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国岩溶》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2707被引量13885H指数49
本刊为我国目前为止唯一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岩溶学术期刊;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可读性强,是地质、地理、农林、水利、建筑、环境保护等行业科技人员及高校师生不可多得的一本权威性参考读物,同时也是我国影响力比...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1-4810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45-1157/P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2,707篇文章
< 1 2 1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岩溶》继续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3版)
1
作者 杨杨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46-1246,共1页
近日,2023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正式公布,《中国岩溶》连续入选。中文核心期刊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评选,每3年评选一次。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审相结合的方法,依据期刊被索量、被摘量... 近日,2023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正式公布,《中国岩溶》连续入选。中文核心期刊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评选,每3年评选一次。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审相结合的方法,依据期刊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等评价指标,经过9473位学科专家筛选和评审,从全国正式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1987种核心期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核心期刊 影响力指数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文期刊 科技期刊 被引量 学科专家 基金论文比
下载PDF
济南岩溶地区小岭重点渗漏带补源试验
2
作者 赵有美 刘小平 齐欢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1-170,共10页
为了解济南趵突泉泉域重点渗漏带下伏可溶性岩补源渗漏特征、影响因素及对泉水的影响,以小岭重点渗漏带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地球物理勘探、钻探、补源试验、模型评估等方法,分析小岭重点渗漏带下伏可溶性岩石岩性、厚度、岩溶发... 为了解济南趵突泉泉域重点渗漏带下伏可溶性岩补源渗漏特征、影响因素及对泉水的影响,以小岭重点渗漏带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地球物理勘探、钻探、补源试验、模型评估等方法,分析小岭重点渗漏带下伏可溶性岩石岩性、厚度、岩溶发育情况、影响因素及补源渗漏量,评估补源效果。结果表明:小岭重点渗漏带下伏岩层为炒米店组,岩性主要为中厚层微晶灰岩、薄层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厚度自东向西从7.6 m向56.3 m增厚,岩溶发育较弱,受千佛山断裂影响,发育规模大的断裂带两侧岩溶越发育,岩溶发育带越宽,补源渗漏能力越强。在钻孔补源条件下,小岭重点渗漏带断裂两侧精准补源地段炒米店组地层补源渗漏量为20023 m^(3)·d^(−1)。在综合考虑其他补源措施的情况下枯水期补源量为15000 m^(3)·d^(−1)、补源时长1个月对泉水的影响值为2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渗漏带 岩溶地下水 千佛山断裂 补源渗漏量
下载PDF
岩溶断陷盆不同深度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植被演替的响应 被引量:1
3
作者 严嘉慧 邱江梅 李强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98-1105,共8页
为了解岩溶断陷盆地底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含量的变化,以中国西南典型生态脆弱区云南省岩溶断陷盆地底部原始森林、草地、人工林、灌丛和玉米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植被类型的响应。结果表明:... 为了解岩溶断陷盆地底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含量的变化,以中国西南典型生态脆弱区云南省岩溶断陷盆地底部原始森林、草地、人工林、灌丛和玉米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植被类型的响应。结果表明:灌丛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最高,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随植被正向演替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各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多因素方差分析出土层深度和植被类型是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显著影响因素(P<0.05),其中土层深度是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极显著影响因素(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断陷盆地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植被类型
下载PDF
微生物矿化作用对红黏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筠 施鹏超 +2 位作者 白文胜 邬忠虎 杨恒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2-618,共7页
引入微生物矿化技术,利用其中巴氏芽孢杆菌的代谢产物对红黏土进行改性研究。对微生物矿化作用的红黏土试样开展常规物理指标试验,分析试样含水率、密度、比重、孔隙比和颗粒粒径的变化。利用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测定土体的抗剪强... 引入微生物矿化技术,利用其中巴氏芽孢杆菌的代谢产物对红黏土进行改性研究。对微生物矿化作用的红黏土试样开展常规物理指标试验,分析试样含水率、密度、比重、孔隙比和颗粒粒径的变化。利用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测定土体的抗剪强度指标,并结合扫描电镜分析微生物矿化下红黏土的微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巴氏芽孢杆菌诱导碳酸钙沉淀胶结充填红黏土空隙作用明显,土样经过恒温养护10d时的作用效果最佳,红黏土的物理性质朝着工程性质好的方向发展、抗剪强度有所增强。从SEM图像分析,红黏土试样中生成碳酸钙晶体填充胶结于土体孔隙,加强了土壤颗粒间的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矿化 物理性质 抗剪强度 红黏土
下载PDF
断陷盆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钙形态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菁 杨程 +2 位作者 靳振江 朱同彬 曹建华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89-895,共7页
选择云南省蒙自市西北勒乡碧色寨村具有典型岩溶地貌特征的草地、人工林地、玉米地(由草地开垦种植玉米2年)和火龙果地(由草地开垦种植火龙果5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浸提(BCR)提取方法测定不同形态钙含量,以探讨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 选择云南省蒙自市西北勒乡碧色寨村具有典型岩溶地貌特征的草地、人工林地、玉米地(由草地开垦种植玉米2年)和火龙果地(由草地开垦种植火龙果5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浸提(BCR)提取方法测定不同形态钙含量,以探讨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石灰性土壤钙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了土壤全钙含量及其形态分布;草地土壤全钙和各形态钙含量均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玉米地最低;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钙的赋存形态主要为交换态(占总量的59.4%~74.8%),有机结合态钙含量最低(占总量的0.5%~1.0%);全钙和各形态钙与有机碳、全氮、全镁、阳离子交换量(CEC)、pH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全钙和各形态钙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是互相影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土地利用类型 BCR提取方法 石灰性土壤 钙形态
下载PDF
莲花台水电站岩溶发育特征及工程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吕耀成 李钰强 +1 位作者 张富荣 巨广宏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02-507,共6页
根据地质调查和勘探资料,阐明莲花台水电站坝址区岩溶发育形态、规模及空间展布特征,归纳岩溶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坝址区岩溶发育主要受岩性和地质构造控制,岩溶现象分布范围广,岩溶发育较为密集,具有垂向分带性及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的特... 根据地质调查和勘探资料,阐明莲花台水电站坝址区岩溶发育形态、规模及空间展布特征,归纳岩溶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坝址区岩溶发育主要受岩性和地质构造控制,岩溶现象分布范围广,岩溶发育较为密集,具有垂向分带性及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的特征;岩溶发育对工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岩溶渗漏和岩溶塌陷稳定问题两个方面,岩溶渗漏可能造成电站无法达到设计正常蓄水水位,岩溶空间的存在可能引起坝基抗滑稳定问题。因此,建议设置防渗帷幕,并对坝基开挖揭露的溶洞进行换填加固及固结灌浆等工程处理措施,通过处理,可有效避免岩溶发育对工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发育特征 溶蚀率 岩溶渗漏
下载PDF
地表溶蚀盆地-地下岩溶联合成库条件分析——以弄岩水库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唐智德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82-690,共9页
水资源已成为人类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国内外都在积极探索不同气候、不同地质条件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受地下岩溶发育及气候影响,岩溶地区的地表及地下水资源在时间、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旱涝并存,通常以单一拦蓄地表水... 水资源已成为人类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国内外都在积极探索不同气候、不同地质条件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受地下岩溶发育及气候影响,岩溶地区的地表及地下水资源在时间、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旱涝并存,通常以单一拦蓄地表水或直接抽取地下水来应对,存在较大局限性。文章在总结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结合弄岩水库,利用水文系列资料进行相关分析,找出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变量关系及相应可开采水资源量;查明地下岩溶蓄水条件,在岩溶通道设置地下拦蓄工程,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并利用地表及与地下岩溶水库的调蓄功能均衡供水,有效解决旱涝问题,水资源得以最大化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岩溶水 地表水 联合开发 地下岩溶库容 地表库容 面发育率 岩溶通道封堵
下载PDF
贵州冗赖水库岩溶成库条件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浩 田茂中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5-523,共9页
冗赖水库位于珠江流域的北盘江与南盘江两大水系之间的高原岩溶台地,左右岸外侧均存在低邻槽谷,坝址下游存在底部发育落水洞的大型岩溶海子,水库成库难度大,当地人饮水问题突出。通过岩溶水文地质调查、钻探、物探、连通试验等手段,从... 冗赖水库位于珠江流域的北盘江与南盘江两大水系之间的高原岩溶台地,左右岸外侧均存在低邻槽谷,坝址下游存在底部发育落水洞的大型岩溶海子,水库成库难度大,当地人饮水问题突出。通过岩溶水文地质调查、钻探、物探、连通试验等手段,从地形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发育特征等方面,对冗赖水库成库条件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水库库盆底部依托隔水性岩体,不存在库水渗漏问题,但水库两岸受分水岭地下水位低、断层破碎带及岩溶发育等影响,存在库水渗漏问题,同时库首两岸可能存在顺平缓岩层面、溶蚀裂隙等产生渗漏问题。因此建议采用垂直防渗方式,防渗标准(透水率)小于3Lu或防渗帷幕下限接稳定地下水位以下10m,遇到溶洞等地质缺陷时应查明其分布特征,并根据实际情况降低防渗底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渗漏 岩溶 台地 地下水特征 成库分析
下载PDF
古今湿热气候条件下典型碳酸盐岩缝洞系统结构模式及发育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曹建文 夏日元 张庆玉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5-125,共11页
碳酸盐岩地层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可形成典型的裂缝-溶洞系统。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存在3大构造隆起,与上覆志留系、石炭系地层存在沉积间断,具备了岩溶缝洞形成的基础条件;在泥盆纪、志留纪时塔里木古陆位于低纬度地区,具有与现代中... 碳酸盐岩地层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可形成典型的裂缝-溶洞系统。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存在3大构造隆起,与上覆志留系、石炭系地层存在沉积间断,具备了岩溶缝洞形成的基础条件;在泥盆纪、志留纪时塔里木古陆位于低纬度地区,具有与现代中国南方相似的热带、亚热带湿热海洋性气候条件,岩溶作用强烈,为大型岩溶缝洞储层的形成提供了水热条件。为了更好地揭示塔河油田岩溶缝洞储层的发育和分布规律,文章基于对塔北露头区古岩溶的调查分析,结合地震、岩心、测井等资料,并与我国西南岩溶区现代岩溶研究成果相比较,总结了古今湿热气候条件下典型碳酸盐岩缝洞系统的空间结构和发育特征,将其划分为地下河、岩溶洞穴、溶蚀孔洞、溶蚀缝等4种缝洞类型,地下河又细分为单支管道、多支管道、廊道型管道3个亚类,洞穴细分为厅堂型、溶洞型和竖井型洞穴3个亚类,分别建立了这些缝洞类型的地质结构模式,并对其发育特征和地球物理响应特征进行了归纳,为深入认识岩溶缝洞储层油气富集规律和油田地质建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气候 碳酸盐岩 缝洞系统 结构模式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徐州岩溶塌陷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魏永耀 孙树林 +2 位作者 黄敬军 姜素 缪世贤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2-57,共6页
文章通过对以往岩溶地面塌陷勘查工作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揭示了徐州地区裸露型岩溶和覆盖型岩溶的分布规律及历史上岩溶塌陷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塌陷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1)塌陷受废黄河断裂带控制,离废黄河断裂带越近岩溶发育越强烈... 文章通过对以往岩溶地面塌陷勘查工作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揭示了徐州地区裸露型岩溶和覆盖型岩溶的分布规律及历史上岩溶塌陷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塌陷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1)塌陷受废黄河断裂带控制,离废黄河断裂带越近岩溶发育越强烈,离废黄河断裂带较远的部位岩溶发育明显减弱;(2)塌陷主要分布于浅部岩溶强烈发育地段的奥陶系灰岩中,少数分布于寒武系灰岩之中;(3)塌陷集中分布在古河道形成的,砂性土单层结构地段,少数分布在砂性土-黏性土双层结构地段;(4)塌陷全部位于岩溶水开采降落漏斗内。结合岩溶塌陷的时间与地下水的动态活动过程之间的关系,全面分析地面塌陷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古河道与废黄河断裂带的重叠部位为岩溶地面塌陷发生的有利部位,但最终发生地面塌陷则是人类工程活动过程引起岩溶水位剧烈波动——大幅、快速下降的结果。该研究成果可为徐州市今后进一步防治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提供地质科学依据,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露型岩溶 覆盖型岩溶 岩溶塌陷 时空分布 规律性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乌江流域生态安全度变化评价 被引量:16
11
作者 易武英 苏维词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4年第3期308-318,共11页
乌江流岩溶地貌发育,水土流失、石漠化问题均较突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为了了解乌江流域生态安全状况及存在问题,文章基于RS和GIS技术,在分析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基础上,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景观生态3方面... 乌江流岩溶地貌发育,水土流失、石漠化问题均较突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为了了解乌江流域生态安全状况及存在问题,文章基于RS和GIS技术,在分析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基础上,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景观生态3方面构建生态安全度评价指标体系,将熵权法与属性识别模型相耦合,对流域41个地区进行生态安全度评价。结果显示:2000年贵州省乌江流域生态安全度属于差、较差、中等、较好的面积分别为745.8 km2、15 212.2km2、40 670.7km2、9 361.4km2,所占比重分别为1.13%、23.05%、61.63%、14.19%;2010年属于差、较差、中等、较好所占面积分别为4 330.5km2、12 254.1km2、42 804.0km2、6 591.4km2,所占比重分别为6.58%、18.57%、64.86%、9.99%;2000年和2010年乌江流域均缺少生态安全等级为好的地区,而2010年较2000年生态安全等级较差的地区面积增加,较好的面积却减少,表明流域生态环境整体呈恶化趋势;流域上游、中游地区较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状况偏差,生态本底脆弱、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石漠化等是影响上游地区生态安全度的主要原因,中游地区受矿产资源开采及大城市人口聚集的影响,下游地区受水电资源过度开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度 属性识别模型 乌江流域 GIS 评价指标
下载PDF
生态功能优先背景下的西南岩溶区石漠化治理问题 被引量:27
12
作者 张军以 戴明宏 +1 位作者 王腊春 苏维词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4年第4期464-472,共9页
文章分析了现有石漠化治理模式、物种选择、石漠化治理综合效益评估、消除贫困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国家对西南岩溶石漠化区主体生态功能的定位,对未来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未来石漠化治理要更有效地兼顾... 文章分析了现有石漠化治理模式、物种选择、石漠化治理综合效益评估、消除贫困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国家对西南岩溶石漠化区主体生态功能的定位,对未来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未来石漠化治理要更有效地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完善生态补偿体制,促进石漠化区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减少人口压力,消除农户破坏环境的驱动因素,促进石漠化治理成效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以保证西南岩溶石漠化区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主体生态功能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功能 规划 岩溶 石漠化治理
下载PDF
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土资源部现场评估
13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3年第3期357-357,共1页
2013年8月26日,由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李裕伟研究员任组长,李廷栋院士、王秉承勘察大师等组成的国土资源部评估专家组对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评估期间,专家组仔细审阅了有关材料、认真听取了实验室主任工... 2013年8月26日,由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李裕伟研究员任组长,李廷栋院士、王秉承勘察大师等组成的国土资源部评估专家组对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评估期间,专家组仔细审阅了有关材料、认真听取了实验室主任工作报告和代表性成果汇报,现场考察了实验室、审阅了评估支撑材料。经认真讨论,专家一致认为实验室人才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科研团队建设成效突出,科研创新文化浓郁。评估结果优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资源部 重点实验室 现场评估 岩溶动力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支撑材料 实验室主任 专家组
下载PDF
岩溶洞穴滴水环境监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4
作者 彭玲莉 李廷勇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2年第3期316-326,共11页
通过对已有成果的疏理总结,前人的洞穴滴水环境监测研究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认识:(1)滴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虽然基本反映了大气降水的同位素构成,但由于洞穴上覆岩层厚度及裂隙的差异等,导致滴水对降水时间响应不同,滴水氢氧同位素... 通过对已有成果的疏理总结,前人的洞穴滴水环境监测研究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认识:(1)滴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虽然基本反映了大气降水的同位素构成,但由于洞穴上覆岩层厚度及裂隙的差异等,导致滴水对降水时间响应不同,滴水氢氧同位素变化存在多样性。(2)滴水化学组成主要受到水—土—岩—气之间相互作用影响,其中的溶解无机碳同位素及有机酸等还受到上覆植被类型以及密度的影响。(3)洞穴物理环境条件是决定洞穴滴水—沉积物中氧碳稳定同位素能否达到平衡分馏的重要因素。(4)由于滴水化学组成指示气候环境变化仍存在多解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将洞穴监测研究从洞穴内部扩大到洞穴上覆土壤、植被等中间过程,建立立体监测体系。(5)目前的洞穴环境监测仍缺乏不同自然条件下的综合对比研究,有待今后开展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滴水 气候环境 水化学 碳氧同位素
下载PDF
贵州岩溶地区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廷锋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55-161,共7页
为了定量地把握贵州岩溶地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动态影响,文章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定量研究方法,利用1978-2008年的历史数据,分析了贵州岩溶地区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与结构状况。结果显示:在研究时段,贵州省岩溶地区的人均生态足... 为了定量地把握贵州岩溶地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动态影响,文章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定量研究方法,利用1978-2008年的历史数据,分析了贵州岩溶地区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与结构状况。结果显示:在研究时段,贵州省岩溶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呈递增趋势;从1997年起,人均生态足迹超过了全国;多年平均生态消耗主要集中在化石燃料用地生态足迹、耕地生态足迹和草地类生态足迹;1978-2008年,贵州省岩溶地区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下降,但一直高于全国的值,并且多年平均值是全国的2.3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6条相关的调控对策:提高利用现有资源的效率,并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自然系统的生产率;加大岩溶地区的治理和生态恢复,保护农业生态系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开发水能等能源,发展低碳经济,节约能源消费,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加大与外区域联系和合作,促进贸易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动态变化 可持续发展对策 低碳经济 农业生态系统 能源结构 岩溶地区 贵州
下载PDF
岩溶山地典型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任伟 谢世友 +1 位作者 谢德体 冯慧芳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0年第1期35-40,共6页
探讨了岩溶山地耕地、1年退耕地、灌草地、15年侧柏疏林地、25年侧柏次生林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容重先升高后降低,总孔隙度与之相反;各恢复阶段(退耕地、灌草地、疏林地... 探讨了岩溶山地耕地、1年退耕地、灌草地、15年侧柏疏林地、25年侧柏次生林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容重先升高后降低,总孔隙度与之相反;各恢复阶段(退耕地、灌草地、疏林地、次生林地)表土>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较耕地的增幅为5.1%~12.5%,以疏林地最高;团聚体结构破坏率依次降低,各恢复阶段较耕地降幅为34.0%~64.7%,与有机质呈负相关;全N、碱解N等肥力因子含量总体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各恢复阶段中以灌草地pH值最高;表土微生物总数先降后升,各阶段细菌占微生物总数的66.7%~93.3%,放线菌占4.2%~28,8%,同时细菌也是土壤呼吸的主要贡献者。土壤特征的差异性是地表植物组成、凋落物成分及不同指标之间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山地 植被恢复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中国岩溶》征稿简则
17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22-122,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岩溶》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征稿简则 水文工程地质 地质工作者 学术刊物 基础理论 岩溶地质
下载PDF
花江峡谷喀斯特区土壤质量两种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周玮 周运超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9年第3期313-318,共6页
选取贵州省花江峡谷喀斯特区5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灌丛、乔木林、人工林、耕地、草坡)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质量有显著差异。应用土壤质量指数法及退化指数法对花江峡谷喀斯特区不... 选取贵州省花江峡谷喀斯特区5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灌丛、乔木林、人工林、耕地、草坡)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质量有显著差异。应用土壤质量指数法及退化指数法对花江峡谷喀斯特区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定量化对比研究,得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灌丛>乔木林>人工林>耕地>草坡。并且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种定量评价方法的土壤综合质量指数与土壤退化指数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R2=9.277),说明两种评价方法都能有效地反映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质量 评价方法 花江峡谷 贵州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石山区石漠化产生的地质背景及治理措施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桂田 粟维斌 +1 位作者 谢雨萍 孟凡钊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3-308,共6页
通过对桂西北的都安、东兰、巴马、凤山、乐业等县的地质、地貌、土壤和植被野外调查研究以及对岩石和土壤的采样、分析表明,桂西北喀斯特石山区的碳酸盐岩类总体上可分为可溶性较强的石灰岩类和可溶性较弱的灰质白云岩类。石漠化程度... 通过对桂西北的都安、东兰、巴马、凤山、乐业等县的地质、地貌、土壤和植被野外调查研究以及对岩石和土壤的采样、分析表明,桂西北喀斯特石山区的碳酸盐岩类总体上可分为可溶性较强的石灰岩类和可溶性较弱的灰质白云岩类。石漠化程度与地质背景条件的差异有关。石灰岩类的酸不溶物含量(1.7%)比白云岩类的(2.2%)低,对成土不利;前者的pH值为8.4,而后者的pH值为7.36,这种差别导致前者的植物种类和生长高度都不如后者;穹隆状背斜构造以及断裂裂隙发育地带不利于水土保持和植被生长;峰丛地貌的锥峰地段以及地形坡度大于45°的陡坡地段的土壤和植被盖度一般均低于坡度小于45°的地段,坡度与土壤盖度和植被盖度通常为负相关关系。根据这些差异性,针对性地提出了在不同地质背景条件下防止石漠化发生的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地质背景 桂西北
下载PDF
《中国岩溶》第27卷总目次
20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1-392,共2页
关键词 岩溶区 喀斯特地区 自然区 《中国岩溶》 目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