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切磋集系列》

作品数132被引量5H指数1
  •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
  • 出版周期年刊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門四科發微——從“言語科”切入之新探索
1
作者 王明華 孫奥麟 《切磋集系列》 2015年第1期91-116,共26页
孔門有“四科”“十哲”之說法,蓋聖人教人,雖欲付其道之全體,然人才不一,故所成就亦有分別,所謂“學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四科之徒雖各有所造,夫子亦將欲其據於德而進乎道,至於充實廣大而後已。譬如欲入聖人之堂奥,四科乃四條門路,... 孔門有“四科”“十哲”之說法,蓋聖人教人,雖欲付其道之全體,然人才不一,故所成就亦有分別,所謂“學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四科之徒雖各有所造,夫子亦將欲其據於德而進乎道,至於充實廣大而後已。譬如欲入聖人之堂奥,四科乃四條門路,不踐跡則無由入於室,然四科之徒雖各自踐跡運用,又必牽一發而動全身,故四科之教初未相離,未得拘拘於門庭而忘乎“一以貫之”之教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運用 全體 有所 四科 之徒 故所 人才
原文传递
《論孟集注》之方法論初探
2
作者 王明華 《切磋集系列》 2016年第1期124-143,共20页
《論語》在《漢書·藝文志》之《六藝略》中,與《孝經》、小學附六藝後,而《孟子》則在《諸子略》儒家者流中,地位皆後於六經。韓文公舉《大學》以辟佛,至二程子始以改本教人。《中庸》嶄露於習之之《復性書》,范文正公亦以是書授... 《論語》在《漢書·藝文志》之《六藝略》中,與《孝經》、小學附六藝後,而《孟子》則在《諸子略》儒家者流中,地位皆後於六經。韓文公舉《大學》以辟佛,至二程子始以改本教人。《中庸》嶄露於習之之《復性書》,范文正公亦以是書授橫渠。《四書》之正式結集,且立《四書》於六經之先,乃朱子“旋乾轉坤”(錢穆語)之力,其功甚偉矣.湛翁馬氏《復性書院講錄》之《通治群經必讀諸書舉要》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 書授 通治群 藝文志 教人 橫渠 小學
原文传递
荀子论“争”
3
作者 曾海军 《切磋集系列》 2010年第1期143-154,共12页
“争”是每一个古老的文明,在面对人性而安排秩序时,必然要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而《论语》中一句“矜而不争”,给人的印象好像是,儒家对于“争”的问题,似乎显得过于轻描淡写,甚至会被误认为是在逃避“争”的表现。事实上,《论语》对... “争”是每一个古老的文明,在面对人性而安排秩序时,必然要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而《论语》中一句“矜而不争”,给人的印象好像是,儒家对于“争”的问题,似乎显得过于轻描淡写,甚至会被误认为是在逃避“争”的表现。事实上,《论语》对“争”的问题,处理得相当微妙,而至《荀子》则做出了充分的论述。一、“人生不能无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印象 问题 人性 秩序 不争
原文传递
前言
4
作者 曾海軍 《切磋集系列》 2014年第1期1-3,共3页
中國哲學前推諸子,後重宋明,自上世紀初以來,已經走過了上百年的歷程,這期間顯得既艱難、曲折又古怪、乖張。諸子思想紛呈,宋明觀念迭起,這正是哲學之最愛。
关键词 中國 理性 之日起 學人 觀念 中土 主體 哲學 邏輯
原文传递
中西哲學之辨——儒家哲思录
5
作者 曾海軍 《切磋集系列》 2013年第1期237-249,共13页
題記:在中國大學的哲學單位裡做中國哲學,得隨時面對著來自西方哲學的質疑與挑戰。這一境況往好裡說,是有助於中國哲學自身的發展,若往不好處說,未免不會遭遇許多令人憋屈的事。我的中國哲學之路是自西方哲學轉入,許多問題意識已經擺脫... 題記:在中國大學的哲學單位裡做中國哲學,得隨時面對著來自西方哲學的質疑與挑戰。這一境況往好裡說,是有助於中國哲學自身的發展,若往不好處說,未免不會遭遇許多令人憋屈的事。我的中國哲學之路是自西方哲學轉入,許多問題意識已經擺脫不了對著中、西來看,辨別中西似乎成為某種方法上的宿命。但就我個人的心願而言,辨析中西之別決不在於要挑起中西之爭,而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明。也只有更好地理解了自身的文明,才能更準確地把握西方的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國 儒家 單位 方法 哲學 中西
原文传递
禮、體、理——朱子釋“克己復禮爲仁”探義
6
作者 李秋莎 《切磋集系列》 2018年第1期63-77,共15页
一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朱子對於禮的直接訓釋1,總是與兩個詞聯繫在一起,一個是'理',一個是'節文':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2(注'禮之用和爲貴')禮,節文也。3(注'恭近於禮')禮,謂制度品節也。4... 一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朱子對於禮的直接訓釋1,總是與兩個詞聯繫在一起,一個是'理',一個是'節文':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2(注'禮之用和爲貴')禮,節文也。3(注'恭近於禮')禮,謂制度品節也。4(注'齊之以禮')禮,即理之節文也。5(注'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禮以恭敬辭遜爲本,而有節文度數之詳,可以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己復禮
原文传递
前言
7
《切磋集系列》 2016年第1期1-6,共6页
對於我們四川大學儒家哲學方向,我常與人言,我們是一群對儒家抱有極強心意而志趣相投的人。我們相互認同,互抱善意,還有著極好的學習氛圍。這確實是我一向引以爲傲的,不過也還是有一些未曾言明的意思。我們並非是鐵板一塊,即便從一開始... 對於我們四川大學儒家哲學方向,我常與人言,我們是一群對儒家抱有極強心意而志趣相投的人。我們相互認同,互抱善意,還有著極好的學習氛圍。這確實是我一向引以爲傲的,不過也還是有一些未曾言明的意思。我們並非是鐵板一塊,即便從一開始,我們方向就有學生對這種氛圍不以爲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學生 方向 四川 鐵板 哲學 大學
原文传递
天命與人心——從孟子不尊周談起
8
作者 吳丹 《切磋集系列》 2014年第1期153-163,共11页
孔子一生致力於恢復周禮,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痛斥僭越篡弒之徒,《春秋》亦是以尊周爲本,使亂臣賊子懼。而孟子卻力勸齊梁之君行王道而王,置周王室於不顧。表面上看,孟子似乎違背了孔子的志向,勸諸侯僭越爲王,其實不然。
关键词 程子 志向 周室 王室 致力 表面 君行 君臣 父子
原文传递
朱子与张南轩《仁说》异同述考
9
作者 李秋莎 《切磋集系列》 2010年第1期223-239,共17页
朱子与其讲友张南轩曾各著有一篇《仁说》,今存朱子文集卷六十七及《南轩集》卷十八。两篇《仁说》,既基本上同取释名义、示求仁之方、辟歧误之结构,又俱以仁性爱情心主、克己、辟以爱公知觉为仁为说,其相似之甚,竟至于起人同为朱子所... 朱子与其讲友张南轩曾各著有一篇《仁说》,今存朱子文集卷六十七及《南轩集》卷十八。两篇《仁说》,既基本上同取释名义、示求仁之方、辟歧误之结构,又俱以仁性爱情心主、克己、辟以爱公知觉为仁为说,其相似之甚,竟至于起人同为朱子所作之疑,乃或窜入朱子文集。①然而,若略追溯二说产生之背景以推原朱子、南轩之作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 过程 讲友 基本上 背景 心主 仁性 条理 文集
原文传递
呂與叔東見二程始末
10
作者 王明華 《切磋集系列》 2019年第1期99-124,共26页
熙豐年間,張横渠逝世,呂與叔東見二程,所記名曰《東見録》。從'中國哲學史'書寫來看,元豐二年(1079)關學者入洛,雖早於淳熙二年(1175)鵝湖之會近一百年,但在闡發關洛相遇之意義上,卻遠不及朱陸會面全面而深入,故本篇欲詳述東見... 熙豐年間,張横渠逝世,呂與叔東見二程,所記名曰《東見録》。從'中國哲學史'書寫來看,元豐二年(1079)關學者入洛,雖早於淳熙二年(1175)鵝湖之會近一百年,但在闡發關洛相遇之意義上,卻遠不及朱陸會面全面而深入,故本篇欲詳述東見之始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渠先生
原文传递
《大學》英譯(英文)
11
作者 曾海軍 《切磋集系列》 2016年第1期254-267,共14页
《大學》英譯的工作是在中國哲學硕士點的專業英語課堂上完成的。在中國哲學專業中要完成一門英語課程的教學,這是一件特別怪異的事。在丁紀老師的建議之下,嘗试著做一個將儒家的經典翻譯成爲英文的工作,這纔使追件怪異的事變得稍稍可... 《大學》英譯的工作是在中國哲學硕士點的專業英語課堂上完成的。在中國哲學專業中要完成一門英語課程的教學,這是一件特別怪異的事。在丁紀老師的建議之下,嘗试著做一個將儒家的經典翻譯成爲英文的工作,這纔使追件怪異的事變得稍稍可接受一些。從中國哲學專業2012級研究生的專業英語課堂開始,在參考其他《大學》譯本的基礎上,與研究生同學一起將《大學》逐字逐句地翻譯成英文。這一翻譯工作持續了三屆同學,即又經歷2013級和2014級兩屆研究生的專業英語課堂,參與翻譯的同學達到了近三十人,纔將《大學》全部翻譯完畢並做出最後修訂。在翻譯過程中,同時參考了四個譯本,分別是:Indiana University的譯本、陳榮捷《中國哲學文獻選編》中的《大學》部分、Legge James的譯本和A. Charles Muller的譯本。其中以Indiana University的譯本爲最主要的參考本,我們的翻譯對各個譯本均有所採錄,其中對該譯本採用的內容最多,在此謹致謝忱。譯文最後的附錄部分主要參考了維基百科的相關條目,特此說明,不敢掠美。我們在將《大學》翻譯成英文的過程中,將這一工作視爲讓我們得以再一次仔細琢磨(大學》義理的機會。我們相信,與其他譯本相比,我們翻譯的優勢也正在於對《大學》義理把握的準確性。當然,不足在於我們的英文水平比較有限,儘管我們是倾多人之力,亦時常感到英文水平有些捉急,可見其中的錯誤在所難免,希望讀者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國 研究生 譯本 專業 哲學 大學
原文传递
被啟發的理性——少明師《經得起質疑的經典教育》附論
12
作者 丁紀 《切磋集系列》 2013年第1期233-236,共4页
把經典教育僅僅理解成為道德教育,確實透露著某種狹隘性。但狹隘之處,明面上只是如何看待經典,暗地裏卻也是如何看待道德,以及如何看待道德教育的問題。它似乎認為,道德竟會與某些“人的事情”無關似的,這裏潛藏著一種可稱為“道德特殊... 把經典教育僅僅理解成為道德教育,確實透露著某種狹隘性。但狹隘之處,明面上只是如何看待經典,暗地裏卻也是如何看待道德,以及如何看待道德教育的問題。它似乎認為,道德竟會與某些“人的事情”無關似的,這裏潛藏著一種可稱為“道德特殊主義”的意味,這且按下不表;至於道德教育,它似乎認為,簡單的訓誡等手段足以達成其目標,而理性似乎可以閒置一旁。借由經典教育所達成的道德教育,其實也是一種理性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 教育 問題 主義 手段 經典 附論
原文传递
民族大义与天下兴亡——辛亥百年反思
13
作者 高小强 《切磋集系列》 2012年第1期200-236,共37页
一、引言值辛亥事变百年之际,我们来纪念与反思这一事件与事变。之所以要纪念,是因为无论它是偶然,还是必然发生,众所周知,它都成为中国近世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尽管这种转变早已伴随着西学、西力东渐而开始了数个世纪,但最初譬如明末... 一、引言值辛亥事变百年之际,我们来纪念与反思这一事件与事变。之所以要纪念,是因为无论它是偶然,还是必然发生,众所周知,它都成为中国近世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尽管这种转变早已伴随着西学、西力东渐而开始了数个世纪,但最初譬如明末因传教士进入而带来的转变还是温和的,华夏文明仍保持着自主的选择或者仍有拒绝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 纪念 战争 国家 中国 事变 力置
原文传递
癸巳讀書劄記
14
作者 孫奧麟 《切磋集系列》 2014年第1期265-280,共16页
麟非知學者,少時唯好音樂,及畢業便赴京爲娛記兩載,離職無事,方從家父處尋得一冊《論語》看,以此知有圣人之學,今則三十人矣。余獨學無友,亦未知關注學界,數年衹閑翻古書自適而已。去冬偶識川大一脈學子前,幾以爲天下唯余一人好宋學,其... 麟非知學者,少時唯好音樂,及畢業便赴京爲娛記兩載,離職無事,方從家父處尋得一冊《論語》看,以此知有圣人之學,今則三十人矣。余獨學無友,亦未知關注學界,數年衹閑翻古書自適而已。去冬偶識川大一脈學子前,幾以爲天下唯余一人好宋學,其愚陋有如此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畢業 偶識川 音樂 獨學 脈學子 無友
原文传递
行於道路
15
作者 丁紀 《切磋集系列》 2013年第1期223-226,共4页
我喜歡重慶這個城市的氣概。1996年初,是我第一次到重慶。我決定像在別處一樣,用我的雙腳去丈量這個城市。一大早上,我獨自出發,沿著江岸,從菜園壩,往朝天門方向去。極濃重的霧。起初,俯身看看右手邊的長江,近處還能看見江水靜流;越走,... 我喜歡重慶這個城市的氣概。1996年初,是我第一次到重慶。我決定像在別處一樣,用我的雙腳去丈量這個城市。一大早上,我獨自出發,沿著江岸,從菜園壩,往朝天門方向去。極濃重的霧。起初,俯身看看右手邊的長江,近處還能看見江水靜流;越走,江霧升騰彌漫,一團團地襲來,對面數尺已不能見物。我在冬日霧鎖的山城裏安詳地走著,覺得豪爽的重慶人把他們偌大的一座城讓給了我一個人……等我驀然意識到,對面影影綽綽的,原來是有一個人過來,他與我,已經差不多臉對上臉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慶 菜園 團地 雙腳 天門 城市 長江 靜流
原文传递
《彖傳》“天地之心”辨析
16
作者 柯勝 《切磋集系列》 2016年第1期144-161,共18页
聖人於《彖·復》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遍觀《周易》經傅,言“天地之心”僅此一處。則何爲《彖》所言的“天地之心”?何以於《復》方可見“天地之心”?“天地之心”與“天地之情”以及“天地之心”與人之心性情又如何關聯?本... 聖人於《彖·復》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遍觀《周易》經傅,言“天地之心”僅此一處。則何爲《彖》所言的“天地之心”?何以於《復》方可見“天地之心”?“天地之心”與“天地之情”以及“天地之心”與人之心性情又如何關聯?本文力圖就以上諸問試做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動靜 關聯 辨析 力圖 天地 經傅 性情
原文传递
勉學隨記
17
作者 李秋莎 《切磋集系列》 2014年第1期281-291,共11页
原憲問“克、伐、怨、欲,不行焉”是否可以爲仁,聖人應之曰“難”,蓋不特爲難能也。克伐怨欲但制而不行,苦心極力,所以爲難;由乎性之直一,自無克伐怨欲,如水到船浮,本易。學雖待勉勉而至於循循,勉勉卻與制而不行有別:勉勉者有志於存心,... 原憲問“克、伐、怨、欲,不行焉”是否可以爲仁,聖人應之曰“難”,蓋不特爲難能也。克伐怨欲但制而不行,苦心極力,所以爲難;由乎性之直一,自無克伐怨欲,如水到船浮,本易。學雖待勉勉而至於循循,勉勉卻與制而不行有別:勉勉者有志於存心,一時氣力弱,待道理強扶持而進,終有到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憲問 本易 苦心 極力 立主 氣力 道理
原文传递
五爵三等考
18
作者 齊義虎 《切磋集系列》 2019年第1期1-15,共15页
先秦典籍中,除《周禮》明確有'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一百里'的五等爵土之制外,其他典籍如《尚書》《王制》《孟子》等一般都是'列爵惟五,分土惟三'。依照鄭玄之説,夏商皆是爵三等,至周代才增至五等,... 先秦典籍中,除《周禮》明確有'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一百里'的五等爵土之制外,其他典籍如《尚書》《王制》《孟子》等一般都是'列爵惟五,分土惟三'。依照鄭玄之説,夏商皆是爵三等,至周代才增至五等,孔子修《春秋》,'變周之文,從殷之質',復歸三等(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分法 五等爵 《春秋繁露》
原文传递
論儒家學問與康德道德哲學
19
作者 高小強 《切磋集系列》 2014年第1期34-60,共27页
一中西真實的交往,至少從近現代而言,耶教之耶穌會士利瑪竇來華傳教可以視爲一個有效的起點。他當然是以“中華歸主”爲目標,不過卻以“求同存異”爲其傳教策略。“利瑪竇謹記自己是個外國人,在這些中國人眼中,是個野蠻人。
关键词 中國 儒家 起點 哲學 傳教 學問 國人
原文传递
《儒行》之“備豫”——視其所以、察其所往、觀其所由
20
作者 吳瑤 《切磋集系列》 2015年第1期145-161,共17页
《儒行》出自《禮記》四十九篇,自唐宋疑古惑經思潮以來,對《儒行》篇之作者和其在儒家經典體系中的地位有了自漢以來史無前例的質疑。程子在《遺書》中斥“《儒行》之篇,全無義理。如後世遊說之士,所謂誇大之說。觀孔子平日言語,有如... 《儒行》出自《禮記》四十九篇,自唐宋疑古惑經思潮以來,對《儒行》篇之作者和其在儒家經典體系中的地位有了自漢以來史無前例的質疑。程子在《遺書》中斥“《儒行》之篇,全無義理。如後世遊說之士,所謂誇大之說。觀孔子平日言語,有如是者否?”1呂大臨認爲“此篇之說,有誇大勝人之氣,少雍容深厚之風,竊意末世儒者將以自尊其教,謂‘孔子言之’,殊可疑”2。孫希旦亦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子 前例 儒家 體系 自漢 經典 地位 儒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