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暴雨灾害》

作品数1658被引量8520H指数39
《暴雨灾害》是我国唯一一本专门针对暴雨开展科学研究的中文学术期刊。《暴雨灾害》创办于1982年,现由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主办,本刊重点关注暴雨、强对流及其次生灾害。查看详情>>
  • 曾用名 湖北气象
  •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2097-2164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42-1771/P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1,658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暴雨灾害》第六届编审委员会名单
1
《暴雨灾害》 2023年第6期F0004-F0004,共1页
下载PDF
两个超级单体导致的冀豫交界区极端下击暴流预警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一童 王秀明 俞小鼎 《暴雨灾害》 2022年第3期254-265,共12页
2021年7月31日16—22时冀豫交界区出现了由多个超级单体风暴造成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其中生命史最长的两个超级单体风暴(以下分别简称邯郸超级单体和濮阳超级单体)先后影响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导致5次极端下击暴流事件。本文利用常规观测... 2021年7月31日16—22时冀豫交界区出现了由多个超级单体风暴造成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其中生命史最长的两个超级单体风暴(以下分别简称邯郸超级单体和濮阳超级单体)先后影响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导致5次极端下击暴流事件。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并基于超级单体致灾下击暴流雷达回波预警指标,分析了上述5次极端下击暴流导致的冀豫交界区雷暴大风的雷达预警效果。结果表明:(1) 5次极端下击暴流事件中,超级单体强回波伸展高度、中层径向辐合、低仰角径向速度大值区等雷达回波特征量化值均满足致灾下击暴流超级单体雷达回波预警指标,平均每次极端下击暴流前会出现12个与雷暴大风相关的回波特征,且最极端下击暴流出现前与雷暴大风相关的回波特征均最为显著或其特征量增至最强,其中与对流风暴下沉气流和地面大风直接相关的特征可提前10~37 min预警极端下击暴流。(2)两个超级单体风暴导致的首次极端下击暴流前均出现了反射率因子核、中气旋核和中气旋底高下降的特征,对极端下击暴流能提前19 min和22 min预警。(3)邯郸超级单体为典型的孤立超级单体风暴,濮阳超级单体为镶嵌在多单体中的超级单体风暴,前者比后者的回波结构清晰,更易判识,相关回波特征或特征量对其产生的下击暴流预警效果也更好。(4)超级单体风暴维持期间可导致多次极端下击暴流,其出现后(特别是在减弱阶段)仍需持续关注相关回波特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 下击暴流 雷达回波 预警
下载PDF
阿克苏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地闪活动特征分析
3
作者 刘兆旭 陈金根 +2 位作者 刘晶 周玉淑 李建刚 《暴雨灾害》 2022年第6期640-650,共11页
2017年6月7日阿克苏地区出现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其中2个α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及其合并发展造成多站大风、冰雹和短时强降水。为探明该过程地闪分布及其与云顶亮温(TBB)、雷达回波和对流系统发展的关系,加深对新疆强对流天气中地闪活... 2017年6月7日阿克苏地区出现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其中2个α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及其合并发展造成多站大风、冰雹和短时强降水。为探明该过程地闪分布及其与云顶亮温(TBB)、雷达回波和对流系统发展的关系,加深对新疆强对流天气中地闪活动规律和特征的认识,利用新疆地闪监测定位系统数据、卫星TBB资料、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分析了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地闪活动特征。结果表明:(1)对流层低层和中层明显增湿,低空中尺度切变线稳定维持,使得地闪集中分布在低空切变线暖平流一侧。(2)该过程以负地闪活动为主,地闪强度由西向东呈增强趋势,地闪强度与地闪密度分布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地闪次数跃增和正地闪占比下降与地面大范围强风有着较好的相关性。(3)地闪多发生在TBB≤-40℃云区内,地闪次数与TBB≤-40℃云团面积和最低TBB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4) MCS影响期间负地闪和正地闪多发生在5~20 dBz和10~15 dBz回波区内;对流发生发展和成熟阶段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峰值较地闪次数剧增提前12~20 min出现。地闪次数与回波顶高对流发生发展阶段呈正相关关系,成熟阶段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地闪 云顶亮温 雷达回波 低空急流
下载PDF
《暴雨灾害》第五届编审委员会名单
4
《暴雨灾害》 2021年第3期F0004-F0004,共1页
下载PDF
《暴雨灾害》第五届编审委员会名单
5
《暴雨灾害》 2019年第5期F0004-F0004,共1页
下载PDF
基于气候弹性模型的丹江口水库水源区径流模拟及预测 被引量:2
6
作者 胡丹晖 王苗 +2 位作者 高正旭 秦鹏程 任永建 《暴雨灾害》 2018年第2期174-180,共7页
利用1961—2015年丹江口水库水源区41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气温资料及该水库同期入库径流数据,对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水文气象特征进行分析,建立气候弹性模拟公式,开展水库入库径流序列模拟;结合未来RCP2.6、4.5、8.5三种情景下的降水、气... 利用1961—2015年丹江口水库水源区41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气温资料及该水库同期入库径流数据,对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水文气象特征进行分析,建立气候弹性模拟公式,开展水库入库径流序列模拟;结合未来RCP2.6、4.5、8.5三种情景下的降水、气温预估数据,预测未来径流演变。结果表明:近50多年来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气温以0.13℃·(10 a)-1的速率显著增加,增温主要发生在1990年代以后;入库径流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显著,整体呈-64.3 m^3·s^(-1)·(10 a)^(-1)的减少趋势。气候弹性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出水库入库径流演变趋势,相比气温,径流对降水弹性系数更大;未来三种情景下降水、气温均有所增加,入库径流变化趋势不一,其中RCP2.6情景下各年代入库径流偏少,偏少幅度超270 m^3·s^(-1),RCP4.5情景下各年代一致偏多,RCP8.5情景下径流呈-14.2 m^3·s^(-1)·(10 a)^(-1)减少趋势,年际间波动最为剧烈,不利于水资源调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库径流 降水 气温 气候弹性模型 丹江口水库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雷暴大风天气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柴东红 杨晓亮 +4 位作者 吴紫煜 闫雪瑾 裴宇杰 李宗涛 张义军 《暴雨灾害》 2017年第3期193-199,共7页
根据灾情观测资料、重要天气报告资料,从多角度对京津冀地区雷暴大风进行了统计分析,结合MICAPS资料、NCEP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讨论了雷暴大风形成的天气条件、类型和风暴特征,结果表明:雷暴大风主要分布在北京西... 根据灾情观测资料、重要天气报告资料,从多角度对京津冀地区雷暴大风进行了统计分析,结合MICAPS资料、NCEP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讨论了雷暴大风形成的天气条件、类型和风暴特征,结果表明:雷暴大风主要分布在北京西北部山区、沿海地区以及西北部高原,平原相对较少,近30 a演变趋势为振荡减少。雷暴大风最早始于3月中旬,最晚终于11月上旬,6月下旬达到顶峰,6、7月份为最多月份,14—20时为日高峰期。雷暴大风的旬、月分布与冷空气活动、南支急流的位置有关;雷暴大风的形成,5、9月份需要更高的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6、7、8月份需要更高的不稳定条件和能量条件;西北气流型和低涡型是产生雷暴大风日数最多的天气类型。各类型天气系统的月分布与冷空气活动、副热带高压位置以及南支急流的强度、位置有关;雷暴大风的范围与影响系统的尺度和强度有关,冷锋和低涡出现区域性雷暴大风天气的几率最高,且级别越高,冷锋的优势越明显;雷暴大风过程多单体风暴最多,飑线次之。雷暴大风的范围与风暴的强弱有关,飑线、超级单体风暴是出现区域性雷暴大风几率最高的对流风暴,且级别越高,飑线的优势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时空分布 物理参数 天气系统 对流风暴
下载PDF
FY-2G卫星两种云订正产品在湖南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炼烨 兰明才 +2 位作者 朱歆炜 王青霞 叶成志 《暴雨灾害》 2017年第2期164-170,共7页
使用2015年7月—2016年6月FY-2G卫星逐小时总云量和云覆盖率两种产品,采取区域平均和距离平方反比方法将其分别插值到湖南省有云观测的34个气象站点,并对总云量产品进行分站点滑动回归订正,从而分析上述两种产品的总体一致率和不同实况... 使用2015年7月—2016年6月FY-2G卫星逐小时总云量和云覆盖率两种产品,采取区域平均和距离平方反比方法将其分别插值到湖南省有云观测的34个气象站点,并对总云量产品进行分站点滑动回归订正,从而分析上述两种产品的总体一致率和不同实况云量条件下的一致率。结果表明:云覆盖率产品和经过订正的总云量产品在湖南省的总体一致率分别为74.4%和74.8%;云覆盖率产品在实况少云和满云的情况下其一致率较高,但在实况多云时一致率仅为22%;经订正的总云量产品在多云和满云时的一致率高于云覆盖率产品,在少云情况下由于订正误差导致其一致率降低,但可通过选择性订正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避免。在湖南省使用订正后的卫星总云量作为地面云观测的补充或替代更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云量 云覆盖 回归订正 湖南
下载PDF
台风与冷空气对重庆“9.17”大暴雨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陈鹏 庞玥 +2 位作者 张虹 刘毅 何军 《暴雨灾害》 2017年第3期227-234,共8页
利用实况降水资料、雷达资料以及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9月17—19日发生在重庆的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大暴雨的环流背景场在中高纬为"两槽一脊"的形势,高原上高空槽东移至四川... 利用实况降水资料、雷达资料以及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9月17—19日发生在重庆的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大暴雨的环流背景场在中高纬为"两槽一脊"的形势,高原上高空槽东移至四川盆地中东部,并引导槽后冷空气扩散南下影响西南地区。(2)台风"海鸥"减弱并演变成切变线,热带低压环流"凤凰"加强发展并向北移动,从而对副热带高压形成"挤压",使得副热带高压主体稳定少动且经向度逐渐加大,并与"海鸥"相互作用,将南海与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及不稳定能量输送至降水区。(3)降水初期,降水区上空整层都为暖平流控制,此后随着槽后冷空气的侵入,降水区对流层低层出现弱的冷平流,且强度逐渐增强。(4)偏北冷空气由低层侵入与偏南暖湿气流交汇,引起锋生,形成一条向西北倾斜的能量锋区,同时随着冷空气向南逐渐扩散,暖湿空气沿能量锋区向上爬升,触发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降水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水汽通量散度 台风 能量锋区 冷空气
下载PDF
强台风“尤特”登陆前后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娴婷 赵玉春 +2 位作者 崔春光 汪小康 柯丹 《暴雨灾害》 2015年第3期197-205,共9页
利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雷达拼图资料等对2013年8月13—19日1311号强台风"尤特"登陆前后的移动特征和结构强度变化进行了诊断,初步分析了"尤特"登陆后准静止维持的成因,主要结论如下:(1)"尤特"登... 利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雷达拼图资料等对2013年8月13—19日1311号强台风"尤特"登陆前后的移动特征和结构强度变化进行了诊断,初步分析了"尤特"登陆后准静止维持的成因,主要结论如下:(1)"尤特"登陆后低压环流在华南持续较长时间,且15—17日环流中心稳定少动。(2)副高在"尤特"北侧形成高压坝,并从"尤特"东侧向低纬扩展,"尤特"被高压环流包围可能是其稳定少动的原因之一;此阶段环境引导气流明显减弱,也使"尤特"移动缓慢。(3)环境垂直风切变在登陆后迅速变小,对"尤特"低压环流的维持有积极作用。(4)"尤特"登陆后仍与水汽通道紧密相连,充沛的水汽利于环流中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辐合中心的分布,影响"尤特"环流中对流的分布。(5)在准静止维持阶段,涡动动能的增加利于"尤特"环流的维持,其增加主要是由于动能制造项的增强,并且高层水平通量辐合作用的增强以及区域平均动能向涡动动能的转化也都为其提供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台风“尤特” 准静止维持 引导气流 动能收支
下载PDF
2007年7月8—9日淮河流域特大暴雨过程MCS观测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晓芳 《暴雨灾害》 2012年第2期97-106,共10页
利用多部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拼图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资料及NCEP 1°×1°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分析2007年7月8—9日淮河流域特大暴雨过程中MCS活动及其影响系统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该过程主要由3次线状MCSs活动造成,其分... 利用多部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拼图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资料及NCEP 1°×1°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分析2007年7月8—9日淮河流域特大暴雨过程中MCS活动及其影响系统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该过程主要由3次线状MCSs活动造成,其分别为邻接层状单向发展MCS、前导层状MCS和镶嵌带状MCS;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图上,MCS表现为回波组织性强、模态清晰,或移动,或静止,MCS雷达回波分布特征决定雨带走向和落区;3次MCSs活动分别对应地面图上不同的天气影响系统,第一次邻接层状单向发展的MCS主要受地面弱冷锋和低压倒槽影响,第二次前导层状降水MCS受强的锋面影响,第三次镶嵌带状MCS由地面风场上辐合线造成,与之对应的对流层中低层流场或高度场上表现为两次低涡活动,随低涡演变,MCS生成区对应气流辐合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线状MCSs 淮河流域 观测分析
下载PDF
核电站周边地区龙卷风时间分布与灾害特征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陈正洪 刘来林 《暴雨灾害》 2008年第1期78-82,共5页
通过气象站记录、灾害大典、气候影响评价等多种途径,收集到湖北通山核电站周边300 km×300 km区域范围内1956~2000年龙卷风资料,对龙卷风的时间分布和灾害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龙卷风有明显的时间分布,一年中主要集中在夏春... 通过气象站记录、灾害大典、气候影响评价等多种途径,收集到湖北通山核电站周边300 km×300 km区域范围内1956~2000年龙卷风资料,对龙卷风的时间分布和灾害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龙卷风有明显的时间分布,一年中主要集中在夏春季,以7月、4月最多;一天中,午后至傍晚最多;龙卷风平均持续时间为17 min;近45年,1976~1985年这10年中龙卷风出现最频繁;龙卷风出现时,蒲福风力等级一般在10级以上,平均12~13级,最大17级,富士达风力等级平均F1级,最大F3级,风速约70 m.s-1;龙卷风从NW→SE向移动的频次最多;龙卷风影响宽度一般在0.5 km内,平均带长为10.0 km;龙卷风灾害呈并发性,主要是风灾,往往伴有冰雹、暴雨、雷击及飞射物,使灾害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风 时间分布 灾害特征 风力等级 飞射物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研究进展述评 被引量:25
13
作者 郁淑华 《暴雨灾害》 2008年第4期367-372,共6页
高原低涡是造成我国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本文在简要介绍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及以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及近年来的一些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高原低涡的活动特征、高原低涡发展东移的机理、高原低涡... 高原低涡是造成我国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本文在简要介绍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及以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及近年来的一些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高原低涡的活动特征、高原低涡发展东移的机理、高原低涡发展东移的大尺度条件及高原低涡的结构特征等,并指出了目前高原低涡研究的局限性和待改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低涡东移 低涡结构
下载PDF
城市居民中暑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4
14
作者 何玲玲 陈正洪 +2 位作者 李松汉 王瑛 卢明 《暴雨灾害》 2007年第3期271-274,共4页
利用武汉市1994~2000、2002~2005年共11年1 231个中暑病例资料和逐日相关气象资料,采取有关统计学方法,对该市居民中暑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一年之中,中暑主要发生在6~9月,以7月中、下旬和8月上旬... 利用武汉市1994~2000、2002~2005年共11年1 231个中暑病例资料和逐日相关气象资料,采取有关统计学方法,对该市居民中暑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一年之中,中暑主要发生在6~9月,以7月中、下旬和8月上旬中暑患者最多;一天之中,中暑主要发生在09~20时,10~11时、14~15时为中暑发生高峰期;当气温在34.5~36.5℃、相对湿度在55%~60%之间时,中暑患者相对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流行病学 气温 相对湿度
下载PDF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的?
15
作者 王崇洲 《暴雨灾害》 1993年第1期31-31,共1页
天气预报是气象科学中最先进的部分,按照不同的预报时效可以分为短时天气预报(3~6小时),短期天气预报(1~3天)、中期天气趋势(3天—2周)和长期天气展望(2周以上)。目前气象台通过电台。
关键词 预报时效 天气展望 气象科学 要素变化 诊断分析 气象要素 真体 动态演变 员在
下载PDF
发展中的丹江口气象
16
作者 刘明宽 《暴雨灾害》 1993年第Z1期11-12,共2页
1935年7月,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使江汉平原大泽汪洋,8万余人丧生.195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决定兴建丹江口水利工程.同年九月,凝结着我国人民伟大力量和无畏精神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群炮,震惊了鄂西北群山,震憾了八百里武当!弹... 1935年7月,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使江汉平原大泽汪洋,8万余人丧生.195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决定兴建丹江口水利工程.同年九月,凝结着我国人民伟大力量和无畏精神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群炮,震惊了鄂西北群山,震憾了八百里武当!弹指一挥间、昔日肆虐的蛟龙,今日正按着人们的意志造福于人民.丹江口水利枢纽下闸蓄水二十四年来,发生入库洪峰流量大于10000m^3/s的洪水就达49次之多,其中1983年发生特大洪水,为四十三年来所罕见.如果不是丹江口水库的拦蓄,这场1935年以来最大的洪水,会再次重演最严重的水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水库 洪峰流量 特大洪水 洪水灾害 弹指一挥 鄂西北 成都会议 预报精度 武当 坝体安全
下载PDF
文摘
17
《暴雨灾害》 1993年第Z1期31-,34,共2页
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描述的无底洞,不过是神话传说而已.然而,最近南非洞穴学会和瑞士的洞穴团体在纳米比亚确实发现了一个堪称世界第一的无底洞.该洞位于纳米比亚北部沙漠中心灌木茂盛的山麓下,黑洞洞的深不见底.为了查清洞穴的情... 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描述的无底洞,不过是神话传说而已.然而,最近南非洞穴学会和瑞士的洞穴团体在纳米比亚确实发现了一个堪称世界第一的无底洞.该洞位于纳米比亚北部沙漠中心灌木茂盛的山麓下,黑洞洞的深不见底.为了查清洞穴的情况,洞穴考察专家把调查人员吊入漆黑的洞穴中,里面除了听到钢索的磨擦声外,完全是一片漆黑、静寂的世界.调查人员用灯光向里照射.只见洞中巧夺天工的钟乳石像一幅巨大的帘幕直向深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学 深不见底 古典名著 神话传说 降雨保险 小石洞 地球变暖 个体劳动者 保者 低收入户
下载PDF
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
18
作者 张业际 《暴雨灾害》 1993年第2期34-34,共1页
1989年11月,从法国引进的我国第一个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NPAC投入使用,北京设置了网络管理中心,北京、上海、广州安装了节点机,沈阳、天津、南京、武汉、成都、西安、深圳、北京分别安装了集中器.目前,我国从加拿大引进的公用分组交换... 1989年11月,从法国引进的我国第一个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NPAC投入使用,北京设置了网络管理中心,北京、上海、广州安装了节点机,沈阳、天津、南京、武汉、成都、西安、深圳、北京分别安装了集中器.目前,我国从加拿大引进的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正在建设,湖北省内至各地市县的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也即将开通运行.分组交换数据通信,可通过数字或模拟电路实现计算机之间、终端设备之间及计算机与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组交换数据网 模拟电路 网络管理中心 终端设备 虚电路 集中器 数据段 数据传输 气象通信 通信网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季节内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Ryuichi Kawamura 陈贸 《暴雨灾害》 1992年第2期25-28,共4页
热带西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具有明显的季节内(30天-60天)变化,它与热带对流活动有着同一时间尺度的耦合关系,位相相差10天-20天.在向东传播的30天-60天振荡以东地区SST异常偏高,海气反馈系统显示出非常明显的30天-60天振荡.同时,也发现... 热带西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具有明显的季节内(30天-60天)变化,它与热带对流活动有着同一时间尺度的耦合关系,位相相差10天-20天.在向东传播的30天-60天振荡以东地区SST异常偏高,海气反馈系统显示出非常明显的30天-60天振荡.同时,也发现具有30天-60天时间尺度位相差海气耦合,在1981年北半球夏季期间在热带西太平洋表现较弱,这一年正是1982年-1983年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的前一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 热带西太平洋 南方涛动 ENSO 海气 时间尺度 反馈系统 热带印度洋 距平 位相差
下载PDF
我省气象部门科技产业开发思考
20
作者 刘志澄 《暴雨灾害》 1992年第4期5-6,共2页
搞好气象科技开发,逐步实现气象科技的商品化,产业化,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也是气象科技发展和气象事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在1992年年初(武汉)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上宋健同志明确提出气象科技要适度引入市场机制,走向社会.会后,湖北省气... 搞好气象科技开发,逐步实现气象科技的商品化,产业化,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也是气象科技发展和气象事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在1992年年初(武汉)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上宋健同志明确提出气象科技要适度引入市场机制,走向社会.会后,湖北省气象部门提出了"工作创一流,生活奔小康"的奋斗目标,并对气象事业结构作了更深层的研讨,提出了"稳一块,活一块"的发展思路,加强气象科技产业开发就是重要措施之一.目前,湖北省气象科技产业开发已经起步,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1.成功地开发了"惠得信"公用信息服务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索发展阶段 信息服务系统 创一流 市场机制 火险等级 国家气象局 预报服务 消防重点单位 组织管理 技术开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