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南极研究》

作品数229被引量583H指数11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0-4947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31-1584/P
  • 出版周期季刊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极鳕鱼食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黄凤鹏 吴宝铃 《南极研究》 CSCD 1992年第4期51-54,共4页
对 1 98 8年 1 2月 2 5 - 2 6日在长城站附近海区采集的南极鳕鱼胃含物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食物的主要种类有底栖动物 6种和钩虾多种 ,浮游动物 3种 ,海藻 8种。底栖动物占食物量的 5 2 .82 % ,其中帽贝占 1 0 .77% ,钩虾类占 3 3 ... 对 1 98 8年 1 2月 2 5 - 2 6日在长城站附近海区采集的南极鳕鱼胃含物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食物的主要种类有底栖动物 6种和钩虾多种 ,浮游动物 3种 ,海藻 8种。底栖动物占食物量的 5 2 .82 % ,其中帽贝占 1 0 .77% ,钩虾类占 3 3 .78% ;浮游动物占 6 .74% ,其中磷虾占 5 .47% ;海藻占 3 5 .49% ,其中紫菜占 6 .3 5 % ,倒卵银杏藻占 1 8.96 %。鱼的体重与体长相关显著 ,相关系数是 0 .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鳕鱼 食性 底栖动物 海藻
下载PDF
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大地测量控制网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春明 鄂栋臣 桑吉章 《南极研究》 CSCD 1995年第3期95-100,共6页
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大地测量控制网的建立与施测前后共历经4年方始完成,总控制面积约177.6平方公里。本文主要讨论了该网分区布设情况及总体平差的原理与方法,并对成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经过整体平差的结果可以满足1:1000... 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大地测量控制网的建立与施测前后共历经4年方始完成,总控制面积约177.6平方公里。本文主要讨论了该网分区布设情况及总体平差的原理与方法,并对成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经过整体平差的结果可以满足1:10000测图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拉斯曼丘陵地区 平差 大地测量 控制网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附近麦氏贼鸥食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自磐 《南极研究》 CSCD 1992年第1期1-11,共11页
对东南极中山站附近麦氏贼鸥巢区和无巢贼鸥群栖地的贼鸥回吐渣团及其他食物残物进行收集、分析和鉴定 ,结果表明 ,本区麦氏贼鸥主要捕食雪  ,其残物在食物项中的平均出现率为 6 7~ 80 %;同时贼鸥从本区几个考察站觅取人类遗弃的垃圾... 对东南极中山站附近麦氏贼鸥巢区和无巢贼鸥群栖地的贼鸥回吐渣团及其他食物残物进行收集、分析和鉴定 ,结果表明 ,本区麦氏贼鸥主要捕食雪  ,其残物在食物项中的平均出现率为 6 7~ 80 %;同时贼鸥从本区几个考察站觅取人类遗弃的垃圾食物作为其重要的食物补充 ,垃圾食物的平均出现率为 6 .8~ 1 1 .6 %。不同巢区贼鸥对雪 的捕杀量和垃圾的需求差异较大 ,其主要与营巢地域的雪 分布密度以及摄食区的占有与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氏贼鸥 南极 食物结构
下载PDF
玉米菜豆混作增产增收
4
作者 乌瑞翔 陈秀兰 《南极研究》 CSCD 1989年第1期 18-19,共2页
关键词 玉米 菜豆 间作 产量
全文增补中
南大洋氟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Ⅱ.氟在南极磷虾甲壳中的动态变异及其富集原因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海生 泮建明 +1 位作者 程先豪 夏卫平 《南极研究》 CSCD 1992年第1期17-22,共6页
通过对南极磷虾蜕壳前后甲壳和残壳中氟含量变化特征的分析 ,对南极磷虾富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合其它资料 ,本文还对南极磷虾的富氟来源及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南极磷虾蜕壳后的残壳对氟具有二次吸收的功能和作用 ,其对氟... 通过对南极磷虾蜕壳前后甲壳和残壳中氟含量变化特征的分析 ,对南极磷虾富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合其它资料 ,本文还对南极磷虾的富氟来源及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南极磷虾蜕壳后的残壳对氟具有二次吸收的功能和作用 ,其对氟的富集存在着与生命活动无关的机理。氟的积聚不仅来自海水 ,且主要是以离子交换吸附的方式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磷虾 甲壳 富集
下载PDF
拉斯曼丘陵辐射平衡分量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卞林根 陆龙骅 贾朋群 《南极研究》 CSCD 1991年第4期42-53,共12页
本文对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1990年2年—1991年1月近地面辐射平衡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辐射平衡各分量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夏季辐射强度大,寒季小。大气透明度全年都很好,透明度系数大多在0.8以上,寒季的透... 本文对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1990年2年—1991年1月近地面辐射平衡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辐射平衡各分量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夏季辐射强度大,寒季小。大气透明度全年都很好,透明度系数大多在0.8以上,寒季的透明度系数略大于暖季。年平均总辐射强度为119.2W/m^2,10—3月的总辐射累积量约占全年辐射总量的90%。年平均反射率0.42,夏季裸地平均反射率为0.27,寒季雪面平均反射率为0.51。年平均净辐射强度为11.7W/m^2,地表相对大气而言是热源。10—3月净辐射强度为64.1W/m^2,4—9年净辐射强度为-40.6W/m^2,前者说明地表在该段时间内吸收热量,后者为损失热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斯曼丘陵 辐射 平衡分量 观测
下载PDF
南极长城湾NG931柱全新世介形类及其环境分析
7
作者 蔡慧梅 《南极研究》 CSCD 1996年第4期59-67,共9页
本文材料系南极长城湾NG931柱状样品分析的介形类。共计11属21种,其中以Lox-oreticulatumfalax为占最优势组成分子,其次,Xestoleberiskerguelenensis,Xestolebe... 本文材料系南极长城湾NG931柱状样品分析的介形类。共计11属21种,其中以Lox-oreticulatumfalax为占最优势组成分子,其次,Xestoleberiskerguelenensis,Xestoleberisspp.,Semicytheruraspp.和Australicytherepolylyca等也为该柱样中介形类的主要组成分子。根据资料分析,NG931柱样中介形类属种绝大部分为南极地区所出现的介形类动物群中的已知类型,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推测其生境也有可能相近似。从介形类属种组成上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湾 南极 介形类 沉积环境 全新世 古动物
下载PDF
某些南极陨石元素的丰度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钟红海 黄景清 +2 位作者 胡国辉 王道德 易惟熙 《南极研究》 CSCD 1995年第3期50-54,共5页
用中子活化分析测定了7个南极球粒陨石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含量,讨论了这些陨石的元素丰度分布特征、南极陨石和非南极陨石的元素丰度差异,并划分了这7个南极陨石的化学群:Y791717(C3),Y74193(H5),ALH76... 用中子活化分析测定了7个南极球粒陨石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含量,讨论了这些陨石的元素丰度分布特征、南极陨石和非南极陨石的元素丰度差异,并划分了这7个南极陨石的化学群:Y791717(C3),Y74193(H5),ALH76006(H6),ALH77214(L3),Y75271(L5),ALH76001(L6),ALH76009(L6)陨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陨石 丰度 化学群 化学元素
下载PDF
南极臭氧洞期间中山站和昭和站大气臭氧的中期振荡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陆龙骅 周秀骥 +2 位作者 卞林根 张正秋 郑向东 《南极研究》 CSCD 1996年第3期20-28,共9页
本文用1993和1994年7~12月中山站及昭和站大气臭氧观测资料和1993年7~12月中山站地面温度、气压及戴维斯站探空资料,对南极臭氧洞期间中山站和昭和站的中期振荡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准一周和准二周振荡是南... 本文用1993和1994年7~12月中山站及昭和站大气臭氧观测资料和1993年7~12月中山站地面温度、气压及戴维斯站探空资料,对南极臭氧洞期间中山站和昭和站的中期振荡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准一周和准二周振荡是南极地区大气臭氧和各层次温压参数普遍存在的两种主振荡周期,且在不同年份其振荡强度也有所不同。在中山站和昭和站地区,1993年大气各参数的准二周振荡强度大于准一周振荡,准一周和准二周振荡都是由西向东传播的;而在1994年则除准一周振荡外未出现准二周振荡。在普里兹湾地区平流层中下部臭氧和等压面高度、温度准一周和准二周振荡的位相差很小,振荡是同时发生的。准一周和准二周振荡都可以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穿越对流层顶,平流层和对流层的中期振荡有着密切的关系。准二周振荡是大气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天气尺度的中期振荡,在不同地区可以对应不同的天气实体。在南极地区,大气臭氧总量的准二周振荡可能是极涡本身固有振荡的反映,而周期较短的准一周振荡则可能是外来扰动强迫振荡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中山站 昭和站 臭氧洞 中期振荡 大气臭氧
下载PDF
居留南极对考察队员血浆色氨酸及尿中5-羟吲哚乙酸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许澍淮 金淑敏 +3 位作者 斯琴 薛祚纮 王宗惠 薛全福 《南极研究》 CSCD 1996年第4期68-71,共4页
为探讨南极考察队员行为/性格变化的物质基础,观察了驻长城站考察队员血浆色氨酸(Trp)与尿中5-羟吲哚乙酸(5-HIAA)变化。第8次队及第11次队两批队员变化规律相同,即血浆Trp降低,尿中排出5-HIAA增加,血... 为探讨南极考察队员行为/性格变化的物质基础,观察了驻长城站考察队员血浆色氨酸(Trp)与尿中5-羟吲哚乙酸(5-HIAA)变化。第8次队及第11次队两批队员变化规律相同,即血浆Trp降低,尿中排出5-HIAA增加,血浆Trp变化较尿排出5-HIAA变化出现早,恢复慢。本文讨论了血浆Tr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考察队员 血浆 色氨酸 尿液 五羟吲哚乙酸
下载PDF
极光区电离层扰动的两种类型 被引量:1
11
作者 沈长寿 资民筠 《南极研究》 CSCD 1996年第4期11-19,共9页
本文从EISCAT探测资料分析确认,沉降粒子对极光区电离层的电离生成率有极重要的作用,但高能和低能粒子的有效电离高度范围完全不同,另一方面,磁层对流的增强却常使F层电子密度N下降,1985年1月28~29日期间出现N... 本文从EISCAT探测资料分析确认,沉降粒子对极光区电离层的电离生成率有极重要的作用,但高能和低能粒子的有效电离高度范围完全不同,另一方面,磁层对流的增强却常使F层电子密度N下降,1985年1月28~29日期间出现N(E层)N(F层),且147km以上N随高度增加而下降的典型扰动剖面。这是高能粒子和强磁层对流共同作用的结果。1993年2月16~17日期间,中午前后NmF异常地增大,而N(E层)却无明显变化。这是与前者特征不同的另一类典型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粒子 磁层对流 极隙区 极光区 电离层
下载PDF
南极长城湾的领鞭毛类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波 《南极研究》 CSCD 1993年第3期27-39,共13页
本文首次报道发现于南极长城湾夏季异养微型浮游生物的主要类群——领鞭毛类(choanoflagellates),共记录7个属的11个种,通过扫描电镜详细观察了每个种的形态及其结构特征,并讨论了每个种在世界各海洋水域中的地理分布。11个种是:Acantho... 本文首次报道发现于南极长城湾夏季异养微型浮游生物的主要类群——领鞭毛类(choanoflagellates),共记录7个属的11个种,通过扫描电镜详细观察了每个种的形态及其结构特征,并讨论了每个种在世界各海洋水域中的地理分布。11个种是:Acanthocorbis unguiculata,Bicosta spinierra, Calliacantha natans, C. simplex, Crinolina aperta, Diaphanoeca multiannulata, D.pedicellata, Parvicorbicula circularis, P. socialis, Pleurasiga orculaeformis aff.和Pleurasiga sp., 其中P. orculaeformis aff. 首次在南极水域中记录到。D.multiannulata仅限于南极水域中分布,除了D.multiannulata和Pleurasiga sp., 其余9种为世界性广布种。在长城湾,B. spinifera, C. aperta,D. multiannulata和P. circularis为夏季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长城湾 邻鞭毛类 浮游生物
下载PDF
东南极普里兹湾NP93-2柱样古地磁结果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保贵 侯红明 +1 位作者 汤贤赞 袁友仁 《南极研究》 CSCD 1996年第1期47-52,共6页
对东南极普里兹湾海区NP93-2柱样的古地磁研究,结果指示出两个地磁场反极性漂移,其中之一位于60-67.5cm,而67.5-72.5cm处经14C测年为10315±800aB.P.,推算该反极性漂移的年龄为... 对东南极普里兹湾海区NP93-2柱样的古地磁研究,结果指示出两个地磁场反极性漂移,其中之一位于60-67.5cm,而67.5-72.5cm处经14C测年为10315±800aB.P.,推算该反极性漂移的年龄为9980-8880aB.P.,可能是哥德堡反极性漂移(Gothenburg,12000aB.P.前后)在该沉积物中的记录;另一反极性漂移位于27.5-32.5cm处,经14C测年为5390±600aB.P.。国际上所见报导的资料中尚无相应年龄的反极性事件可以与之对比。只有国内一些地区发现的反向极性漂移记录与之接近,但这些反极性漂移是否为同一事件的反映,或该反极性漂移本身是否真实存在,目前还难于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 地磁极漂移 东南极 普里兹湾
下载PDF
南极长城站云和气溶胶光学特性的遥感和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金定 邱金桓 汪宏七 《南极研究》 CSCD 1991年第1期47-53,共7页
本文根据光度计和半球辐射计观测的资料、分析了1988年12月至1989年2月南极长城站云和气溶胶光学厚度以及气溶胶的谱分布。结果表明,在长城站夏季,云和气溶胶的光学厚度都较大,其均值分别为12.7和0.094。
关键词 气溶胶 光学厚度 南极 长城站
下载PDF
BPM授时台至南极长城站短波场强测试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杜军虎 孙宪儒 《南极研究》 CSCD 1990年第3期53-56,共4页
本文讨论了在南极长城站收测BPM授时台时号场强的实验数据并和国际广播行政大会推荐的计算方法得到的预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此条电路上两者较吻合,均方根偏差为6.9dBμv/m,从而在实验上初步验证了FTZ方法的可用性。
关键词 短波 场强 BPM授时台 南极 长城站
下载PDF
南极附近水域微小型藻类的研究 Ⅳ.中山站潮间带微小型硅藻的分布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根海 王自磐 《南极研究》 CSCD 1994年第2期46-52,共7页
本文首次报道东南极中山站沿岸潮间带冰融期砂和砾质砂中微小型硅藻的分布、种类组成及各站位间种类组成的相似性。中山站潮间带微小型硅藻主要分布在中山湾B站,1989年1月和1990年2月每克砾砂细胞丰度分别在0.8×1... 本文首次报道东南极中山站沿岸潮间带冰融期砂和砾质砂中微小型硅藻的分布、种类组成及各站位间种类组成的相似性。中山站潮间带微小型硅藻主要分布在中山湾B站,1989年1月和1990年2月每克砾砂细胞丰度分别在0.8×103~3651×103个和4.5×103~2618×103个,并具有细胞个体小、丰度大等特点,其优势种为冰川舟形藻Naviculaglacie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站 潮间带 硅藻 藻类
下载PDF
南极陨石研究的启示 Ⅲ:南极月球陨石的综述及其演化历史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道德 林杨挺 《南极研究》 CSCD 1993年第2期1-20,共20页
到目前为止,已回收和鉴定出12个来自月球的月球陨石,其中11个是在南极地区的蓝色冰区上回收的,另一个是在澳大利亚发现的。月球陨石岩石学、化学组成、同位素年代学以及稀有气体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月球陨石属无球粒陨石,按其岩石类型可... 到目前为止,已回收和鉴定出12个来自月球的月球陨石,其中11个是在南极地区的蓝色冰区上回收的,另一个是在澳大利亚发现的。月球陨石岩石学、化学组成、同位素年代学以及稀有气体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月球陨石属无球粒陨石,按其岩石类型可划分为斜长岩质月球陨石、玄武岩质月球陨石和玄武岩—斜长岩质月球陨石,它们分别对应于月球高地岩石、月海玄武岩及月海—高地混合岩石。虽然月球陨石的岩石学特征及主要元素丰度与阿波罗号和月球号飞船从月球上采回的月球高地岩石或月海玄武岩相似,但斜长岩质月球陨石的不相容元素和稀土元素的丰度显著偏低,即贫K,REE及P(KREEP组分),藉此可以认为这些月球陨石不是来目阿波罗号和月球号飞船在月球正面的采样区,很可能是来自月球边缘或月球背面,其源区为贫KREEP或无KREEP的高地岩石。同玄武岩质月球陨石相比,斜长岩质月球陨石具有富难熔亲铁元素的特征,并且它们之间的比值接近球粒陨石,表明来自球粒陨石组分的贡献。此外,属玄武岩—斜长岩质混合岩的Calcalong Creek陨石特别富集KREEP组分。月球陨石是来自月球表面的随机样儡,对进一步了解月壳化学组成的横向变化和平均化学成分以及初始的月壳分异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球粒陨石 月球陨石 陨石 南极
下载PDF
1987—1988年夏季长城站地区的热力和动力特征 被引量:8
18
作者 卞林根 陆龙骅 贾朋群 《南极研究》 CSCD 1990年第1期73-81,共9页
本文利用1987~1988年夏季我国首次南极长城站边界层气象观测实验资料,运用近地层大气通量的平均廓线理论计算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夏季的热状况特征,并与南极内陆的瑞穗站及我国青藏高原等地区的热状况进行了初步比较。在夏季,长城站地面... 本文利用1987~1988年夏季我国首次南极长城站边界层气象观测实验资料,运用近地层大气通量的平均廓线理论计算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夏季的热状况特征,并与南极内陆的瑞穗站及我国青藏高原等地区的热状况进行了初步比较。在夏季,长城站地面相对于大气而言,仍为热源,地面主要以潜热输送的方式加热大气。夏季长城站的热状况特征与我国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进入雨季后的情况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状况 感热 潜热 南极 通量
下载PDF
西南极纳尔逊岛Stansbury半岛火山岩地质和岩石学基本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祥身 鄂莫岚 《南极研究》 CSCD 1991年第2期109-125,共17页
西南极纳尔逊岛Stansbury半岛基本被玄武质、玄武安山质熔岩以及火山角砾岩和含植物化石的火山-碎屑沉积岩所覆盖。地层接触关系和火山岩岩石组合显示,该半岛的熔岩和火山角砾岩主要形成于第一阶段的火山活动,可与菲尔德斯半岛的碧玉山... 西南极纳尔逊岛Stansbury半岛基本被玄武质、玄武安山质熔岩以及火山角砾岩和含植物化石的火山-碎屑沉积岩所覆盖。地层接触关系和火山岩岩石组合显示,该半岛的熔岩和火山角砾岩主要形成于第一阶段的火山活动,可与菲尔德斯半岛的碧玉山段以及玛瑙滩段地层对比;含化石的火山-碎屑沉积岩和角砾熔岩、火山角砾岩分别相当于长城站地区的化石山段和岩块山段的岩层,它们是晚期火山作用的产物。stansbury半岛和菲尔德斯半岛发育有基本相同的火山岩地层,并且都在化石山段地层中发现了植物化石,这表明两个半岛上的火山岩可能是早第三纪区域火山作用的共同产物。 半岛所出露的断裂大致平行菲尔德斯海峡并且控制了次火山岩的分布。 岩石学特征说明,Stansbury半岛的熔岩和次火山岩主要为玄武质和玄武安山质,岩石中的斑晶矿物包括偏基性的斜长石、单斜辉石。岩石化学成分中,随着SiO_2含量增高,Al_2O_3、CaO、MgO和铁含量下降,碱质则升高。和菲尔德斯半岛的火山岩一样,这个半岛的火山岩也基本沿着钙碱趋势演化。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丰度以及配分模式证明,这套岩石具有同源岩浆的亲缘关系并且可能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岩石学 南极 纳尔逊岛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附近麦氏贼鸥生态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自磐 《南极研究》 CSCD 1991年第3期45-55,T001,共12页
1988年12月~1990年2月,在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南极中山站附近,对南极麦氏贼鸥的生态和生物学进行了观察。本文报道了麦氏贼鸥在该地区的栖息环境,活动规律,食性及繁殖生态等。
关键词 麦氏贼鸥 生态 南极 中山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