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文学人类学研究》

作品数180被引量68H指数3
  • 主办单位文学人类学研究;四川大学2011计划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创办
  • 出版周期半年刊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与未来人类——“智能时代的新人文”学术论坛综述
1
作者 柳广文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9年第1期183-187,共5页
AlphaGo在人类围棋领域取得的骄人战绩,开启了当前学术界对人工智能的热议。在人类智慧诸多领域,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引起了人类的担忧。对未来人类而言,人工智能到底是福音还是灾难?传统的人文伦理是否会被颠覆和重构?未来人类在社会... AlphaGo在人类围棋领域取得的骄人战绩,开启了当前学术界对人工智能的热议。在人类智慧诸多领域,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引起了人类的担忧。对未来人类而言,人工智能到底是福音还是灾难?传统的人文伦理是否会被颠覆和重构?未来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些问题在2017年12月20日电子科技大学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举办的'智能时代的新人文'学术论坛上成为讨论的关键点。来自物理学、电子工程、互联网科学的专家学者与人文学科领域的学者展开了跨学科的对话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新人文 主体性 大数据
原文传递
跨学科探索与人文学科范式转型——上海交大神话学研究院首届新成果发布会暨专家论坛综述
2
作者 谭佳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9年第2期261-270,共10页
"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成果发布会于2019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此次发布会暨专家论坛包含了"新成果发布"和"玉帛之路"调查项目两方面。四部新出版的专著——《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 "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成果发布会于2019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此次发布会暨专家论坛包含了"新成果发布"和"玉帛之路"调查项目两方面。四部新出版的专著——《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文学人类学新论:学科交叉的两大转向》、《四重证据法研究》与《希腊神话历史探赜:神、英雄与人》,是上海交通大学文学人类学中心和神话学研究院进行学科交叉研究的集中呈现,为探索人文学术范式转型、走向"创新主导"提供了宝贵经验。会后展开了主题为"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的第十五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此次考察为重建以厚重历史而著称的新的上海文化形象,奠定了学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神话学 四重证据法 玉帛之路
原文传递
学术盘点:2021年文学人类学研究十件大事
3
作者 张逸云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21年第1期292-301,共10页
中国的文学人类学研究由世界性跨学科潮流催生,经历了从早期作为一种跨学科研究范式到当今作为一门独立交叉的新兴学科之演变。本文通过历时性勾勒的方式,对2021年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十件大事进行学术盘点。2021年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延... 中国的文学人类学研究由世界性跨学科潮流催生,经历了从早期作为一种跨学科研究范式到当今作为一门独立交叉的新兴学科之演变。本文通过历时性勾勒的方式,对2021年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十件大事进行学术盘点。2021年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延续了往年一贯的反思性和创新性,线上与线下交会,学理和实践并进,在学科主体整合的基础上继续跨界互联。在世界学术领域中,当今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科的前沿探索展现出本土文化理论构建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学术史 文学人类学研究会
原文传递
蚕龙蟹睛的再生与尺木登天——三星堆“蟹睛人面”的再研究(下)
4
作者 萧兵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9年第2期127-162,共36页
三星堆青铜人面,较可能为蚕丛——烛龙的一种形象。烛龙就是蜀龙,蠋龙,蚕龙。可能为雌性。其"筒目"最可能是由龙(或人格化的龙神)的"蟹睛"变成的,蟹眼脱落能够重长,跟龙(及其角、鳞、牙、距)的"再生"神... 三星堆青铜人面,较可能为蚕丛——烛龙的一种形象。烛龙就是蜀龙,蠋龙,蚕龙。可能为雌性。其"筒目"最可能是由龙(或人格化的龙神)的"蟹睛"变成的,蟹眼脱落能够重长,跟龙(及其角、鳞、牙、距)的"再生"神性相合。目前中国及东南亚所见蟹眼筒睛多属龙或龙王。它们的"佳目"能够烛照暗魅,辟除邪恶。"蟹睛人面"额鼻间变形龙纹饰版,实即龙所特有的"尺木",作为微型"天柱"(Heaven pole),能够沟通天地,交际人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青铜人面 蜀与蚕 蚕龙 蟹睛 再生
原文传递
从文学到文化——文学人类学的跨界与超越
5
作者 王艳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9年第1期78-84,共7页
从现代学术意义的视角来看,文学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演进轨迹是'多元汇聚,道同而合'的双向交会,它拓展了文学研究的疆域,使文学不再囿于文本的狭隘天地,不管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叙述文学还是以图像符号表述的'非语言'... 从现代学术意义的视角来看,文学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演进轨迹是'多元汇聚,道同而合'的双向交会,它拓展了文学研究的疆域,使文学不再囿于文本的狭隘天地,不管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叙述文学还是以图像符号表述的'非语言'材料,人类学概念和方法的应用激活了原来的文本。从'文学和人类学'到'文学人类学',从'文学文本'到'文化文本',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在四十年间不断打破学科壁垒,扩展自身的学科边界。目前,文学人类学已经在借鉴、吸收、融合中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它见证着跨学科研究趋势和研究范式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文学文本 文化文本 跨学科 跨文化
原文传递
历史叙事中的母题、类型、模式或图式
6
作者 王以欣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9年第2期51-57,共7页
本文利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所提供的具体例证,借助于民间故事的母题和故事类型分析方法,阐明古代口传历史的特征,即以口头传承为基础的历史总是遵循神话或民间故事模式。希罗多德的历史故事就是按某种既定的类型、模式... 本文利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所提供的具体例证,借助于民间故事的母题和故事类型分析方法,阐明古代口传历史的特征,即以口头传承为基础的历史总是遵循神话或民间故事模式。希罗多德的历史故事就是按某种既定的类型、模式或图式构建起来的。口述历史有如造屋,框架模式是设计图纸,史料则是建材,可随意重组。史料运用必须服务于模式构建,历史的真实不得不屈从于故事模式的需要,而模式反映了大众的集体信仰、观念和关切,并与某种风俗制度紧密关联。古希腊历史学家的历史"真实观"与现代史家不同。对他们而言,模式化的历史似乎更"真实",更能反映事物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种看法似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历史的看法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罗多德 口述历史 母题 模式 历史真实观
原文传递
成都艺术空间的地方感
7
作者 周莉娟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21年第1期117-132,共16页
本文考察了一个艺术家组织近四年里围绕成都展开的在地行动,聚焦于他们对自身与此地之关系的试探、实验和呈现,着重讨论了其行动中的“返回”,认为“返回”是他们确立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这些艺术家将成都作为行动的空间,一面在后现代... 本文考察了一个艺术家组织近四年里围绕成都展开的在地行动,聚焦于他们对自身与此地之关系的试探、实验和呈现,着重讨论了其行动中的“返回”,认为“返回”是他们确立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这些艺术家将成都作为行动的空间,一面在后现代语境中解构既有话语对此地的命名,一面追问其特殊性、地方性,最终通过自身肉身的反复返回使得此地得到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人地关系 艺术空间 替代性艺术
原文传递
前沿对话:多民族文学的瓶颈与突破
8
作者 马克·本德尔 梁昭 +1 位作者 汤晓青 徐新建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20年第1期-,共26页
2019年5月29日,"多民族文学研究的瓶颈与突破"学术对话在四川大学举行。活动由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 2019年5月29日,"多民族文学研究的瓶颈与突破"学术对话在四川大学举行。活动由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课题组合办。四川大学梁昭主持,徐新建引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汤晓青、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马克·本德尔(Mark Bender)、西南民族大学阿库乌雾(罗庆春)、四川大学李菲和阜阳师范学院李长中做主题发言,西南民族大学罗安平、四川师范大学佘振华、西北民族大学王艳与四川大学完德加等参与对话。本次讨论以十多年来多民族文学研究取得的成果为前提,对存在的瓶颈现象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原文传递
文化反思:联合国的“眉山会议”
9
作者 徐新建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21年第1期280-291,共12页
当代形形色色的人类会议值得从人类学视角加以研究。2019年6月10~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四川省眉山市举办主题为“文化2030|城乡发展:历史村镇的未来”的特别会议。笔者及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团队成员参与了此次会议。本文采... 当代形形色色的人类会议值得从人类学视角加以研究。2019年6月10~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四川省眉山市举办主题为“文化2030|城乡发展:历史村镇的未来”的特别会议。笔者及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团队成员参与了此次会议。本文采用人类学“参与式观察”的方法,插入笔者自身的发言和观看,因此也可称为“观察式参与”,是身在其中的“自我民族志”。眉山会议将“文化”放置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笔者认为,这一新口号后面,文化依然不是主角。如今离“人类2030”已不远,在一段被设定的日子里,文化以及为什么是文化,仍需要众人参与,再三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议人类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眉山 城乡发展 观察式参与
原文传递
论民族志的文本建构与文学人类学的何以可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小平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8年第2期114-131,共18页
传统科学民族志强调客观、理智,倡导用科学客观的方法进行民族志的写作,这种民族志写作思想和实践构成了强烈的冲突,事实上民族志的客观要求无法达成对文化中的经验元素的描述和表达。对经验的表述,诗学的手段不可或缺。实验民族志的兴... 传统科学民族志强调客观、理智,倡导用科学客观的方法进行民族志的写作,这种民族志写作思想和实践构成了强烈的冲突,事实上民族志的客观要求无法达成对文化中的经验元素的描述和表达。对经验的表述,诗学的手段不可或缺。实验民族志的兴起正是为了有效解决对文化中经验元素的描述问题。民族志写作的文学性成为民族志实验的基本内核。文学与人类学由于共同的指向而相互融合,最终走向文学人类学。对于民族志的文本建构而言,文学性成为必然。对于文化的表述而言,文学人类学完全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民族志 文本 文学性
原文传递
实录体民族志:《苗疆考察记:在田野中寻找文本》的时空表述
11
作者 斯马徽晗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21年第1期174-192,共19页
本文以《苗疆考察记:在田野中寻找文本》作为个案,分析实录体民族志的叙述策略及意义。实录体民族志以“我”的故事为主线,以叙述者的视角记录田野调查过程。在文体形式上,实录体民族志借鉴了游记散文的框架结构及叙述策略,以“游踪”... 本文以《苗疆考察记:在田野中寻找文本》作为个案,分析实录体民族志的叙述策略及意义。实录体民族志以“我”的故事为主线,以叙述者的视角记录田野调查过程。在文体形式上,实录体民族志借鉴了游记散文的框架结构及叙述策略,以“游踪”作为文章的基本线索。“游踪”是游记散文最为基本的文体特征,这样的叙述特征在与民族志表述的融合中产生了新的意义,既对传统人类学表述中的问题做出回应,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在“后写文化时代”抵达他者文化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疆考察记:在田野中寻找文本》 实录体民族志 民族志书写 文学人类学
原文传递
从“剧场设计”到学术空间——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工作坊”的参与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维邦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8年第1期226-238,共13页
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指导的2017级文学人类学博士课程工作坊以'圆桌论坛'形式、'剧场化'设计、'角色化'安排一改传统课堂的'师-生'模式,通过将'文艺研究'聚焦于'人类学'及其整体观,实... 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指导的2017级文学人类学博士课程工作坊以'圆桌论坛'形式、'剧场化'设计、'角色化'安排一改传统课堂的'师-生'模式,通过将'文艺研究'聚焦于'人类学'及其整体观,实现并促进了不同专业、不同议题、不同田野、不同主体的平等交流和对话,推动了'学生'向'学术人'身份的转变。在'剧本''角色'对于田野与课堂的互文空间的建构中,'人及其表述'成为空间呈现的主要形式,它推动了'学术人'与'学术空间'的良性互动和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博士生课程 工作坊 学术剧本
原文传递
边缘、书写、中国: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第九届年会侧记
13
作者 王万里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23年第2期292-299,共8页
从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第九届年会出发梳理历届年会内容,就会发现“地方”作为文学人类学重大议题而浮现出来,并与“边缘”(一种地方)、“书写”(形塑地方)、“中国”(地方指向)构成三大论域,兼有学术问题和现实关怀的... 从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第九届年会出发梳理历届年会内容,就会发现“地方”作为文学人类学重大议题而浮现出来,并与“边缘”(一种地方)、“书写”(形塑地方)、“中国”(地方指向)构成三大论域,兼有学术问题和现实关怀的双重性质。未来的文学人类学需要进一步打破学科界限,关注前沿,才能回应现实重大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边缘 书写 中国 文学人类学
原文传递
主持人语
14
作者 杨荔斌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98-198,共1页
海外华文文学与文学人类学的渊源非常深厚。就整体而言,二者都同属中国比较文学,都以跨学科、跨文化的比较视野探究文学的本体论和规律性问题。就具体而论,海外华文文学由“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普遍发展,离不开人类文化、世界文... 海外华文文学与文学人类学的渊源非常深厚。就整体而言,二者都同属中国比较文学,都以跨学科、跨文化的比较视野探究文学的本体论和规律性问题。就具体而论,海外华文文学由“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普遍发展,离不开人类文化、世界文化大背景下所展开的中华文化与华文文学的关系论述,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相关议题的探究和推进。反之,以文学经验的世界性整合为追求指向的文学人类学,也需要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获得有益的补充。由是,便有了本期专栏“海外华人文化与华文文学”的创设。本期专栏由3篇文章构成,所论议题并未局限于文学领域,也涉及对华人文化样态的观察和分析,还关注到作为华人华文精神建构之一的佛教的跨国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 文学人类学 精神建构 规律性问题 比较视野 落地生根 海外华人文化
原文传递
作为表演者的普罗米修斯——走向后人类主义文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龙琪翰(译)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21年第1期3-23,共21页
伊哈布·哈桑采用了假面剧的形式,将论文的前言、文本、异文本、神话文本等作为假面剧的角色。伊哈布·哈桑为唐娜·哈拉维、罗西·布拉伊多蒂和凯瑟琳·海尔斯等的相关研究建立了框架,特别是他对自然-文化通联、... 伊哈布·哈桑采用了假面剧的形式,将论文的前言、文本、异文本、神话文本等作为假面剧的角色。伊哈布·哈桑为唐娜·哈拉维、罗西·布拉伊多蒂和凯瑟琳·海尔斯等的相关研究建立了框架,特别是他对自然-文化通联、科技与艺术互渗、人文主义与后人类精神之间的传承的洞见,基本奠定了当前后人类话语的基调。后现代主义文化是近现代人们行为的根基,而宇宙本身对世人的影响更为巨大。然而,联结了宇宙与文化、神界与凡间、天与地、神话与现实的普罗米修斯,或许能证明他本身就是一个有瑕疵的高级意识形态、人类命运的一个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米修斯 后人类主义 后人文观念 天火 技术
原文传递
走向大众的人类学:从分析到叙述——评《魅力人类学——吸引公众的书写案例》
16
作者 王卫平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21年第1期206-213,共8页
著名社会文化人类学者托马斯·H.埃里克森的作品《魅力人类学——吸引公众的书写案例》关注了人类学作品与读者之间令人担忧的关系,以及人类学学者为何未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翻译”为大众青睐的读物,发挥该学科应有的影响。该书将... 著名社会文化人类学者托马斯·H.埃里克森的作品《魅力人类学——吸引公众的书写案例》关注了人类学作品与读者之间令人担忧的关系,以及人类学学者为何未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翻译”为大众青睐的读物,发挥该学科应有的影响。该书将社会人类学的诸多议题与人类学书写的困难结合起来,从“复杂性和语境”“快媒体和慢媒体”“叙事和分析”等困难和矛盾问题展开,结合大量书写案例的分析,从中总结出经验和建议。作者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人类学学者要发挥其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影响,必须放弃单调的分析方法,重新学习叙述的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马斯·H.埃里克森 人类学写作 写文化 叙事
原文传递
二十年,我们一起走过 被引量:2
17
作者 彭兆荣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8年第1期18-21,共4页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下属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经历了酝酿、开创、拓展三个发展阶段。该研究会在新的国际背景及国内人类学复兴、学术作品积累、机构完善和学者队伍成长的前提下应运而生。未来,学者、学术、学科、学位、学会和学刊将共同推动...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下属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经历了酝酿、开创、拓展三个发展阶段。该研究会在新的国际背景及国内人类学复兴、学术作品积累、机构完善和学者队伍成长的前提下应运而生。未来,学者、学术、学科、学位、学会和学刊将共同推动文学人类学新的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 《文学人类学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创新:文化大传统的新神话观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建升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8年第2期9-11,共3页
当国内知识界还在争论考辨“神话”概念的发生缘起与引进时间之时,中国文学人类学已经另辟蹊径,大胆立足于本土的知识境遇与历史事实,提出了“文化大传统”的新型理论与神话新学,强调了中华“神话”生成的原初媒介与原型价值,实现了21... 当国内知识界还在争论考辨“神话”概念的发生缘起与引进时间之时,中国文学人类学已经另辟蹊径,大胆立足于本土的知识境遇与历史事实,提出了“文化大传统”的新型理论与神话新学,强调了中华“神话”生成的原初媒介与原型价值,实现了21世纪“神话”观念的大转型。“文化大传统”的新神话摆脱了传统文字中心主义的神话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 理论 人类学 文化 中国 传统 神话
原文传递
北美华人的数字化公共领域与自媒体文化
19
作者 蓝峰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99-217,共19页
让散居世界的海外华人真正实现相互连接的跨国文化公共领域是在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化时代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其早期发展阶段,这个始于北美的华人数字化公共领域因受到当时的固定互联网技术以及特定的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局限,还不... 让散居世界的海外华人真正实现相互连接的跨国文化公共领域是在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化时代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其早期发展阶段,这个始于北美的华人数字化公共领域因受到当时的固定互联网技术以及特定的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局限,还不能惠及广大的普通华人民众。随着基于新信息通信技术的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华人跨国公共领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借助便捷的智能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北美华人以富于创造性的方式使用自媒体,推动了数字化华人公共领域的快速发展,使之不仅覆盖了北美华社的各个阶层,而且将北美华人同世界其他地区的华人连接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华人自媒体在重建华人社区、繁荣华人文化、提高华人的参政议政意识以及重塑华人身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流散 华人华侨研究 数字化公共领域 自媒体 文化生产
原文传递
笔谈:纪念萧兵先生
20
作者 叶舒宪 彭兆荣 夏敏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23年第1期37-42,共6页
痛悼萧兵先生叶舒宪2022年9月25日星期日下午,传来萧兵先生于前一日21时逝世的噩耗。五雷轰顶的感觉,让我换上一身黑衣,带着万分沉痛的心情出席当晚贵州财经大学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分会召开的第九届学术年会而举办的网络讲座... 痛悼萧兵先生叶舒宪2022年9月25日星期日下午,传来萧兵先生于前一日21时逝世的噩耗。五雷轰顶的感觉,让我换上一身黑衣,带着万分沉痛的心情出席当晚贵州财经大学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分会召开的第九届学术年会而举办的网络讲座“三星堆圣物解读——文化文本理论视角”。我手持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一届年会的论文集《文化与文本》,将其中萧兵先生的鸿文《蚕马女象征叙事的解读》推荐给当晚听讲的数百位师生,将本次云端讲座作为我们学会全体同仁对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创会会长萧兵先生的一次实际的追悼和怀念。当晚夜不能寐,遂草就拙诗一首,含泪送别此生最重要的忘年交之亦师亦友萧兵先生的西游之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比较文学 文学人类学 萧兵 三星堆 文化文本 象征叙事 叶舒宪 亦师亦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