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克思考察西欧社会现代转型的双重维度及其现实意义 |
席成孝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0 |
|
2
|
写诗的豪猪 |
何立伟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0 |
|
3
|
论童年的历史建构与价值确立 |
谭旭东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5
|
|
4
|
耗散结构理论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
彭规荣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1
|
|
5
|
略论唯物史观视角下的“以人为本”——兼谈“以人为本”在我国当代社会发展中凸现的必然 |
席成孝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0 |
|
6
|
确保高校学生党员质量的对策探讨 |
冉庆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
1
|
|
7
|
含有k-次增生算子方程的Ishikawa迭代过程的稳定性 |
唐净熔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
2
|
|
8
|
作为符号的女性——论“样板戏”中革命女性的异化 |
范玲娜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
9
|
|
9
|
浅析汉英日常称谓语差异及其社会文化因素 |
梁福江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
4
|
|
10
|
画框的意义 |
刘能强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3 |
1
|
|
11
|
吕进的中国现代诗学体系 |
蒋登科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3 |
0 |
|
12
|
重庆市现当代文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及学术研讨会综述 |
凌孟华
黄霞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3 |
0 |
|
13
|
传统与现代性的思考——评张永泉《在历史的转折点上》 |
熊权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2 |
0 |
|
14
|
中国古典文论的终结和现代文论的兴起 |
朱丕智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2 |
1
|
|
15
|
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基于后现代知识型的视角 |
卢秀琼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1
|
|
16
|
浅析日语和汉语中的缩略语 |
徐琦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1
|
|
17
|
毛泽东诗词的文革传播 |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0 |
|
18
|
论宋代农村词创作心态之转变 |
尚继武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0 |
|
19
|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 |
张涛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13
|
|
20
|
对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再思考 |
刘远碧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