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作品数180被引量263H指数7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为使命,以创办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引领性相统一的一流期刊为目标,以一流团队建设为基础,通过刊...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2097-1273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0-1789/C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来西亚客家移民的家庭流动策略与中华文化认同 被引量:1
1
作者 区缵 温承聪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2年第5期114-128,173,共16页
海外华侨的跨域流动策略以家庭的经营与建设为基础。从19世纪起,越来越多的客家人拥到南洋谋生,此后不同世代的家庭流动策略反映出华南客家人在东南亚地区跌宕起伏的社会过程,海外客家人的代际记忆与中国经验也伴随着时局动荡与民族国... 海外华侨的跨域流动策略以家庭的经营与建设为基础。从19世纪起,越来越多的客家人拥到南洋谋生,此后不同世代的家庭流动策略反映出华南客家人在东南亚地区跌宕起伏的社会过程,海外客家人的代际记忆与中国经验也伴随着时局动荡与民族国家建设而不断变动。以一个马来西亚客家移民家庭为个案,从生命历程的研究视角,结合村志记录、书信文本与口述史料,围绕该家庭三代华侨对客家民居济美楼的兴建与重修为线索,勾勒出1892-2017年这个家庭三个世代从“背井离乡”到“两地为家”再到“家族寻根”的流动历史,探讨在此过程中客家人“离乡不离家”的流动策略。在马来西亚华人流动的历史里,“家”的结构与意义虽不断变动,但“家”所蕴含的中华文化认同却始终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西亚华人 客家移民 跨域流动 家庭策略 中华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重大成果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延中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4年第2期14-23,M0003,M0004,共12页
编撰《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是应时代之需的重要工作,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加强科学完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客观需要。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建... 编撰《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是应时代之需的重要工作,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加强科学完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客观需要。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之一,该书的正式出版发行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理论体系 话语体系
原文传递
从民族史和民族研究的角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创新
3
作者 马戎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4年第2期5-13,M0003,共10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出版是我国民族史和历史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在过往的研究中,无论是中国通史研究还是断代民族史研究,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彼此交往的历史进程尚未能形成较为周全的知识体系。与之相应的,国内中...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出版是我国民族史和历史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在过往的研究中,无论是中国通史研究还是断代民族史研究,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彼此交往的历史进程尚未能形成较为周全的知识体系。与之相应的,国内中小学和高等院校的中国历史教材,多着重于中国通史和断代史的讲述,缺乏对中华民族及其内涵的介绍。在此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出版发行正当其时。该书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为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的主线,深度发掘中华文化传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特殊的凝聚作用,努力发掘并高度关注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有助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该教材的出版在高校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学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历史观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 高校教育
原文传递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第二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会议综述
4
作者 范君(整理) 张龙平(整理)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年第3期162-169,共8页
2023年4月27日,由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有关业务部门主办,暨南大学承办的“第二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在广州举行。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主题,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 2023年4月27日,由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有关业务部门主办,暨南大学承办的“第二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在广州举行。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主题,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科研机构和高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暨南大学 中国式现代化 国家民委 中华民族共同体 会议综述 论坛 业务部门 国家机关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共同体语境下的元明版画艺术图鉴——以元明两朝汉、蒙古、藏、回鹘、西夏、察合台文版画艺术流变史为例
5
作者 于玉莲 覃代伦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2年第5期88-99,171-172,共14页
元明两朝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从多民族、多语种版画艺术流变史的视角切入:汉地汉文版画艺术从元代《碛砂藏》《普宁藏》《道藏》,到明朝金陵画派、建安画派、新安画派和武林画派;藏地藏文版画艺术从元代纳塘... 元明两朝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从多民族、多语种版画艺术流变史的视角切入:汉地汉文版画艺术从元代《碛砂藏》《普宁藏》《道藏》,到明朝金陵画派、建安画派、新安画派和武林画派;藏地藏文版画艺术从元代纳塘古版《大藏经》、伏藏巨制《莲花遗教》,到明朝永乐版《大藏经》(南京版)、万历版《大藏经》(北京版)以及世俗著作《西藏王统记》和《青史》;蒙古地域蒙古文版画艺术从元代世俗艺术《孝经直解》《事林广记》《饮膳正要》和西夏文版《大藏经》,到明朝世俗著作《小黄金史》、史诗《格斯尔》和万历版蒙古文《大藏经》《二十一度母颂》,两朝两代有时用汉、蒙古、藏、梵、西夏文、回鹘文、察合台文单语种刊印,更多是汉、蒙古、藏、梵四体合璧或蒙藏两体合璧刊印,真实形象地记录了元明两朝汉、藏、蒙古、党项、回鹘、鲜卑、女真等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是元明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发展的艺术图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两朝 多民族多语种版画艺术流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艺术图鉴 共同创造 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从学科发展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学科建设 被引量:1
6
作者 杨立华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4年第3期137-144,174,共9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学科建设,在现实需求角度既具有紧迫性也具有长期性。今天,我们有必要从学科的长期建设和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的一些基础性问题。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因此,...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学科建设,在现实需求角度既具有紧迫性也具有长期性。今天,我们有必要从学科的长期建设和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的一些基础性问题。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因此,更需要重视学科建设中的基础理论和课程设置问题;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作为新兴的一级学科,更需要建立起一支优秀的教学和科研师资队伍;最后,“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作为具有典范性意义和政治性意义的一级学科,更需要在草创阶段就树立起“风清气正”的学科发展气质和整体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 人才培养 典范性意义 政治性意义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的整体观:话语的生成、体系化与解决民族问题的路径 被引量:2
7
作者 邱尼姑 陈建樾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年第5期5-21,M0003,共18页
面对共同的敌人,是一个共同体得以凝聚和团结的外在动因,也是共同体的政治话语论述得以生成的基本逻辑。“面对共同的敌人”,是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和不断得以凝聚的外部因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使命探索中华... 面对共同的敌人,是一个共同体得以凝聚和团结的外在动因,也是共同体的政治话语论述得以生成的基本逻辑。“面对共同的敌人”,是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和不断得以凝聚的外部因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使命探索中华民族的整体性的观念和话语体系,先后提出了“致力于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团结各民族为一体”、“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与新国家”等一系列核心论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资源。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建党到1949年建国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为依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的整体观 话语体系 民族问题 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探索——以喀什市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平 李树侠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2年第4期37-50,170-171,共16页
喀什市是喀什地区的核心区域,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区。作为新疆工作的“棋眼”,关注喀什市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对认识整个南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情况,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喀什市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喀什市是喀什地区的核心区域,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区。作为新疆工作的“棋眼”,关注喀什市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对认识整个南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情况,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喀什市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具有地方特色,以“三保障”护航,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组织基础;以“四教育”铸魂,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三团结”暖心,为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以“四载体”融情,为深化交往交流交融夯实社会基础;以“三强化”普法,为实现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打牢法治基础。在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文化认同、利用社会资本促团结等方面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价值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喀什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社会治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北魏六镇墓葬汉化迟滞因素的考古学解析
9
作者 刘连香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年第3期99-118,M0007,共21页
六镇是北魏在北部边疆所设用于防御外族入侵的军镇。内蒙古中南部发掘的45座北魏六镇时期墓葬资料相对丰富,在地表遗存、墓主头向、殉牲、葬具形制、随葬品等方面保留较多早期文化因素,呈现出代魏早期“国俗”、汉人华典、西域胡风等多... 六镇是北魏在北部边疆所设用于防御外族入侵的军镇。内蒙古中南部发掘的45座北魏六镇时期墓葬资料相对丰富,在地表遗存、墓主头向、殉牲、葬具形制、随葬品等方面保留较多早期文化因素,呈现出代魏早期“国俗”、汉人华典、西域胡风等多元文化杂糅的特点,整体落后于同时期国都平城和洛阳等汉化核心区,发展较为迟缓。其形成原因是由六镇军镇管理模式固化导致长期封闭环境、区域内部不同族群杂居、远离北魏汉化改革核心区域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是对其落后于时代、被边缘化的反抗,而非反对汉化。六镇墓葬反映北魏汉化动态发展中的不同步骤和微观效果差异,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镇墓葬 多元文化 汉化迟滞 军镇管理 边缘化
原文传递
西域都护府考古探索与反思——基于方法论的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凌 娃斯玛·塔拉提 陈婷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年第5期76-91,M0005,M0006,共18页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是新疆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统一管理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近百年来,学界对西域都护府治所遗址所在聚讼纷纭。本文从方法论角度梳理清代以来学术界的研究,概要介绍近年西域都护府考古...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是新疆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统一管理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近百年来,学界对西域都护府治所遗址所在聚讼纷纭。本文从方法论角度梳理清代以来学术界的研究,概要介绍近年西域都护府考古工作的思路、方法、主要收获和取得的认识,并就相关问题提出意见。作者认为,西域地区城市文明有其特殊性和地域性特点,不仅在探寻西域都护府遗址时应充分考虑到这种特殊性、地域性,在探寻中华文明时也应当加以注意。只有确定科学的认定标准,才能真正解决西域都护府考古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都护府 军政建制体系 卓尔库特古城 奎玉克协海尔古城 乌什喀特古城
原文传递
历史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学的历史阐释
11
作者 狄鸿旭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4年第3期151-163,175,176,共15页
历史学本身具有阐释学性质,历史观决定历史知识生产。依据《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而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是树立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核心思政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堂主渠道。课程主要讲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 历史学本身具有阐释学性质,历史观决定历史知识生产。依据《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而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是树立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核心思政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堂主渠道。课程主要讲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关键是运用正确历史观阐释历史。唯物史观是课程教学中历史阐释必须坚持的基本观点,对用好教材讲好课起决定作用;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是课程教学中历史阐释需要结合事实与理论运用的辅助性观点,有助于在历史视野和现实语境中讲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发展的道理和学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特点和时代方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观 唯物史观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历史阐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创刊词 被引量:1
12
作者 麻国庆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2年第1期4-4,共1页
宅兹中国,万物生华。文献声教,讫于四海。中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开拓了我国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 宅兹中国,万物生华。文献声教,讫于四海。中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开拓了我国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民族精神,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一体 人类史 有机整体 人类文明 创刊词 文化史 文明史
原文传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艺术实践:人类学视野下的怒江各族“新民歌”
13
作者 高志英 杨成 马青云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年第2期127-138,175,共13页
民歌,既是无文字民族情感表达的首选工具,同时也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云南省唯一列入“三区三州”的边境地区,怒江各族在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将1950年代以来依据传统民歌旋律作词的“新民歌”唱于口、达于意、烙于心,... 民歌,既是无文字民族情感表达的首选工具,同时也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云南省唯一列入“三区三州”的边境地区,怒江各族在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将1950年代以来依据传统民歌旋律作词的“新民歌”唱于口、达于意、烙于心,并逐渐成为内外共识的民族文化符号,不断强化其以爱党、爱国与热爱家乡新面貌为核心的国家认同并在这个过程中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艺术人类学的视角与方法“深描”怒江州独龙、傈僳与怒族“新民歌”产生的社会背景、场景性特点与功能,旨在揭示其对联结国家边疆发展战略与边民国家认同的纽带作用,并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样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认同 民族文化符号 艺术人类学
原文传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藏传佛教中国化 被引量:4
14
作者 沈卫荣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2年第1期134-142,174,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是要在全中国各族人民中间树立起作为现代民族国家之象征的中华民族认同,而其前提首先是要正确地界定“何为中国”“谁是中国人”,为此我们必须同时破除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牢固确立五十六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是要在全中国各族人民中间树立起作为现代民族国家之象征的中华民族认同,而其前提首先是要正确地界定“何为中国”“谁是中国人”,为此我们必须同时破除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牢固确立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五十六个民族的百姓都是中国人的崇高信念。而藏传佛教中国化则不是要将它汉化,而是要使它更加适应中华民族新时代发展和进步的要求,使它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助缘。为此,我们不但要把藏传佛教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应该把汉藏佛教作为中国佛教的一个最重要的身份认同,进而把中国境内的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传统联结起来,加强中国佛教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此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藏传佛教中国化 汉藏佛学 汉化与中国化
原文传递
10到13世纪的中华世界何以“分久必合”?——论中国传统国家观的再形成
15
作者 江湄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4年第4期97-121,M0005,M0006,共27页
唐朝灭亡后(907),历经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的并峙,最后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实现了更大规模的统一(1276)。对于认识10到13世纪的中国历史,“唐宋变革论”和“征服王朝论”至今在国际中国学领域占有主流地位,且广为中国学者所接受... 唐朝灭亡后(907),历经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的并峙,最后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实现了更大规模的统一(1276)。对于认识10到13世纪的中国历史,“唐宋变革论”和“征服王朝论”至今在国际中国学领域占有主流地位,且广为中国学者所接受和使用。突破这两个理论学说及其更深层次的“帝国—民族国家”二分法,首先要反省当今中国史研究中“国别史—民族史”的研究框架,不以“民族”为中国史叙事的当然主体,进而回到中国传统的国家观念,从中寻找中国史上巨大政治共同体形成的认同基础。从中国传统国家观容纳新的历史变化进而再形成的层面,我们将看到,“征服王朝”以“征服”的方式进入中国、加入中国并最终使中国得到更大规模的扩容和巩固,使中国史有所“断裂”的同时发生跃进,开启了一个合“天下”于“中国”的新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到13世纪 中华世界 天下 中国 国家观
原文传递
网络空间统一战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联俊 夏泉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2年第2期140-153,175,共15页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网络空间统一战线作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政治认同。网络空间统一战线可以零距离、立体化、智能化地传递政策,通过调配资源、巩固信任、价值形塑来凝聚人心,强化执政监...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网络空间统一战线作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政治认同。网络空间统一战线可以零距离、立体化、智能化地传递政策,通过调配资源、巩固信任、价值形塑来凝聚人心,强化执政监督的广泛性、平等性和发展性。其变量要素主要有统战主体的适应性、统战活动的互动性、统战话语的网络化等。要改进网络空间统一战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需要坚持网络统战理论方向,改进网络统战党建水平,化解网络统战矛盾;创新网络统战思维,加强网络统战阵地,提升网络统战能力;构建网络统战共同体,凝聚网络统战精神,探索网络协商民主,批驳网络错误思潮,开创新时代网络空间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 统一战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互动与融合——西夏多语种《尊胜经》的文本借鉴和继承
17
作者 王荣飞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4年第4期43-56,M0004,M0005,共16页
现存西夏文献中,有一同时具有西夏文、汉文、藏文三种文字文本,且同题为《胜相顶尊总持功能依经录》的陀罗尼经,它正是密宗佛教著名经典《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即《尊胜经》)的西夏传本。经多语种文本对勘表明,西夏传本《尊胜经》虽然直... 现存西夏文献中,有一同时具有西夏文、汉文、藏文三种文字文本,且同题为《胜相顶尊总持功能依经录》的陀罗尼经,它正是密宗佛教著名经典《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即《尊胜经》)的西夏传本。经多语种文本对勘表明,西夏传本《尊胜经》虽然直接源自传法上师拶也阿难捺,但其藏文本同译出年代更早的益西德藏译本和法军、巴日藏译本有着明显的互文性,说明西夏所传藏文《尊胜经》其实是依据多种旧有藏译本“汇编”而成。同时,西夏文和汉文二本虽由不同译师分别译出,但有文本证据显示,他们在翻译时曾有明显的交流和借鉴。此外,唐代数种汉译《尊胜经》不仅对西夏新译汉文本产生了影响,甚至还影响到西夏文本的译法。西夏新译西夏文、汉文《尊胜经》实为汉、藏二传佛教之名相、译语,乃至理念的巧妙融合,它们也因此呈现出了汉藏圆融、无二无别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互文性 拶也阿难捺 汉藏佛教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演进史钩沉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须爱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2年第3期22-43,169-170,共24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一词似为新中国考古学家夏鼐1962年最先使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学术界和社会大众当中扩散,逐步得到人们较广泛的运用和深入阐释,在中国进入新时代之前已被建构成具有明确意涵及趋于成熟的概念。它的创造和概念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一词似为新中国考古学家夏鼐1962年最先使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学术界和社会大众当中扩散,逐步得到人们较广泛的运用和深入阐释,在中国进入新时代之前已被建构成具有明确意涵及趋于成熟的概念。它的创造和概念化,有效弥合了“中华民族”和“中华各民族”“我国各民族”等概念之间长期存在的语言表述张力,为承载人们关于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构成的一个整体、共同体之思想提供了出口和专名,也为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和整体性提供了价值指引。而在习近平论述怎样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时采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兼具描述性、规范性功能的概念之后,其所蕴含的巨大思想和实践引导动能才真正释放出来。而且,习近平在发展、使用这一概念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超越性的新论,涵盖如何科学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如何科学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两个基本方面,从学理上看,这些新论已经构成了一种原创性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词语 概念 功能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编辑委员会
19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4年第2期2-2,共1页
原文传递
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韧性与文化认同——基于泰国华人民俗信仰中反馈观念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潇骁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年第6期146-161,M0009,共17页
海外华人的中华文化认同是新时代我国侨务工作的重要资源。民俗信仰实践,则是海外华人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和居住地社会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和表达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形式。本研究以泰国华人民俗信仰为例,分析了由中华传统文化与居住地文化... 海外华人的中华文化认同是新时代我国侨务工作的重要资源。民俗信仰实践,则是海外华人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和居住地社会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和表达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形式。本研究以泰国华人民俗信仰为例,分析了由中华传统文化与居住地文化结合而发展出的反馈观念,梳理了在时空演变的背景下反馈观念对民俗信仰神灵体系的构建、信众网络的扩展、仪式实践的发展的影响,生动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韧性如何推动海外华人在全球化和在地化的过程中不断加强中华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韧性 文化认同 民俗信仰 反馈观念 海外华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