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中采用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荟萃分析。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数据库中建库至2022年4月...目的对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中采用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荟萃分析。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数据库中建库至2022年4月的关于MIS-TLIF中采用单、双侧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对照研究,提取纳入文献的研究数据,通过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对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18篇文献纳入研究,受试者总计1201例,其中单侧组568例、双侧组633例。2组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善值、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融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S-TLIF术中采用单侧与双侧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均能取得良好疗效,单侧内固定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但腰椎稳定性及术后融合率不及双侧内固定,且术后发生融合器移位和脊柱侧凸的风险更大。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时术后患者脊柱矢状面平衡状态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PVP治疗的OVCF患者,采用Barrey法依据患者术后脊柱矢...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时术后患者脊柱矢状面平衡状态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PVP治疗的OVCF患者,采用Barrey法依据患者术后脊柱矢状面平衡状态分为生理平衡组(A组)、代偿平衡组(B组)和失平衡组(C组)。于术后12个月随访时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腰背痛、Barthel日常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fe,ADL)评分评价活动功能、Berg评分评价机体平衡控制能力。统计因新发OVCF再次入院接受治疗以及术后12个月随访胸腰段畸形Cobb角增加>10°的发生率。结果各组基线特征(性别、年龄、伤椎节段分布、骨折发生次数、骨密度、术前疼痛评分及活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随访时,腰背痛和活动功能均显示A组最优、B组次之、C组最差,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体维持平衡能力A、B组间无差异,但A、B组均优于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再次出现OVCF和胸腰段畸形Cobb角增大>10°的发生率均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治疗OVCF时,术后脊柱矢状面失衡的患者手术疗效较差。应注意对术后矢状面失衡患者给予关注(延长卧床时间、佩戴支具、定期随诊),一旦出现相关信号症状(突发患部疼痛、活动功能下降等),应尽快对症处理。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对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中采用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荟萃分析。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数据库中建库至2022年4月的关于MIS-TLIF中采用单、双侧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对照研究,提取纳入文献的研究数据,通过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对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18篇文献纳入研究,受试者总计1201例,其中单侧组568例、双侧组633例。2组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善值、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融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S-TLIF术中采用单侧与双侧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均能取得良好疗效,单侧内固定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但腰椎稳定性及术后融合率不及双侧内固定,且术后发生融合器移位和脊柱侧凸的风险更大。
文摘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时术后患者脊柱矢状面平衡状态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PVP治疗的OVCF患者,采用Barrey法依据患者术后脊柱矢状面平衡状态分为生理平衡组(A组)、代偿平衡组(B组)和失平衡组(C组)。于术后12个月随访时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腰背痛、Barthel日常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fe,ADL)评分评价活动功能、Berg评分评价机体平衡控制能力。统计因新发OVCF再次入院接受治疗以及术后12个月随访胸腰段畸形Cobb角增加>10°的发生率。结果各组基线特征(性别、年龄、伤椎节段分布、骨折发生次数、骨密度、术前疼痛评分及活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随访时,腰背痛和活动功能均显示A组最优、B组次之、C组最差,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体维持平衡能力A、B组间无差异,但A、B组均优于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再次出现OVCF和胸腰段畸形Cobb角增大>10°的发生率均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治疗OVCF时,术后脊柱矢状面失衡的患者手术疗效较差。应注意对术后矢状面失衡患者给予关注(延长卧床时间、佩戴支具、定期随诊),一旦出现相关信号症状(突发患部疼痛、活动功能下降等),应尽快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