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导出
作品数
15440
被引量
25816
H指数
55
查看全部目录封面
普及性新闻专业刊物。从新闻实践出发,探讨新闻工作所面临的带有普遍性的理论与实际问题,介绍文学、逻辑、语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传播新闻和报刊常用文体写作技能,培养写作人才。
查看详情>>
主办单位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1002-229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11-1109/G2
出版周期
月刊
期刊详情
收录汇总
发表作品
发文分析
共找到
15,440
篇文章
<
1
2
…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理解全球治理中的知识传播——基于知识类型学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
1
1
作者
童桐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107,共9页
在全球治理“小院高墙”的治理模式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气候治理等领域被排除在现有的知识话语体系外。基于此,本研究关注以国家为主体的专业全球治理实践,将全球治理视为一种以“知识”为核心的治理话语体系,理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
在全球治理“小院高墙”的治理模式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气候治理等领域被排除在现有的知识话语体系外。基于此,本研究关注以国家为主体的专业全球治理实践,将全球治理视为一种以“知识”为核心的治理话语体系,理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传播起点。结合战略传播的信息/行动框架和知识社会学视角,本文将全球治理中的知识类型分为可编码的显著知识和以人员、物品流动为代表的默会知识,通过初步探索“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知识类型和实践次序,重新理解被遮蔽的默会传播实践。研究认为,国际传播实践应当理解中国的知识类型比较优势与偏向,以此进一步“接合”全球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全球治理
战略传播
默会知识
国际传播
原文传递
算法时空下的身体节奏:“社会摇”短视频的知觉现象学分析
2
作者
李耘耕
黄原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8-109,共12页
“社会摇”作为一种源于短视频平台的草根舞蹈,已经成为当代最具生命力的青年亚文化之一。为了描述和解释“社会摇”短视频的流行,本研究将“社会摇”短视频视为一种结合时空性表达及感知的“身体节奏”实践“。社会摇”短视频是通过将...
“社会摇”作为一种源于短视频平台的草根舞蹈,已经成为当代最具生命力的青年亚文化之一。为了描述和解释“社会摇”短视频的流行,本研究将“社会摇”短视频视为一种结合时空性表达及感知的“身体节奏”实践“。社会摇”短视频是通过将具有“日常性“”乡土性”的秘密身体节奏进行公开展演,从而与“日常时空”装配形成一种流行的“公开节奏”。同时,通过短视频算法平台跨时空的传播,戏仿类“社会摇”将身体的“等律节奏”与各种跨时空场景再装配,通过一种反规训的身体节奏,实现了“协律节奏”的效果。然而在平台流量最大化的算法逻辑支配下,这些看似“反规训”的身体节奏最终被再规训为吸引特定文化趣味阶层之流量的身体展演,从而固化平台/算法主导-创作者/受众被主导的节奏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摇
短视频
知觉现象学
节奏分析
原文传递
“说”文章:碎片化时代的语音写作
3
作者
叶伟民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112,共2页
写作难也不难,就六个字——开始写,不要停。前半句还好办,或许某个小鸟飞过窗前的下午,觉得世间美好,动了付诸文字的念头,于是拉开椅子,坐下来,奇妙之旅就开始了。但是,后半句却不太好办。“不要停”难倒多少英雄汉,“没时间”成了万能...
写作难也不难,就六个字——开始写,不要停。前半句还好办,或许某个小鸟飞过窗前的下午,觉得世间美好,动了付诸文字的念头,于是拉开椅子,坐下来,奇妙之旅就开始了。但是,后半句却不太好办。“不要停”难倒多少英雄汉,“没时间”成了万能的吐槽。雄心也就这样被啃碎,有人每日一碎,有人永远碎了。那问题来了,我们是真的“没时间”吗?说这话的人是有潜台词的,意思是没有整段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片化时代
潜台词
写作难
原文传递
媒介演进中的知识重构与认识论变革
被引量:
9
4
作者
赵如涵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22,共11页
自网络成为人类社会的“基础设施”,信息流动的边界被打破,海量数据的汇集提供了潜在的、无穷尽的知识。ChatGPT等智能技术通过搜集、连接、大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及自主学习,运用算法与模型将数字信息转化成知识,实现了人类知识的“外化...
自网络成为人类社会的“基础设施”,信息流动的边界被打破,海量数据的汇集提供了潜在的、无穷尽的知识。ChatGPT等智能技术通过搜集、连接、大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及自主学习,运用算法与模型将数字信息转化成知识,实现了人类知识的“外化”与知识概念内涵与外延的重塑。本研究探讨智能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机制,以及由此引发的知识观与认识论变革。为更好地呈现知识权力与知识结构的变化图景,本研究兼以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场域的实践为案例,对其展现的技术渗透、知识生成和知识重构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传播
认识论
人工智能
新闻场域
智能传播
原文传递
“平台/platform”:一个概念史的溯源性研究
被引量:
14
5
作者
刘战伟
刘洁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0-82,共13页
平台作为一种技术装置,既是一种修辞,又是一种隐喻,亦是一种权力,不仅反映社会现实,也创造社会现实。本文围绕“平台”这一学术显题,从概念史的角度,采纳“社会-技术-历史”的路径,对跨学科的平台研究及公开网络文本进行爬梳,对话主要...
平台作为一种技术装置,既是一种修辞,又是一种隐喻,亦是一种权力,不仅反映社会现实,也创造社会现实。本文围绕“平台”这一学术显题,从概念史的角度,采纳“社会-技术-历史”的路径,对跨学科的平台研究及公开网络文本进行爬梳,对话主要理论文献和重要言说,对平台进行知识社会学的概念溯源。探究平台在物理空间维度的功能建筑、经济商业维度的多边市场、公共社会维度的平台政治、数字产业维度的文化中介以及技术架构维度的可编程性,从不同技术架构层次与领域类别进行概念讨论。同时透视平台概念映射出的中介装置、技术中轴、基础设施、异质连接与公地私治等隐含逻辑,以图廓清当下平台研究亟需解决的基础性概念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
概念史
可编程性
平台基础设施
原文传递
移动新闻参与路径研究:一种贯序的视角
被引量:
4
6
作者
邓依林
张子恒
+1 位作者
张伦
吴晔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0-82,共13页
本研究基于2019年下半年某新闻客户端的用户新闻浏览数据,利用贯序分析和网络分析方法,旨在描述移动媒体用户新闻参与行为的贯序特征,进而探究新闻曝光与新闻参与行为贯序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首先,在新闻参与行为贯序特征方面,用户新闻...
本研究基于2019年下半年某新闻客户端的用户新闻浏览数据,利用贯序分析和网络分析方法,旨在描述移动媒体用户新闻参与行为的贯序特征,进而探究新闻曝光与新闻参与行为贯序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首先,在新闻参与行为贯序特征方面,用户新闻参与行为频次分布呈现出由浅层新闻参与阶段到深层新闻参与阶段逐层递减的态势。其次,不同新闻曝光行为对用户后续新闻参与程度产生影响,证实了用户主动性是影响新闻参与程度与新闻传播效果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从方法论意义而言,本研究从新闻参与行为贯序特征维度入手,以网络结构视角观察用户新闻参与行为的分布特征、转移概率以及高概率序列特征。这对大规模用户行为数据网络可视化呈现以及移动媒体贯序模式挖掘具有借鉴意义,对新闻消费行为研究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从实践意义而言,本研究结论为移动新闻媒体产品用户访问路径设计提供了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媒体
贯序特征
新闻参与
新闻曝光
原文传递
理解平台:记忆、价值与产业
7
作者
姬德强(整理)
蒋效妹(整理)
朱泓宇(整理)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F0003-F0003,共1页
数字记忆是编程的产物Benjamin N.Jacobsen于2022年6月在《新媒体与社会》发文探讨了记忆是如何在当下社交媒体环境中重新出现、被人感受和产生影响的。文章提出了“适时记忆”(right-time memory)的概念,以此说明我们时常被提示的记忆...
数字记忆是编程的产物Benjamin N.Jacobsen于2022年6月在《新媒体与社会》发文探讨了记忆是如何在当下社交媒体环境中重新出现、被人感受和产生影响的。文章提出了“适时记忆”(right-time memory)的概念,以此说明我们时常被提示的记忆都是经过编程的产物,是社交平台及其算法在安排、形塑和巩固着人们与过去的联系。通过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社交平台
焦点小组访谈
数字记忆
深度访谈
原文传递
如何从阅读走向学术性写作
8
作者
苏婧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1-104,共4页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起点。没有持续性的知识与信息输入,必然无法产生持续性的、有价值的输出。在清华大学的写作课上,教师通常会在第一节课就明确,尽管课程的名称是“写作与沟通”,但事实上,我们更希望培养的是写作与沟通的前提——思...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起点。没有持续性的知识与信息输入,必然无法产生持续性的、有价值的输出。在清华大学的写作课上,教师通常会在第一节课就明确,尽管课程的名称是“写作与沟通”,但事实上,我们更希望培养的是写作与沟通的前提——思维与阅读能力。关于思维与写作的关系,以及学术写作需要锻造怎样的思维能力,笔者已经在《思维:学术性写作的核心能力》(1)一文中有所论及;本文将聚焦阅读与学术性写作的关系,谈谈如何有效阅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节课
学术写作
有效阅读
写作课
思维能力
学术性写作
持续性
阅读走向
原文传递
微信公众号竖屏新闻的分行叙事
被引量:
2
9
作者
陈伟军
孟宇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9-112,共4页
随着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人们逐渐习惯于用手机阅读新闻,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推出分行叙事的竖屏新闻。为适应手机屏幕特点,竖屏新闻借鉴诗歌分行的形式,以跃动的快节奏再现事实,便于用户阅读,使人们在短时间内即...
随着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人们逐渐习惯于用手机阅读新闻,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推出分行叙事的竖屏新闻。为适应手机屏幕特点,竖屏新闻借鉴诗歌分行的形式,以跃动的快节奏再现事实,便于用户阅读,使人们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丰富的信息。竖屏新闻采用分行排列,不是简单模仿诗歌体式,而是全媒体时代“移动优先”的内在规律决定的,并形成了独特的叙事属性,具体表现为叙事题材的贴近性,叙事节奏的灵动跳跃以及叙述语言的精心锤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公众号
手机阅读
全媒体时代
移动优先
移动互联网
手机屏幕
叙述语言
智能手机
原文传递
两分论八分证:学术性写作的论证艺术
10
作者
苏婧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3-107,共5页
进入大学之后的学术性写作,一般也称之为写论文。所谓"论"文,顾名思义,最关键的乃是"论"这个字,即文章要谈出独到的、值得学术界关注的见解。不过在笔者看来,论文叫做"论证文"恐怕更为贴切。事实上,一篇...
进入大学之后的学术性写作,一般也称之为写论文。所谓"论"文,顾名思义,最关键的乃是"论"这个字,即文章要谈出独到的、值得学术界关注的见解。不过在笔者看来,论文叫做"论证文"恐怕更为贴切。事实上,一篇学术论文的优劣不仅体现在"论",即有独到见解,更体现在"证",即能够说服学术共同体认可作者的见解。两分论、八分证,学术性写作只有将"论证"作为核心,才有发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证艺术
学术共同体
学术论文
学术性写作
八分
写论文
独到见解
原文传递
移动、视觉、智能:媒体深度融合中组织再造的关键
被引量:
12
11
作者
冉桢
张志安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24,共7页
本文以澎湃新闻的移动化转型、天目新闻客户端的视觉化特色、"腾讯青云"助力新闻智能生产为案例,对媒体融合的若干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结合2020年9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就媒体融合的关键点进行探...
本文以澎湃新闻的移动化转型、天目新闻客户端的视觉化特色、"腾讯青云"助力新闻智能生产为案例,对媒体融合的若干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结合2020年9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就媒体融合的关键点进行探讨。本文认为,专业媒体在传播渠道方面的"移动化"转型与内容呈现方面的"视觉化"探索,以及对新兴技术的采纳,是建成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过程中的必要举措,但适应数字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还需要探索。此外,如何深度介入互联网平台的日常运作,与互联网平台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将是未来媒体深度融合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化
视觉化
媒体融合
互联网平台
原文传递
传播研究的“内卷”与“破局”
被引量:
1
12
作者
邵国松
王雪莹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2-58,共7页
学界对传播学的反思从未停止,其中最关切的问题便是传播研究的内卷化。传播学因交叉而生,但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聚焦媒介效果的经验性研究成为主流,研究范式由此归一,导致传播研究的内卷化。内卷化有四大表现,包括问题的封闭性、理论的...
学界对传播学的反思从未停止,其中最关切的问题便是传播研究的内卷化。传播学因交叉而生,但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聚焦媒介效果的经验性研究成为主流,研究范式由此归一,导致传播研究的内卷化。内卷化有四大表现,包括问题的封闭性、理论的内衍性、方法的失衡性、学科的边缘性。为了摆脱内卷化的困境,传播研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突破,即调整经验研究、激活批判学派、强化学科对话、扩大社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研究
内卷
破局
原文传递
5G时代下的媒体融合发展 中国青年报沉浸式体验新闻的探索与思考
被引量:
23
13
作者
曹竞
刘俞希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9-93,共5页
沉浸式新闻是让受众以第一人称视角体验新闻故事中真实情景的新闻生产形式。5G时代,通过技术实现的超高传播速度和更广域的连接,为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沉浸式体验新闻的应用带来了更多可能。本文以中国青年报沉浸式体验...
沉浸式新闻是让受众以第一人称视角体验新闻故事中真实情景的新闻生产形式。5G时代,通过技术实现的超高传播速度和更广域的连接,为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沉浸式体验新闻的应用带来了更多可能。本文以中国青年报沉浸式体验新闻的探索与实践为例,从内容、制作、分发的流程上探讨沉浸式体验新闻带来的新闻报道模式转型及在新闻叙事上的创新,提出媒体不仅要将创意、技术和新闻推向一体化融合,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内容为王,把握5G赋能的全新机遇,打好媒体融合发展的精品"持久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新闻
交互
5G
媒体融合
原文传递
新闻舆论工作的特点及队伍建设的目标
被引量:
3
14
作者
丁柏铨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7-73,共7页
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建设是与其工作特点密切相关的。这是一支以从事新闻舆论工作为己任的队伍。它的工作,较之文艺工作者队伍、思想工作者队伍、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工作,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从事的是日复一日为公众提供新闻作品的工作;从事...
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建设是与其工作特点密切相关的。这是一支以从事新闻舆论工作为己任的队伍。它的工作,较之文艺工作者队伍、思想工作者队伍、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工作,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从事的是日复一日为公众提供新闻作品的工作;从事的是激浊扬清、扬善抑恶的经常性工作;从事的是以新闻舆论深度影响公众心灵世界的工作。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让"党和人民放心",既是党和人民对这支队伍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这支队伍自身的内在要求。就此而论,来自外部的要求和其自身的要求是高度一致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让"党和人民放心",有着政治、业务、作风等三个方面的素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舆论工作
新闻队伍建设
新闻工作者
新闻业务
原文传递
新时期对未来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
被引量:
9
15
作者
姜飞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7-42,共6页
教育部和中宣部于2013年和2018年先后联合发布有关高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对于新闻传播学领域提供了纲领性、方向性、根本性的指导。本文通过初步调研结果,尝试就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初心和使命进行探索,提出国际新闻传播教育...
教育部和中宣部于2013年和2018年先后联合发布有关高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对于新闻传播学领域提供了纲领性、方向性、根本性的指导。本文通过初步调研结果,尝试就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初心和使命进行探索,提出国际新闻传播教育无法回避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初心和使命,要正视传播学和跨文化传播学科化发展事实、正视信息传播技术对于新闻传播教育和国际新闻传播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重构国际传播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
一流本科专业
国际传播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媒体深度融合转型的新进展及其思考
被引量:
36
16
作者
郭全中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9-75,共7页
传统媒体深化融合在渠道建设、表现形式、功能延伸、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多元化盈利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诸多新进展,但距离构建现代传播能力和重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融合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亟需在观念、平台与渠道、定位、体制...
传统媒体深化融合在渠道建设、表现形式、功能延伸、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多元化盈利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诸多新进展,但距离构建现代传播能力和重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融合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亟需在观念、平台与渠道、定位、体制机制、人才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媒体
深度融合
自主可控平台
“借船出海”
原文传递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新媒体应用研究——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被引量:
4
17
作者
崔娜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4-114,共1页
当前,我们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当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充分相融,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吸引力。同时,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媒体逐渐发展成影响大学生思想...
当前,我们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当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充分相融,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吸引力。同时,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媒体逐渐发展成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重要力量,由此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诸多的机遇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研究
媒体应用
新媒体技术
信息技术
有效应用
传统优势
行为方式
原文传递
以创新发展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被引量:
7
18
作者
周树春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9-33,共5页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适应我国不断崛起为世界强国的必然要求。在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重要思想指引下,中国日报推进观念创新,奠定思想基础;推进表达创新,讲好中国故...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适应我国不断崛起为世界强国的必然要求。在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重要思想指引下,中国日报推进观念创新,奠定思想基础;推进表达创新,讲好中国故事;推进渠道创新,完善传播体系。近年来,中国日报坚持一体化发展,从报网互动、报网融合逐步走向媒体深度融合,推进"此长彼长",努力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同时深化国际媒体合作,拓展多元立体的传播渠道,壮大了国际传播综合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日报
国际传播
能力建设
表达创新
渠道创新
媒体融合
原文传递
广播融媒体报道《我家住在解放路》的创新路径
被引量:
1
19
作者
何良璋
吕静
钟启华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9-101,共3页
《我家住在解放路》系湖南电台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融媒体项目,由湖南电台牵头统筹策划,与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腾讯新闻联合出品,全国70家广播电台联合制作播出。作为融媒体项目,《我家住在解放路》以"图文+音视频+线上互...
《我家住在解放路》系湖南电台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融媒体项目,由湖南电台牵头统筹策划,与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腾讯新闻联合出品,全国70家广播电台联合制作播出。作为融媒体项目,《我家住在解放路》以"图文+音视频+线上互动传播"等形式进行综合呈现,内容包含:70集大型广播系列报道《我家住在解放路》、7集湖南卫视专题视频报道、腾讯网"全民打卡解放路"、去哪儿网"打卡解放路"线上互动,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同名书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媒体
联合出品
人民日报
教育出版社
创新路径
湖南卫视
腾讯网
广播电台
原文传递
新闻英语视角下大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评《新闻英语阅读精选(Ⅰ)》
被引量:
1
20
作者
孟洋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4-114,共1页
编著:唐棠王妍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英语阅读能力是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教育目标,在进行非母语阅读的时候,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外语词汇、语法和语篇知识,同时还要在语言符号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跨文化的相互了解与转换,进...
编著:唐棠王妍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英语阅读能力是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教育目标,在进行非母语阅读的时候,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外语词汇、语法和语篇知识,同时还要在语言符号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跨文化的相互了解与转换,进而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词汇
英语阅读能力
知识产权出版社
语篇知识
认知基础
英语视角
母语阅读
语言符号
原文传递
题名
理解全球治理中的知识传播——基于知识类型学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
1
1
作者
童桐
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107,共9页
基金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专项项目“国际舆论场的议题设置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ZW23093)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在全球治理“小院高墙”的治理模式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气候治理等领域被排除在现有的知识话语体系外。基于此,本研究关注以国家为主体的专业全球治理实践,将全球治理视为一种以“知识”为核心的治理话语体系,理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传播起点。结合战略传播的信息/行动框架和知识社会学视角,本文将全球治理中的知识类型分为可编码的显著知识和以人员、物品流动为代表的默会知识,通过初步探索“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知识类型和实践次序,重新理解被遮蔽的默会传播实践。研究认为,国际传播实践应当理解中国的知识类型比较优势与偏向,以此进一步“接合”全球治理。
关键词
知识
全球治理
战略传播
默会知识
国际传播
分类号
G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算法时空下的身体节奏:“社会摇”短视频的知觉现象学分析
2
作者
李耘耕
黄原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
出处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8-109,共12页
文摘
“社会摇”作为一种源于短视频平台的草根舞蹈,已经成为当代最具生命力的青年亚文化之一。为了描述和解释“社会摇”短视频的流行,本研究将“社会摇”短视频视为一种结合时空性表达及感知的“身体节奏”实践“。社会摇”短视频是通过将具有“日常性“”乡土性”的秘密身体节奏进行公开展演,从而与“日常时空”装配形成一种流行的“公开节奏”。同时,通过短视频算法平台跨时空的传播,戏仿类“社会摇”将身体的“等律节奏”与各种跨时空场景再装配,通过一种反规训的身体节奏,实现了“协律节奏”的效果。然而在平台流量最大化的算法逻辑支配下,这些看似“反规训”的身体节奏最终被再规训为吸引特定文化趣味阶层之流量的身体展演,从而固化平台/算法主导-创作者/受众被主导的节奏循环。
关键词
社会摇
短视频
知觉现象学
节奏分析
分类号
G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说”文章:碎片化时代的语音写作
3
作者
叶伟民
机构
人大出版社
出处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112,共2页
文摘
写作难也不难,就六个字——开始写,不要停。前半句还好办,或许某个小鸟飞过窗前的下午,觉得世间美好,动了付诸文字的念头,于是拉开椅子,坐下来,奇妙之旅就开始了。但是,后半句却不太好办。“不要停”难倒多少英雄汉,“没时间”成了万能的吐槽。雄心也就这样被啃碎,有人每日一碎,有人永远碎了。那问题来了,我们是真的“没时间”吗?说这话的人是有潜台词的,意思是没有整段时间。
关键词
碎片化时代
潜台词
写作难
分类号
G62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媒介演进中的知识重构与认识论变革
被引量:
9
4
作者
赵如涵
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出处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22,共11页
文摘
自网络成为人类社会的“基础设施”,信息流动的边界被打破,海量数据的汇集提供了潜在的、无穷尽的知识。ChatGPT等智能技术通过搜集、连接、大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及自主学习,运用算法与模型将数字信息转化成知识,实现了人类知识的“外化”与知识概念内涵与外延的重塑。本研究探讨智能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机制,以及由此引发的知识观与认识论变革。为更好地呈现知识权力与知识结构的变化图景,本研究兼以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场域的实践为案例,对其展现的技术渗透、知识生成和知识重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知识传播
认识论
人工智能
新闻场域
智能传播
分类号
G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平台/platform”:一个概念史的溯源性研究
被引量:
14
5
作者
刘战伟
刘洁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出处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0-82,共13页
文摘
平台作为一种技术装置,既是一种修辞,又是一种隐喻,亦是一种权力,不仅反映社会现实,也创造社会现实。本文围绕“平台”这一学术显题,从概念史的角度,采纳“社会-技术-历史”的路径,对跨学科的平台研究及公开网络文本进行爬梳,对话主要理论文献和重要言说,对平台进行知识社会学的概念溯源。探究平台在物理空间维度的功能建筑、经济商业维度的多边市场、公共社会维度的平台政治、数字产业维度的文化中介以及技术架构维度的可编程性,从不同技术架构层次与领域类别进行概念讨论。同时透视平台概念映射出的中介装置、技术中轴、基础设施、异质连接与公地私治等隐含逻辑,以图廓清当下平台研究亟需解决的基础性概念问题。
关键词
平台
概念史
可编程性
平台基础设施
分类号
G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移动新闻参与路径研究:一种贯序的视角
被引量:
4
6
作者
邓依林
张子恒
张伦
吴晔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计算传播学研究中心
出处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0-82,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移动新闻媒体中的用户行为统计规律与建模”(项目编号:11875005)资助。
文摘
本研究基于2019年下半年某新闻客户端的用户新闻浏览数据,利用贯序分析和网络分析方法,旨在描述移动媒体用户新闻参与行为的贯序特征,进而探究新闻曝光与新闻参与行为贯序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首先,在新闻参与行为贯序特征方面,用户新闻参与行为频次分布呈现出由浅层新闻参与阶段到深层新闻参与阶段逐层递减的态势。其次,不同新闻曝光行为对用户后续新闻参与程度产生影响,证实了用户主动性是影响新闻参与程度与新闻传播效果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从方法论意义而言,本研究从新闻参与行为贯序特征维度入手,以网络结构视角观察用户新闻参与行为的分布特征、转移概率以及高概率序列特征。这对大规模用户行为数据网络可视化呈现以及移动媒体贯序模式挖掘具有借鉴意义,对新闻消费行为研究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从实践意义而言,本研究结论为移动新闻媒体产品用户访问路径设计提供了参考价值。
关键词
移动媒体
贯序特征
新闻参与
新闻曝光
分类号
G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理解平台:记忆、价值与产业
7
作者
姬德强(整理)
蒋效妹(整理)
朱泓宇(整理)
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
出处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F0003-F0003,共1页
文摘
数字记忆是编程的产物Benjamin N.Jacobsen于2022年6月在《新媒体与社会》发文探讨了记忆是如何在当下社交媒体环境中重新出现、被人感受和产生影响的。文章提出了“适时记忆”(right-time memory)的概念,以此说明我们时常被提示的记忆都是经过编程的产物,是社交平台及其算法在安排、形塑和巩固着人们与过去的联系。通过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
关键词
社交媒体
社交平台
焦点小组访谈
数字记忆
深度访谈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如何从阅读走向学术性写作
8
作者
苏婧
机构
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中心
出处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1-104,共4页
文摘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起点。没有持续性的知识与信息输入,必然无法产生持续性的、有价值的输出。在清华大学的写作课上,教师通常会在第一节课就明确,尽管课程的名称是“写作与沟通”,但事实上,我们更希望培养的是写作与沟通的前提——思维与阅读能力。关于思维与写作的关系,以及学术写作需要锻造怎样的思维能力,笔者已经在《思维:学术性写作的核心能力》(1)一文中有所论及;本文将聚焦阅读与学术性写作的关系,谈谈如何有效阅读。
关键词
第一节课
学术写作
有效阅读
写作课
思维能力
学术性写作
持续性
阅读走向
分类号
H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微信公众号竖屏新闻的分行叙事
被引量:
2
9
作者
陈伟军
孟宇
机构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处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9-112,共4页
文摘
随着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人们逐渐习惯于用手机阅读新闻,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推出分行叙事的竖屏新闻。为适应手机屏幕特点,竖屏新闻借鉴诗歌分行的形式,以跃动的快节奏再现事实,便于用户阅读,使人们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丰富的信息。竖屏新闻采用分行排列,不是简单模仿诗歌体式,而是全媒体时代“移动优先”的内在规律决定的,并形成了独特的叙事属性,具体表现为叙事题材的贴近性,叙事节奏的灵动跳跃以及叙述语言的精心锤炼。
关键词
微信公众号
手机阅读
全媒体时代
移动优先
移动互联网
手机屏幕
叙述语言
智能手机
分类号
G210.7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两分论八分证:学术性写作的论证艺术
10
作者
苏婧
机构
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中心
出处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3-107,共5页
文摘
进入大学之后的学术性写作,一般也称之为写论文。所谓"论"文,顾名思义,最关键的乃是"论"这个字,即文章要谈出独到的、值得学术界关注的见解。不过在笔者看来,论文叫做"论证文"恐怕更为贴切。事实上,一篇学术论文的优劣不仅体现在"论",即有独到见解,更体现在"证",即能够说服学术共同体认可作者的见解。两分论、八分证,学术性写作只有将"论证"作为核心,才有发表的价值。
关键词
论证艺术
学术共同体
学术论文
学术性写作
八分
写论文
独到见解
分类号
H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移动、视觉、智能:媒体深度融合中组织再造的关键
被引量:
12
11
作者
冉桢
张志安
机构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出处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24,共7页
基金
2016教育部哲学社科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数据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与防范体系构建研究”(编号16JZD006)阶段性成果。
文摘
本文以澎湃新闻的移动化转型、天目新闻客户端的视觉化特色、"腾讯青云"助力新闻智能生产为案例,对媒体融合的若干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结合2020年9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就媒体融合的关键点进行探讨。本文认为,专业媒体在传播渠道方面的"移动化"转型与内容呈现方面的"视觉化"探索,以及对新兴技术的采纳,是建成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过程中的必要举措,但适应数字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还需要探索。此外,如何深度介入互联网平台的日常运作,与互联网平台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将是未来媒体深度融合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移动化
视觉化
媒体融合
互联网平台
分类号
G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传播研究的“内卷”与“破局”
被引量:
1
12
作者
邵国松
王雪莹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
出处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2-58,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G时代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变革和治理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9ZDA328)
上海市教委重大项目“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与法规”(项目编号2019-01-07-00-02-E00010)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学界对传播学的反思从未停止,其中最关切的问题便是传播研究的内卷化。传播学因交叉而生,但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聚焦媒介效果的经验性研究成为主流,研究范式由此归一,导致传播研究的内卷化。内卷化有四大表现,包括问题的封闭性、理论的内衍性、方法的失衡性、学科的边缘性。为了摆脱内卷化的困境,传播研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突破,即调整经验研究、激活批判学派、强化学科对话、扩大社会影响。
关键词
传播研究
内卷
破局
分类号
G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5G时代下的媒体融合发展 中国青年报沉浸式体验新闻的探索与思考
被引量:
23
13
作者
曹竞
刘俞希
机构
中国青年报校园部
中青校媒
出处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9-93,共5页
文摘
沉浸式新闻是让受众以第一人称视角体验新闻故事中真实情景的新闻生产形式。5G时代,通过技术实现的超高传播速度和更广域的连接,为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沉浸式体验新闻的应用带来了更多可能。本文以中国青年报沉浸式体验新闻的探索与实践为例,从内容、制作、分发的流程上探讨沉浸式体验新闻带来的新闻报道模式转型及在新闻叙事上的创新,提出媒体不仅要将创意、技术和新闻推向一体化融合,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内容为王,把握5G赋能的全新机遇,打好媒体融合发展的精品"持久战"。
关键词
沉浸式新闻
交互
5G
媒体融合
分类号
G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新闻舆论工作的特点及队伍建设的目标
被引量:
3
14
作者
丁柏铨
机构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7-73,共7页
文摘
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建设是与其工作特点密切相关的。这是一支以从事新闻舆论工作为己任的队伍。它的工作,较之文艺工作者队伍、思想工作者队伍、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工作,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从事的是日复一日为公众提供新闻作品的工作;从事的是激浊扬清、扬善抑恶的经常性工作;从事的是以新闻舆论深度影响公众心灵世界的工作。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让"党和人民放心",既是党和人民对这支队伍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这支队伍自身的内在要求。就此而论,来自外部的要求和其自身的要求是高度一致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让"党和人民放心",有着政治、业务、作风等三个方面的素质要求。
关键词
新闻舆论工作
新闻队伍建设
新闻工作者
新闻业务
分类号
G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新时期对未来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
被引量:
9
15
作者
姜飞
机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处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7-42,共6页
文摘
教育部和中宣部于2013年和2018年先后联合发布有关高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对于新闻传播学领域提供了纲领性、方向性、根本性的指导。本文通过初步调研结果,尝试就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初心和使命进行探索,提出国际新闻传播教育无法回避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初心和使命,要正视传播学和跨文化传播学科化发展事实、正视信息传播技术对于新闻传播教育和国际新闻传播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重构国际传播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
一流本科专业
国际传播
分类号
G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传统媒体深度融合转型的新进展及其思考
被引量:
36
16
作者
郭全中
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
出处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9-75,共7页
基金
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闻传播业历史与现状研究》(项目批准号17JZD0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传统媒体深化融合在渠道建设、表现形式、功能延伸、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多元化盈利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诸多新进展,但距离构建现代传播能力和重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融合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亟需在观念、平台与渠道、定位、体制机制、人才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深化。
关键词
传统媒体
深度融合
自主可控平台
“借船出海”
分类号
G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新媒体应用研究——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被引量:
4
17
作者
崔娜
机构
长春师范大学
出处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4-114,共1页
文摘
当前,我们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当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充分相融,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吸引力。同时,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媒体逐渐发展成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重要力量,由此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诸多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研究
媒体应用
新媒体技术
信息技术
有效应用
传统优势
行为方式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以创新发展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被引量:
7
18
作者
周树春
机构
中国日报社
出处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9-33,共5页
文摘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适应我国不断崛起为世界强国的必然要求。在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重要思想指引下,中国日报推进观念创新,奠定思想基础;推进表达创新,讲好中国故事;推进渠道创新,完善传播体系。近年来,中国日报坚持一体化发展,从报网互动、报网融合逐步走向媒体深度融合,推进"此长彼长",努力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同时深化国际媒体合作,拓展多元立体的传播渠道,壮大了国际传播综合实力。
关键词
中国日报
国际传播
能力建设
表达创新
渠道创新
媒体融合
分类号
G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广播融媒体报道《我家住在解放路》的创新路径
被引量:
1
19
作者
何良璋
吕静
钟启华
机构
湖南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
湖南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创新研发部
出处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9-101,共3页
文摘
《我家住在解放路》系湖南电台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融媒体项目,由湖南电台牵头统筹策划,与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腾讯新闻联合出品,全国70家广播电台联合制作播出。作为融媒体项目,《我家住在解放路》以"图文+音视频+线上互动传播"等形式进行综合呈现,内容包含:70集大型广播系列报道《我家住在解放路》、7集湖南卫视专题视频报道、腾讯网"全民打卡解放路"、去哪儿网"打卡解放路"线上互动,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同名书籍等。
关键词
融媒体
联合出品
人民日报
教育出版社
创新路径
湖南卫视
腾讯网
广播电台
分类号
G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新闻英语视角下大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评《新闻英语阅读精选(Ⅰ)》
被引量:
1
20
作者
孟洋
机构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4-114,共1页
文摘
编著:唐棠王妍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英语阅读能力是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教育目标,在进行非母语阅读的时候,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外语词汇、语法和语篇知识,同时还要在语言符号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跨文化的相互了解与转换,进而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
外语词汇
英语阅读能力
知识产权出版社
语篇知识
认知基础
英语视角
母语阅读
语言符号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理解全球治理中的知识传播——基于知识类型学视角的考察
童桐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1
原文传递
2
算法时空下的身体节奏:“社会摇”短视频的知觉现象学分析
李耘耕
黄原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3
“说”文章:碎片化时代的语音写作
叶伟民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4
媒介演进中的知识重构与认识论变革
赵如涵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9
原文传递
5
“平台/platform”:一个概念史的溯源性研究
刘战伟
刘洁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14
原文传递
6
移动新闻参与路径研究:一种贯序的视角
邓依林
张子恒
张伦
吴晔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4
原文传递
7
理解平台:记忆、价值与产业
姬德强(整理)
蒋效妹(整理)
朱泓宇(整理)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0
原文传递
8
如何从阅读走向学术性写作
苏婧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0
原文传递
9
微信公众号竖屏新闻的分行叙事
陈伟军
孟宇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2
原文传递
10
两分论八分证:学术性写作的论证艺术
苏婧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0
原文传递
11
移动、视觉、智能:媒体深度融合中组织再造的关键
冉桢
张志安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12
原文传递
12
传播研究的“内卷”与“破局”
邵国松
王雪莹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1
原文传递
13
5G时代下的媒体融合发展 中国青年报沉浸式体验新闻的探索与思考
曹竞
刘俞希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23
原文传递
14
新闻舆论工作的特点及队伍建设的目标
丁柏铨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3
原文传递
15
新时期对未来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
姜飞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9
原文传递
16
中国传统媒体深度融合转型的新进展及其思考
郭全中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36
原文传递
17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新媒体应用研究——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崔娜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4
原文传递
18
以创新发展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周树春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7
原文传递
19
广播融媒体报道《我家住在解放路》的创新路径
何良璋
吕静
钟启华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1
原文传递
20
新闻英语视角下大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评《新闻英语阅读精选(Ⅰ)》
孟洋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250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