照组ds Red在96 h和102 h的死亡率分别为55.00%和58.33%。【结论】获得HcNPF和HcNPFR基因全长;在不同发育阶段与组织中HcNPF和HcNPFR表达具有特异性;沉默HcNPF和HcNPFR基因导致美国白蛾取食量和体质量累计增长率降低,对饥饿胁迫的敏感性增强。综上所述,NPF和NPFR基因在美国白蛾取食、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NPF和NPFR可作为美国白蛾绿色防治的分子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白蛾
神经肽F
G蛋白偶联受体
RNA干扰
生理功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个竹种的45S rDNA和5S rDNA分布特性比较
被引量:
3
7
作者
徐川梅
王子晗
+4 位作者
谢峰
金旭胤
吴心妍
陈荣
黄坚钦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3-102,共10页
【目的】分析12个竹种的45S rDNA和5S rDNA分布特征,并调查这些竹种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为竹类植物系统分类和染色体结构等研究提供相应的细胞遗传学资料,为相关的染色体识别提供相应的染色体物理标记。【方法】以毛竹、花毛竹、龟甲竹...
【目的】分析12个竹种的45S rDNA和5S rDNA分布特征,并调查这些竹种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为竹类植物系统分类和染色体结构等研究提供相应的细胞遗传学资料,为相关的染色体识别提供相应的染色体物理标记。【方法】以毛竹、花毛竹、龟甲竹、早竹、金镶玉竹、白哺鸡竹、紫竹、斑竹、黄秆乌哺鸡竹、人面竹、大明竹和茶秆竹为材料,以45S rDNA和5S rDNA为探针,采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45S rDNA和5S rDNA在这些竹种染色体上的分布。【结果】1)12个竹种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 n=48,45S rDNA在12个竹种染色体上展现出一定的多态性分布。①毛竹、花毛竹、龟甲竹、早竹、黄秆乌哺鸡竹和斑竹均具有2个45S rDNA位点,且2个45S rDNA位点信号强度和分布位置表现一致。②茶秆竹、人面竹、白哺鸡竹和金镶玉竹也具有2个45S rDNA位点,其中1个位点较为稳定,位于染色体末端,另外1个位点断裂严重,经常脱离分布位置。③紫竹和大明竹具有2个45S rDNA位点,这对位点在信号强度上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紫竹表现更明显。2)5S rDNA在12个竹种染色体上展现出了一定的多态性分布。①毛竹、花毛竹和龟甲竹的5S rDNA分布模式相似,具有2对信号强度不同的5S rDNA位点,其中1对5S rDNA位点信号很强,位于染色体末端,另外1对5S rDNA位点信号微弱,位于染色体近中间区域。②早竹、白哺鸡竹和黄秆乌哺鸡竹的5S rDNA分布模式较为相似,具有2对较强的5S rDNA信号,且2对信号强度差异不大,以成对形式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近中间区域。③金镶玉竹、紫竹和大明竹的5S rDNA分布模式比较特殊,均有3个位点,明显不对称,其中紫竹的3个5S rDNA位点,2个位于染色体末端,1个位于染色体近中间区域,金镶玉竹的3个5S rDNA,2个强弱不同的信号位于染色体中间,还有1个位于染色体末端,而大明竹的3个5S rDNA均位于染色体近中间区域。④斑竹与人面竹的5S rDNA分布模式非常相似,具有2对5S rDNA位点,且信号较弱,均位于染色体近中间区域。⑤茶秆竹具有1对较弱的5S rDNA位点,位于染色体短臂近着丝粒区域。【结论】1)根据45S rDNA和5S rDNA在金镶玉竹、紫竹、人面竹、白哺鸡竹、大明竹和茶秆竹染色体上的分布特征,推测这些竹种的染色体可能发生过断裂、易位、删除或插入等遗传重组。2)毛竹、花毛竹和龟甲竹3个竹种的45S rDNA和5S rDNA分布模式非常相似,该分布模式与3个竹种系统分类地位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类植物
染色体
荧光原位杂交
5S
rDNA
45S
rDNA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林龄杉木林土壤磷形态与解磷菌变化
被引量:
8
8
作者
王淑真
梁晶晶
+2 位作者
包明琢
潘菲
周垂帆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8-69,共12页
【目的】分析不同林龄杉木林土壤中的磷素形态变化特征,探讨林龄与不同分类水平解磷菌种类及相对丰度的联系,为人工林土壤磷素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在福建南平选取5个林龄(4、15、24、43、100年)杉木人工林,用改进H...
【目的】分析不同林龄杉木林土壤中的磷素形态变化特征,探讨林龄与不同分类水平解磷菌种类及相对丰度的联系,为人工林土壤磷素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在福建南平选取5个林龄(4、15、24、43、100年)杉木人工林,用改进Hedley磷素分级法测定0~20 cm土壤中不同分级磷素含量,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PCR扩增的phoD基因进行测定,得到不同分类水平上解磷菌的相对丰度。【结果】在同一林龄杉木林中,总体上不同分级磷素含量大小依次是Residual-P>NaOH-P>NaHCO_(3)-P>H_(2)O-P>HCl-P。土壤中H_(2)O-IP含量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NaHCO_(3)-IP含量随林龄增加先升后降,在43年时最大。随林龄增加,土壤NaOH-P含量波动明显,表现为24年>100年>43年>4年>15年。有机磷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随林龄变化表现为100年>24年>43年>15年>4年。随林龄增加,杉木人工林土壤中活性磷含量逐渐升高,杉木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的土壤磷素活性表现为稳定态磷>中等活性磷>活性磷,过熟林的磷素活性表现为稳定态磷>活性磷>中等活性磷。杉木林土壤的解磷菌丰富度随林龄增加总体表现为43年>100年>24年>15年>4年,解磷菌种群多样性总体表现为43年>100年>15年>24年>4年。OTU韦恩图和PCoA分析表明,15年和24年土壤中解磷菌结构和多样性相近,43年杉木林土壤包含的解磷菌类群最丰富,且独特性最明显。4年杉木林解磷菌类群数目最少。在门分类水平上,土壤中变形菌门含量最高,其次是异常球菌-栖热菌门和放线菌门;在属分类水平上,优势类群主要有慢生根瘤菌属、Pseudolabrys、假单胞菌属、异常球菌属等;冗余分析表明,土壤NaHCO_(3)-IP与厚壁菌门相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NaOH-IP与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等呈显著负相关;HCl-OP与酸杆菌门呈显著负相关,H_(2)O-OP、NaHCO_(3)-IP与慢生根瘤菌属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随林龄增加,杉木人工林土壤中不同形态的磷素含量变化明显,土壤活性磷含量不断提高,近熟林和过熟林土壤的潜在供磷能力高于幼龄林和中林龄;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影响了土壤微生物活性,解磷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杉木人工林土壤磷素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林龄
磷形态
解磷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弦乐器指板常用热带硬阔叶木材的声学振动性能分析
被引量:
1
9
作者
刘美宏
彭立民
+3 位作者
吕少一
吕建雄
高玉磊
樊正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5-133,共9页
【目的】分析弦乐器指板常用热带硬阔叶木材的声学振动性能,归纳总结指板用木材的声学振动性能要求,为寻找可替代树种或对人工林木材进行功能改良以替代传统指板用木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X-射线剖面密度测试仪表征木材一个生长...
【目的】分析弦乐器指板常用热带硬阔叶木材的声学振动性能,归纳总结指板用木材的声学振动性能要求,为寻找可替代树种或对人工林木材进行功能改良以替代传统指板用木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X-射线剖面密度测试仪表征木材一个生长轮内早晚材的密度差异及沿径向密度分布的均匀性;利用超声波微秒计测试木材声传播速度;运用模态分析法测试木材的共振频率和扭转频率,根据矩形截面Euler-Bernoulli方程计算木材声学振动参数。【结果】乌木绝干密度为1180 kg·m^(-3),阔叶黄檀绝干密度为810 kg·m^(-3),东非黑黄檀绝干密度为1320 kg·m^(-3);弦乐器共鸣板用硬槭木绝干密度为660 kg·m^(-3),非乐器用木材辐射松绝干密度为480 kg·m^(-3)。乐器用木材一个生长轮内早晚材及相邻生长轮之间密度差异较小,材质均匀。指板用木材轴向和径向声传播速度均低于硬槭木和辐射松。硬槭木顺纹与横纹的声传播速度比为3.2,声学各向异性较优。乌木、东非黑黄檀和阔叶黄檀的动态弹性模量(E′)分别为18.2、16.8和14.8 GPa,指板用木材的E′均大于14.0 GPa。指板用木材的比动态弹性模量(Esp)均小于18.0 GPa,硬槭木和辐射松的Esp分别为24.5和26.8 GPa,均高于指板用木材。乌木、阔叶黄檀和东非黑黄檀的声辐射品质常数(R)分别为3.21、5.08和2.58 m^(3)·Pa^(-1)s^(-3),硬槭木和辐射松的R分别为7.17和9.41 m3·Pa^(-1)s^(-3)。指板用木材的声阻抗(ω)、对数衰减系数(λ)和损耗角正切值(tanδ)均高于硬槭木和辐射松。指板用木材的声学转化率(ACE)和E′/G′均低于硬槭木。乌木、阔叶黄檀、东非黑黄檀、硬槭木和辐射松的动态剪切模量(G′)分别为1.97、1.72、2.58、1.21和1.09 GPa,指板用木材的G′均大于硬槭木和辐射松。【结论】指板用木材绝干密度均大于800 kg·m^(-3)。木材密度与其声学振动性能存在一定函数关系,选材时密度和声学振动性能需共同考虑。与共鸣板相比,指板选材对木材声学振动性能的要求远低于共鸣板。在声学振动性能方面,木材的E′和G′是指板选材的主要评估指标,要求尽量选择E′和G′大的木材,E′越大,指板抵抗不同弦张力所引起的弯曲变形能力越强;G′越大,指板抑制不同弦张力所引起的扭转变形能力越强。木材的Esp、R、ACE、E′/G′、λ、tanδ、ω等声学振动参数可不作为指板选材的主要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弦乐器
指板
共鸣板
声学振动性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太白山次生锐齿栎林地上生物量影响因素
被引量:
4
10
作者
庞荣荣
彭潔莹
闫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57-165,共9页
【目的】分析和比较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和物种均匀度)、结构多样性(胸径Shannon-Wiener指数、胸径均匀度、胸径变异系数和胸径基尼系数)以及环境因素对秦岭太白山北坡锐齿栎林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为促进秦岭...
【目的】分析和比较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和物种均匀度)、结构多样性(胸径Shannon-Wiener指数、胸径均匀度、胸径变异系数和胸径基尼系数)以及环境因素对秦岭太白山北坡锐齿栎林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为促进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秦岭太白山北坡锐齿栎林为对象,基于1.5 hm2固定监测样地中所有胸径≥1 cm木本植物调查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结合环境因素,比较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作用效应。【结果】线性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均显示:表示物种多样性的3个指标与地上生物量均无显著相关性,表示结构多样性的指标中,只有胸径均匀度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性,但胸径均匀度对地上生物量变异的解释能力却很低。环境因子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同时存在直接和间接效应,但直接效应起到主要作用。【结论】群落结构是影响太白山锐齿栎林地上生物量的重要因素;但结构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作用效应是抑制而非促进,说明增加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反而不利于地上生物量的累积。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地上生物量,但对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无显著影响。本研究证实了群落结构对森林地上生物量的重要性,但这并不能说明群落结构是影响太白山次生锐齿栎林地上生物量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齿栎林
物种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地上生物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COⅠ基因的我国悬铃木方翅网蝽(半翅目:网蝽科)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
5
11
作者
张元臣
卢绍辉
+1 位作者
龚东风
马兴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2-111,共10页
【目的】研究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我国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探讨其种群在我国的入侵趋势。【方法】共测定12个悬铃木方翅网蝽地理种群中240个个体COⅠ基因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利用DnaSP V6.12.03等软件对方翅网蝽不同地理...
【目的】研究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我国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探讨其种群在我国的入侵趋势。【方法】共测定12个悬铃木方翅网蝽地理种群中240个个体COⅠ基因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利用DnaSP V6.12.03等软件对方翅网蝽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基因流水平、分子变异情况、种群历史动态等进行分析。【结果】悬铃木方翅网蝽12个地理种群的COⅠ核苷酸序列含有13个变异位点和9个单倍型,其中有5个共享单倍型,Hap1为祖先单倍型。方翅网蝽总种群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584,地理种群间Hd值在0~0.758之间。种群总固定系数FST值为0.48,各地理种群间FST值在-0.05~0.89之间,种群间基因分化程度差异较大;种群总基因流Nm值为0.55,且各地理种群间Nm值在-85.25~47.58之间,种群间基因交流程度不同。悬铃木方翅网蝽种群内个体间变异占总变异的52.19%,同时华中组群经历了方翅网蝽种群扩张事件。【结论】12个悬铃木方翅网蝽地理种群在不同组群间和地理种群间具有显著分化的遗传结构。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个体间变异,各地理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明显的相关性,地理距离未明显阻碍地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同时,推测在中国主要分布区内悬铃木方翅网蝽以上海为中心向全国进行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铃木方翅网蝽
COⅠ基因
固定系数
遗传分化
基因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面向人工林经营的模型库和方法库服务平台
被引量:
2
12
作者
陈栋
吴保国
+3 位作者
王姗姗
苏晓慧
陈玉玲
李宜瑾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7-102,共16页
【目的】人工林经营模型众多,对统计学方法依赖性较强,传统人工林经营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与模型库、方法库耦合性较高,针对模型库通用性不高、方法代码与业务代码耦合度过高等问题,结合林业数学模型多样性等特点,构建人工林经营模型库和...
【目的】人工林经营模型众多,对统计学方法依赖性较强,传统人工林经营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与模型库、方法库耦合性较高,针对模型库通用性不高、方法代码与业务代码耦合度过高等问题,结合林业数学模型多样性等特点,构建人工林经营模型库和方法库服务平台,以实现人工林经营模型与方法的科学化管理和信息化服务。【方法】基于不同的模型表现形式和方法的调用机制,采用关系型数据库构建理论,设计模型库和方法库的关系模式;针对方程式表达模型,引入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等方法,实现方程式模型解析计算;针对程序化模型,采用调用程序包方式实现模型解析计算;基于程序包的封装调用方法,实现方法库的调用和管理。利用数据耦合思想,将模型库、方法库与决策应用系统解耦,实现模型、方法的独立管理和标准化共享服务。【结果】模型库系统可实现数学公式型和程序块型模型的存储、管理与解析;方法库系统可实现对方法程序块的统一存储与管理,且通过构建模型与方法调用数据交互格式,可分别实现面向用户的模型和方法的计算服务与面向应用程序的API调用服务。【结论】设计通用性较好的模型、方法调用数据交互结构,构建面向人工林经营的模型库和方法库服务平台,实现基于Web的模型、方法的管理与解析,提供模型和方法的共享调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经营
模型库
方法库
数据耦合
共享服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外源调节物质对干旱胁迫下格木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
22
13
作者
孙明升
胡颖
+2 位作者
陈旋
罗群凤
杨章旗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65-172,共8页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甜菜碱(BT)、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MeJA)和氯化钙(CaCl2)处理对干旱胁迫下格木幼苗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探索缓解格木幼苗干旱伤害的可行方法,为格木的栽培与推广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1年生格木幼苗为材料,...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甜菜碱(BT)、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MeJA)和氯化钙(CaCl2)处理对干旱胁迫下格木幼苗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探索缓解格木幼苗干旱伤害的可行方法,为格木的栽培与推广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1年生格木幼苗为材料,叶面喷施不同浓度BT、SA、MeJA和CaCl2溶液后,置于浓度为30%的聚乙二醇(PEG-4000)溶液环境中进行模拟干旱胁迫。设置2组对照(CK):CK1为喷施蒸馏水,置于正常土壤环境,CK2为喷施蒸馏水,置于浓度为30%的PEG-4000溶液环境。干旱胁迫处理10天时,测定格木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SPAD值)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结果】与CK1相比,干旱胁迫显著抑制CK2格木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加重干旱条件对细胞膜的伤害,致使细胞膜结构受损,细胞膜功能被破坏,进而引起格木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显著上升。干旱胁迫也会导致叶绿体结构被破坏,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与CK2相比,叶面喷施调节物质可以显著提高格木幼苗叶片PRO、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减轻格木幼苗叶片因干旱而导致的细胞失水;提高POD、SOD、CAT抗氧化酶活性,有效清除细胞内过多的活性氧,避免膜脂过氧化的发生,显著降低叶片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使细胞膜系统代谢正常,减轻干旱胁迫对格木幼苗叶片造成的伤害,并可提高叶片SPAD值,减弱干旱对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除CaCl2溶液外,其余3种外源调节物质对格木幼苗干旱伤害的缓解作用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结论】叶面喷施浓度为500 mg·L^-1的BT、100 mg·L^-1的SA、1 mmol·L^-1的MeJA、5 mmol·L^-1的CaCl2溶液可明显减轻在干旱胁迫下对格木幼苗叶片的伤害,提高格木幼苗的抗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木
干旱胁迫
调节物质
生理生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林火导致树木死亡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5
14
作者
韩大校
韦睿
+5 位作者
王晓红
丛日征
邸雪颖
杨光
蔡慧颖
张吉利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1-162,共12页
林火导致树木死亡的机制对计划烧除、火灾损失评估和火烧迹地恢复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目前对林火的作用途径和树木死亡的过程仍不甚清楚。本文将林火行为与树冠、树干和根系的受热过程联系在一起,分析火后树木死亡的潜在生物学机制和...
林火导致树木死亡的机制对计划烧除、火灾损失评估和火烧迹地恢复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目前对林火的作用途径和树木死亡的过程仍不甚清楚。本文将林火行为与树冠、树干和根系的受热过程联系在一起,分析火后树木死亡的潜在生物学机制和影响因素,总结树木烧伤程度的评判方法和死亡率预测模型。火后树木的直接死亡主要取决于叶片和分生组织(芽和形成层)的烧伤情况,而树木受热的边界条件和局部传热过程的精确量化是评判和预测树木烧伤程度的关键依据。由树冠光合速率和韧皮部传导能力下降共同促成的养分胁迫以及由导管(或管胞)气穴栓塞和软化形变导致的木质部水分运输失败都是导致火后树木死亡的潜在原因,而后者更倾向于在短期内造成树木死亡。气孔的导度和对饱和水气压差骤变的敏感性可决定叶片在林火发生时的响应能力,而叶片单位面积的光合速率会因林火矿化作用提供的养分而短暂上升。激素、酚类、萜烯类和乙醇等代谢产物是反映树木延迟死亡的关键生化指标,同时也与火后病虫害的侵染密切相关。树冠的烧伤程度是短期内评估树木死亡概率及恢复情况的可靠参数,次年萌芽和展叶情况应作为补充参考。独立指示变量、综合评级指标和统计经验模型都是目前评估和预测火后树木死亡率最可行且有效的途径,而基于过程的生物物理学模型是未来的研究趋势。此外,本文还对该研究领域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可为火后树木死亡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热传递
树木死亡
模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变化特征
被引量:
3
15
作者
刘秀萍
贾宝全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20,共9页
【目的】 分析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与时空变化特征,揭示北京城区居住区森林建设成效,并从多方面探讨居住区树冠覆盖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北京及其他城市居住区城市森林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方法】 以北京城区2013年7—9月份 World V...
【目的】 分析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与时空变化特征,揭示北京城区居住区森林建设成效,并从多方面探讨居住区树冠覆盖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北京及其他城市居住区城市森林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方法】 以北京城区2013年7—9月份 World View 2遥感影像为基础,利用eCognition 9.0软件解译的林木树冠覆盖栅格与矢量图层为数据源,根据分层抽样和生态梯度取样法,按照空间均衡原则,选取居住区样地,在Arcgis平台下提取研究单元区域的林木树冠覆盖的空间信息,结合实地样地调查,探讨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时空变化特征。【结果】 北京城区居住区林木树冠覆盖率为29.67%,且单位附属居住区(33.96%)>商品房(30.06%)>安置房(20.77%);在不同时间阶段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从1980年前的29.21%增长到了2010年后的30.7%;居住区树冠覆盖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北京西北部地区最高(40.22%)、东部地区最低(24.96%),环路分区呈现出从二环内的21.99%到五—六环外1 km升高至31.04%,行政分区表现为远郊区居住区的现实树冠覆盖率高于北京中心区;植被潜在树冠覆盖率为0.22%,只有城郊区存在极小的潜在树冠覆盖区域;从树冠覆盖变化的影响因素来看,居住区的类别、建成时间、分布位置以及房地产发展、城市绿化发展过程和水平均影响着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同时居住区的容积率、房屋价格以及城市森林结构等指标也对其树冠覆盖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 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与北京市整体水平(39.53%)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由于其潜在树冠覆盖也很低,故树冠覆盖增长空间较小;在空间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随着环路的扩张梯度化增大,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区域其树冠覆盖率越低;在时间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随时间阶段推近逐渐升高,体现出北京市绿化建设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城区
居住区绿地
树冠覆盖
变化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图像的幼龄檀香分割与土壤速效氮诊断
被引量:
2
16
作者
陈珠琳
王雪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4-83,共10页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图像的幼龄檀香分割与土壤速效氮诊断方法,为幼龄檀香生长状况快速监测提供技术手段。【方法】将图像由RGB系统转换到HSI系统,对S、I通道分别进行Otsu法分割,结合通道优势以及图像滤波和形态学运算,从复杂背景中分...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图像的幼龄檀香分割与土壤速效氮诊断方法,为幼龄檀香生长状况快速监测提供技术手段。【方法】将图像由RGB系统转换到HSI系统,对S、I通道分别进行Otsu法分割,结合通道优势以及图像滤波和形态学运算,从复杂背景中分割出檀香叶片。在RGB、HSI和Lab系统下,分别计算叶片图像颜色均值,对不同施氮水平和全水平下的檀香叶片颜色与土壤速效氮含量进行建模分析,每种颜色系统作为一组,以檀香叶片单通道均值为自变量、每株檀香的土壤速效氮含量为因变量,建立三元二次多项式。通过计算拟合数据与验证数据的模型验证指标,确定最佳模型。【结果】1)复杂背景下的檀香分割中,S通道可将整幅图像的绿色植物划分为一类,I通道可将檀香叶片与背景中其他植物叶片区分开,二者结合能成功将大部分背景去除。结合7×7中值滤波、形态学运算和超G因子,前景可被精确提取出,得到的像素数误差在5%以内,各颜色通道均值误差控制在2%以内。2)构建土壤速效氮含量预测模型时,对不同颜色系统预测结果比较发现,各施氮水平下均表现为Lab系统能够更准确反映土壤速效氮含量,使用哑变量方法建模,得到基于哑变量的土壤速效氮含量预测模型;同时考虑某些林场由于疏于管理从而导致施氮水平未知,建立一种全水平下的预测方程,结果显示仍为Lab系统最佳。【结论】结合HSI颜色系统中S、I通道在大津法分割下表现出的特点,运用中值滤波、形态学运算和超G因子进行后期处理,可较精准提取出檀香叶片。基于复杂背景分割得到的图像颜色参数可对幼龄檀香进行土壤速效氮素营养诊断,无论是否划分施氮水平,Lab均为最佳颜色系统。构建的三元二次多项式模型具有良好预测能力,能够快速获取土壤氮素养分含量,可为经营者及时增加或减少氮肥量提供依据,为幼龄檀香健康状况监测提供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檀香
图像分割
营养诊断
氮素
颜色系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星天牛转录组及三大解毒酶家族相关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
1
17
作者
韩小红
卢赐鼎
+5 位作者
华银
林浩宇
是雨霏
吴松青
张飞萍
梁光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4-113,共10页
【目的】研究星天牛转录组信息及体内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CYP)、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三大解毒酶系的表达谱情况,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
【目的】研究星天牛转录组信息及体内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CYP)、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三大解毒酶系的表达谱情况,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探析其这3种酶系基因家族的类别及其系统演化关系,为星天牛对多寄主种类的适应性与杀虫剂的抗药性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HiSeq TM 2500 对星天牛进行转录组测序与数据分析,通过数据筛选并进一步与鞘翅目近缘物种的解毒酶同源蛋白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经测序、序列拼接得到55 260条unigenes,将其与公共数据库进行同源比对,注释了32 247条unigenes,在Swiss-Prot数据库注释的unigenes的数量最多(99.11%);注释到Nr数据库时与赤拟谷盗的unigenes同源性最高(60.25%);在GO数据库中,共有8 083个unigenes被成功注释,根据其功能大致可分为3 类47 亚类;在KEGG数据库中,4 600 条unigenes与162个预测路径可以匹配。通过基因注释发现248条解毒酶系基因在星天牛体内表达,包括139条CYP基因、72条CarE基因、37条GST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星天牛的大部分CYP基因都至少与一种鞘翅目近缘物种的CYP基因聚类在一起,P450基因中的CYP6家族数量与其他近缘物种(鞘翅目)类似,包含的基因数量最多;CarE解毒酶蛋白基因主要为β-酯酶、神经趋化蛋白、外源性代谢酶、未知等4种类型,分别可能参与星天牛的一些激素以及信息素的加工、神经和发育过程、消化与解毒等生理过程;星天牛的GST基因聚类主要包含Microsomal GST、Sigma GST、Omega GST、Delta GST、Theta GST等亚家族,具有保护生物大分子免受氧化损伤、催化活力等功能。【结论】本研究获得星天牛的转录组信息,初步探明星天牛体内三大解毒酶系的表达谱及分化情况,可为星天牛对多寄主种类的适应性与杀虫剂抗药性的产生及遗传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天牛
转录组
高通量测序
系统发育
解毒酶蛋白基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浙江省毛竹竹秆生物量模型
被引量:
5
18
作者
沈钱勇
汤孟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1-188,共8页
【目的】通过样地实测获取毛竹竹秆生物量数据,研建基于不同变量的生物量模型并作比较分析,确定适宜的预测变量及模型,以精准估计毛竹竹秆生物量,为浙江省毛竹林立地质量评价和高效培育提供依据。【方法】从浙江省东、南、西、北、中不...
【目的】通过样地实测获取毛竹竹秆生物量数据,研建基于不同变量的生物量模型并作比较分析,确定适宜的预测变量及模型,以精准估计毛竹竹秆生物量,为浙江省毛竹林立地质量评价和高效培育提供依据。【方法】从浙江省东、南、西、北、中不同区域选择10个县市采伐216株样竹,并进行样竹测量。引入胸径(D)、竹龄(A)和胸高竹节长(L)变量,利用全部样本信息,基于3个不同异速生长方程拟合竹秆生物量模型。采用似然估计法判定误差结构,确定模型拟合方法。通过3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及预估精度的比较分析,确定适用于浙江省的毛竹竹秆生物量模型。【结果】竹秆含水率逐年下降,Ⅴ度竹的平均含水率较Ⅰ度竹低24%;竹秆生物量占地上部分生物量比重逐年增加,且Ⅴ度竹占比超过80%;利用似然估计法分析确定生物量模型误差结构为乘积型,应采用对数转换的线性回归进行模型拟合;经检验,基于胸径的一元模型(M1)W=0.1046D^2.2578确定系数(Ra^2)仅为0.7742,而基于胸径-竹龄的二元模型(M2)W=0.0520D^2.2052A0.4457和胸径-竹龄-胸高竹节长的三元模型(M3)W=0.0265D^2.1439A^0.4495L^0.2629确定系数均达到0.89,且模型M3的估计值标准差(SEE)和平均系统误差(MSE)均为最小;3个对数回归模型在不同径阶范围的预估精度均较高,预估偏差接近于0,其中模型M3在不同径阶的预估效果均为最佳。【结论】由于模型校正后预估精度有所下降,故本研究在进行对数模型反对数转换时不作校正。二元和三元模型比一元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优度和预估精度,确定基于胸径-竹龄-胸高竹节长的模型M3为最佳模型,即W=0.0265D^2.1439A^0.4495L^0.26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竹秆生物量
胸高竹节长
生物量模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危害青海云杉的腮扁蜂属(膜翅目:扁蜂科)一新种
被引量:
7
19
作者
张宁
杨云天
+2 位作者
王晓勤
刘萌萌
魏美才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6-130,共5页
记述采自中国内蒙古和宁夏贺兰山危害青海云杉的扁蜂科一新种:烟翅腮扁蜂Cephalcia infumata Zhang&Wei,sp.nov.。本种与贺兰腮扁蜂Cephalcia alashanica(Gussakovskij,1935)和马氏腮扁蜂C.masuttii Battisti&Boato,1998近似,3...
记述采自中国内蒙古和宁夏贺兰山危害青海云杉的扁蜂科一新种:烟翅腮扁蜂Cephalcia infumata Zhang&Wei,sp.nov.。本种与贺兰腮扁蜂Cephalcia alashanica(Gussakovskij,1935)和马氏腮扁蜂C.masuttii Battisti&Boato,1998近似,3种扁蜂的幼虫均在云杉嫩枝上用虫粪做成显著的虫巢。烟翅腮扁蜂与贺兰腮扁蜂的区别:翅深烟褐色;雌虫各足股节背侧部分淡色,腹侧大部黑色;雌虫后眶中下部无后颊脊;两性触角第3节长于第4+5节之和,长于复眼长径;雄虫阳茎瓣内顶角近方形等。烟翅腮扁蜂与马氏腮扁蜂的区别:翅深烟褐色;中胸背板侧叶全部和后小盾片、雄虫小盾片、两性腹部1—6背板大部、雌虫各足股节腹侧大部黑色;两性触角窝侧区的上侧3/5具刺毛和粗大刻点,下侧2/5无刺毛、无刻点;触角通常26节;雄虫阳茎瓣无臀角等。烟翅腮扁蜂与贺兰腮扁蜂COⅠ序列的K2P距离为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翅目
扁蜂科
腮扁蜂属
新种
中国
青海云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种花粉授粉山核桃果皮光合特性的差异比较
被引量:
4
20
作者
徐沁怡
王标
+7 位作者
赵建文
吴建峰
曹亦润
杨先有
夏国华
王正加
黄坚钦
胡渊渊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8-46,共9页
【目的】研究授不同花粉的山核桃果实发育期间外果皮光合速率、光合色素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探讨花粉授粉对山核桃外果皮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及其与果实干物质形成的关系,初步揭示花粉直感使山核桃果实增大的光合生理机制,为探寻进一...
【目的】研究授不同花粉的山核桃果实发育期间外果皮光合速率、光合色素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探讨花粉授粉对山核桃外果皮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及其与果实干物质形成的关系,初步揭示花粉直感使山核桃果实增大的光合生理机制,为探寻进一步提高山核桃产量的技术路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置2种授粉组合[山核桃×山核桃(hp)和山核桃×薄壳山核桃(pp)],于授粉后不同天数测定2种花粉授粉山核桃果实的光合面积、干质量、光合速率、光合色素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结果】1)薄壳山核桃花粉(pp)授粉的山核桃果实显著大于山核桃花粉(hp)授粉的果实,且外果皮颜色更绿。果实发育前期(授粉后50~73天)和后期(授粉后103~120天),pp授粉果实表面积和干质量的日增量均显著高于hp授粉果实。授粉后50~85天,pp授粉果实的光合速率显著高于hp果实。2种花粉授粉山核桃果实的干质量日均增量与其单果的光合速率日均增量之间呈显著相关。2)果实发育过程中,pp授粉果实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hp果实,且果实的叶绿素含量与其外果皮的光合速率呈显著相关。3)在一定光强(1 265μmol·m^(-2)s^(-1))下,pp授粉果实的实际光化学效率(Y)、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显著高于hp授粉果实。果实发育过程中,hp授粉果实外果皮ETR达到峰值的光强强度显著低于pp授粉果实外果皮ETR达到峰值的光强强度,且在果实发育后期(授粉后103~120天),hp授粉果实外果皮ETR达到峰值的光强强度显著降低,下降幅度约为50%。在果实发育后期(授粉后103~120天),hp授粉果实外果皮的Y(NO)显著增加,pp授粉果实外果皮的Y(NO)无明显变化;且在授粉后120天,与hp授粉果实外果皮相比,pp授粉果实外果皮具有较高的Y(Ⅱ)和较低的Y(NO)。【结论】授粉后50~73天,pp授粉的山核桃果实干质量快速增加主要是由于其较大的光合面积和较高的光合速率;授粉后103~120天,pp授粉果实干质量快速增加主要是由于其较大的光合面积。果实发育后期(授粉后103~120天),hp授粉的果实较易受到光损伤,而pp授粉的果实具有较强的抗光抑制能力,这可能是pp授粉果实生物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核桃
外果皮
气体交换参数
叶绿素荧光
物质生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产区杉木生物量与碳储量模型
被引量:
1
1
作者
吕梓晴
段爱国
机构
林木资源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基金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杉木用材林定向培育技术研究(2021YFD2201301)”。
文摘
【目的】建立适用于不同产区的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模型,以便准确估算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方法】基于四川、广西、江西和福建共109株杉木的树干、树皮、枝、叶和根实测生物量数据以及四川、广西和福建共40株杉木的树干、枝、叶和根的含碳量实测数据,建立不同产区、不同林龄和综合产区成熟林的可加性生物量、碳储量模型。采用似乎不相关回归(SUR)对可加性模型系统中的参数进行联合估计,并用调整后确定系数R^(2)_(a)和总相对误差TRE检验模型拟合精度。【结果】1)4个产区和不同林龄杉木生物量模型的R^(2)_(a)为0.6350~0.9958,TRE为−17.88%~21.39%,树干、树皮和全株生物量模型的R^(2)_(a)均在0.91以上,适用于建模地的杉木人工林生物量预测。广西分侧根拟合的生物量模型除一级侧根外,R^(2)_(a)均在0.80以上,TRE为−5.42%~7.21%,可用于预测广西杉木人工林侧根生物量。枝、叶、根的生物量模型拟合精度较干、树皮低。2)四川、广西和福建3个产区碳储量模型R^(2)_(a)为0.8050~0.9940,TRE为−19.34%~19.84%,树干、根和全株模型R^(2)_(a)在0.93以上,适用于各地区杉木人工林碳储量预测。枝、叶的碳储量模型拟合精度较干和根低。3)不同产区的生物量、碳储量模型通用性存在地域差异,位于中亚热带西区的四川生物量模型通用性最差,位于南亚热带的广西带皮干和全株生物量模型通用性较好,位于中亚热带东区的福建和江西生物量模型可进行相互预测;南亚热带广西的碳储量模型通用性最好,而四川和福建的碳储量模型仅适用于本地碳储量预测。4)综合生物量模型R^(2)_(a)为0.7335~0.9669,根据交互检验结果,综合模型可准确估算不同产区成熟林和福建幼龄林、中龄林的带皮干和全株生物量,TRE为−10.47%~19.88%;还可对江西和福建成熟林及福建中龄林除枝以外的各器官和全株生物量进行准确预测;综合碳储量模型R^(2)_(a)为0.8029~0.9826,除对广西杉木人工林枝碳储量的预测误差相对较大以外,其他检验样本TRE为−9.57%~15.70%,说明模型的通用性好,可准确预测不同产区的杉木人工林各器官和全株碳储量。【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均适用于建模地生物量和碳储量的预测;模型的通用性受产区差异的影响;综合模型可用于不同地区生物量和碳储量的预测。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生物量
碳储量
不同产区
可加性模型
Keywords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biomass
carbon storage
different production areas
additive model
分类号
S154.5 [农业科学—土壤学]
Q958.15 [生物学—动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工林柏木重组木的结构与性能
2
作者
吴婕妤
吴江源
张亚梅
于文吉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0-169,共10页
基金
高性能重组木连续化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2021YFD2200601)。
文摘
【目的】采用定向重组技术制备人工林柏木重组木,分析其结构与性能,揭示柏木制备成重组木后性能变化的内因,为人工林柏木高值化利用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制备80%、100%和120%不同压缩率柏木重组木,探究压缩率对重组木耐水性能、力学性能(抗弯性能和水平剪切性能)的影响规律;应用超景深显微镜(UDM)、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重组木微观结构变化以及重组木中胶液分布情况;使用剖面密度测量仪测量垂直于板面表面方向的密度梯度,分析重组木剖面密度。【结果】随着压缩率增大,重组木表面纹理颜色加深,剖面密度逐渐均匀,吸水率(WAR)、吸水厚度膨胀率(TSR)和吸水宽度膨胀率(WSR)逐渐减小,静曲强度(MOR)和水平剪切强度(HSS⊥)逐渐增大。压缩率120%时重组木WAR最小,相比原木降低34.73%,同时重组木MOR和HSS⊥达到最大,分别为125.77和17.05 MPa,相比原木分别提升53.47%和84.32%。剖面密度测量仪、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测结果显示,重组木耐水性能和力学性能提升主要是因为随着压缩率增大,木材细胞压缩密实、胶液分布范围更广,在更多的细胞腔和胞间层形成胶合位点,减少吸水时水分进入通道,抑制细胞腔回弹,增强胞间层薄弱结构。【结论】采用定向重组技术将人工林柏木制备成高性能重组木后,其力学性能显著提升;随着压缩率增大,重组木的耐水性能显著增强,压缩率120%时重组木性能达到最优。
关键词
重组材料
柏木重组木
压缩率
耐水性能
抗弯性能
水平剪切性能
Keywords
reconstituted material
Cupressus funebris scrimber
compression rates
water resistance
bending properties
horizontal shear performance
分类号
S781 [农业科学—木材科学与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丛枝菌根真菌对低磷胁迫下核桃幼苗根系磷吸收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
1
3
作者
曹明奡
张菲
黄光明
刘瑞成
刘利平
吴强盛
徐永杰
机构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西藏高原核桃产业研究所
黄冈师范学院经济林木种质改良与资源综合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7-124,共8页
基金
湖北省“十四五”科技援藏项目(SCXX-XZCG-22016)
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BBA153)。
文摘
【目的】探索低磷(P)胁迫下丛枝菌根(AM)真菌对核桃幼苗根系P吸收的影响及机制,为核桃幼苗的栽培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前期筛选的1个高效AM真菌菌株——沾屑多孢囊霉,分析适P(100μmol·L−1)和低P(1μmol·L−1)条件下沾屑多孢囊霉对‘辽河一号’核桃幼苗植株生长、根系构型、根系P含量、根系和土壤磷酸酶活性以及根系酸性磷酸酶分泌基因(JrPAP10和JrPAP12)和磷转运基因(JrPT3;1和JrPT3;2)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沾屑多孢囊霉接种3个月后,核桃幼苗根系侵染率达45.6%~53.2%,且低P处理可提高根系菌根侵染。在低P和适P条件下,接种沾屑多孢囊霉显著提高植物生物量和土壤酸性、中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低P条件下沾屑多孢囊霉还显著改善植物根系构型,提高根系P含量以及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根系JrPAP10和JrPT3;1均被沾屑多孢囊霉诱导表达,JrPAP12仅在低P条件时被沾屑多孢囊霉诱导表达,且JrPT3;2的表达量被沾屑多孢囊霉抑制。【结论】AM真菌菌株沾屑多孢囊霉诱导低P条件下核桃幼苗JrPAP10、JrPAP12和JrPT3;1基因的表达,可促进土壤和根系磷酸酶活性,改善根系构型,从而提高核桃幼苗P吸收和生物量积累。
关键词
核桃
菌根
磷
磷酸酶
磷转运基因
Keywords
walnut
mycorrhiza
phosphorus
phosphatase
phosphate transporter gene
分类号
S718.43 [农业科学—林学]
S664.1 [农业科学—果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京市森林植被固碳与能源碳排放时空变化及潜力预测
4
作者
曾赞青
宋涵晴
高俊宏
王淼淼
武耀星
漆良华
机构
国际竹藤中心
北京蓟城山水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蓟城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1-60,共10页
基金
基于健康可持续的西城区城市森林养护管理关键技术研究项目(XCSTS-SD2021-09)。
文摘
【目的】探究北京市森林植被固碳及其抵消效应,预测未来至碳中和年份的碳抵消潜力,为制定北京市森林植被固碳、节能减排及碳中和路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结合光合速率法和IPCC清单指南方法分析2000—2020年植被CO_(2)固定量、能源CO_(2)排放量及强度的时空动态,评价森林植被固碳对CO_(2)排放的抵消效应,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至2060年的碳抵消潜力。【结果】2000—2020年北京市森林植被CO_(2)固定量为1.84×10^(6)~2.78×10^(6)t·a^(−1),年均增长9.41×10^(4)t·a^(−1);近20年来灌木、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平均固碳能力分别为4.24、4.60、1.68和1.95 t·hm−2a^(−1);密云区植被CO_(2)固定增长量最高,西城区最低,2000—2020年分别累计增加2.27×105和7.86×10^(2)t·a^(−1)。2000—2020年全市能源CO_(2)总排放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累计增加1.98×10^(7)t·a^(−1)增加21.64%;朝阳区CO_(2)排放量最高,延庆区最低,分别为1.54×10^(7)~2.46×10^(7)和1.78×10^(6)~2.20×10^(6)t·a^(−1);西城区能源减排最显著,昌平区能源CO_(2)排放增长最快;北京市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由2000年的每万元2.79 t降至2020年的每万元0.32 t,下降趋势明显;密云区CO_(2)排放强度最高,西城区最低,分别为每万元0.79~9.76 t和每万元0.11~2.08 t。2000—2020年北京森林植被碳抵消效应为1.56%~2.50%,以灌木最高,落叶针叶林最低;北京市各区森林植被固碳对能源CO_(2)排放的抵消效应不同时期平均值为4.3%,且以延庆区最高,西城区最低,分别为15.91%和0.02%。到2060年,北京市森林植被固CO_(2)量和碳抵消效应将分别增加到8.01×10^(6)t·a^(−1)和15.44%,年均增长13.29%和1.30%,能源CO_(2)排放量将减少到4.99×10^(7)t·a^(−1),年均减少2.76%。【结论】2000—2020年北京市森林植被CO_(2)固定量增加迅速,不同植被类型CO_(2)固定量以灌木最高,其次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最低;能源CO_(2)排放量先增加后降低,森林植被碳抵消效应整体呈上升趋势。为提升北京市森林植被碳中和贡献,未来需优化森林植被树种组成,增加阔叶林占比,提升森林质量。
关键词
森林植被
固碳
能源碳排放
碳抵消
北京市
Keywords
forest vegetation
carbon sequestration
energy carbon emission
carbon offset
Beijing
分类号
S718.52 [农业科学—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斜螺钉2种角度不同组合形式对钢板-正交胶合木剪切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陈志渊
王硕
王昕萌
张柳柳
周斌
黄慧
阙泽利
机构
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林产工业研究所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9-166,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70566)
江西省林业局科技创新专项(202013)
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2018NFUSPITP177)。
文摘
【目的】制作一种采用自攻螺钉连接的钢板-正交胶合木节点,探究螺钉不同钉入角度不同组合形式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依据现有的理论计算模型与试验值比较对计算模型进行优化,为新型连接件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模型和参考。【方法】参考美国标准(ASTM D1761-12)以1 mm·min^(-1)的速度匀速加载,对夹角为45°和90°2种自攻螺钉钉入角度进行6种不同组合形式的抗剪试验,记录分析受剪切节点的破坏形态并对比各组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承载力、刚度和能量耗散。【结果】试件主要破坏模式包括2颗钉同时被剪断、钉未被剪断但产生塑性铰和钉未被剪断但同时被拔出。6组试件均出现一侧钉被剪断的破坏模式,组J-Cross45°T和S-Double45°T出现钉未被剪断而被拔出、组S-45°T-45°C出现钉未被剪断而产生塑性铰的破坏模式。组J-Cross45°T、J-Double45°T、S-Double45°T的承载力和刚度均远高于组S-45°T-45°C、S-90°-45°C、S-90°-45°T,组S-90°-45°C的能量耗散和承载力对应位移最大。【结论】对于承载力、刚度、能量耗散和承载力对应位移4个力学性能指标,钉尖间距影响很小,不同角度组合影响较大。6组试件中组S-Double45°T的综合受力性能最好,组S-90°-45°C适用于建筑中对抗震要求较高的节点。
关键词
斜螺钉
钢板
正交胶合木
剪切性能
Keywords
inclined self-tapping screws
steel plate
cross-laminated timber(CLT)
shear capacity
分类号
TU366.2 [建筑科学—结构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RNA干扰分析神经肽F基因及其受体对美国白蛾取食、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6
作者
王晓琪
孙丽丽
殷晶晶
曹传旺
机构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2-61,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D14003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071772)。
文摘
【目的】通过对美国白蛾及其受体(NPFR)基因进行克隆及功能分析,探究NPF和NPFR基因对美国白蛾取食、生长发育以及产卵的影响,旨在为开发靶向NPF和NPFR基因的害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克隆获得美国白蛾NPF和NPFR基因cDNA全长,采用RT-qPCR检测NPF/NPFR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及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利用RNAi技术探讨NPF/NPFR基因对美国白蛾生长发育和生殖以及饥饿耐受性的调控作用。【结果】美国白蛾NPF和NPFR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分别为246 bp和1176 bp,编码81个和391个氨基酸。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显示HcNPF和HcNPFR基因分别在4龄幼虫和雄成虫表达量最高,分别为对照的79.62倍和2.96倍;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HcNPF和HcNPFR基因在中肠的表达量最高,分别为头部的3.18倍和27.09倍。与注射ds Red对照组相比,注射HcNPF和HcNPFR dsRNA在幼虫期和蛹期均有效沉默,且在96 h幼虫期沉默效率分别为32.71%和88.64%,蛹期沉默效率分别为85.68%和93.01%。幼虫期注射ds NFP和ds NPFR后取食量明显降低,ds NFP注射96 h较ds Red对照组降低了12.77%;ds NPFR处理144 h较ds Red对照组降低了21.83%,且体质量累计增长率在注射192 h后分别降低了30.89%和13.54%;靶基因沉默组(ds NFP和ds NPFR)成虫交配后平均产卵量显著低于ds Red对照组,依次为ds Red对照组的29.09%和40.22%;饥饿胁迫下注射NPF和NPFR dsRNA的美国白蛾幼虫死亡率显著增加,分别在96 h和102 h全部死亡,而对照组ds Red在96 h和102 h的死亡率分别为55.00%和58.33%。【结论】获得HcNPF和HcNPFR基因全长;在不同发育阶段与组织中HcNPF和HcNPFR表达具有特异性;沉默HcNPF和HcNPFR基因导致美国白蛾取食量和体质量累计增长率降低,对饥饿胁迫的敏感性增强。综上所述,NPF和NPFR基因在美国白蛾取食、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NPF和NPFR可作为美国白蛾绿色防治的分子靶标。
关键词
美国白蛾
神经肽F
G蛋白偶联受体
RNA干扰
生理功能
Keywords
Hyphantria cunea
neuropeptide F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RNA interferenc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分类号
S718.7 [农业科学—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2个竹种的45S rDNA和5S rDNA分布特性比较
被引量:
3
7
作者
徐川梅
王子晗
谢峰
金旭胤
吴心妍
陈荣
黄坚钦
机构
浙江农林大学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3-102,共10页
基金
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21C02066-12)
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2022R412A003)。
文摘
【目的】分析12个竹种的45S rDNA和5S rDNA分布特征,并调查这些竹种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为竹类植物系统分类和染色体结构等研究提供相应的细胞遗传学资料,为相关的染色体识别提供相应的染色体物理标记。【方法】以毛竹、花毛竹、龟甲竹、早竹、金镶玉竹、白哺鸡竹、紫竹、斑竹、黄秆乌哺鸡竹、人面竹、大明竹和茶秆竹为材料,以45S rDNA和5S rDNA为探针,采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45S rDNA和5S rDNA在这些竹种染色体上的分布。【结果】1)12个竹种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 n=48,45S rDNA在12个竹种染色体上展现出一定的多态性分布。①毛竹、花毛竹、龟甲竹、早竹、黄秆乌哺鸡竹和斑竹均具有2个45S rDNA位点,且2个45S rDNA位点信号强度和分布位置表现一致。②茶秆竹、人面竹、白哺鸡竹和金镶玉竹也具有2个45S rDNA位点,其中1个位点较为稳定,位于染色体末端,另外1个位点断裂严重,经常脱离分布位置。③紫竹和大明竹具有2个45S rDNA位点,这对位点在信号强度上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紫竹表现更明显。2)5S rDNA在12个竹种染色体上展现出了一定的多态性分布。①毛竹、花毛竹和龟甲竹的5S rDNA分布模式相似,具有2对信号强度不同的5S rDNA位点,其中1对5S rDNA位点信号很强,位于染色体末端,另外1对5S rDNA位点信号微弱,位于染色体近中间区域。②早竹、白哺鸡竹和黄秆乌哺鸡竹的5S rDNA分布模式较为相似,具有2对较强的5S rDNA信号,且2对信号强度差异不大,以成对形式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近中间区域。③金镶玉竹、紫竹和大明竹的5S rDNA分布模式比较特殊,均有3个位点,明显不对称,其中紫竹的3个5S rDNA位点,2个位于染色体末端,1个位于染色体近中间区域,金镶玉竹的3个5S rDNA,2个强弱不同的信号位于染色体中间,还有1个位于染色体末端,而大明竹的3个5S rDNA均位于染色体近中间区域。④斑竹与人面竹的5S rDNA分布模式非常相似,具有2对5S rDNA位点,且信号较弱,均位于染色体近中间区域。⑤茶秆竹具有1对较弱的5S rDNA位点,位于染色体短臂近着丝粒区域。【结论】1)根据45S rDNA和5S rDNA在金镶玉竹、紫竹、人面竹、白哺鸡竹、大明竹和茶秆竹染色体上的分布特征,推测这些竹种的染色体可能发生过断裂、易位、删除或插入等遗传重组。2)毛竹、花毛竹和龟甲竹3个竹种的45S rDNA和5S rDNA分布模式非常相似,该分布模式与3个竹种系统分类地位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关键词
竹类植物
染色体
荧光原位杂交
5S
rDNA
45S
rDNA
Keywords
bamboo plants
chromosome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5S rDNA
45S rDNA
分类号
S718.43 [农业科学—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林龄杉木林土壤磷形态与解磷菌变化
被引量:
8
8
作者
王淑真
梁晶晶
包明琢
潘菲
周垂帆
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8-69,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071746)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J01520)
+1 种基金
福建林业厅科技推广项目(2020TG20)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高峰学科建设项目(71201800727)。
文摘
【目的】分析不同林龄杉木林土壤中的磷素形态变化特征,探讨林龄与不同分类水平解磷菌种类及相对丰度的联系,为人工林土壤磷素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在福建南平选取5个林龄(4、15、24、43、100年)杉木人工林,用改进Hedley磷素分级法测定0~20 cm土壤中不同分级磷素含量,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PCR扩增的phoD基因进行测定,得到不同分类水平上解磷菌的相对丰度。【结果】在同一林龄杉木林中,总体上不同分级磷素含量大小依次是Residual-P>NaOH-P>NaHCO_(3)-P>H_(2)O-P>HCl-P。土壤中H_(2)O-IP含量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NaHCO_(3)-IP含量随林龄增加先升后降,在43年时最大。随林龄增加,土壤NaOH-P含量波动明显,表现为24年>100年>43年>4年>15年。有机磷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随林龄变化表现为100年>24年>43年>15年>4年。随林龄增加,杉木人工林土壤中活性磷含量逐渐升高,杉木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的土壤磷素活性表现为稳定态磷>中等活性磷>活性磷,过熟林的磷素活性表现为稳定态磷>活性磷>中等活性磷。杉木林土壤的解磷菌丰富度随林龄增加总体表现为43年>100年>24年>15年>4年,解磷菌种群多样性总体表现为43年>100年>15年>24年>4年。OTU韦恩图和PCoA分析表明,15年和24年土壤中解磷菌结构和多样性相近,43年杉木林土壤包含的解磷菌类群最丰富,且独特性最明显。4年杉木林解磷菌类群数目最少。在门分类水平上,土壤中变形菌门含量最高,其次是异常球菌-栖热菌门和放线菌门;在属分类水平上,优势类群主要有慢生根瘤菌属、Pseudolabrys、假单胞菌属、异常球菌属等;冗余分析表明,土壤NaHCO_(3)-IP与厚壁菌门相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NaOH-IP与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等呈显著负相关;HCl-OP与酸杆菌门呈显著负相关,H_(2)O-OP、NaHCO_(3)-IP与慢生根瘤菌属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随林龄增加,杉木人工林土壤中不同形态的磷素含量变化明显,土壤活性磷含量不断提高,近熟林和过熟林土壤的潜在供磷能力高于幼龄林和中林龄;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影响了土壤微生物活性,解磷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杉木人工林土壤磷素的有效性。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林龄
磷形态
解磷菌
Keywords
Chinese fir plantation
stand age
phosphorus fractions
phosphorus solubilizing microbes
分类号
S714 [农业科学—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弦乐器指板常用热带硬阔叶木材的声学振动性能分析
被引量:
1
9
作者
刘美宏
彭立民
吕少一
吕建雄
高玉磊
樊正强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木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5-133,共9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木材材质改良的物理与化学基础”(2017YFD0600202)。
文摘
【目的】分析弦乐器指板常用热带硬阔叶木材的声学振动性能,归纳总结指板用木材的声学振动性能要求,为寻找可替代树种或对人工林木材进行功能改良以替代传统指板用木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X-射线剖面密度测试仪表征木材一个生长轮内早晚材的密度差异及沿径向密度分布的均匀性;利用超声波微秒计测试木材声传播速度;运用模态分析法测试木材的共振频率和扭转频率,根据矩形截面Euler-Bernoulli方程计算木材声学振动参数。【结果】乌木绝干密度为1180 kg·m^(-3),阔叶黄檀绝干密度为810 kg·m^(-3),东非黑黄檀绝干密度为1320 kg·m^(-3);弦乐器共鸣板用硬槭木绝干密度为660 kg·m^(-3),非乐器用木材辐射松绝干密度为480 kg·m^(-3)。乐器用木材一个生长轮内早晚材及相邻生长轮之间密度差异较小,材质均匀。指板用木材轴向和径向声传播速度均低于硬槭木和辐射松。硬槭木顺纹与横纹的声传播速度比为3.2,声学各向异性较优。乌木、东非黑黄檀和阔叶黄檀的动态弹性模量(E′)分别为18.2、16.8和14.8 GPa,指板用木材的E′均大于14.0 GPa。指板用木材的比动态弹性模量(Esp)均小于18.0 GPa,硬槭木和辐射松的Esp分别为24.5和26.8 GPa,均高于指板用木材。乌木、阔叶黄檀和东非黑黄檀的声辐射品质常数(R)分别为3.21、5.08和2.58 m^(3)·Pa^(-1)s^(-3),硬槭木和辐射松的R分别为7.17和9.41 m3·Pa^(-1)s^(-3)。指板用木材的声阻抗(ω)、对数衰减系数(λ)和损耗角正切值(tanδ)均高于硬槭木和辐射松。指板用木材的声学转化率(ACE)和E′/G′均低于硬槭木。乌木、阔叶黄檀、东非黑黄檀、硬槭木和辐射松的动态剪切模量(G′)分别为1.97、1.72、2.58、1.21和1.09 GPa,指板用木材的G′均大于硬槭木和辐射松。【结论】指板用木材绝干密度均大于800 kg·m^(-3)。木材密度与其声学振动性能存在一定函数关系,选材时密度和声学振动性能需共同考虑。与共鸣板相比,指板选材对木材声学振动性能的要求远低于共鸣板。在声学振动性能方面,木材的E′和G′是指板选材的主要评估指标,要求尽量选择E′和G′大的木材,E′越大,指板抵抗不同弦张力所引起的弯曲变形能力越强;G′越大,指板抑制不同弦张力所引起的扭转变形能力越强。木材的Esp、R、ACE、E′/G′、λ、tanδ、ω等声学振动参数可不作为指板选材的主要评估指标。
关键词
弦乐器
指板
共鸣板
声学振动性能
Keywords
string musical instruments
fretboard
soundboard
acoustic vibration performance
分类号
S781.38 [农业科学—木材科学与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太白山次生锐齿栎林地上生物量影响因素
被引量:
4
10
作者
庞荣荣
彭潔莹
闫琰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57-165,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170038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452016139)。
文摘
【目的】分析和比较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和物种均匀度)、结构多样性(胸径Shannon-Wiener指数、胸径均匀度、胸径变异系数和胸径基尼系数)以及环境因素对秦岭太白山北坡锐齿栎林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为促进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秦岭太白山北坡锐齿栎林为对象,基于1.5 hm2固定监测样地中所有胸径≥1 cm木本植物调查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结合环境因素,比较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作用效应。【结果】线性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均显示:表示物种多样性的3个指标与地上生物量均无显著相关性,表示结构多样性的指标中,只有胸径均匀度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性,但胸径均匀度对地上生物量变异的解释能力却很低。环境因子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同时存在直接和间接效应,但直接效应起到主要作用。【结论】群落结构是影响太白山锐齿栎林地上生物量的重要因素;但结构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作用效应是抑制而非促进,说明增加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反而不利于地上生物量的累积。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地上生物量,但对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无显著影响。本研究证实了群落结构对森林地上生物量的重要性,但这并不能说明群落结构是影响太白山次生锐齿栎林地上生物量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
锐齿栎林
物种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地上生物量
Keywords
Quercus aliena var.acutiserrata forests
species diversity
community structure
aboveground biomass
分类号
S718.5 [农业科学—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COⅠ基因的我国悬铃木方翅网蝽(半翅目:网蝽科)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
5
11
作者
张元臣
卢绍辉
龚东风
马兴莉
机构
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河南省太行山林业有害生物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心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2-111,共10页
基金
河南省科技公关项目(162102410033)
安阳工学院博士后启动基金(BHJ2020006,BHJ2020007)。
文摘
【目的】研究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我国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探讨其种群在我国的入侵趋势。【方法】共测定12个悬铃木方翅网蝽地理种群中240个个体COⅠ基因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利用DnaSP V6.12.03等软件对方翅网蝽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基因流水平、分子变异情况、种群历史动态等进行分析。【结果】悬铃木方翅网蝽12个地理种群的COⅠ核苷酸序列含有13个变异位点和9个单倍型,其中有5个共享单倍型,Hap1为祖先单倍型。方翅网蝽总种群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584,地理种群间Hd值在0~0.758之间。种群总固定系数FST值为0.48,各地理种群间FST值在-0.05~0.89之间,种群间基因分化程度差异较大;种群总基因流Nm值为0.55,且各地理种群间Nm值在-85.25~47.58之间,种群间基因交流程度不同。悬铃木方翅网蝽种群内个体间变异占总变异的52.19%,同时华中组群经历了方翅网蝽种群扩张事件。【结论】12个悬铃木方翅网蝽地理种群在不同组群间和地理种群间具有显著分化的遗传结构。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个体间变异,各地理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明显的相关性,地理距离未明显阻碍地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同时,推测在中国主要分布区内悬铃木方翅网蝽以上海为中心向全国进行扩散。
关键词
悬铃木方翅网蝽
COⅠ基因
固定系数
遗传分化
基因流
Keywords
Corythucha ciliata
mt DNA COⅠgene
fixed coefficient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gene flows
分类号
S763.35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面向人工林经营的模型库和方法库服务平台
被引量:
2
12
作者
陈栋
吴保国
王姗姗
苏晓慧
陈玉玲
李宜瑾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7-102,共16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YFD0600906)
全国森林经营科技支撑科研专项(1692017)
文摘
【目的】人工林经营模型众多,对统计学方法依赖性较强,传统人工林经营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与模型库、方法库耦合性较高,针对模型库通用性不高、方法代码与业务代码耦合度过高等问题,结合林业数学模型多样性等特点,构建人工林经营模型库和方法库服务平台,以实现人工林经营模型与方法的科学化管理和信息化服务。【方法】基于不同的模型表现形式和方法的调用机制,采用关系型数据库构建理论,设计模型库和方法库的关系模式;针对方程式表达模型,引入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等方法,实现方程式模型解析计算;针对程序化模型,采用调用程序包方式实现模型解析计算;基于程序包的封装调用方法,实现方法库的调用和管理。利用数据耦合思想,将模型库、方法库与决策应用系统解耦,实现模型、方法的独立管理和标准化共享服务。【结果】模型库系统可实现数学公式型和程序块型模型的存储、管理与解析;方法库系统可实现对方法程序块的统一存储与管理,且通过构建模型与方法调用数据交互格式,可分别实现面向用户的模型和方法的计算服务与面向应用程序的API调用服务。【结论】设计通用性较好的模型、方法调用数据交互结构,构建面向人工林经营的模型库和方法库服务平台,实现基于Web的模型、方法的管理与解析,提供模型和方法的共享调用功能。
关键词
人工林经营
模型库
方法库
数据耦合
共享服务
Keywords
plantation management
model library
method library
data coupling
shared services
分类号
S750 [农业科学—森林经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外源调节物质对干旱胁迫下格木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
22
13
作者
孙明升
胡颖
陈旋
罗群凤
杨章旗
机构
广西大学林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65-172,共8页
基金
广西八桂学者专项经费
广西八桂青年学者专项经费
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桂科AA17204087-4)。
文摘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甜菜碱(BT)、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MeJA)和氯化钙(CaCl2)处理对干旱胁迫下格木幼苗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探索缓解格木幼苗干旱伤害的可行方法,为格木的栽培与推广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1年生格木幼苗为材料,叶面喷施不同浓度BT、SA、MeJA和CaCl2溶液后,置于浓度为30%的聚乙二醇(PEG-4000)溶液环境中进行模拟干旱胁迫。设置2组对照(CK):CK1为喷施蒸馏水,置于正常土壤环境,CK2为喷施蒸馏水,置于浓度为30%的PEG-4000溶液环境。干旱胁迫处理10天时,测定格木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SPAD值)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结果】与CK1相比,干旱胁迫显著抑制CK2格木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加重干旱条件对细胞膜的伤害,致使细胞膜结构受损,细胞膜功能被破坏,进而引起格木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显著上升。干旱胁迫也会导致叶绿体结构被破坏,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与CK2相比,叶面喷施调节物质可以显著提高格木幼苗叶片PRO、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减轻格木幼苗叶片因干旱而导致的细胞失水;提高POD、SOD、CAT抗氧化酶活性,有效清除细胞内过多的活性氧,避免膜脂过氧化的发生,显著降低叶片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使细胞膜系统代谢正常,减轻干旱胁迫对格木幼苗叶片造成的伤害,并可提高叶片SPAD值,减弱干旱对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除CaCl2溶液外,其余3种外源调节物质对格木幼苗干旱伤害的缓解作用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结论】叶面喷施浓度为500 mg·L^-1的BT、100 mg·L^-1的SA、1 mmol·L^-1的MeJA、5 mmol·L^-1的CaCl2溶液可明显减轻在干旱胁迫下对格木幼苗叶片的伤害,提高格木幼苗的抗旱能力。
关键词
格木
干旱胁迫
调节物质
生理生化
Keywords
Erythrophleum fordii
drought stress
regulating chemicals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分类号
Q958.15 [生物学—动物学]
S154.5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林火导致树木死亡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5
14
作者
韩大校
韦睿
王晓红
丛日征
邸雪颖
杨光
蔡慧颖
张吉利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寒温带林业研究中心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1-162,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00524)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CAFYBB2019MA007)。
文摘
林火导致树木死亡的机制对计划烧除、火灾损失评估和火烧迹地恢复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目前对林火的作用途径和树木死亡的过程仍不甚清楚。本文将林火行为与树冠、树干和根系的受热过程联系在一起,分析火后树木死亡的潜在生物学机制和影响因素,总结树木烧伤程度的评判方法和死亡率预测模型。火后树木的直接死亡主要取决于叶片和分生组织(芽和形成层)的烧伤情况,而树木受热的边界条件和局部传热过程的精确量化是评判和预测树木烧伤程度的关键依据。由树冠光合速率和韧皮部传导能力下降共同促成的养分胁迫以及由导管(或管胞)气穴栓塞和软化形变导致的木质部水分运输失败都是导致火后树木死亡的潜在原因,而后者更倾向于在短期内造成树木死亡。气孔的导度和对饱和水气压差骤变的敏感性可决定叶片在林火发生时的响应能力,而叶片单位面积的光合速率会因林火矿化作用提供的养分而短暂上升。激素、酚类、萜烯类和乙醇等代谢产物是反映树木延迟死亡的关键生化指标,同时也与火后病虫害的侵染密切相关。树冠的烧伤程度是短期内评估树木死亡概率及恢复情况的可靠参数,次年萌芽和展叶情况应作为补充参考。独立指示变量、综合评级指标和统计经验模型都是目前评估和预测火后树木死亡率最可行且有效的途径,而基于过程的生物物理学模型是未来的研究趋势。此外,本文还对该研究领域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可为火后树木死亡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林火
热传递
树木死亡
模型
Keywords
forest fire
heat transfer
tree mortality
model
分类号
S762.1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变化特征
被引量:
3
15
作者
刘秀萍
贾宝全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20,共9页
基金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404301)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52031)
文摘
【目的】 分析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与时空变化特征,揭示北京城区居住区森林建设成效,并从多方面探讨居住区树冠覆盖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北京及其他城市居住区城市森林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方法】 以北京城区2013年7—9月份 World View 2遥感影像为基础,利用eCognition 9.0软件解译的林木树冠覆盖栅格与矢量图层为数据源,根据分层抽样和生态梯度取样法,按照空间均衡原则,选取居住区样地,在Arcgis平台下提取研究单元区域的林木树冠覆盖的空间信息,结合实地样地调查,探讨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时空变化特征。【结果】 北京城区居住区林木树冠覆盖率为29.67%,且单位附属居住区(33.96%)>商品房(30.06%)>安置房(20.77%);在不同时间阶段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从1980年前的29.21%增长到了2010年后的30.7%;居住区树冠覆盖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北京西北部地区最高(40.22%)、东部地区最低(24.96%),环路分区呈现出从二环内的21.99%到五—六环外1 km升高至31.04%,行政分区表现为远郊区居住区的现实树冠覆盖率高于北京中心区;植被潜在树冠覆盖率为0.22%,只有城郊区存在极小的潜在树冠覆盖区域;从树冠覆盖变化的影响因素来看,居住区的类别、建成时间、分布位置以及房地产发展、城市绿化发展过程和水平均影响着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同时居住区的容积率、房屋价格以及城市森林结构等指标也对其树冠覆盖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 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与北京市整体水平(39.53%)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由于其潜在树冠覆盖也很低,故树冠覆盖增长空间较小;在空间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随着环路的扩张梯度化增大,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区域其树冠覆盖率越低;在时间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随时间阶段推近逐渐升高,体现出北京市绿化建设成效。
关键词
北京城区
居住区绿地
树冠覆盖
变化特征
影响因素
Keywords
Beijing urban area
vegetation land in residence
tree canopy coverage in urban area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fluence factors
分类号
S731.5 [农业科学—林学]
Q14 [生物学—生态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图像的幼龄檀香分割与土壤速效氮诊断
被引量:
2
16
作者
陈珠琳
王雪峰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4-83,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70642)
林业科学技术推广项目([2016]11号)
文摘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图像的幼龄檀香分割与土壤速效氮诊断方法,为幼龄檀香生长状况快速监测提供技术手段。【方法】将图像由RGB系统转换到HSI系统,对S、I通道分别进行Otsu法分割,结合通道优势以及图像滤波和形态学运算,从复杂背景中分割出檀香叶片。在RGB、HSI和Lab系统下,分别计算叶片图像颜色均值,对不同施氮水平和全水平下的檀香叶片颜色与土壤速效氮含量进行建模分析,每种颜色系统作为一组,以檀香叶片单通道均值为自变量、每株檀香的土壤速效氮含量为因变量,建立三元二次多项式。通过计算拟合数据与验证数据的模型验证指标,确定最佳模型。【结果】1)复杂背景下的檀香分割中,S通道可将整幅图像的绿色植物划分为一类,I通道可将檀香叶片与背景中其他植物叶片区分开,二者结合能成功将大部分背景去除。结合7×7中值滤波、形态学运算和超G因子,前景可被精确提取出,得到的像素数误差在5%以内,各颜色通道均值误差控制在2%以内。2)构建土壤速效氮含量预测模型时,对不同颜色系统预测结果比较发现,各施氮水平下均表现为Lab系统能够更准确反映土壤速效氮含量,使用哑变量方法建模,得到基于哑变量的土壤速效氮含量预测模型;同时考虑某些林场由于疏于管理从而导致施氮水平未知,建立一种全水平下的预测方程,结果显示仍为Lab系统最佳。【结论】结合HSI颜色系统中S、I通道在大津法分割下表现出的特点,运用中值滤波、形态学运算和超G因子进行后期处理,可较精准提取出檀香叶片。基于复杂背景分割得到的图像颜色参数可对幼龄檀香进行土壤速效氮素营养诊断,无论是否划分施氮水平,Lab均为最佳颜色系统。构建的三元二次多项式模型具有良好预测能力,能够快速获取土壤氮素养分含量,可为经营者及时增加或减少氮肥量提供依据,为幼龄檀香健康状况监测提供技术手段。
关键词
檀香
图像分割
营养诊断
氮素
颜色系统
Keywords
sandalwood(Santalum album)
image segmentation
nutrition diagnosis
nitrogen
color system
分类号
TP391.41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星天牛转录组及三大解毒酶家族相关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
1
17
作者
韩小红
卢赐鼎
华银
林浩宇
是雨霏
吴松青
张飞萍
梁光红
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生态公益林重大有害生物防控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4-113,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7YFD06001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70641)
+1 种基金
福建省科技厅引导性项目(2016N0002)
福建省高校产学合作项目(2018N5101)
文摘
【目的】研究星天牛转录组信息及体内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CYP)、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三大解毒酶系的表达谱情况,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探析其这3种酶系基因家族的类别及其系统演化关系,为星天牛对多寄主种类的适应性与杀虫剂的抗药性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HiSeq TM 2500 对星天牛进行转录组测序与数据分析,通过数据筛选并进一步与鞘翅目近缘物种的解毒酶同源蛋白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经测序、序列拼接得到55 260条unigenes,将其与公共数据库进行同源比对,注释了32 247条unigenes,在Swiss-Prot数据库注释的unigenes的数量最多(99.11%);注释到Nr数据库时与赤拟谷盗的unigenes同源性最高(60.25%);在GO数据库中,共有8 083个unigenes被成功注释,根据其功能大致可分为3 类47 亚类;在KEGG数据库中,4 600 条unigenes与162个预测路径可以匹配。通过基因注释发现248条解毒酶系基因在星天牛体内表达,包括139条CYP基因、72条CarE基因、37条GST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星天牛的大部分CYP基因都至少与一种鞘翅目近缘物种的CYP基因聚类在一起,P450基因中的CYP6家族数量与其他近缘物种(鞘翅目)类似,包含的基因数量最多;CarE解毒酶蛋白基因主要为β-酯酶、神经趋化蛋白、外源性代谢酶、未知等4种类型,分别可能参与星天牛的一些激素以及信息素的加工、神经和发育过程、消化与解毒等生理过程;星天牛的GST基因聚类主要包含Microsomal GST、Sigma GST、Omega GST、Delta GST、Theta GST等亚家族,具有保护生物大分子免受氧化损伤、催化活力等功能。【结论】本研究获得星天牛的转录组信息,初步探明星天牛体内三大解毒酶系的表达谱及分化情况,可为星天牛对多寄主种类的适应性与杀虫剂抗药性的产生及遗传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关键词
星天牛
转录组
高通量测序
系统发育
解毒酶蛋白基因
Keywords
Anoplophora chinensis
transcriptome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ology
phylogeny
detoxifying enzyme gene
分类号
S763.38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浙江省毛竹竹秆生物量模型
被引量:
5
18
作者
沈钱勇
汤孟平
机构
浙江农林大学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1-188,共8页
基金
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行业项目“浙江省主要林地立地质量和生产力评价”(20150430303)
文摘
【目的】通过样地实测获取毛竹竹秆生物量数据,研建基于不同变量的生物量模型并作比较分析,确定适宜的预测变量及模型,以精准估计毛竹竹秆生物量,为浙江省毛竹林立地质量评价和高效培育提供依据。【方法】从浙江省东、南、西、北、中不同区域选择10个县市采伐216株样竹,并进行样竹测量。引入胸径(D)、竹龄(A)和胸高竹节长(L)变量,利用全部样本信息,基于3个不同异速生长方程拟合竹秆生物量模型。采用似然估计法判定误差结构,确定模型拟合方法。通过3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及预估精度的比较分析,确定适用于浙江省的毛竹竹秆生物量模型。【结果】竹秆含水率逐年下降,Ⅴ度竹的平均含水率较Ⅰ度竹低24%;竹秆生物量占地上部分生物量比重逐年增加,且Ⅴ度竹占比超过80%;利用似然估计法分析确定生物量模型误差结构为乘积型,应采用对数转换的线性回归进行模型拟合;经检验,基于胸径的一元模型(M1)W=0.1046D^2.2578确定系数(Ra^2)仅为0.7742,而基于胸径-竹龄的二元模型(M2)W=0.0520D^2.2052A0.4457和胸径-竹龄-胸高竹节长的三元模型(M3)W=0.0265D^2.1439A^0.4495L^0.2629确定系数均达到0.89,且模型M3的估计值标准差(SEE)和平均系统误差(MSE)均为最小;3个对数回归模型在不同径阶范围的预估精度均较高,预估偏差接近于0,其中模型M3在不同径阶的预估效果均为最佳。【结论】由于模型校正后预估精度有所下降,故本研究在进行对数模型反对数转换时不作校正。二元和三元模型比一元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优度和预估精度,确定基于胸径-竹龄-胸高竹节长的模型M3为最佳模型,即W=0.0265D^2.1439A^0.4495L^0.2629。
关键词
毛竹
竹秆生物量
胸高竹节长
生物量模型
Keywords
Phyllostachys edulis
bamboo stem biomass
internode length of bamboo at breast height
biomass model
分类号
S757 [农业科学—森林经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危害青海云杉的腮扁蜂属(膜翅目:扁蜂科)一新种
被引量:
7
19
作者
张宁
杨云天
王晓勤
刘萌萌
魏美才
机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林培育和保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6-130,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214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CX2017B57)
文摘
记述采自中国内蒙古和宁夏贺兰山危害青海云杉的扁蜂科一新种:烟翅腮扁蜂Cephalcia infumata Zhang&Wei,sp.nov.。本种与贺兰腮扁蜂Cephalcia alashanica(Gussakovskij,1935)和马氏腮扁蜂C.masuttii Battisti&Boato,1998近似,3种扁蜂的幼虫均在云杉嫩枝上用虫粪做成显著的虫巢。烟翅腮扁蜂与贺兰腮扁蜂的区别:翅深烟褐色;雌虫各足股节背侧部分淡色,腹侧大部黑色;雌虫后眶中下部无后颊脊;两性触角第3节长于第4+5节之和,长于复眼长径;雄虫阳茎瓣内顶角近方形等。烟翅腮扁蜂与马氏腮扁蜂的区别:翅深烟褐色;中胸背板侧叶全部和后小盾片、雄虫小盾片、两性腹部1—6背板大部、雌虫各足股节腹侧大部黑色;两性触角窝侧区的上侧3/5具刺毛和粗大刻点,下侧2/5无刺毛、无刻点;触角通常26节;雄虫阳茎瓣无臀角等。烟翅腮扁蜂与贺兰腮扁蜂COⅠ序列的K2P距离为5.2%。
关键词
膜翅目
扁蜂科
腮扁蜂属
新种
中国
青海云杉
Keywords
Hymenoptera
Pamphiliidae
Cephalcia
new species
China
Picea crassifolia
分类号
S718.7 [农业科学—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种花粉授粉山核桃果皮光合特性的差异比较
被引量:
4
20
作者
徐沁怡
王标
赵建文
吴建峰
曹亦润
杨先有
夏国华
王正加
黄坚钦
胡渊渊
机构
浙江农林大学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8-46,共9页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Y15C160003)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863计划(2013AA102605)
+2 种基金
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资助项目(2015R412044)
浙江省林学重之重一级学科研究生创新项目(201502)
杭州市科技发展计划(20130432B85)
文摘
【目的】研究授不同花粉的山核桃果实发育期间外果皮光合速率、光合色素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探讨花粉授粉对山核桃外果皮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及其与果实干物质形成的关系,初步揭示花粉直感使山核桃果实增大的光合生理机制,为探寻进一步提高山核桃产量的技术路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置2种授粉组合[山核桃×山核桃(hp)和山核桃×薄壳山核桃(pp)],于授粉后不同天数测定2种花粉授粉山核桃果实的光合面积、干质量、光合速率、光合色素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结果】1)薄壳山核桃花粉(pp)授粉的山核桃果实显著大于山核桃花粉(hp)授粉的果实,且外果皮颜色更绿。果实发育前期(授粉后50~73天)和后期(授粉后103~120天),pp授粉果实表面积和干质量的日增量均显著高于hp授粉果实。授粉后50~85天,pp授粉果实的光合速率显著高于hp果实。2种花粉授粉山核桃果实的干质量日均增量与其单果的光合速率日均增量之间呈显著相关。2)果实发育过程中,pp授粉果实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hp果实,且果实的叶绿素含量与其外果皮的光合速率呈显著相关。3)在一定光强(1 265μmol·m^(-2)s^(-1))下,pp授粉果实的实际光化学效率(Y)、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显著高于hp授粉果实。果实发育过程中,hp授粉果实外果皮ETR达到峰值的光强强度显著低于pp授粉果实外果皮ETR达到峰值的光强强度,且在果实发育后期(授粉后103~120天),hp授粉果实外果皮ETR达到峰值的光强强度显著降低,下降幅度约为50%。在果实发育后期(授粉后103~120天),hp授粉果实外果皮的Y(NO)显著增加,pp授粉果实外果皮的Y(NO)无明显变化;且在授粉后120天,与hp授粉果实外果皮相比,pp授粉果实外果皮具有较高的Y(Ⅱ)和较低的Y(NO)。【结论】授粉后50~73天,pp授粉的山核桃果实干质量快速增加主要是由于其较大的光合面积和较高的光合速率;授粉后103~120天,pp授粉果实干质量快速增加主要是由于其较大的光合面积。果实发育后期(授粉后103~120天),hp授粉的果实较易受到光损伤,而pp授粉的果实具有较强的抗光抑制能力,这可能是pp授粉果实生物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山核桃
外果皮
气体交换参数
叶绿素荧光
物质生产
Keywords
hickory
exocarp
gas exchange parameters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biomass production
分类号
S718.43 [农业科学—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不同产区杉木生物量与碳储量模型
吕梓晴
段爱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人工林柏木重组木的结构与性能
吴婕妤
吴江源
张亚梅
于文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丛枝菌根真菌对低磷胁迫下核桃幼苗根系磷吸收的影响及机制
曹明奡
张菲
黄光明
刘瑞成
刘利平
吴强盛
徐永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北京市森林植被固碳与能源碳排放时空变化及潜力预测
曾赞青
宋涵晴
高俊宏
王淼淼
武耀星
漆良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斜螺钉2种角度不同组合形式对钢板-正交胶合木剪切性能的影响
陈志渊
王硕
王昕萌
张柳柳
周斌
黄慧
阙泽利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RNA干扰分析神经肽F基因及其受体对美国白蛾取食、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王晓琪
孙丽丽
殷晶晶
曹传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12个竹种的45S rDNA和5S rDNA分布特性比较
徐川梅
王子晗
谢峰
金旭胤
吴心妍
陈荣
黄坚钦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不同林龄杉木林土壤磷形态与解磷菌变化
王淑真
梁晶晶
包明琢
潘菲
周垂帆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弦乐器指板常用热带硬阔叶木材的声学振动性能分析
刘美宏
彭立民
吕少一
吕建雄
高玉磊
樊正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太白山次生锐齿栎林地上生物量影响因素
庞荣荣
彭潔莹
闫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基于COⅠ基因的我国悬铃木方翅网蝽(半翅目:网蝽科)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张元臣
卢绍辉
龚东风
马兴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面向人工林经营的模型库和方法库服务平台
陈栋
吴保国
王姗姗
苏晓慧
陈玉玲
李宜瑾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外源调节物质对干旱胁迫下格木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孙明升
胡颖
陈旋
罗群凤
杨章旗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2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林火导致树木死亡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韩大校
韦睿
王晓红
丛日征
邸雪颖
杨光
蔡慧颖
张吉利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变化特征
刘秀萍
贾宝全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基于图像的幼龄檀香分割与土壤速效氮诊断
陈珠琳
王雪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星天牛转录组及三大解毒酶家族相关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韩小红
卢赐鼎
华银
林浩宇
是雨霏
吴松青
张飞萍
梁光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浙江省毛竹竹秆生物量模型
沈钱勇
汤孟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危害青海云杉的腮扁蜂属(膜翅目:扁蜂科)一新种
张宁
杨云天
王晓勤
刘萌萌
魏美才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2种花粉授粉山核桃果皮光合特性的差异比较
徐沁怡
王标
赵建文
吴建峰
曹亦润
杨先有
夏国华
王正加
黄坚钦
胡渊渊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250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