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作品数6975被引量33688H指数74
《国际新闻界》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新闻传播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刊载国内外新闻传播学各领域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创性成果。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2-5685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1523/G2
  • 出版周期月刊
共找到6,975篇文章
< 1 2 1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财产的隐私:数字化社会中隐私商品化的双向机制与风险审视
1
作者 顾理平 王芊蕴 《国际新闻界》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94,共19页
作为数字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附着于个人肉身的隐私信息具备了“交换价值”与“劳动产品”的商品属性,并以合法劳动成果的形式流通于双边交易市场。数字化社会中的隐私交易存在着集合挖掘与共享增殖的被动商品化形式与隐私披露的自... 作为数字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附着于个人肉身的隐私信息具备了“交换价值”与“劳动产品”的商品属性,并以合法劳动成果的形式流通于双边交易市场。数字化社会中的隐私交易存在着集合挖掘与共享增殖的被动商品化形式与隐私披露的自我商品化形式,由此形成了双向商品化的交易机制。其中,用户数据隐私的权属争议与隐私披露行为中成本与收益的失衡成为隐私双向商品化的突出矛盾,导致隐私交易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焦虑症与群体性风险。隐私象征着人之为人的一种社会标识,只有融入隐私关切与数据合意的商品化机制,才能捍卫个人隐私以免陷入无私可隐的窘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社会 隐私 商品化 数字资本主义
原文传递
我生病,丢了谁的面子?以“脸面”为路径的叙事分析与病耻感的转化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宫贺 刘子聪 +1 位作者 熊慧 林一洲 《国际新闻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3-113,共21页
本研究以“深度疾病”患者的叙事分析为方法,以中国本土社会学的“脸面”模型为框架,尝试从面子折损与获得的社交情境出发,探究以白化病为代表的这类“被看见”的病症,其患者从感知污名到污名内化为耻感的转化机制。研究发现,“月亮孩... 本研究以“深度疾病”患者的叙事分析为方法,以中国本土社会学的“脸面”模型为框架,尝试从面子折损与获得的社交情境出发,探究以白化病为代表的这类“被看见”的病症,其患者从感知污名到污名内化为耻感的转化机制。研究发现,“月亮孩子之家”微信公众号的患者叙事呈现了“脸面”传导的三种效应:一致效应,家庭对“面子”的无视成为污名内化为耻感的重要“防线”;混合效应,白化病患者在获得社会支持后努力通过个人进取、为自己“挣脸”的方式以“回馈”帮助者、维护帮助者的“面子”,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病耻感的内化;异质效应,社会关系中的他人要求患者维护“面子”时,来自家庭与社会他者的双重压力使患者陷入习惯性自我怀疑与否定,污名转化为病耻感。在理论与方法层面,本研究尝试勾连中国本土面子理论与健康叙事的内容与结构分析;在应用层面,希望藉此唤起健康干预对患者因面子问题而陷入社交、失业等恶性循环困境的关照,亦探讨了研究对患者群体的意义、局限性以及可能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名 耻感 脸面异质性 深度疾病 白化病 疾病叙事
原文传递
作为“平台”的党报——延安时期“全党办报”的概念生成与运作机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海波 《国际新闻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3-44,共22页
论文重新考证了“全党办报”这一中国特色新闻学关键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运用情形,指出该概念表述在1944年《本报创刊一千期》发表前的半年间,已经成为《解放日报》的一个常用语汇,同时在陕甘宁边区党政系统中广为流行。考察新整理的材料发... 论文重新考证了“全党办报”这一中国特色新闻学关键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运用情形,指出该概念表述在1944年《本报创刊一千期》发表前的半年间,已经成为《解放日报》的一个常用语汇,同时在陕甘宁边区党政系统中广为流行。考察新整理的材料发现,“全党办报”的核心要旨是使党报真正成为“集体的组织者”,运作机制是党报的“平台化”,即报纸扮演党政系统交流工作经验的建制化“平台”角色,起到组织和推动实际工作的作用。“全党办报”兴起的深层动因在于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机制的革新,在延安时期形成的独特政治文化和制度条件下,政党开掘和利用媒介技术的潜在功能,将报纸改造成一种常规化的组织技术,由此带来新闻实践的深刻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党办报 平台 解放日报 领导方法 媒介技术
原文传递
试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扩容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勇锋 《国际新闻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5-58,共14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下中国正面临其基本概念的现实与理论挑战,这一挑战肇因于飞速发展的传播现实与马新观概念体系中“新闻”本体的巨大张力。回应这一中国之问、时代之问的切实路径,是从更为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观拓展马新观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下中国正面临其基本概念的现实与理论挑战,这一挑战肇因于飞速发展的传播现实与马新观概念体系中“新闻”本体的巨大张力。回应这一中国之问、时代之问的切实路径,是从更为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观拓展马新观的概念外延,使其概念含义突破传统认识论中的“新闻”限制,跃升至信息传播等广域范畴,通过外延扩容赋予其概念限度以多重性意涵,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获得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更为高阶的指导效能。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视角并结合新的时代语境,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扩容予以重新检讨,以此尝试提出创新马新观“概念实践”的若干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概念 理论创新
原文传递
逝者犹可追:基于数字痕迹的生死沟通与情感联结
5
作者 宋美杰 陈元朔 《国际新闻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1-116,共16页
死亡让肉体消亡,而媒介却保留了用户的行为痕迹,引发了逝者在场与生存媒介等新议题。本研究通过对15位丧亲者的深度访谈,对比分析了数码物与实体物对于记忆存储、情感唤起的影响,并探讨媒介连接逝者、沟通生死的“数字巫觋”意义。研究... 死亡让肉体消亡,而媒介却保留了用户的行为痕迹,引发了逝者在场与生存媒介等新议题。本研究通过对15位丧亲者的深度访谈,对比分析了数码物与实体物对于记忆存储、情感唤起的影响,并探讨媒介连接逝者、沟通生死的“数字巫觋”意义。研究发现,数字痕迹具有遍在性、流动性、链接性,当其与平台逻辑、算法技术相结合,能够塑造“静态辉光”与“闯入式”的死亡文化,丧亲者将不可避免地偶遇逝者信息、触发回忆。数字痕迹还呈现出“脆弱”与“不朽”的矛盾性,当其脱离原生设备、被转移或存储至云端时,记忆的本真性也随之消失。在数字时代,是否保留逝者的数字痕迹成为关乎数字生命与情感联结的重要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痕迹 在场 生死沟通 数字永生 死亡
原文传递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多维内涵探析及跨文化传播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贾文山 王琼 《国际新闻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26,共21页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以人类共同价值为诉求,而且拥有丰富多维的内涵,其中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跨文化共同体、生态共同体和想象共同体等层面的内涵。从这五个不同视角去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不...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以人类共同价值为诉求,而且拥有丰富多维的内涵,其中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跨文化共同体、生态共同体和想象共同体等层面的内涵。从这五个不同视角去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对这一重大思想的全球传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全球传播应该从族群跨文化传播、内部跨文化传播、交流式跨文化传播、比较文化跨文化传播、介入式跨文化传播、多元跨文化传播、生成式跨文化传播和全球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去探析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话语在跨文化传播的经度和纬度上所蕴含的重要理论意义。本文认为,该思想在不同国度和文化环境中的“再现、传播和文化转化”形式和内容必然会与该地区的语言社会文化碰撞和融合,从而形成多元解读。尤其在融入其他民族文化过程中,该思想的多元解读会不可避免地呈现一种不断生成连续的偶然性特征,并在不同的时空语境下经历其思想疆域意义上的解构和重构过程,从而扩大其全球性关联,加快其普遍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跨文化传播 翻译 多维内涵 普遍化
原文传递
隐私侵犯经历对个人信息保护意愿的影响:基于“风险-收益”和调节定向的理论视角 被引量:4
7
作者 宣长春 陈素白 《国际新闻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8-156,共19页
智媒时代,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成为社会焦点议题。本研究以“风险-收益”框架为基础,重点考察了隐私侵犯经历对个人信息保护意愿的影响机制,并勾勒出不同群体(促进定向vs.预防定向)的态度差异。通过对全国16城进行问卷调查(N=4,800)发现:第... 智媒时代,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成为社会焦点议题。本研究以“风险-收益”框架为基础,重点考察了隐私侵犯经历对个人信息保护意愿的影响机制,并勾勒出不同群体(促进定向vs.预防定向)的态度差异。通过对全国16城进行问卷调查(N=4,800)发现:第一,隐私侵犯经历与个人信息保护意愿之间呈正U型曲线关系,即保护意愿随着隐私侵犯经历的增加出现先下降后上升两个阶段。第二,感知风险和感知收益均会发挥中介作用,在下降阶段,感知收益解释力更强,在上升阶段,感知风险解释力更强。第三,促进定向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强于预防定向用户,但在隐私侵犯极度严重时,预防定向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强于促进定向用户,在平衡风险和收益的过程中,预防定向用户拐点出现明显早于促进定向用户。研究结果为理解中国智媒用户的隐私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信息保护意愿 隐私侵犯经历 调节定向 “风险-收益”框架 智能媒体
原文传递
历史的碎影:为什么是焦裕禄? 被引量:3
8
作者 方提 尹韵公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7-37,共11页
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了焦裕禄报道的成因,认为河南信阳事件和三年困难时期从一个侧面刺激了穆青一直在寻找一位对党忠诚、爱民如子、道德高尚的好县委书记,而焦裕禄正好满足了穆青所要求的全部条件。穆青的地位和职业,也使他深知... 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了焦裕禄报道的成因,认为河南信阳事件和三年困难时期从一个侧面刺激了穆青一直在寻找一位对党忠诚、爱民如子、道德高尚的好县委书记,而焦裕禄正好满足了穆青所要求的全部条件。穆青的地位和职业,也使他深知焦裕禄的形象完全符合时代的期盼。从一定角度讲,焦裕禄报道实际上隐喻而高明地表达了我党对不宜公开报道事件的一个负责任的历史交代与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裕禄 穆青 三年困难时期
原文传递
媒介依赖的遮掩效应: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准社会交往程度越高越感到孤独吗? 被引量:25
9
作者 韩秀 张洪忠 +1 位作者 何康 马思源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48,共24页
社交机器人越来越多出现在社交网络中,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交往日益频繁,这种准社会交往行为会让人变得更孤独吗?本文研究准社会交往、媒介依赖如何对孤独感产生影响。采集并分析微软小冰用户数据(N=2886)的结果显示:媒介依赖在准社会交... 社交机器人越来越多出现在社交网络中,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交往日益频繁,这种准社会交往行为会让人变得更孤独吗?本文研究准社会交往、媒介依赖如何对孤独感产生影响。采集并分析微软小冰用户数据(N=2886)的结果显示:媒介依赖在准社会交往和孤独感之间有显著的遮掩效应。在准社会交往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上,社交机器人用户的准社会交往程度对孤独感的直接效应均是负向影响,但通过媒介依赖路径后的效应是显著正向影响,正向影响远大于负向影响,遮掩效应显著,即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准社会交往程度越高,越会对社交机器人产生媒介依赖,而这种媒介依赖会加深用户的孤独感。研究者认为,尽管准社会交往普遍存在于人的媒介使用中,但它可能并不是"原子化的个体"减少孤独感的有效解决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机器人 准社会交往 微软小冰 孤独感 媒介依赖
原文传递
从跨国追剧到饭圈“骂战”:粉丝民族主义的日常操演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陆新蕾 琚慧琴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9-49,共21页
近年来兴起的"粉圈出征"现象是一种介于重大的特殊事件和平庸的日常表征之间的民族主义实践形式。本文以"4·11中泰网友骂战"为切入点,提出"日常操演的民族主义"的概念以阐释这一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 近年来兴起的"粉圈出征"现象是一种介于重大的特殊事件和平庸的日常表征之间的民族主义实践形式。本文以"4·11中泰网友骂战"为切入点,提出"日常操演的民族主义"的概念以阐释这一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现象,并将其置于媒介新技术所塑造的全球同一言论场中,从全球文本的审查、对民族主义的策略性利用和多重价值抉择等三个方面具体考察了粉丝民族主义的日常操演。当今的民族主义运作已经从民族国家各自封闭的空间里扩展到广袤而同一的全球互联网平台上。将网络文本的"政治正确"审查固化为惯习的年轻人不只在特定重大事件中得到召唤,任何对中国贬低或不利的言论都会引起身体的习惯性警觉并可能进一步触发"出征"。他们既有投身"骂战"的情绪化发泄,也有策略选择上的敏感和理性,还面临着多重身份认同发生冲突时基于不同的价值取舍做出的持续协商与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民族主义 日常操演的民族主义 平庸民族主义 粉丝亚文化 饭圈
原文传递
反结构化的突围:网络粉丝社群建构中情感能量的动力机制分析——以肖战王一博粉丝群为例 被引量:21
11
作者 刘国强 蒋效妹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6-25,共20页
粉丝、偶像和社交媒体如今已共同构成一个强大的社会文化场域,粉丝借助强/弱社交平台参与网络社群建构,在不同互动阶段呈现出不同群体表现,同时获得不同程度情感体验。这一现象符合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仪式理论中的动力学发展逻辑... 粉丝、偶像和社交媒体如今已共同构成一个强大的社会文化场域,粉丝借助强/弱社交平台参与网络社群建构,在不同互动阶段呈现出不同群体表现,同时获得不同程度情感体验。这一现象符合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仪式理论中的动力学发展逻辑,但运用这一结构功能主义框架解释当下的粉丝社群,也相应存在解释性不足的问题。本文进一步引入柯林斯的情感能量这一经验性概念,在仪式结构和情感能量双重视角下,从个体的微观感受层面出发去观察其在结构性日常和反结构化的"共睦态"中的演变规律。本文以肖战、王一博粉丝社群"哥哥弟弟都爱我"为个案,对其从无到有的全过程进行参与式观察和网络民族志研究,试图构建起粉丝社群建构中情感能量聚集、形成和衰减现象的动力机制模型,以此勾勒出强弱连接社交平台、情感能量和结构化/反结构化三者之间的逻辑关联。文章认为,这一模型具有一般性意义,同样适用于其他由弱转强,自然形成的网络社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丝社群 结构化/反结构化 情感能量 强弱连接 动力机制
原文传递
儿童色情禁止的网络监控和刑法规范框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绚 王思文 张瑜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3-146,共14页
传统社会文化习俗趋于保守,涉及传播色情信息权利时,更多的是在保护言论自由的规范框架下。网络时代涉及儿童色情信息传播禁止问题,各国一般都采用刑法规范框架。本文将在对各国,尤其是已经建立较成熟规制的英美国家制度分析的基础上,... 传统社会文化习俗趋于保守,涉及传播色情信息权利时,更多的是在保护言论自由的规范框架下。网络时代涉及儿童色情信息传播禁止问题,各国一般都采用刑法规范框架。本文将在对各国,尤其是已经建立较成熟规制的英美国家制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对儿童色情信息传播进行预防性监控。儿童色情图片、视频和音频可分为十个级别,此举有助于执法机构和法院对犯罪行为进行监控和认定,以期预防和降低儿童伤害的发生。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是各国协作打击互联网儿童色情信息传播的法律基石,中国要与时俱进地修订相关法律,在互联网空间为儿童提供更全面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色情 传播禁止 权利保护
原文传递
从“漠视”到“重视”:媒体融合中媒体保护版权的历史演进 被引量:6
13
作者 朱鸿军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3-132,共20页
版权是媒体内容的精神权和财产权合法身份的符号,同时也是媒体的核心利益所在,媒体融合中媒体理应对版权保护予以高度重视,对此,西方实践予以了印证。然而,中国的经验表明,媒体融合中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根据自身利益变化调整... 版权是媒体内容的精神权和财产权合法身份的符号,同时也是媒体的核心利益所在,媒体融合中媒体理应对版权保护予以高度重视,对此,西方实践予以了印证。然而,中国的经验表明,媒体融合中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根据自身利益变化调整着对版权保护的理解和作为,从整体上看,两类媒体对版权保护呈现了从"漠视"到"觉醒"再到"重视"的历史演进过程。这样的演进一方面展示出了媒体融合中我国媒体版权保护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可发现,媒体融合纵深发展正成为影响中国媒体保护版权正向作为的一大结构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 媒体融合 版权
原文传递
“国家”的位置:“远处的苦难”、“国家”与中国网民的“同情”话语 被引量:16
14
作者 袁光锋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6-36,共21页
传播技术的发展将"我们"与"远处的苦难"连接在一起。媒介化的他国"苦难"促发的"全球同情"被认为有可能超越民族国家的边界,促进世界主义的伦理和建构世界公民的身份认同。但现有的研究对于&qu... 传播技术的发展将"我们"与"远处的苦难"连接在一起。媒介化的他国"苦难"促发的"全球同情"被认为有可能超越民族国家的边界,促进世界主义的伦理和建构世界公民的身份认同。但现有的研究对于"国家"与公众"同情"之关系的讨论尚比较缺乏。本文以日本地震和叙利亚难民事件为案例探讨在"观看"他国苦难的时候,中国网民的"同情"/拒绝"同情"的话语是如何构成的,"国家"在这些话语中处于什么位置。本研究发现,面对他国的"苦难",形成了关于"普遍人性"话语与"国家"话语之间的争论。中国网民形成了多个层次(layers)的"同情"话语,不同层次的"同情"之间既可以产生冲突,也可以"携手并进"。国家记忆、苦难的"政治化"和"去道德化"、将他者的"非人化"等都塑造了网民的"同情"/拒绝"同情"的话语。媒介化的他国苦难并不是简单地促进世界主义或者强化国家身份认同,在这种二元的范畴内,更多的是"国家"认同的动态协商和反思性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处的苦难 世界主义 民族主义 全球同情 同情活动的空间结构
原文传递
奖与罚:新闻奖的荣誉域及其荣誉实践 被引量:9
15
作者 黄月琴 何强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3-84,共22页
新闻评奖是新闻行业荣誉生产和分配机制。荣誉涉及到身份、认同和尊重等集体意识问题,因而有一定的共同体边界,形成不同的荣誉域。本文分析了当今新闻界不同荣誉域分立存在的现状,以及围绕中国新闻奖所形成"奖与罚"的差异化... 新闻评奖是新闻行业荣誉生产和分配机制。荣誉涉及到身份、认同和尊重等集体意识问题,因而有一定的共同体边界,形成不同的荣誉域。本文分析了当今新闻界不同荣誉域分立存在的现状,以及围绕中国新闻奖所形成"奖与罚"的差异化荣誉实践话语在此基础上,作者探讨了官方荣誉生产对市场与专业新闻社群造成区隔、限制与排斥效应,加深新闻业价值疏离、人才流失和自我耗竭的困境。新闻评奖改革的目标应该致力于扩大对新闻社群的尊重和团结,建立基于"承认"的荣誉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誉域 新闻奖 荣誉实践 奖励 荣誉共同体
原文传递
沉浸媒介:重新定义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被引量:156
16
作者 李沁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5-139,共25页
媒介,正经历又一场由技术推动的大转型,这些迅速占据人类生存空间的新形态,冲击着传统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由VR、人工智能产生的新形态,以及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植入了芯片的人……因技术而生的新事物,却不能简单以"... 媒介,正经历又一场由技术推动的大转型,这些迅速占据人类生存空间的新形态,冲击着传统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由VR、人工智能产生的新形态,以及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植入了芯片的人……因技术而生的新事物,却不能简单以"媒介技术"来称之,因为它们已具有特立的存在性,有了物理的生命,或虚拟的形态,并且在传播要素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共同的新特征。本研究力图建立一个分类架构来理解媒介新形态,分析媒介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变化,尝试在第三媒介时代沉浸传播的语境下,将这些以沉浸技术为主要特质的新兴媒介统一定义为"沉浸媒介",并进而验证技术、社会、人性化对媒介形态共同作用的具体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媒体 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 网络直播 沉浸传播
原文传递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工作导向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力丹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10,共5页
习近平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是继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之后,关于新闻、宣传、舆论工作又一次重要讲话。这次讲话的要点,在于新闻导语中强调的习近平的这样一段话:“适应国内外形势... 习近平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是继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之后,关于新闻、宣传、舆论工作又一次重要讲话。这次讲话的要点,在于新闻导语中强调的习近平的这样一段话:“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工作 导向 人民 新闻舆论工作 宣传思想政治工作 新闻传播规律 形势发展 新闻导语
原文传递
中国网络意见领袖社区迁移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沈阳 杨艳妮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22,共17页
媒介技术演进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网络意见领袖活跃于各个信息场域,通过多平台影响多元用户群体。有效分析意见领袖社区迁移行为有益于我国公共舆论引导以及网络社区运营管理。通过对20位网络意见领袖社区使用行为的调研和半结构化的深... 媒介技术演进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网络意见领袖活跃于各个信息场域,通过多平台影响多元用户群体。有效分析意见领袖社区迁移行为有益于我国公共舆论引导以及网络社区运营管理。通过对20位网络意见领袖社区使用行为的调研和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提炼出包括个性特征、依赖性、偏好性等在内的12个主要变量,从迁移态度、主观规范、迁移控制感知三个方面对迁移意向的影响构建网络意见领袖社区迁移影响因素模型。在此基础上,依据网络意见领袖的社区迁移行为决策过程将社区迁移路径分为5条路径,其中意见领袖尝试新社区并迁移至新社区后,路径②停用原社区且一直停留在新社区及路径③并不停用原社区、新旧社区同步运营,为主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见领袖 网络社区 社区迁移 迁移意向 迁移路径
原文传递
论麦克卢汉的声觉空间与视觉空间——对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一种新理解 被引量:24
19
作者 高慧芳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9-93,共15页
为了澄清麦克卢汉所提出的空间形态,并获得对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新理解,本文重新梳理了声觉空间与视觉空间的形成过程。首先,将麦克卢汉对空间问题的关注追溯至其青年阶段所进行的文学环境研究。同时还指出在英尼斯等人的影响之下,麦克... 为了澄清麦克卢汉所提出的空间形态,并获得对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新理解,本文重新梳理了声觉空间与视觉空间的形成过程。首先,将麦克卢汉对空间问题的关注追溯至其青年阶段所进行的文学环境研究。同时还指出在英尼斯等人的影响之下,麦克卢汉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研究空间问题,并提出了声觉空间与视觉空间,还逐步衍生出其它空间形态。直至暮年,他还坚持对上述空间进行细分和完善,并试图探寻它们的作用机制和演变规律,最终实现了对媒介的理解。此外,本文又进一步阐述了其媒介思想所依赖的知识传统,并指出其源于中世纪三学科中的语法所延续发展而来的知识传统。因此,声觉空间与视觉空间是基于经验类比而形成的隐喻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觉空间 视觉空间 三学科 隐喻概念
原文传递
自我认同与符号消费:网络自制节目中的符号建构研究--以《奇葩说》为例 被引量:36
20
作者 王树良 谌椿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2-53,共12页
本研究试以符号消费及自我认同相关理论为理论框架,基于网络文化背景,结合《奇葩说》节目文本,深入探讨:网络自制节目是如何进行符号系统的建构并引起受众的符号消费的?又是如何在互动的过程中引起受众的自我认同,从而获得良好的传播效... 本研究试以符号消费及自我认同相关理论为理论框架,基于网络文化背景,结合《奇葩说》节目文本,深入探讨:网络自制节目是如何进行符号系统的建构并引起受众的符号消费的?又是如何在互动的过程中引起受众的自我认同,从而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的?通过分析发现,节目符号和自我认同成为了网络自制节目与符号消费走向结合的连接点。因此,笔者希望能紧扣《奇葩说》中"符号消费"与"自我认同"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文本研究来剖析网络自制节目文本中的创新之处,并从中挖掘出一定的规律,用以指导媒介融合中网络视频自制内容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消费 自我认同 网络自制节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