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作品数1499被引量6416H指数29
本刊主要介绍骨与关节外科学的基础临床研究的新观点、新成果和新技术,反映我国骨科医学工作的最新进展,促进国内外骨科医学学术交流。主要面向广大从事骨科基础、临床工作的各级专业人员。查看详情>>
  • 曾用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2095-9958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0-1316/R
  • 出版周期月刊
共找到1,499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准病原学诊断指导一期清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慢性破坏性化脓性髋关节炎
1
作者 辛逸山 李红岩 +8 位作者 张志烁 张泽宇 杨烨 方心俞 黄子达 白国昌 李文波 张文明 张超凡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89-996,共8页
目的:评估精准病原学诊断指导一期清创+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慢性破坏性化脓性髋关节炎(SH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24年4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慢性破坏性SH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分为一期清创+... 目的:评估精准病原学诊断指导一期清创+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慢性破坏性化脓性髋关节炎(SH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24年4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慢性破坏性SH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分为一期清创+THA组和二期THA(一期占位器植入+二期THA)组。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围手术期指标,病原菌培养与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总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局。结果:研究共纳入52例(54髋)患者,一期清创+THA组23例25髋,二期THA组29例29髋。一期清创+THA组患者的手术总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二期THA组(P均<0.001)。术后随访24.0(15.8,40.1)个月。一期清创+THA组无一例感染复发,假体脱位1例,无一例再入院;二期THA组感染复发1例,假体脱位3例,再入院3例。一期清创+THA组患者均获得病原学诊断结果,mNGS在5例病原菌培养阴性的患者中检出病原菌;二期THA组有5例未获得病原学诊断结果,3例病原菌培养阴性的患者使用mNGS检出病原菌。结论:一期清创+THA治疗慢性破坏性SHA可取得与二期THA相当的疗效,并显著减少患者的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获得病原学诊断结果是治疗成功的关键,mNGS可作为辅助诊断的有效工具,尤其对于病原菌培养阴性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脓性髋关节炎 全髋关节置换术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下载PDF
踝关节骨折严重程度及预后功能与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盛学鑫 张明师 +1 位作者 周子斐 郑龙坡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4-360,共7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水平与踝关节骨折严重程度及预后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12月8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O/OTA踝关节骨折分型将患者分为A型(腓骨骨折在胫腓联合以下)19例、B型(腓骨...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水平与踝关节骨折严重程度及预后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12月8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O/OTA踝关节骨折分型将患者分为A型(腓骨骨折在胫腓联合以下)19例、B型(腓骨骨折经胫腓联合)38例、C型(腓骨骨折在胫腓联合以上)29例。采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受伤方式、入院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等一般资料,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中各项细胞因子水平。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量表评估预后踝关节功能情况,有效收集58例患者术后12个月的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其中AOFAS评分优组10例,AOFAS评分良组48例。分析58例患者外周血各项细胞因子水平与踝关节骨折严重程度及预后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踝关节骨折患者外周血中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影响骨折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P<0.01),其中与IL-6水平相关性最强(r=0.811,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OFAS评分优组患者的手术时长短于AOFAS评分良组,IL-6水平低于AOFAS评分良组,IL-10水平高于AOFAS评分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长、IL-6和IL-10水平是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关节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L-6水平可作为评估踝关节骨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IL-6水平是踝关节骨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IL-6水平升高提示长期预后关节功能恢复不佳,而IL-10水平升高则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细胞因子 炎症反应 严重程度 预后
下载PDF
髓内钉内固定技术在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治疗中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闫立平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S01期103-104,共2页
目的:探究髓内钉内固定技术在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骨科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接诊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患者开展平行比对,共计40例,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组,参照组20例,采用钢板内固定技术,探究组20例,采用髓内钉内... 目的:探究髓内钉内固定技术在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骨科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接诊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患者开展平行比对,共计40例,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组,参照组20例,采用钢板内固定技术,探究组20例,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技术,观察手术疗效。结果:探究组术中失血总量少于参照组,术后初始下床时间、术后负重运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统计结果提示(P<0.01);术前两组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患者VAS评分提示,差异具有同质性,术后1-5天患者VAS评分较术前降低,探究组患者术后1-5天VA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统计结果提示(P<0.05);探究组术后出现伤口感染、神经损伤、骨愈合不良、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几率低于参照组,统计结果提示(P<0.05)。结论: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技术可获得理想固定效果,手术创伤小且术后康复进程快,可显著缓解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手术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内钉内固定技术 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的对比研究
4
作者 马丽 王秀丽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S01期85-86,共2页
目的:并与巨幼细胞性贫血作了对照。方法:从2020年5~2021年4个月,选择难治性贫血症、巨幼细胞性贫血症各5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骨髓形态学观察,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粒系、红系和淋巴管小巨核在难治性贫血患者中的阳性率较高,两组间有显... 目的:并与巨幼细胞性贫血作了对照。方法:从2020年5~2021年4个月,选择难治性贫血症、巨幼细胞性贫血症各5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骨髓形态学观察,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粒系、红系和淋巴管小巨核在难治性贫血患者中的阳性率较高,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红色巨幼系、多核小巨核、幼稚粒细胞、幼稚红细胞等方面,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别(P>0.05)。巨幼变原始红细胞和巨幼变早期红细胞的细胞体积在难治性贫血组中明显小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组,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巨幼化过程中,两组间的血红细胞的体积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用骨髓细胞的形态学检测,能较好地区分两种类型的贫血症,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 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丁鹏 吴洋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S01期53-55,共3页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在对创伤骨科的病患进行治疗时微创技术的应用价值。本次用到的方法是:研究的对象包括64名在该医院进行创伤骨科治疗的病患,对这些病患以抽签的方法进行分组,平均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是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包含32名病患...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在对创伤骨科的病患进行治疗时微创技术的应用价值。本次用到的方法是:研究的对象包括64名在该医院进行创伤骨科治疗的病患,对这些病患以抽签的方法进行分组,平均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是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包含32名病患。对这两个小组的病患采用微创手术和常规手术对上述两类患者进行治疗。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之中,需要对临床疗效、手术操作时长、切口长度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前者为93.75%,后者为7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前者为3.13%,后者为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4,P<0.05);研究组手术操作所用时长、创伤骨科手术的切口长度、手术过程中流血总量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95、24.633、47.828,P<0.05);研究组术后创口愈合时长、住院治疗时长、手术切口换药总次数均少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23、21.533、16.208,P<0.05)。得到微创技术应用到对创伤骨科的患者进行治疗会取得更好效果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技术 创伤骨科 临床治疗 应用效果
原文传递
基于四柱理论分期治疗开放性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
6
作者 王振 明晓锋 +6 位作者 俞光荣 王社言 苏攀 刘青 杨波 冯彦江 李西要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8期735-739,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四柱理论分期治疗开放性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20例胫骨开放性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8例,女2例;年龄37~48岁,平均(42.0±5.6)岁;左侧12例,右侧8例;距离第一次术后7~2... 目的:探讨基于四柱理论分期治疗开放性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20例胫骨开放性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8例,女2例;年龄37~48岁,平均(42.0±5.6)岁;左侧12例,右侧8例;距离第一次术后7~21 d,平均(14±7)d,通过二期个体化治疗。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1、6、12、24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中足评分。随访观察临床结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20例患者获得随访18~24个月,平均(21.0±2.8)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1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2~20周,平均(14±4)周。术后18例切口愈合;1例出现伤口反复渗出,经扩创抗生素骨粉置入控制感染;1例外固定架松动,给予加强固定。无血管神经损伤。末次随访时平均VAS评分为(2.5±0.5)分,AOFAS评分为(85±8)分。结论:开放性pilon骨折通过分期处理,以四柱理论为依据,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贯穿整个治疗周期,通过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性处理每一柱的骨块和软组织覆盖间的关系,可大幅提高患者的临床功能,降低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四柱理论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髋臼骨折后方内固定术后创伤性关节炎患者的内植物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明 冯乐玲 +11 位作者 肖靖炜 廖奇 郭晓东 侯志勇 陈华 凌晶 吕刚 方跃 庄岩 樊仕才 陆志剀 徐丁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6期513-522,共10页
目的:从内植物技术角度剖析髋臼骨折后方接骨板内固定手术的失败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从国内10家医院收集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的髋臼骨折后方接骨板内固定术后创伤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从内植物技术角度剖析髋臼骨折后方接骨板内固定手术的失败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从国内10家医院收集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的髋臼骨折后方接骨板内固定术后创伤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4例,女3例;年龄37~62岁,平均(49.5±1.2)岁。内固定手术至THA的时间为8~42个月,中位数18.0(16.9,18.3)个月。调阅患者的住院病历、THA手术前后的X线和CT检查资料,从内植物并发症、髋关节骨结构损伤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结果:左侧固定77.8%(21例),右侧固定22.2%(6例)。1块重建接骨板固定40.7%(11例)、2块重建接骨板固定55.6%(15例)、4块重建接骨板固定3.7%(1例);螺钉固定数量每例4~15枚。内植物并发症:内植物侵蚀股骨头33.3%(9例)>螺钉滑脱11.1%(3例)>螺钉断裂3.7%(1例)。骨结构损伤:股骨头骨缺损96.3%(26例)>负重区关节面塌陷+后壁骨吸收/坏死77.8%(21例)>股骨头脱位70.4%(19例)>负重区关节面塌陷63.0%(17例)>后壁外缘骨块吸收/坏死55.6%(15例)>关节内骨赘增生11.1%(3例)>髋臼硬化7.4%(2例)、囊性变7.4%(2例)。未有效固定部位:负重区+后壁70.4%(19例)>负重区63.0%(17例)>后壁55.6%(15例)>后柱7.4%(2例)。结论:负重区+后壁关节面骨块未有效固定是导致后方内植物失败的关键因素,内植物失败并发症和骨结构损伤与接骨板螺钉分布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骨折 内固定 创伤性关节炎 内植物 髋关节
下载PDF
加速康复下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章宇 廖军义 +3 位作者 程强 梁熙 胡宁 黄伟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2年第8期584-590,共7页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rTHA)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mTHA)的早期临床疗效,评估在加速康复原则下rTHA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0年9月共计46例因继发性/原发性髋骨关节炎、股骨头缺血坏死或者发...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rTHA)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mTHA)的早期临床疗效,评估在加速康复原则下rTHA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0年9月共计46例因继发性/原发性髋骨关节炎、股骨头缺血坏死或者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CroweⅠ型和CroweⅡ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接受rTHA,22例接受mTHA。所有患者都按照本中心加速康复外科(ERAS)方案进行管理。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的Harris髋关节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和疼痛模拟评分(VAS)用于评估围手术期和短期随访(12周)中的预后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失血量(包括隐性失血量和显性失血量)、炎症因子、营养标志物、术前和术后影像学资料。结果:mTHA组1例患者在术后48 h内发生一次脱位,其余患者在术后12周内均未发生脱位。r THA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mTHA组(P<0.01),rTHA组术后第6周Harris髋关节评分明显高于mTHA组(P<0.01),r THA组的髋臼杯前倾角与mTH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THA组和m THA组的髋臼杯位置位于“Lewinnek安全区”内的概率分别为95.8%和50.0%(P<0.01)。两组患者VAS评分、髋臼杯外展角、炎症指标、营养指标、失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使髋臼假体位置更加精准。尽管rTHA较mTHA手术时间更长,但并不会影响患者的早期快速康复,仍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的术后随访以进一步讨论髋关节的功能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全髋关节置换术 加速康复外科
下载PDF
食管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及转归:一项回顾性中长期随访研究
9
作者 陈峰 臧天颖 +3 位作者 赵心怡 田野 仉建国 胡建华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9期737-742,共6页
背景:食管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少见类型,多由椎体前缘骨质增生压迫或刺激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等症状,常需前路手术治疗,但手术方法和中长期疗效文献报道较少。目的:评估食管型颈椎病的不同手术方式和术后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 背景:食管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少见类型,多由椎体前缘骨质增生压迫或刺激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等症状,常需前路手术治疗,但手术方法和中长期疗效文献报道较少。目的:评估食管型颈椎病的不同手术方式和术后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8年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食管型颈椎病患者,收集患者一般术前资料、手术方式、症状缓解及吞咽困难评分变化、复发情况。结果:共纳入12例患者(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66岁(49~81岁),平均随访时间6.2年(2~13.9年)。致压节段可为多节段,致病节段主要分布为C4-C5(83.3%)、C5-C6(75.0%)、C6-C7(66.7%)、C3-C4(50.0%)、C2-C3(8.3%)。手术方式包括单纯骨赘切除(6例)和骨赘切除联合前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6例)。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Bazaz吞咽困难评分和SWAL-QOL吞咽困难量表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不同手术方式之间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中有3例诉吞咽困难再发,检查提示1例贲门恶性肿瘤、1例食管憩室形成、1例术后4年骨赘轻度进展。结论:食管型颈椎病单纯骨赘切除和/或固定融合方式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手术治疗的中长期效果良好,复发率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型颈椎病 骨赘 手术 复发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环形外固定器在足踝外科中的临床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关升升 杜辉 秦泗河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6期572-576,共5页
Ilizarov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在足踝外科领域,Ilizarov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复杂足踝创伤、足踝矫形重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辅助环形外固定器开始崭露头角,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足踝外... Ilizarov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在足踝外科领域,Ilizarov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复杂足踝创伤、足踝矫形重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辅助环形外固定器开始崭露头角,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足踝外科中的应用被国际广泛认可和接受。本文主要介绍计算机辅助六轴环形外固定器在足踝外科的临床治疗理念及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踝外科 矫形外科 计算机辅助环形外固定器
下载PDF
消失性骨病研究进展
11
作者 宋雨 张恒岩 +1 位作者 李梅 张嘉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11期958-963,共6页
消失性骨病(disappearing bone disease)又称大块骨溶解(massive osteolysis)或戈勒姆病(Gorhamdisease),是一种以骨骼溶解吸收为特征的罕见疾病,多见于青壮年,起病隐匿,进展缓慢,诊断及治疗极具挑战性。该病可累及单骨或多骨,受累骨在... 消失性骨病(disappearing bone disease)又称大块骨溶解(massive osteolysis)或戈勒姆病(Gorhamdisease),是一种以骨骼溶解吸收为特征的罕见疾病,多见于青壮年,起病隐匿,进展缓慢,诊断及治疗极具挑战性。该病可累及单骨或多骨,受累骨在外力作用下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并可合并胸腔积液、脊髓压迫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可见骨骼溶解、缺失,MRI可提示淋巴管或血管增生。受累骨活检对于该病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病理检查常提示骨组织中非特异性血窦样血管增生,伴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结缔组织包绕。该病以综合治疗为主,双膦酸盐类药物有助于抑制骨骼溶解性病变,局部放射治疗有助于缓解局部淋巴管或血管增生进展,必要时可行关节置换、假体植入等手术对症治疗。生物靶向治疗可能助于控制疾病进展,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性骨病 双膦酸盐 罕见病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10岁以下儿童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的手术时机选择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姚子明 郭东 +5 位作者 张学军 曹隽 祁新禹 白云松 孙保胜 李承鑫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8期664-668,共5页
背景:后路半椎体切除已经成为治疗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常用方法,但对于10岁以下儿童,何时行半椎体切除尚无定论。目的:探讨10岁以下儿童脊柱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的合适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先天性脊柱侧... 背景:后路半椎体切除已经成为治疗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常用方法,但对于10岁以下儿童,何时行半椎体切除尚无定论。目的:探讨10岁以下儿童脊柱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的合适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于我院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的104例患儿资料,其中男51例,女53例;年龄1.6~9.9岁,平均(4.1±2.2)岁。按年龄将患儿分为3组,分别为患儿年龄<3岁(n=47),年龄为3~6岁(n=32),年龄>6岁(n=25)。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均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记录并对比3组患儿手术前后主弯Cobb角、近端及远端代偿弯Cobb角、节段性后凸角;记录并对比3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为36~116个月,平均(52.9±10.2)个月。年龄<3岁组患儿平均手术年龄(2.5±0.4)岁,年龄为3~6岁组(4.3±0.8)岁,年龄>6岁组(7.8±1.4)岁,3组患儿的手术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组患儿主弯Cobb角矫形率、近端及远端代偿弯矫形率及节段性后凸角矫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岁组固定节段显著多于年龄<3岁组(P<0.05),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年龄<3岁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年龄>6岁组多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10岁以下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不同年龄的患儿手术矫形效果无明显差异,但3岁以下手术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6岁以上手术固定节段较长,且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较多。因此,3~6岁是儿童行半椎体切除术的合适年龄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半椎体切除术 后路 椎弓根螺钉 手术年龄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炜 陈鑫 +1 位作者 范彧 林进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5期393-398,共6页
背景: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系统可实现良好的假体定位和力线重建,但目前在国内的临床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目的:评估一种国产膝关节手术机器人辅助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纳入24例严重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为... 背景: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系统可实现良好的假体定位和力线重建,但目前在国内的临床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目的:评估一种国产膝关节手术机器人辅助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纳入24例严重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为机器人手术组(11例)和传统对照组(13例),平均年龄(64.9±12.0)岁。比较患者术前术后HSS评分、KSS评分及WOMAC评分,并比较两组之间各项评分差异,统计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术前髋膝踝(hip knee ankle,HKA)角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术前HSS评分、KSS评分及WOMAC评分与术后各项评分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两组之间比较各项评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手术组纠正合格率为63.6%,对照组为69.2%,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651)。两组术后均无翻修病例,无感染、假体松动下沉、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该膝关节手术机器人辅助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安全性良好,且可用于严重膝骨关节炎的治疗,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关节置换 机器人辅助系统
下载PDF
椎间孔镜治疗80岁以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疗效评价 被引量:8
14
作者 石立刚 李新天 +4 位作者 李青松 鹿洪辉 李永军 郭艾 韦兴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3期196-199,共4页
背景:80岁以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因其疾病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加之并发多种内科疾病,需要十分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法。目的:评价椎间孔镜治疗80岁以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7年12月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 背景:80岁以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因其疾病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加之并发多种内科疾病,需要十分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法。目的:评价椎间孔镜治疗80岁以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7年12月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结果:入选52例患者中,5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6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6.0±0.4)个月。患者术后1、3、6、12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降低,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是治疗80岁以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 高龄 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言 梁景棋 +2 位作者 郑伟鑫 杨谢安 赵宏谋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0年第7期529-533,共5页
背景:距骨颈骨折临床发病率低,传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后距骨缺血性坏死、创伤性踝关节炎发生率较高;减少医源性距骨血供破坏并实现骨折解剖复位以及坚强内固定是临床上治疗距骨颈骨折的研究方向。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距骨颈... 背景:距骨颈骨折临床发病率低,传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后距骨缺血性坏死、创伤性踝关节炎发生率较高;减少医源性距骨血供破坏并实现骨折解剖复位以及坚强内固定是临床上治疗距骨颈骨折的研究方向。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的距骨颈骨折患者11例,共11足。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及骨愈合情况;随访时采用Maryland足踝部功能评分、行走1 km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足部功能。结果: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8个月,平均随访(21.1±4.1)个月。本组病例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2周,平均(9.7±1.4)周;未见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内固定断裂及距骨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踝部功能评分为(98.2±3.4)分,优良率为100%;末次随访行走1 km后疼痛VAS评分为(0.4±0.7)分,其中完全无疼痛8例。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骨颈骨折 闭合复位 经皮内固定
下载PDF
股骨近端弯曲畸形采用股骨截骨联合组配式生物柄假体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被引量:7
16
作者 甄平 李旭升 +2 位作者 刘军 田琦 周胜虎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1期13-17,共5页
背景:股骨近端畸形存在严重解剖结构异常,导致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具有手术复杂、耗时长、技术要求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疗效差等特点。目的:探讨股骨近端畸形部位截骨矫正联合组配式生物柄假体进行股骨固定与重建的全髋关节置换的近... 背景:股骨近端畸形存在严重解剖结构异常,导致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具有手术复杂、耗时长、技术要求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疗效差等特点。目的:探讨股骨近端畸形部位截骨矫正联合组配式生物柄假体进行股骨固定与重建的全髋关节置换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8月至2014年9月,应用股骨畸形部位截骨联合组配式S-ROM生物型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股骨近端弯曲畸形的髋关节疾病患者12例(12髋)。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38~52岁,平均43.5岁。12例均为并发股骨近端转子下部位弯曲畸形的晚期髋关节病变,其中髋关节发育不良6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行股骨截骨术后3髋,股骨近端骨折术后2髋,陈旧性化脓性髋关节炎1髋。记录术前肢体短缩、术中截骨及术后肢体长度,对临床结果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评价,术后复查X线片观察假体位置,是否有骨溶解、假体松动、下沉等。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20~55个月,平均42.5个月。术后患者双下肢不等长相差(1.0±0.5)cm,与术前(3.2±1.2)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1,P=0.002)。Harris评分为由术前平均(47.2±9.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9.7±3.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1,P=0.001)。术后即刻X线检查示股骨截骨后下肢力线恢复,假体柄初始生物压配固定牢固,髓腔填充良好。依据Engh骨长入标准12髋均为稳定骨长入。无感染、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伴有股骨弯曲畸形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精确的股骨截骨、紧密的截骨断端髓腔对合以及正确应用组配式S-ROM假体进行股骨重建与固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畸形 股骨截骨 全髋关节置换术 组配式人工关节假体 股骨重建
下载PDF
成人肱骨远端骨折不愈合的治疗策略及效果分析
17
作者 杨轶飞 张嘉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8年第9期713-716,共4页
成人肱骨远端骨折不愈合在临床上较常发生,包括患肢疼痛、关节不稳、无力及尺神经炎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对于肱骨远端骨折不愈合的治疗,仍然是临床医生的重要任务。目前治疗肱骨远端骨折不愈合的方案主要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及... 成人肱骨远端骨折不愈合在临床上较常发生,包括患肢疼痛、关节不稳、无力及尺神经炎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对于肱骨远端骨折不愈合的治疗,仍然是临床医生的重要任务。目前治疗肱骨远端骨折不愈合的方案主要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及植骨技术,外固定架及骨搬运技术及肘关节置换。本文检索已发表关于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治疗文献,包括植骨术、骨搬运、外固定架技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关节融合及关节置换等治疗方法,旨在分析各种治疗方法取得的效果,确定不同类型肱骨远端骨折不愈合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远端骨折 不愈合 治疗方案 效果分析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支具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屈昊 赵宇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8年第3期222-226,共5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常见的脊柱三维畸形,可引起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支具治疗是目前疗效最确切、应用最广泛的脊柱侧凸保守治疗方式,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新兴技...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常见的脊柱三维畸形,可引起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支具治疗是目前疗效最确切、应用最广泛的脊柱侧凸保守治疗方式,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新兴技术与多学科融合的发展,支具设计与治疗方案也更个性化、合理化。目前的支具研究在证实疗效的同时也逐渐关注其作用机制与影响因素。本文对现有脊柱侧凸支具治疗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分别阐述支具的种类、适应证、优缺点、疗效及影响因素等,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支具治疗 矫形
下载PDF
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托外固定效果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19
作者 刘名名 韩晓光 +4 位作者 张琦 王超 张金庆 康晓霞 王晶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35-640,共6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佩戴颈托外固定对临床结果的影响,为脊柱外科加速康复管理提供循证和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接受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佩戴颈托外固定对临床结果的影响,为脊柱外科加速康复管理提供循证和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接受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不佩戴颈托组(50例)和佩戴颈托组(50例)。不佩戴颈托组患者术后全程不佩戴颈托进行日常生活,佩戴颈托组患者术后佩戴颈托2周进行日常生活。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评价两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发生情况、颈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活动度(ROM)、颈椎曲度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不佩戴颈托组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与佩戴颈托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时间因素对颈椎VAS评分、JOA评分、NDI、颈椎ROM、颈椎曲度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颈椎VAS评分、NDI均低于术前,JOA评分均高于术前,颈椎ROM、颈椎曲度均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颈椎VAS评分、JOA评分、NDI、颈椎ROM、颈椎曲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008,P=0.271;F=4.091,P=0.484)。结论: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佩戴颈托与不佩戴颈托的临床结果相似。术后使用颈托并不会增加患者的轴性症状发生率,对患者的VAS评分、JOA评分、NDI、颈椎ROM、颈椎曲度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方面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托 加速康复
下载PDF
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技术的建立与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向阳 邹小宝 +8 位作者 付索超 马仁财 陈钧麟 杨浩志 邓琛府 涂强 王建华 章凯 夏虹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5期408-413,共6页
目的:介绍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并评价其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建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并应用于2022年1—12月收治的5例寰枢椎脱位和颅底凹陷症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测量寰齿前间隙(ADI... 目的:介绍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并评价其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建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并应用于2022年1—12月收治的5例寰枢椎脱位和颅底凹陷症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测量寰齿前间隙(ADI)评估寰枢椎复位情况,测量脊髓有效空间(SAC)评估脊髓压迫情况。术后及随访期间行X线、CT检查评价寰枢椎序列、枢椎棘突椎板螺钉位置、整体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1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4例行后路枕颈钉棒固定融合术,平均手术时间(134.6±25.2)min,平均中出血量(150.0±50.0)mL。每例患者均在枢椎椎弓根狭小的一侧成功置入1枚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对侧置入枢椎椎弓根螺钉、椎板螺钉或峡部螺钉。枢椎棘突椎板螺钉与寰椎螺钉和枕骨固定板的连接方便,钉棒无需特殊弯棒,螺钉术中复位过程中无松动,未出现脊髓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JOA评分由(11.8±4.4)分提高至(14.2±2.8)分(t=-2.954,P=0.042)。X线及CT示寰枢椎序列恢复良好,ADI由(4.7±2.4)mm减小至(1.5±0.6)mm(t=3.122,P=0.035),5枚枢椎棘突椎板螺钉位置满意,整体内固定、植骨融合良好。MRI示脊髓减压充分,SAC由(8.5±3.4)mm增大至(12.5±3.7)mm(t=-2.808,P=0.048)。1例患者出现取髂骨处切口渗液,对症处理后甲级愈合。结论: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技术上可行,应用于寰枢椎脱位和颅底凹陷治疗的初步临床效果满意,可作为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替代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棘突椎板螺钉 寰枢椎脱位 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 后路复位固定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