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作品数11114被引量63886H指数59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宗旨,帮助广大心理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提高专业理论研究水平。为推动中国健康心理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为促进健康心理...查看详情>>
  • 曾用名 健康心理学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2096-4811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5257/R
  • 出版周期月刊
共找到11,11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耳穴压豆联合正念认知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的临床疗效评价
1
作者 赵黎萍 邱义玲 +3 位作者 张展星 孙秋芳 褚庆文 宋宣慧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5年第1期36-42,共7页
目的:探究耳穴压豆联合正念认知疗法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及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某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105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干预组50名,对照组55名。对照组给予心理健康教... 目的:探究耳穴压豆联合正念认知疗法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及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某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105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干预组50名,对照组55名。对照组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团体治疗,干预组在团体治疗基础上给予耳穴压丸和正念认知干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斯奈思-汉密尔顿快感量表(SHAPS),分别与干预治疗前、治疗4周末、8周末、12周末进行评估。结果:两组干预前PANSS、CDSS、SHAPS、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后PANSS、PSQI、CDSS、SHAPS评分均在第8周末、12周末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周后:t=2.312,2.024,2.157,2.633,P<0.05;12周后:t=3.02,5.391,4.792,3.448;P<0.05)。PSQI、CDSS、SHAPS量表的组别和时间交互作用显著(F=5.78,9.90,3.27;P<0.05)。结论:耳穴压丸联合正念认知疗法可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部分精神症状、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穴压豆 正念认知疗法 精神分裂症 负性情绪 睡眠质量
下载PDF
青少年运动参与和学校适应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
作者 隋文泽 胡怡宁 +3 位作者 高岩 杨雨柯 赵良瑜 陈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8期1249-1254,共6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运动参与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敏感在二者之间发挥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为有效促进青少年学校适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山东省内16个地级市的9504名高中生,采用学校社会适应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运... 目的:探讨青少年运动参与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敏感在二者之间发挥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为有效促进青少年学校适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山东省内16个地级市的9504名高中生,采用学校社会适应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运动行为量表进行调查。建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结果:女生社会能力及人际关系敏感得分高于男生(t=-6.72,-4.19;P<0.01),男生反社会行为和运动参与得分高于女生(t=12.57,20.29;P<0.01)。运动参与同社会能力(r=0.122)及反社会行为(r=0.095)之间呈正相关,与人际关系敏感(r=-0.144)呈负相关;人际关系敏感与社会能力(r=-0.291)呈负相关,与反社会行为(r=0.340)呈正相关(P<0.01)。人际关系敏感在运动参与和学校适应(社会能力:中介效应值为0.671,95%CI=0.027~0.043;反社会行为:中介效应值为-0.581,95%CI=-0.058~-0.037)之间发挥中介效应。性别在人际关系敏感对学校适应路径起到调节作用(社会能力:β=0.155,P<0.05;反社会行为:β=-0.292,P<0.01)。结论:人际关系敏感在青少年运动参与和学校适应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性别在人际关系敏感与学校适应的关系间起调节作用,并且人际关系敏感与男生学校适应的联系更为紧密。学校和家庭应关注青少年学校适应情况,采取干预措施,保障其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运动参与 学校适应 社会能力 反社会行为 人际关系敏感
下载PDF
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3
作者 陈继文 张子健 +3 位作者 孙嘉琪 许磊 汪夏 彭顺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7期1045-1051,共7页
目的:探究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机制,考察归属需要和领悟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负性生活事件强度、归属需要满足程度、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和手机依赖程度的问卷对502名武汉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目的:探究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机制,考察归属需要和领悟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负性生活事件强度、归属需要满足程度、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和手机依赖程度的问卷对502名武汉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①负性生活事件与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r=0.392,P<0.01)。②归属需要满足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280,t=-6.915,P<0.001,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18.64%)。③领悟社会支持对直接效应(β=0.330,t=10.997,P<0.001)和中介效应的前半段路径(β=-0.214,t=-7.060,P<0.001)起着调节作用,在直接路径中,低领悟社会支持会加剧负性生活事件对手机依赖的影响。在中介路径中,高领悟社会支持时,高负性生活事件对归属需要的影响较小,进而对手机依赖的影响较小。结论:负性生活事件能够显著预测大学生手机依赖,归属需要在负性生活事件和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间作用,“负性生活事件-手机依赖”的直接路径和“负性生活事件-归属需要-手机依赖”的前半段路径受到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性生活事件 归属需要 领悟社会支持 手机依赖 有调节的中介 大学生
下载PDF
基于主客体互倚模型的老年夫妻日常活动能力与抑郁的相关性
4
作者 张海宇 龙小莲 +2 位作者 李慧 蒋艳萍 杜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1637-1642,共6页
目的:基于主客体互倚模型(APIM)探讨老年夫妻日常活动能力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基于2020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筛选出一般资料及主要变量资料完善的老年夫妻2493对。采用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DL)和工具性日常... 目的:基于主客体互倚模型(APIM)探讨老年夫妻日常活动能力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基于2020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筛选出一般资料及主要变量资料完善的老年夫妻2493对。采用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IADL)测量老年夫妻日常生活能力,10项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CES-10)测量抑郁症状。采用SPSS 22.0分析丈夫与妻子的日常活动能力及抑郁间相关性,并基于AMOS 26.0构建二者间的主客体互倚模型。结果:丈夫BADL受损率为20.5%,IADL受损率为21.1%,有抑郁症状者占29.4%;妻子BADL受损率为29.2%,IADL受损率为30.9%,有抑郁症状者占46.2%。APIM分析结果显示,主体效应方面,丈夫BADL对自身抑郁情绪有显著负面影响(β=-0.454,P<0.001),妻子BADL、IADL对自身抑郁情绪有显著负面影响(β=-0.120,-0.312;P<0.001)。客体效应方面,丈夫BADL、IADL对妻子抑郁情绪(β=-0.081,-0.057;P<0.05)、妻子BADL、IADL对丈夫抑郁情绪(β=-0.070,-0.072;P<0.01)均存在负面影响。结论:老年夫妻日常活动能力与抑郁之间存在显著的主客体效应。应将老年夫妻视为一个整体,关注双方的二元交互作用,制订针对性的整体照护措施,同步提升老年夫妻生活能力、改善抑郁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客体互倚模型 老年夫妻 日常活动能力 抑郁
下载PDF
特质正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情绪调节策略的链式中介作用
5
作者 李翠 毛惠梨 +2 位作者 段思岚 董彦皓 盘婧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9期1297-1302,共6页
目的:基于DFM模型,考察特质正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情绪调节策略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使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简版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情绪调节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情绪消极情绪量表、抑郁-焦虑-... 目的:基于DFM模型,考察特质正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情绪调节策略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使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简版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情绪调节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情绪消极情绪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对671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①特质正念与认知重评、心理健康积极指标显著正相关(r=0.29,0.64;P<0.001),与表达抑制、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心理健康消极指标(r=-0.33,-0.45,-0.64;P<0.001)显著负相关;②中介效应结果表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及情绪调节策略部分中介特质正念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表达抑制构成了特质正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特质正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积极指标及消极指标均有直接预测作用,还可以通过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情绪调节策略的独立中介作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表达抑制的链式中介作用实现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质正念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 情绪调节策略 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 留守儿童
下载PDF
心理弹性在孕晚期妇女妊娠相关焦虑与母胎依恋间的中介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郭亚琼 阳晓丽 +2 位作者 陈丽琴 孙月萍 郭洪花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69-375,共7页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在孕晚期妇女妊娠相关焦虑和母胎依恋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改善孕晚期妇女母胎依恋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于2022年7—9月在海口市某三甲医院门诊常规产检的277名孕晚期妇女,采用妊娠相关焦虑量表、母胎依恋量...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在孕晚期妇女妊娠相关焦虑和母胎依恋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改善孕晚期妇女母胎依恋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于2022年7—9月在海口市某三甲医院门诊常规产检的277名孕晚期妇女,采用妊娠相关焦虑量表、母胎依恋量表、心理弹性量表进行调查,并采用逐步回归法检验心理弹性在妊娠相关焦虑和母胎依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孕晚期妇女母胎依恋得分为75.84±7.26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妊娠相关焦虑与母胎依恋和心理弹性之间均呈负相关(r=-0.163,-0.227;P<0.01),心理弹性与母胎依恋之间呈正相关(r=0.325,P<0.01)。心理弹性在妊娠相关焦虑与母胎依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060,95%CI:-0.139~-0.021,P<0.05)。结论:孕晚期妇女母胎依恋水平相对较高,妊娠相关焦虑可通过心理弹性影响孕晚期妇女母胎依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晚期妇女 妊娠相关焦虑 心理弹性 母胎依恋
下载PDF
感恩和学校联结在家庭功能与心理韧性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普高生和职高生的多群组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赵文 王雨晴 +1 位作者 王奕丹 刘斌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4期603-610,共8页
目的:探究普高生与职高生在心理韧性、家庭功能、学校联结与感恩及其关系上的差异。方法:使用问卷法对广东、甘肃1224名普通高一学生与693名职业高一学生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与多群组路径分析。结果:1普高生在自强(t=5.98,P... 目的:探究普高生与职高生在心理韧性、家庭功能、学校联结与感恩及其关系上的差异。方法:使用问卷法对广东、甘肃1224名普通高一学生与693名职业高一学生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与多群组路径分析。结果:1普高生在自强(t=5.98,P<0.001)与人物取向的感恩(t=4.95,P<0.001)上显著高于职高生,而在韧性维度(t=-2.09,P<0.05)与适应性维度(t=-3.84,P<0.001)上则显著低于职高生。2感恩和学校联结在家庭功能和心理韧性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为[0.04,0.06],感恩和学校联结的链式中介效应成立。3根据嵌套模型比较的结果,结构系数相等模型与基线模型存在显著差异(Δχ2=123.78,Δdf=12,P<0.001),两个群体的模型在系数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普高生比职高生更自强,对他人更有感恩心;但职高生在韧性和家庭功能适应性上比普高生更胜一筹;家庭功能通过感恩与学校联结作用于个体的心理韧性,但家庭功能对职高生心理韧性的影响更大,感恩对普高生心理韧性的影响更大。研究为两个群体的韧性干预提供了实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韧性 链式中介 问卷法 家庭功能 感恩 学校联结
下载PDF
转变助产服务模式联合情绪-认知双路径干预对自然分娩初产妇的影响
8
作者 曹晓青 朱海娜 蒋海荣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9期1286-1290,共5页
目的:观察转变助产服务模式联合情绪-认知双路径干预对自然分娩初产产妇母乳喂养率、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及母亲角色转换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两院2021年1-12月300例(对照组)与2022年1-12月280例自然分娩初产产妇(研究... 目的:观察转变助产服务模式联合情绪-认知双路径干预对自然分娩初产产妇母乳喂养率、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及母亲角色转换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两院2021年1-12月300例(对照组)与2022年1-12月280例自然分娩初产产妇(研究组),均行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在其基础上延续传统助产服务模式,研究组则采取转变助产服务模式联合情绪-认知双路径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认知水平、产后EPDS评分、初产妇角色转变量表评分、母亲角色适应能力评分、母乳喂养情况(初始泌乳时间、产后3d母乳喂养率)、产妇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干预后认知水平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14.704,P<0.001);研究组干预1个月EPDS评分(t=19.686,P<0.001)、2个月EPDS评分(t=12.425,P<0.001)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干预1个月初产妇角色转变评分(t=11.537,P<0.001)、2个月初产妇角色转变评分(t=9.978,P<0.001)、干预1个月母亲角色适应能力评分(t=6.622,P<0.001)、2个月母亲角色适应能力评分(t=7.747,P<0.001)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初始泌乳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16.877,P<0.001),产后3d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8.738,P<0.001);研究组产妇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Z=42.385,P<0.001)。结论:转变助产服务模式联合情绪-认知双路径干预可有效改善自然分娩初产产妇产后抑郁情绪,提高母亲角色转换能力及母乳喂养率,获得产妇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分娩 初产妇 助产服务模式 情绪-认知双路径干预
下载PDF
内观认知疗法对医学生焦虑水平、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的干预及机制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宇暄 毛富强 +4 位作者 彭悦悦 郭子熊 江珊 王书哲 王新琦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5期781-787,共7页
目的:探究内观认知疗法对医学生焦虑水平、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的影响,并考察医学生内观认知疗法干预、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焦虑水平间的关系,以期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NCT疗法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随机数... 目的:探究内观认知疗法对医学生焦虑水平、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的影响,并考察医学生内观认知疗法干预、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焦虑水平间的关系,以期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NCT疗法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名符合筛选标准的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内观认知疗法组和心理健康教育组,每组35人。内观认知疗法组接受为期7天的内观认知疗法干预,心理健康教育组接受相同时间的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最终共68人完成试验(内观认知疗法组34人,心理健康教育组34人)。干预前后使用SAS、GSES、SCSQ量表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测评。结果:①干预前,内观认知疗法组与心理健康教育组在焦虑,自我效能感,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②干预后,内观认知疗法组焦虑得分显著降低(t=5.835;P<0.01),自我效能感和积极应对方式得分均显著升高(t=2.289,4.668;P<0.05),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干预前后心理健康教育组在上述所有量表得分中均不存在显著差异。③干预后,内观认知疗法组自我效能感和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心理健康教育组(t=2.653,3.122;P<0.01),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心理健康组(t=2.562;P<0.05)。④中介效应检验方面,内观认知疗法既可以直接影响医学生焦虑水平(β=-0.293,95%CI=-3.755~0.008),也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β=-0.307,95%CI=-0.612~-0.028)、积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β=0.140,95%CI=-0.293~-0.004)及自我效能感和积极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β=0.222,95%CI=-0.553~-0.022)间接影响医学生焦虑水平。结论:内观认知疗法是一种能够有效降低医学生焦虑水平的干预手段,既能直接缓解焦虑,也能通过提高医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改善积极应对方式间接降低医学生焦虑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观认知疗法 医学生 焦虑水平 应对方式 自我效能感
下载PDF
过剩适应对中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自尊与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晓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3-308,共6页
目的:探究过剩适应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以及自尊与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过剩适应量表、学校适应量表、自尊量表和心理韧性量表对759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描述性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过剩适应与学校适应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 目的:探究过剩适应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以及自尊与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过剩适应量表、学校适应量表、自尊量表和心理韧性量表对759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描述性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过剩适应与学校适应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39,P<0.01),与自尊、心理韧性呈显著负相关(r=-0.33,-0.44;P<0.01);学校适应与自尊、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r=0.63,0.71;P<0.01),自尊和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r=0.78,P<0.01);②链式中介效应结果表明过剩适应通过自尊、心理韧性的单独和共同作用影响着中学生学校适应,其中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7.05%、25.08%、30.22%。结论: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过剩适应负面影响学校适应的作用机制,要提升过剩适应者的学校适应,应该注重加强自尊和心理韧性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剩适应 中学生 学校适应 自尊 心理韧性
下载PDF
青少年体育锻炼意愿的代际传递效应:数字化生活方式的中介作用
11
作者 曾辉 李要南 +2 位作者 张双 简辉辉 张正祎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881-1886,共6页
目的:考察数字时代下青少年体育锻炼意愿的代际传递效应,并验证数字化生活方式的中介效应以及模型的性别差异。方法:基于家庭系统理论,采用体育锻炼意愿量表、数字化生活方式量表对445户独生子女且为双亲家庭的青少年家庭进行施测,构建... 目的:考察数字时代下青少年体育锻炼意愿的代际传递效应,并验证数字化生活方式的中介效应以及模型的性别差异。方法:基于家庭系统理论,采用体育锻炼意愿量表、数字化生活方式量表对445户独生子女且为双亲家庭的青少年家庭进行施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中介效应和性别差异。结果:父亲(β=0.225,P<0.001)和母亲(β=0.123,P<0.01)的体育锻炼意愿正向预测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愿;数字化生活方式的中介效应显著,在父亲和母亲代际传递路径中的效应值分别为0.199、0.118,效应占比分别为29.92%、17.74%;父亲锻炼意愿的代际传递效应值在儿子、女儿模型中分别为0.449、0.388,占总效应的67.62%、68.19%。而母亲的效应值分别为0.215、0.181,占总效应的32.38%、31.81%。结论:①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愿受到父母代际传递的积极影响;②数字化生活方式中介了父母体育锻炼意愿的代际传递效应;③父亲体育锻炼意愿对青少年的影响作用比母亲更大,儿子更容易受到父母体育锻炼意愿强弱的影响,尤其受到父亲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体育锻炼意愿 代际传递 性别差异 数字化生活方式
下载PDF
正念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消极注意偏向与就寝拖延行为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胡雨葳 张吉 +4 位作者 马靖 白霞 刘蓉 王婷 黄列玉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96-800,共5页
目的:探讨正念水平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路径。方法:采用儿童青少年正念量表、消极注意偏向量表、就寝拖延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92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正念与消极注意偏向、就寝拖延、睡眠质量两两之... 目的:探讨正念水平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路径。方法:采用儿童青少年正念量表、消极注意偏向量表、就寝拖延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92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正念与消极注意偏向、就寝拖延、睡眠质量两两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3,-0.28,-0.39;P<0.01);消极注意偏向、就寝拖延、睡眠质量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35,0.34,0.40;P<0.01);(2)中介分析表明,在控制性别、年龄后,正念对睡眠质量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就寝拖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显著,且消极注意偏向及就寝拖延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结论:正念水平既可以直接预测大学生睡眠质量,又可以通过降低消极注意偏向、减少就寝拖延行为提高其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正念 睡眠质量 注意偏向 拖延
下载PDF
家庭环境质量对幼儿道德敏感性发展的影响:共情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杜军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3-110,共8页
目的:了解幼儿道德敏感性的发展情况,探索家庭环境对幼儿道德敏感性的影响,为幼儿道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766名3~7岁幼儿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法调查了幼儿道德敏感性的发展现状,并就家庭环境质量、共情对道德敏感性的作用机制通过建... 目的:了解幼儿道德敏感性的发展情况,探索家庭环境对幼儿道德敏感性的影响,为幼儿道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766名3~7岁幼儿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法调查了幼儿道德敏感性的发展现状,并就家庭环境质量、共情对道德敏感性的作用机制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的方式进行了探讨。结果:幼儿道德敏感性的发展速度较快,3~6岁时,不同年龄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道德领域也存在显著差异;家庭环境质量、共情及道德敏感性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共情在家庭环境质量对道德敏感性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χ^(2)=18.90,df=23,χ^(2)/df=0.82,CFI=0.98,TLI=0.97,NFI=0.98,RMSEA=0.01)。结论:幼儿不同领域道德敏感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快速提高,家庭环境质量和共情共同促进幼儿道德敏感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敏感性 家庭环境 共情 幼儿
下载PDF
上行社会比较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相对剥夺感与失败恐惧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彭蓉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89-1394,共6页
目的:探究上行社会比较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以及相对剥夺感与失败恐惧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上行社会比较量表、相对剥夺感量表、失败恐惧量表和就业焦虑量表对318名应届毕业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上行社会比较显著正向预测大... 目的:探究上行社会比较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以及相对剥夺感与失败恐惧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上行社会比较量表、相对剥夺感量表、失败恐惧量表和就业焦虑量表对318名应届毕业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上行社会比较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就业焦虑(β=0.463,P<0.001);相对剥夺感和失败恐惧分别在上行社会比较与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80和0.073,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17.20%和15.70%,相对剥夺感和失败恐惧在上行社会比较与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23,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4.95%。结论:上行社会比较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焦虑,还能够通过相对剥夺感和失败恐惧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就业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行社会比较 相对剥夺感 失败恐惧 就业焦虑
下载PDF
孤独感和利他行为倾向的关系:观点采择与同情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邓会成 刘春艳 +2 位作者 丁雯 贤业敏 陈光辉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4-249,共6页
目的:孤独感与利他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现有的理论派别仍存争议。本研究旨在通过横断研究揭示孤独感与利他行为倾向的关系模式,并检验社会认知因素(观点采择)与社会情感因素(同情)在其中的潜在中介作用。方法:本研究基于Hawkley的... 目的:孤独感与利他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现有的理论派别仍存争议。本研究旨在通过横断研究揭示孤独感与利他行为倾向的关系模式,并检验社会认知因素(观点采择)与社会情感因素(同情)在其中的潜在中介作用。方法:本研究基于Hawkley的孤独模型理论整群抽样779名大学生,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孤独感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利他行为倾向(β=-0.18,P<0.001),且观点采择、同情在二者关系模式中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BC 95%CI[-0.09,-0.03])。结论:①孤独感是利他行为倾向的消极影响因素;②孤独感能够通过破坏观点采择和同情能力进而降低个体的利他行为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感 利他行为倾向 观点采择 同情
下载PDF
非全日制研究生歧视知觉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林洪毅 汪凤炎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9-434,共6页
目的:为探讨非全日制研究生歧视知觉对其学习倦怠的影响以及时间管理倾向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歧视知觉量表、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问卷、时间管理倾向量表与研究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对41... 目的:为探讨非全日制研究生歧视知觉对其学习倦怠的影响以及时间管理倾向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歧视知觉量表、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问卷、时间管理倾向量表与研究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对413名非全日制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歧视知觉与学习倦怠呈显著正相关(r=0.403,P<0.01),歧视知觉、学习倦怠均分别与时间管理倾向、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r=-0.164,-0.256,-0.733,-0.706;P<0.01);②歧视知觉能显著正向预测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倦怠(β=0.251,P<0.001);③时间管理倾向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分别在歧视知觉与学习倦怠间起中介作用,且二者在非全日制研究生歧视知觉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具有链式中介效应。结论:歧视知觉不仅会直接影响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倦怠,也会通过时间管理倾向和学业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倦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全日制研究生 歧视知觉 时间管理倾向 学习倦怠 学业自我效能感
下载PDF
社区感对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
17
作者 刘琛琳 郑晓明 林珈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5,共10页
目的:探讨社区感对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重点考察社区嵌入、组织嵌入在社区感与员工离职倾向关系间的作用以及养家动机在社区感与社区嵌入关系间的作用。方法:通过北京某物业公司234名员工的调研数据,采用问卷法对社区感、社区嵌入、组... 目的:探讨社区感对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重点考察社区嵌入、组织嵌入在社区感与员工离职倾向关系间的作用以及养家动机在社区感与社区嵌入关系间的作用。方法:通过北京某物业公司234名员工的调研数据,采用问卷法对社区感、社区嵌入、组织嵌入、养家动机和员工离职倾向进行调查。结果:(1)社区感、社区嵌入、组织嵌入、离职倾向两两之间都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社区感通过社区嵌入和组织嵌入对离职倾向的中介作用效应为-0.14(P<0.01,95%CI[-0.23,-0.61]);(3)社区感与养家动机的交互项正向影响社区嵌入(b=0.16,P<0.001)。结论:社区感可以通过社区嵌入,进而影响组织嵌入,从而降低员工的离职倾向。此外,养家动机正向调节社区感对社区嵌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感 养家动机 社区嵌入 组织嵌入 离职倾向
下载PDF
社会网络对农村老年人老化态度的影响:基于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萍 李亚静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58-1463,共6页
目的:探究社会网络(家庭网络和朋友网络)对农村老年人老化态度的影响及孤独感在这二者间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社会网络量表、老化态度量表及孤独感量表,对1549位农村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家庭网络规模、朋友网络规模均与农村老年人老... 目的:探究社会网络(家庭网络和朋友网络)对农村老年人老化态度的影响及孤独感在这二者间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社会网络量表、老化态度量表及孤独感量表,对1549位农村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家庭网络规模、朋友网络规模均与农村老年人老化态度显著正相关(β=0.418,0.307;P<0.001),即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农村老年人老化态度越积极;孤独感在农村老年人社会网络(家庭网络和朋友网络)和老化态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23.25%和30.08%。结论:社会网络不仅直接对农村老年人的老化态度产生影响,还通过孤独感间接影响老化态度,对于改善农村老年人的老化态度可从扩大其社会网络、减少孤独感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网络 老化态度 孤独感 中介作用
下载PDF
大学生就业心理影响因素: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8
19
作者 邢成建 郑岚戈 +3 位作者 李益智 吴晓颖 彭焱 于晓宇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3-417,共5页
目的:探究毕业大学生专业承诺、就业焦虑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并探讨一般自我效能感在两者间的中介效应。方法:以河北省某大学1287名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专业承诺量表,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目的:探究毕业大学生专业承诺、就业焦虑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并探讨一般自我效能感在两者间的中介效应。方法:以河北省某大学1287名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专业承诺量表,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进行调查。结果:①女生就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生(t=-2.085,P<0.05),男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t=4.195,P<0.001);②农村学生就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城镇学生(t=-2.184,P<0.05);③大学生就业焦虑与专业承诺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r=-0.196,-0.284;P<0.001),专业承诺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r=0.396,P<0.001);④一般自我效能感在专业承诺和就业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0.097,中介效应占比49.5%。结论:毕业生就业期间女生和农村学生更焦虑,男生自我效能感更高;就业焦虑与专业承诺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专业承诺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能起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专业承诺 就业焦虑 一般自我效能感
下载PDF
宽恕水平在大学生特质愤怒与网络攻击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罗增让 张欣怡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65-1570,共6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特质愤怒与网络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宽恕水平在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2021年10月采用中文版特质愤怒量表、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和Hearland宽恕量表对陕西省3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 目的:探讨大学生特质愤怒与网络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宽恕水平在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2021年10月采用中文版特质愤怒量表、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和Hearland宽恕量表对陕西省3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①不同性别(t=-2.227,P<0.05)、不同年级(F=9.220,P<0.001)的大学生在特质愤怒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宽恕水平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303,P<0.00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网络攻击行为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28,P<0.01);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网络攻击行为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9,P<0.05);②特质愤怒与宽恕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42,P<0.01),与网络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298,P<0.01);宽恕水平与网络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213,P<0.01);③宽恕水平在大学生特质愤怒和网络攻击行为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β=-0.005,t=-2.119,P<0.05)。结论:特质愤怒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网络攻击行为,宽恕水平在两者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低宽恕水平会加重个体特质愤怒对网络攻击行为的正向影响,而高宽恕水平会减轻个体特质愤怒对网络攻击行为的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宽恕水平 特质愤怒 网络攻击行为 调节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