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4121被引量38248H指数81
本刊是我国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和地价评估部门,以及农林牧渔业生产、工矿交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与土地专业相关的科技人员,特别是从事土地调查评价,土地规划、利用、整治、保护和土地信息等专业人员...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1-8158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2640/F
  • 出版周期月刊
共找到4,121篇文章
< 1 2 20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耕地补充与撂荒的空间关系识别及其失衡归因
1
作者 郭维红 陈浮 +3 位作者 杨斌 蒋非非 马静 朱新华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0-132,共13页
研究目的:探究耕地补充与耕地撂荒的空间匹配关系,为耕地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遥感监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失衡指数、地理探测器和增强回归树模型。研究结果:(1)近20年中国耕地年均补充263.22×10^(4) hm^(2),年... 研究目的:探究耕地补充与耕地撂荒的空间匹配关系,为耕地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遥感监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失衡指数、地理探测器和增强回归树模型。研究结果:(1)近20年中国耕地年均补充263.22×10^(4) hm^(2),年均补充率为1.39%,集中分布于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耕地年均撂荒226.68×10^(4) hm^(2),年均撂荒率为1.19%,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2)耕地补充和耕地撂荒之间以轻度失衡和不失衡为主,但极度失衡和重度失衡的单元数量逐年增加。至2020年,中度、重度和极度失衡的单元占16.87%,主要分布在西北、黄河中游、西南和南部沿海地区。(3)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是耕地补充和撂荒失衡的主要空间集聚模式。其中,高—高集聚区集中在西北、黄河中游、西南和南部沿海地区,低—低集聚区集中在东北、长江中游、西南和北部沿海地区。(4)坡度和年平均降水量为耕地补充与撂荒空间失衡主要的自然资源驱动因子,非农从业人数、农业机械总动力是主要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研究结论:耕地补充和撂荒之间空间失衡具有复杂性且受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因素的交互影响,未来应基于不同的情景和目标综合确定最优的利用模式,为高质量耕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补充 耕地撂荒 空间关系 失衡指数 增强回归树模型
下载PDF
国土空间治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路径构建
2
作者 陈磊 姜海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38,共9页
研究目的:国土空间治理是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探究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阻滞矛盾及其与国土空间治理的逻辑关联,并提出可行路径,为优化城乡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与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土空间... 研究目的:国土空间治理是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探究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阻滞矛盾及其与国土空间治理的逻辑关联,并提出可行路径,为优化城乡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与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土空间治理促进城乡发展的战略导向历经以聚焦经济建设与增长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以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阶段、以经济—社会—生态全面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阶段三个阶段;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着城乡物质空间割裂、农村空间权属关系模糊、农村空间组织体系不畅和城乡空间用途管制差异的空间阻滞矛盾;国土空间治理与城乡融合发展在实施措施和目标愿景的内在一致性构筑了二者的关联逻辑,其实施效应互动决定二者关联具有现实性。研究结论:国土空间治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应以整体筹划空间规划布局、资源配置、发展机会、秩序协调为依据,通过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功能体系、完善农村空间组织权属关系、创新城乡空间用途管制机制,搭建面向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统筹治理架构,塑造城乡空间发展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国土空间治理 基本认知 内在逻辑 路径构建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耕地空间转型的时空格局及驱动机理研究
3
作者 柯善淦 崔海莹 +3 位作者 葛堃 王爱丽 杜星 卢新海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9-112,共14页
研究目的:厘清耕地空间转型的内涵意蕴,识别长江经济带耕地空间转型的时空格局,并揭示其驱动机理,以期为耕地合理利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长江经济带耕地空... 研究目的:厘清耕地空间转型的内涵意蕴,识别长江经济带耕地空间转型的时空格局,并揭示其驱动机理,以期为耕地合理利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长江经济带耕地空间转型指数具有“东西强,中部弱”的空间特征,并在时间上呈增强趋势。(2)人口和经济是影响耕地空间转型的决定性因子。(3)驱动因子对耕地空间转型的影响大多以直接效应为主,而农产品单产和人口城市化率以间接影响为主。(4)耕地空间转型过程中,中介效应以零效应或负效应为主,主要受制于生产技术进步、生产模式升级、基础设施完善等中介机制发展不足;产业结构发展不完善成为制约耕地空间转型的关键瓶颈。研究结论:未来应着重协同提升人口素质、加速农业经济发展和深化产业结构升级,以有效推动长江经济带耕地空间转型,支撑农业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空间转型 时空格局 驱动机理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耕地利用系统脆弱性诊断与影响因素识别——以江苏北部地区为例
4
作者 方斌 李欣宇 +1 位作者 周雪莹 张志成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90,共12页
研究目的:基于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VSD)框架测算江苏北部地区耕地利用系统脆弱性,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差异化提出分区降“脆”策略。研究方法:CRITIC法、综合指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障碍度模型。研究结果:(1)200... 研究目的:基于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VSD)框架测算江苏北部地区耕地利用系统脆弱性,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差异化提出分区降“脆”策略。研究方法:CRITIC法、综合指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障碍度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20年,江苏北部地区耕地利用系统暴露度和敏感性在时间上呈增长态势,适应能力呈先降后升;暴露度在空间上由“整体偏低、零星较高”转为“中部高,东西低”,敏感性维持“西高东低”格局,适应能力由“北高南低”转变“西北—东南沿线高、沿线两侧低”。(2)耕地利用系统脆弱性呈“先升后降”趋势,空间上由“普遍偏低,零星偏高”转为“西高东低”,研究时段内存在区域脆弱性向周边县域辐射与溢出现象。(3)暴露度主要障碍因子由城镇化率转变为化肥施用强度和人口密度;敏感性主要障碍因子始终为耕地复种指数和耕地破碎度;适应能力主要障碍因子由粮食单产和交通可达性转为交通可达性、农业总产值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适应能力制约是脆弱性形成的主要制约模式。研究结论:尽管耕地利用系统脆弱性是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适应能力。“提质降脆”需强化耕地资源基底建设,协同降低暴露度与敏感性;加大耕地系统修复,推进基础要素建设;补齐耕地结构短板,巩固系统抵御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脆弱性 VSD框架 江苏北部地区
下载PDF
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微观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5
作者 杨斌 刘晓 +2 位作者 宋小青 马晓涵 金贵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5-136,共12页
研究目的:探究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高质量协同推进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从“人口—土地—产业—人居”维度阐述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 研究目的:探究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高质量协同推进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从“人口—土地—产业—人居”维度阐述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基于江苏省贾汪区、沛县和山东省滕州市、微山县微观农户调查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测度乡村转型发展的同时,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全面考察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主要通过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矿区土地复垦与环境整治、特色村庄整治等内容,激活乡村人口、土地、产业、人居等核心要素,对乡村转型发展产生正向促进作用;(2)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不同转型维度的作用效果具有差异性,表现为人居环境转型(0.370)>土地利用转型(0.276)>人口转型(0.048)>产业发展转型(0.006);(3)从不同类型农户视角来看,兼业型农户下作用效应最强,搬迁型农户其次,传统型农户较差。研究结论:全面发挥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效应,同时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农户意愿,因地制宜发展差异化、特色化乡村转型之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发展 土地综合整治 人口—土地—产业—人居 双重差分模型 资源型地区
下载PDF
耕地弃耕抛荒下的强制代耕合同制度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肖鹏 贾心可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19,共9页
研究目的:探究强制代耕的法律属性,并从合同订立和合同内容两个方面完善强制代耕合同的制度构建。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强制代耕属于土地经营权的强制流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应当签订书面合... 研究目的:探究强制代耕的法律属性,并从合同订立和合同内容两个方面完善强制代耕合同的制度构建。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强制代耕属于土地经营权的强制流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应当签订书面合同。(2)强制代耕合同订立的民法依据是强制缔约义务。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连续弃耕抛荒两年以上的情形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履行强制要约义务,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负强制承诺义务。(3)强制代耕合同的典型合同类型是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不能获得流转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继续耕种土地或者自愿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可以依法解除合同。研究结论:强制代耕合同订立的强制性及其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明晰,使其成为解决耕地弃耕抛荒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弃耕抛荒 强制代耕 土地经营权流转 强制缔约义务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药投入的影响研究--基于江西省605户稻农的调查数据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梦玲 翁贞林 高雪萍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6-116,共11页
研究目的:探究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稻农农药投入的影响机理,为协调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药减量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倾向得分匹配法、分位数回归、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使稻农的亩均农药投入降低22.12%;(2)高标... 研究目的:探究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稻农农药投入的影响机理,为协调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药减量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倾向得分匹配法、分位数回归、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使稻农的亩均农药投入降低22.12%;(2)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药投入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农药投入位于低分位点的农户和规模户产生的影响效应更加显著;(3)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参与农业生产进而促进农药投入减量化;(4)不同类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产生的农药投入减量效应存在差异性。研究结论:通过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针对不同资源禀赋农户采取差异化的农田建设力度,加大土地流转、扩张土地规模实现农业服务规模经营,以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药投入减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建设 农业社会化服务 农药投入减量效应 稻农 倾向得分匹配法
下载PDF
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对海南岛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净效应与作用机理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熊昌盛 梁雅嘉 +2 位作者 胡宇瑶 倪晓露 栾乔林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9-68,共10页
研究目的:评估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对海南岛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净效应,并分析其作用机理。研究方法:断点回归与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使全岛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速度提高了30%左右,且主要集中在战略实施的前4年,但... 研究目的:评估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对海南岛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净效应,并分析其作用机理。研究方法:断点回归与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使全岛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速度提高了30%左右,且主要集中在战略实施的前4年,但存在高估的可能;(2)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对全岛各市县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规模更大;(3)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对全岛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存在阶段性变化,前期主要是投资和产业发展驱动,后期则与城镇人口增长密切相关,但在开发国际化旅游市场的目标实施上不甚理想。研究结论:为揭示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对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作用机理与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借鉴,能够为协调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及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有效治理提供相关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城镇建设用地扩张 政策净效应 断点回归 地理探测器 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
下载PDF
土地利用转型的解释 被引量:60
9
作者 龙花楼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共7页
研究目的:科学解释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及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分析了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现状,厘清了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对象,构建了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冲突—协调”理论模式,并从三个维度对土地利用转型进行了科学解释:土地... 研究目的:科学解释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及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分析了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现状,厘清了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对象,构建了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冲突—协调”理论模式,并从三个维度对土地利用转型进行了科学解释: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引起土地系统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土地系统功能的变化,辅以基于格局与过程耦合的土地利用转型调控最终促使土地利用转型的完成。研究结论:土地利用转型研究自引入中国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可有力支撑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理论化;基于土地系统科学的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理论创新可有效解决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所面临的复杂关联及多重因果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土地系统科学 “冲突—协调”理论模式 结构与功能
下载PDF
欢迎订阅2022年《中国土地科学》
10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I0001-I0001,共1页
《中国土地科学》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土地学会和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土地科学领域唯一全国性学术期刊。《中国土地科学》是本学科集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中国土地科学》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土地学会和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土地科学领域唯一全国性学术期刊。《中国土地科学》是本学科集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于一身的学术刊物,连续几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中文核心期刊 学术刊物 中国科协 来源期刊 学术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数据库期刊
下载PDF
后民法典时代土地权利体系化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锐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16,32,共8页
研究目的:以权利体系化应当具有的逻辑统一性、价值同一性和实践必要性为标准,分析现行土地权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土地权利体系化的基本思路和重点内容。研究方法:规范分析、逻辑分析、历史分析。研究结果:现行土地权利制度... 研究目的:以权利体系化应当具有的逻辑统一性、价值同一性和实践必要性为标准,分析现行土地权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土地权利体系化的基本思路和重点内容。研究方法:规范分析、逻辑分析、历史分析。研究结果:现行土地权利制度存在土地概念使用、权利类型划分违反基本逻辑规律规则,国家和集体所有权差别对待及土地经营权内容设计背离价值同一性等问题;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宪法及自然资源单行法对自然资源和土地分别界定权利并以资源权利切割甚至吸附土地权利,民事法律未及时系统整合既有权利制度并补足土地权利空缺。研究结论:土地权利体系化的重点是合理确定土地所有权的范围,科学界分国家所有与集体所有,填补国有农用地使用权和法定地役权“漏洞”,调整充实土地经营权的内容及加快宅基地“三权分置”入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法学 权利体系 国有农用地使用权 法定地役权 土地经营权
下载PDF
国家治理视域下国土空间概念内涵 被引量:29
12
作者 冯广京 王睿 谢莹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16,共9页
研究目的:探析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国土空间概念内涵,服务国土空间治理研究与实践。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是一个有关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的权域空间;(2)国土空间在中国也是一个具有... 研究目的:探析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国土空间概念内涵,服务国土空间治理研究与实践。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是一个有关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的权域空间;(2)国土空间在中国也是一个具有层级性的实体空间集合;(3)国土空间还是一个具有构成要素多样性、交互性、复杂性的全要素系统空间;(4)国土空间概念内涵受其功能和作用演变的影响较大,在中国形成了“空间被动量”—“经济区域空间”—“地域空间”—“权域+地域空间”4个演进阶段。研究结论:(1)国土空间概念内涵的核心是权域空间;(2)国土空间的本质是一个有关治权规定的包含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全要素的复杂系统空间;(3)国土空间向权域空间内涵的拓展,是推进国家空间治理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在客观上提出了研究构建国土空间统一治理范式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国土空间 权域空间 地域空间
下载PDF
不同代际视角下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研究——基于江西省兴国县293份农户问卷调查 被引量:34
13
作者 谢花林 黄萤乾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30,共11页
研究目的:基于江西省兴国县农户调研数据,分析农户代际差异对山区农村耕地撂荒的影响。研究方法:Logit和Tobit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地区有46.1%的农户撂荒耕地,且代际差异每提升一级,耕地撂荒意愿会增加9%;(2)耕地经营规模、耕地块数... 研究目的:基于江西省兴国县农户调研数据,分析农户代际差异对山区农村耕地撂荒的影响。研究方法:Logit和Tobit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地区有46.1%的农户撂荒耕地,且代际差异每提升一级,耕地撂荒意愿会增加9%;(2)耕地经营规模、耕地块数和土地流转是决定新生代农户耕地是否撂荒及撂荒规模的关键因素,而受教育程度、非农收入占比、土地流转、村内撂荒程度和耕地分散程度对中生代农户耕地撂荒意愿作用最大;(3)老一代农户耕地撂荒规模所受影响因素最多,且性别和土地流转对老一代农户耕地撂荒规模的减缓作用最大。研究结论:在推动耕地要素自由流动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当考虑不同代际农户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其自身禀赋差距对耕地撂荒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撂荒 代际差异 农户 TOBIT模型
下载PDF
碳排放约束下的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42
14
作者 李国煜 王嘉怡 +2 位作者 曹宇 刘阳 梁巍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9-77,共9页
研究目的:揭示福建省2009—2018年碳排放约束下的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化特征,探究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Hicks-Moorsteen指数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结果:(1)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碳... 研究目的:揭示福建省2009—2018年碳排放约束下的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化特征,探究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Hicks-Moorsteen指数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结果:(1)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碳排放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特征;(2)碳排放约束下的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动态变化可先后分为连续下降和平稳增长两阶段,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呈逐年改善态势,其余城市则表现出波动式正向增长趋势;(3)能源结构系数与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呈显著负相关,而土地城镇化率、产业结构、进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研究结论:推动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的低碳与高效利用应根据各市经济发展特征,合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制定差异化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和贸易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效率 城镇建设用地 Hicks-Moorsteen指数
下载PDF
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与生态化协调性评价 被引量:22
15
作者 林耀奔 叶艳妹 杨建辉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5-72,共8页
研究目的:分析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与生态化协调性的内涵及机理,为城市土地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典型相关分析、协调性评价模型。研究结果:通过构建协调性评价模型,发现全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和生态化水平总体... 研究目的:分析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与生态化协调性的内涵及机理,为城市土地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典型相关分析、协调性评价模型。研究结果:通过构建协调性评价模型,发现全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和生态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013年后土地利用生态化水平滞后于集约化水平;11个城市各时序阶段上的空间异质性明显,2016年处于协调发展状态的占82%,舟山市的协调发展度全省最高为0.83。研究结论:浙江省城市土地政策的制定要兼顾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与生态化特征,严控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还要研究各城市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情况,重视城市土地利用政策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集约化 生态化 协调性
下载PDF
征地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异性研究——基于CHFS数据的倍差法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霄 卢圣华 汪晖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2-110,共9页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征收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机制和空间差异性,为进一步完善征地制度改革提供思路。研究方法:基于CHFS2013年和2015年的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倍差法识别了征地对农户收入的因果效应,并进一步关注了征地效应的作用...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征收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机制和空间差异性,为进一步完善征地制度改革提供思路。研究方法:基于CHFS2013年和2015年的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倍差法识别了征地对农户收入的因果效应,并进一步关注了征地效应的作用渠道和空间分异性。研究结果:征地在导致农户农业收入下降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性收入。总体而言,征地显著增加了农户的家庭收入。进一步研究发现,征地的增收效应在东部省份强于中、西部省份。研究结论:在征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为失地后丧失收入来源的农户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另一方面应当注重对失地农民人力资本的培训,保障农民在离开土地后依然能够妥善就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经济 征地 农户收入 政策效应 倍差法
下载PDF
土地科技创新的合作网络及热点演化研究——以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为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歌 张安录 +2 位作者 杨帆 李景旺 黄俊添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4-112,共9页
研究目的:以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为例,基于2004—2018年的产学研合作获奖项目数据,对土地科技创新的合作网络及热点演化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方法:数据挖掘和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结果:(1)土地科技创新的合作网络具有显著的无标度特征,网络... 研究目的:以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为例,基于2004—2018年的产学研合作获奖项目数据,对土地科技创新的合作网络及热点演化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方法:数据挖掘和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结果:(1)土地科技创新的合作网络具有显著的无标度特征,网络密度为0.018,平均度为4.672,网络的整体结构较为松散;(2)网络规模呈现U型变化趋势,随着时间推移,从单中心的伞形结构向多中心的集群结构转变;(3)多阶段的词云分析和文本挖掘显示,土地科技发展早期聚焦于土地调查与监测等方面,而近期则与智慧国土、土地生态整治等热点联系紧密。研究结论:需要突破单中心的伞形或分散独立的环形合作创新格局,通过设立土地科技创新基金等路径,鼓励跨部门、跨行业的开放式合作创新,重点从大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生命共同体”综合治理、“互联网+”创新联盟等方向挖掘土地科技创新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技术创新 合作网络 数据挖掘
下载PDF
基于恢复力理论的“土地整治+生态”框架模型 被引量:34
18
作者 张绍良 杨永均 +1 位作者 侯湖平 米家鑫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3-89,共7页
研究目的:将恢复力思维引入土地整治,构建"土地整治+生态"概念模型,设计土地整治中恢复力建设路径,为新时代土地整治理论创新开拓新方向和基础。研究方法:文献综合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土地整治的对象是一个社会... 研究目的:将恢复力思维引入土地整治,构建"土地整治+生态"概念模型,设计土地整治中恢复力建设路径,为新时代土地整治理论创新开拓新方向和基础。研究方法:文献综合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土地整治的对象是一个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土地整治离不开恢复力思维,如系统性、动态性、适应性和持续性等。土地整治需要考虑系统的多尺度效应、阈值效应、适应性管理、可持续发展等;(2)恢复力的建设可作为土地整治的新目标,恢复力理论可作为生态型土地整治的理论基础;(3)实现"土地整治+生态"模式,需要在土地整治的调查、评价、规划、设计、监管全过程开展理论与技术创新,融入恢复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结论:恢复力思维是新时代生态型土地整治的核心理念之一,恢复力理论可为"土地整治+生态"模式提供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生态系统 恢复力 概念模型 多尺度效应
下载PDF
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权利冲突及其解决 被引量:8
19
作者 朱岩 王亦白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9-85,共7页
研究目的:厘清中国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性质、特征及权利冲突,研究提出解决权利冲突的立法论路径和民法解释机制。研究方法:比较分析和民法解释学相结合。研究结果:(1)中国物权立法通过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规定将空间权利纳入保护范围... 研究目的:厘清中国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性质、特征及权利冲突,研究提出解决权利冲突的立法论路径和民法解释机制。研究方法:比较分析和民法解释学相结合。研究结果:(1)中国物权立法通过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规定将空间权利纳入保护范围,而未采纳独立空间权的制度构造;(2)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权空间上具有独特性,但可以与中国《物权法》结构性原则相契合;(3)现行立法对于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权引发的权利冲突及其解决作出了原则性规定,需要从立法论和解释论角度重新检视。研究结论:在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框架内可以实现对地上与地下空间的物权保护,对于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权引发的权利冲突之解决,既要在立法层面适度进行"改良",进一步细化完善《物权法》第136条有关规定;又要从法解释层面立足既有规范,借助相邻关系和地役权以及物权请求权制度措施,解决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权权利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法学 不动产物权 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权 权利冲突 解决机制
下载PDF
农地细碎化对农户农地流转决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0
20
作者 杨昭熙 杨钢桥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42,79,共11页
研究目的:分析农地细碎化对农户农地流转决策的影响。研究方法:成本—收益理论,排序概率选择模型。研究结果:(1)农地细碎化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单位面积农业生产收益,对农户农地最优经营规模产生负向影响;(2)农地细碎化对农户转入... 研究目的:分析农地细碎化对农户农地流转决策的影响。研究方法:成本—收益理论,排序概率选择模型。研究结果:(1)农地细碎化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单位面积农业生产收益,对农户农地最优经营规模产生负向影响;(2)农地细碎化对农户转入意愿产生负向影响,使农地流转市场的需求量减少;(3)农地细碎化对农户转出意愿虽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农地流转市场的供给量增加,但农户转出意愿主要受非农就业影响。研究结论:为活跃农地流转市场,应采取农地整治等措施降低细碎化程度,鼓励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转入农地,形成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格局,增加农地流转市场的需求量;此外,应深化城市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提供更多更好的非农就业岗位,以吸引农民市民化,使更多的农民愿意转出农地,增加农地流转市场的供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农地细碎化 农地流转 农户决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